时空走私1859-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开始,只有一部分人。但这种情绪是会感染的,很快大多数人都开始跪下来,向着朝天门跪拜,至于为什么要跪拜,恐怕他们自己也说不清。
看着下面的一片灯火,尤其是看到很多人居然向自己的放心跪拜,李永吉摇摇头,没说什么,只是柔声对殷素素道:“天气冷,我们回去吧。”
“不要。”殷素素不知为何忽然撒起娇来。“陛下,臣妾想再看一会儿。”
“我是怕你冻着。”
“哎呀,臣妾穿了这么多衣服,再说这里还有这么多火盆,一点也不冷的。”
“怎么,不想回宫?”李永吉眨眨眼,“是不是受不了我娘啊,不想那么早回去看她老人家的脸色?”
“不是不是。”殷素素连忙道,“陛下别误会。臣妾只是……”
“好了,别说了,我知道。”李永吉摇了摇头,慢慢搂住殷素素。“既然你喜欢,我就再陪你呆一会儿吧。”
“嗯。”殷素素轻轻依偎在李永吉的怀中,一脸幸福的看向外面,只觉得说不出的温暖。
看了一会儿之后。李永吉忽然道:“素素,要不然你也搬来这里居住吧,永华宫么。就让给我娘好了,省的你整天被看的那么紧。”
“可是太后那里……”
“太后方面你不用担心。”李永吉道,“我听说了,她老人家有很多方法都是错的,我这里的环境也不错,如果觉得没意思,喜欢安静,也可以去玄武湖别墅居住,你觉得呢?”
“哎。”殷素素叹了口气,“陛下,我知道您讨厌太后定的那些规矩,不过也请您体量她老人家一下。您看,您整天到处跑,平时难得一见,公公现在也是整天在外面混,几乎都不回家……”
“什么?我爹几乎不回家?”李永吉忽然问。
“怎么,看来陛下您还不知道公公跟婆婆的事情啊?”殷素素轻轻一皱眉。
“我知道什么啊?”李永吉奇怪道。
没错,当初李永吉建设好了永华宫之后,因为地方小,加上他是开国皇帝,为了影响,所以李正祥夫妻俩是在苏州城另外一处园林居住的,并没有居住在永华宫。
后来太后来到永华宫,那是因为殷素素封后并怀孕,所以自己老妈过来也不怀疑什么,但现在一听,似乎另有隐情啊。
“其实……”殷素素张了张嘴,终于还是说了出来,“其实,公公是在外面有人了,他,他在外面收了一房小妾……”
“等会儿,你说我爸在外面收了个小妾?”李永吉惊讶道,“怎么可能?”
“这是真的。”殷素素点点头,“而且最重要的是,公公的那个小妾最近居然还,还刚刚生了一个儿子出来。”
“儿子?我爹?”李永吉眼皮一跳,“真的假的?就他?”
“臣妾怎么敢骗你呢。”殷素素叹了口气,“本来只是小妾,婆婆还能勉强忍了,但公公那小妾又生了个儿子,这下子婆婆就忍不住了,所以才搬来永华宫,还搞出那么多规矩……总之,太后她老人家也是因为寂寞才那么做的,您应该多体谅下她,不能总是避而不见,然后就只是一堆抱怨。说白了,太后她老人家也是爱您心切啊。”
“唔。”李永吉皱了皱眉,显然还在消化殷素素刚刚说的消息。
“陛下您看。”殷素素道,“现在公公几乎不回家,您几乎见不到人,大哥又在美利坚,太后身边最亲近的人都轻易见不到人,只有我这个儿媳在身边,所以她才百般呵护,那些规矩,其实都是为了爱护臣妾。所以说,陛下您应该抽空多关心关心婆婆才是。”
“我明白了。”李永吉点点头,“还有,刚刚你说,我爹的小妾刚刚生了儿子的事情,是真的?”
“这……”殷素素咬了下嘴唇,“陛下,您不会是想……”
“胡思乱想什么呢。”看她华容变色的样子,李永吉笑了笑,“别乱想,我没别的意思,只是觉得老爸这也太那啥了,有小妾就有小妾,有孩子就有孩子吧,干嘛这么藏着掖着。弄的连我都不知道。”
“陛下。”殷素素小声道,“其实公公也不容易,据说那个小妾其实是公公的仕女,跟着公公一年多了,但一直没有名分,就连有了孩子也不敢认,只能在外面偷偷的生,而且还不敢姓李,就怕……怕……”
“怕什么?”李永吉皱眉。
“怕被您知道。”殷素素低下头。
“怕被我知道?”李永吉惊愕道,“为啥怕被我知道?”
“也许。是怕您知道后,会对那个孩子不利吧。”
“开玩笑,我为啥要对一个孩子不利,哪怕……”李永吉忽然顿住,想了想,这才继续问,“等一下,刚才那些话,真的是我爹的意思?还是你们私自臆测的?”
“是。是太上皇的意思。”殷素素点头,“太上皇曾经来找过我,求我保守这个秘密,因为他觉得您现在年纪轻轻。位高权重,万一……”
“神经啊。”李永吉摇摇头,“就算我爹纳妾生子,这也没什么啊。为什么这么怕我呢?生个孩子都得偷偷摸摸背着我,简直,我都不知道怎么说了。”
殷素素听了后。只是紧紧的搂住李永吉,轻轻的道:“陛下,现在全天下谁不怕您啊。”
就是这一句话,把李永吉嘴角的话都给噎了回去,他忽然感觉似乎有些地方不太对。
仔细一想,李永吉终于慢慢明白过来。
还真是,随着自己现在的权势与日俱增,再加上平时跟家人难得相聚,一来二去就生疏了,说不定自己老爸真就是想多了,是真的害怕自己容不下那个私生小兄弟。
“怪不得。”李永吉叹了口气,“怪不得这么重要的日子,老爸老妈都以身体不适的借口没赶过来,原来,不是身体不适,而是怕见面尴尬啊。”
“嗯。”殷素素轻轻道。
“我明白了,是我疏忽了。”李永吉道,“今晚就算了,明天……不,明天也不行,后天吧,后天一早我们就回苏州,去拜见下母亲跟父亲。”
“谢陛下!”殷素素忽然展颜一笑,似乎十分开心的样子。
“你谢什么啊,是我谢谢你才对啊。”李永吉笑着摸了摸她的头。
之后,殷素素才同意跟李永吉回住处歇息,而在这个过程中李永吉也明白过来,殷素素之前之所以搞那么多花样,其实就是为了跟自己说这番话,就是为了让自己多见见家里人,不要整天在外面忙。
换言之,这其实是一种撒娇式的劝谏。
想想也是,殷素素本来的性格是比较冲淡随意的,虽然怀孕后有些敏感,但也不至于做出刚才那番小女儿姿态。
刚开始自己没注意,以为她是因为被这种普天同庆的气氛感染,尤其是看到那些现代烟花之后喜不自禁,但现在看来,是人家一早就想在这个机会跟自己说这些,就是为了告诉自己,要常回家看看,不要只管国家大事,而忽略了身边的家事。
或者说,到了自己目前的地位,家事也就是国事,如果放任家里目前的情况不管,以后万一出现什么变故就不好了。
同时,殷素素刚刚那句,全天下谁不怕你的话,似乎也在委婉的告诉自己,自己现在威名赫赫,但手段太过简单粗暴,很多人对自己是怕多过敬,估计是想让自己怀柔一下?
算了,不想了,想那么多干嘛。
李永吉揉了揉太阳穴,决定不再想那些胡思乱想的东西。
第二天,李永吉按照计划在上午接见了各级军政商界的大佬,下午则接见了英法美俄普意奥等国的使者,接受了这些外国使节的新年祝贺,并送出了自己的祝福,大家都对中国灭掉满清,收复东北等固有领土的事情表示理解与支持。
其实说白了,那就是欧洲列强已经开始正视起中国这个新生的国家,开始认可中国的实力与国际地位,再加上满清的事情他们都插不上手,所以才说点好话,希望加深跟中国的经贸往来,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当然,一些具体的经贸条约,都要跟外交部的谈,不适合在这个场合谈,李永吉在这里接见这些人。主要是希望招商引资,推销自己的国债。
简而言之,一些关键性的投资项目,比如在中国投资铁路公司或者矿产公司等等,都必须先购买一定数额的国债,购买的越多,你可以投资的项目也就越多,可以经营的项目也就越多。
简单点说,就是把买国债与投资中国捆绑起来,来个捆绑销售。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那说来就话长。
由于粮食的大丰收、动乱平息以及低税收等方面的影响,帝国最近市面上的物价有些低迷,尤其是粮价大跌,很多农民面临破产危险。
中国现在依然是个农业大国,全国九成以上是农民,大多数人依旧被土地束缚,其实是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的。
粮价大跌,会让大量农民破产,按说这是个获取自由劳动力的好方法。不过问题是这样做太过激进了。
毕竟李永吉的工业体系以及服务体系都还很弱小,提供不了多少工作岗位,自然也就容纳不了那么多破产农民。
本来呢,征召这批破产农民进入军队倒是个好方法。义务兵本来就是干着个的,不过目前却不可行,因为财政压力太过庞大。
沈世明曾经找人算过,只是直辖区这些地方。如果任凭粮价自有波动,任凭粮价大跌,那么破产农民最少也会达到上千万之多。这么多破产农民没找落,绝对是个大隐患,而如果学宋朝那样都招去当兵,那养这么多兵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因此,为了稳定地方,李永吉才决定在出台一系列鼓励工商业措施的同时,再增发货币,通过微小的通货膨胀措施以及适量的农业补贴政策,来刺激经济更快更好更稳定的发展,免得一下造成大量流民流离失所。
这是对内的,对外,李永吉则用上了另外一套手段。
简单说,为了套取更多贵金属以及资源,同时为了扩大市场,李永吉决定在对外的汇率方面,实行主动性货币贬值政策,也就是以行政干预的方式,让华元小幅度的主动贬值,以刺激本国的出口业,增加外商来华投资的热情。
中华帝国现在本来就是个出口大于进口,出超十分严重的国家,难得的是很多产品在欧美都是供不应求,尤其是江南一带,因为发展的早,经商的风气早就越来越浓。
中国人现在的劳动力优势依旧是十分明显的,一名中国劳工的工资便宜的可怕,甚至比印度人都便宜,再加上有许多独一无二的,拥有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因此中国制造已经开始风靡欧美。
跟另外一个时空中中国制造是低劣产品的代名词不同,中国制造在这个时空,就代表了高大上,就代表了奢华与神秘。
现在不管是中国珠宝,中国瓷器,中国丝绸,还是中国的不锈钢工艺品或者中国药,那都是超级抢手货。如今,欧美的达官贵人要是家里没有一两件中国原版货,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甚至在英国跟法国,打着中国货的本地山寨货都开始四处横行了。
总之,尽管中华帝国已经跟很多列强国家取缔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外国人在中国不再享有种种特权,但由于中华帝国并没有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加上政局稳定,物价低廉,而且入境手续简单,要在中国入境管理处办理一个简单的签证就可以来中国游玩跟做生意,所以中国对西方人的吸引力是与日俱增,很多人都自费来中国参观或者经商。
就好比现在,只是一个上海,根据出入境管理处的记录,办理了签证的外国人,就超过了十五万人,而全国在1861年全年有明确入境记录的洋人,则超过了四十六万人次。
这其中,1861年上半年的时候,来华的英国人最多,但到了下半年,来华洋人则变成了美国人最多,英国人其次,法国人再其次,这其中,美国人的突然增多,很明显是跟美国内战有关。
除了洋人来华的数目与日俱增,中国商人,尤其是江南与浙江一带的中国商人,也开始背靠帝国的国威,大量走出国门,足迹不但遍布日本跟东南亚,甚至都有人开始了自费的欧洲与美洲行。
总之,在这个时代。只要来中国经商的外国人,几乎都发财了,经过这么多年的潜移默化,中国已经成了新的黄金之国,是发财的首选之地,吸引着众多洋人过来捞金。
这些洋人过去大多数只是来华做贸易,少有投资矿产、铁路以及其他实业公司的,而贸易公司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很有限,因此李永吉现在出台一系列国债捆绑政策,就是为了减少贸易公司的数目。增加实业投资的优惠。
简单说,在中国投资实业,开办工厂,可以不用购买国债,但如果只是要开办贸易公司,尤其是像药品等特殊产品的贸易,就必须购买部分国债才可以,这是硬性要求。
换了以前的中国,洋人才不会这样做。你有好东西,我直接抢就行。
但现在的新中国不一样了,新中国不但有更多精美的抢手货,而且还有强大的军队。不是能随意欺辱的,因此洋人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守规矩,安安稳稳的做生意。
自然了,那些诸如货币贬值、增发货币。还有国债数目与贸易额度捆绑销售的新政策,都还没有开始推行,李永吉打算在1862年正式推行。所以才借着各国使者前来祝贺的时候,给他们提前来个通知,让他们先有个心理准备。至于具体的条约,到时候自然有国务院的人跟他们谈。
一直忙啊忙,忙完了国家大事之后,李永吉才让人把老爸老妈给接了过来,之所以是接过来不是去苏州拜访,那是不希望让怀孕的老婆再次车马劳顿。
接来了父母,简单问候之后,就开始关起门来搞了一套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家庭会议。
在这场只有自家亲人的家族会议中,李永吉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声情并茂,说了很多很多,但主旨就是一个,那就是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