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网游竞技电子书 > 时空走私1859 >

第113部分

时空走私1859-第113部分

小说: 时空走私185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你说了好多遍了。”李永吉笑道,“行了,回头我就给各部队打电话,就这样,挂了。”

    等跟李永昌结束通话之后,李永吉又给各地驻军首脑打了个电话,简单通知了一下这个事情,让他们听从李永昌的统一调遣,然后就没事儿了。之后么,只需要李永昌继续跟他们用电话互相聊天,在电话里搞一个详细的突击计划就成了。

    这也是因为只有李永吉自己有无线电通话系统,而且电话系统已经在内部普及的缘故,正因为有这种方便的无线电话系统,加上部队主官都是李永吉亲自提拔上来,李永吉才敢放心的在广德县隐居,才能一个电话就把命令传达给全军,而下面的人也会立刻遵照执行,这就是**加现代通信的好处,能够具有超高的执行效率。

    打完了电话,李永吉再次看向面前显示器中的发电机组动态演示说明,开始把精力重新投入到中国第一套火电发电机组身上。

    要搞现代工业,电力供应是第一位的,所以从一开始,李永吉就把火电机组的安装调试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炼焦炉以及合成氨的建设。

    实际上,因为金手指的原因,厂房建设跟设备安装问题都不是难事儿,李永吉只需要提前规划好厂房设计,按照设计规划做好土地平整,提前规划出生产区以及生活区,提前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就行,这些方面只要有足够的人力,根本不成问题。

    至于真正的设备安装,都是张信达提前在现代社会把小火电机组预先安装调试好,然后直接连厂房打包传送给李永吉,李永吉呢,只需要在没人的时候,在指定地点把整套设备吐出来就行。

    整个过程就好像原版复制过来,虽然受限于传送吨位的限制,所以整个发电机组的总重量不能超过三千吨,但因为可以原封不动的传送过来,所以省了很多事儿。

    想一下,如果不是这种神奇的空间传送,而是个光门之类的,你还得在现代社会把设备分解后运输过来,然后这边再找人一一重现安装,那耗费的功夫就大了去。

    现在好了,张信达那边只需要买下一个发电厂,把一整套火电发电机组安装调试好,再打包送过来,李永吉这边的人只需要事后检查调试一下就行,不必再自行安装,这对技工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尤其适合。

    也就是说,这套发电机组只需要在现代社会建设一次,不必重复安装建设,先不说费事儿问题,安全性也更有保障。要知道就算是一个小火电项目,完全安装调试好,也得个一年半载,而张信达只需要花钱在现代社会买下一个已经安装调试好的发电机组,打包送过来就行,免去了李永吉这边的复杂重复建设,能够尽快投入生产。

    至于传送吨位的限制,其实也不是大事,三千吨限制的话,太大的发电机组当然不行,但传送一套五万千瓦容量的发电机组还是很轻松的。

    要知道,现代社会一艘三千吨级的战舰,上面的lm2500燃气轮机也可以轻松达到3万千瓦,虽说小火电是燃煤锅炉加蒸汽轮机,重量要比燃气轮机大的多,但总起来算,哪怕加上厂房以及相关附属设施,也没有三千吨。

    正因为可以打包传送,所以李永吉要的这套三万千瓦容量的发电机组,并不是普通的纯火电机组,而是热电联产式火电机组,并且技术含量相当高。

    首先说锅炉,这套发电机组的锅炉使用的比较先进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自带煤粉制备系统以及数码自动化控制系统,热效率高,污染小,易操作,还能实现灰渣综合利用,也就是说烧过的炉渣可以当作水泥掺和料或者建筑材料,比如铺路就很不错。

    其次是发电用的蒸汽轮机跟发电机组,这套蒸汽轮机发电机组的电机就不说了,都是高速发电机,为发电机提供动力的蒸汽轮机也相当先进,用的是两台抽汽背压式汽轮机。

    这种抽气背压式汽轮机既可以完全用来发电,也可以抽出部分蒸汽用作供热,增加蒸汽的使用效率,这样单台的蒸汽轮机与发电机组的最大额定发电量是25兆瓦时,也就是2。5万千瓦时,两台合起来的发电量5万千瓦时。

    之所以要两台,自然是为了调节发电峰值,一般的发电厂最少也是两台发电机组,而五万千瓦时是最大额定发电量,实际发电中既可以减小,也可以加大,最高可以超负荷增加到10万千瓦时,但不建议超负荷运行。

    除了基本的锅炉、蒸汽轮机、发电机外,控制系统也是个亮点,整套火电发电系统的控制系统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与数码化,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人工干预,是相当先进的一套系统。实际上这套系统是德国货,现代中国都没有的,但操作系统提前经过了中文化改造,用的还都是繁体字。

    也就是说,操作人员只需要在洁净的控制室里盯着显示器,按按开关就可以控制整个发电系统,至于那些容易出故障的地方,全部都装配各种自动检测器,出任何问题,都会自动反馈回来,且基本实现了模块化,某个地方坏了,只要整个换零部件就行。

    毫无疑问,这种高自动化的发电体系,成本自然不小,现代社会中之所以没大规模推广,就是因为成本高,一般这样的小火电,是给欧美的工厂或者实验室提供自发电用的,所以才有这么高的自动化,在中国没什么市场,但对清代这种工人水平比较低的情况,反而更加适合。

    根据张信达所说,这套发电系统哪怕最容易耗损的部件,使用寿命也在5年以上,所以放心用就行。

    当然,这样的一套系统,也只能让清代的技工学会使用,要想复制的话,短期内别想了,所以这套发电机组主要目的是先用上,先把电发起来,至于以后自己制造发电厂,自己爬科技树,那得慢慢来,急不得。

    要想让十九世纪的中国自己搞工业体系,自己生产发电设备,那最少要让第一批具备二十世纪大专生水准的新一代人成长起来,并且基础工业系统也起来之后,才能够尝试着利用全套的技术资料去试生产。

    说起来,这种整个发电厂打包送来的行为,完全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范围内,要知道明明前一天还是什么都没有的荒地,第二天就成了工厂,如果让人全部了解,必然会产生诸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电厂的厂房选在了一个十分隐秘的树林中,让人提前在树林中间开辟了一块空地,并开挖了水渠以及地下通道,还提前树好了水泥电线杆,等做完了这一切,这些民工会及时转运去别的地方工作,再也不来这里,再之后呢,李永吉在树林中的空地中把工厂搬移过来,再再之后,就是让那些预定要成为发电厂职员的人进来这里工作。

    也就是说,制造电厂基础设施的民工不会再回来,他们不会知道他们工作的地方第二天就变成了发电厂;来发电厂工作的人也不知道这个发电厂前一天还是树林中的平地,只以为早就秘密建造了许久,而且,来发电厂工作的人轻易不准出发电厂,只能在发电厂的宿舍里生活居住,等于是被监禁了起来,为的就是最大限度的保密。当然,虽说被监禁,但他们的活动范围很大,待遇也很好,整体而言是令人羡慕的一种工作。

    这种建设对李永吉而言,简直就好像玩现实版的模拟城市或者模拟工厂,其乐趣不言而喻,特别是那种前一刻还是一片荒地,下一刻就出现一个大工厂的情形,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难以言喻。

    现在,火力发电厂已经出现在这个时空了,但还没有正式的点火发电,大家还在忙着熟悉这套发电系统,并做一些提前的准备,比如预防各种事故,真正要点火发电,就算有李永吉全程陪同,估计也得一个星期以后。

    “真是麻烦啊。”看了一会儿电脑屏幕的李永吉眨了眨眼,又给自己点了点眼药水,“尼玛光看个操作说明都这么复杂,这还是全自动化设备。果然,工业化不好搞啊,一个发电厂都这样,更复杂的合成氨还不知道怎么弄呢,哎,头疼啊,这系统为啥就不能传送点现代人才过来呢,这样什么都我自己一个人玩,很累啊知道么。”r1152

第一三二章 你什么时候建国称帝?() 


第一三三章 迟来的冲动() 
跟张信达结束聊天后,李永吉照例又去了浴室的浴缸中泡澡,他现在已经喜欢上了泡澡,因为他发现泡热水澡不但能解除疲劳,想问题也总是特别清晰。

    泡到热水浴缸里,李永吉开始回想一下最近的所作所为,特别是建设火电站的过程。想了想,他终于发现自己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太急于求成,总想着早日开展工业化,却忽略了国情民情。

    此时的中国,还是个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是农民,没有任何的工业基础,自然也没有任何的工业人才。

    的确,靠着金手指,李永吉能从现代社会照搬设备甚至工厂过来,技术资料也没问题,可有这些不等于就有了工业化,工业化最重要的是人才,是懂工业的人才,而此时的中国恰巧不具备这样的人才,必须自己慢慢培养。

    有了现代社会的技术资料跟设备,看似可以加快工业人才的培养,但这种加速,只能催生出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畸形人才,就比如这个火电站,真要是哪里坏了,这些刚刚懂得如何操作的技工根本就不会处理,还得等着李永吉打包送回现代,再从现代弄来零部件换上。

    所以说,要想有合格的产业工人以及工业技师,要想真正的发展工业化,光拔苗助长的应急是不行的,必须从头开始,必须普及国民教育。全面的扫盲。

    只有国人的识字率提高了,受教育的人基数大了,才能从一个农业国家慢慢转变成一个工业国家。但这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大环境,否则一边想着到处打仗,一边还想着科教兴国跟工业强国,基本上是哪边都不讨好。

    想一想,自己当初搞的那个少年亲卫团,看似成效缓慢,但那是他们底子太薄。从文盲开始学,现在还是打基础。所以才进度缓慢。

    但反过来说,正因为他们从文盲开始,从小接受的是现代教育体系,只要有耐心。再去掉一些文科的学习内容,简化一下学习内容,专注于数理化,用现代仪器辅助,只要学个五六年,他们估计就能达到现代初中生的数理化水平,然后继续学个两三年,达到大中专的水平估计是没问题,到那时候。再来操作这些现代化设备,估计就不成问题了。

    如果把少年亲卫团的规模扩大,比如扩大到一千人。那只要六年左右,他就能获得一千具备现代基础知识的人才,到时候能发挥的作用就真的不可限量了。

    当然,那是从小学开始教育,而且是李永吉亲自教导的结果,如果一开始招收的就是一批有一定基础的人。比如识字率比较高的年轻人,那学习进度就会加快。但问题是自己以后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上。还有其他事情要处理。

    李永吉最麻烦的,是他只有一个人,分身乏力,如果他有一票现代人当帮手,那什么都好,可以四面开花,但恰恰他没有。

    他的金手指只能给他提供现代物资,却不能给他提供现代人才,而很多东西,特别是工业化这些复杂的东西,只有物资没有人才,你也是玩不动的,至少是短期内玩不动。

    这就是所谓轻重缓急,当前最急迫的,不是搞什么现代化建设,而是先统一天下,只有把中国重新统一了,或者说至少统一一大半了,才好有时间有功夫去搞教育玩建设,但在这之前,同时搞这些,完全是在自虐,吃力不讨好。

    想明白之后,李永吉决定先不玩工业化了,这个事情先放一放,先集中精力打天下,优先发展农业跟手工业,同时再下大力气发展教育,不再急于求成,而是慢慢的来。

    当然,也不是说现在就彻底放弃教育了,是李永吉打算自己抽身出来,不再亲自当老师,而是把这些事情都交给别人去做,就好像他搞了个青浦军校,却不自己当校长一样。

    “我不是刚刚收了李善兰、徐寿还有华衡芳他们么?他们别的不行,起码都具备了十九世纪的数理化水平,换算一下,大体相当于现代社会的高中水平,而且他们的国学水平也不差,拿来当老师绰绰有余啊。想当年,共和国在十年*浩劫之后,连小学没毕业的都能当小学老师,只要有教科书,他们总比那些人强吧。

    那他们现在在哪儿呢?哦,对了,好像在青浦军校里,在我之前搞的那个图书馆读书进修呢。嗯,学了这么久,也差不多该出来用一用了,边学边教就是了。

    当初不是答应他们搞大学么?这事儿得抓紧了,实在不行先来个应急的,先找个大点的地方改一改,嗯,好像苏州的拙政园不错,就拿来当大学。生源么,就面向社会招生,只要提高待遇,或者说大学毕业后出来就能当官,我就不信没人来报考。

    不过这还要牵扯到科举,牵扯到科举改革,哎,头疼,看来这事儿不是我一个人拍脑袋想一下就行,得找人合计合计才行。对了,那个容闳不是耶鲁大学毕业的吗,我还给了他个科教大臣的名头,也别继续在外面乱晃的拉人头了,是时候跟他还有李善兰这些人好好谈一谈,谈谈如何完善新的教育体系的事儿了。”

    李永吉的为人或许计划性不行,不够细致缜密,但他做事果断,一旦有所决定,立刻就行动。

    当然,最重要的是,李永吉这次不用自己动身,只需要打电话让别人过来就行。

    李永吉想过了,这中国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就决定建设在广德县,之所以把大学建设在这里。是有诸多考虑的。

    历史上那些名牌大学虽然多是建设在大城市,但那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有更多的人才以及财力,能集中力量办学。可现在的中国原本就人才匮乏,或者说严重缺乏数理化的人才,只要李永军肯下决心大力资助,在哪里搞都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