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首辅 >

第754部分

我要做首辅-第754部分

小说: 我要做首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海外的原料土产运回来,又反过头滋养了工商业的繁荣,惠及所有百姓。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将所有人都绑在了其中,大家都是获利者。

    再也不用担心有人跳出来,反对新法。

    唐毅比任何时候都笃定,他真的成功了。

    当然他也清楚,没有任何一个帝国会长盛不衰,也没有任何的规矩能永远不变。他所能做的就是让规矩尽可能合理,尽可能深入人心。并且,还有留下不断改进提升的空间,像历代开国君主,留下万世不移之法,那是最愚蠢,也是最无知的。

    在唐毅担任执政的最后两年,朝鲜爆发倭乱,西南和西北都出现了叛乱,三个方向,战火一起燃烧。

    唐毅却显得十分从容,这种小事情,已经不用他费心了。他的精力都用在了帝国宪法上面。

    经过了五年的起草制定,新的宪法终于正式公布。

    出人预料,这一部宪法废除了临时执政的职务,保留了皇帝,原本新制当中,使用的部长,次长一类的官名也改回了传统的尚书和侍郎。

    从表面上看,似乎阳明学会的高层认为以往的变法太过激进,和几千年的传统割裂太大,故此推行了一些复古的作法,收拾人心。

    至于万众瞩目的皇位,则是落到了隆庆遗腹子,洛王朱翊钟的身上。

    作为焦美人的孩子,曾经隆庆希望选为太子的人,朱翊钟从出生之前,就面对着刺杀毒害,险象环生,好不容易在唐毅的庇护之下,安然活了十年。

    唐毅退下来之后,又安排他去武昌就藩,让人层层保护,他在侥幸活了下来,如今十八年过去了,朱翊钟已经是个大小伙子。

    眉眼之中,活脱是年轻时候的隆庆,就连身上胆怯懒散,好逸恶劳的毛病都学了一个全。

    他觉得自己头十八年,受的苦,过得日子,已经够倒霉了,剩下的时光,最好是享受生活,甚至连皇帝都不想做。

    逼到了最后,唐毅不得不出面,才逼着他点头。

    不过朱翊钟也和唐毅约定,他这个皇帝之负责一些典礼仪式,接见藩国使臣,其余的事情,他是一点都不想管。

    另外他觉得紫禁城太压抑了,父皇就是被层层叠叠的宫殿,活生生弄死的,天下最大的深宅大院,也产生了最多扭曲的人……为了得到宠幸、发了疯的女子、为了金钱疯癫的太监,为了权位,互相翻脸的兄弟……他是死活不想住在宫中。

    唐毅只好从善如流,紫禁城的三大殿只是国家大典之用,平时皇帝居住在西苑。

    拉拉杂杂,答应了一大堆条件,朱翊钟才勉强继位,成为中华帝国的第一任大皇帝,依旧沿用黄帝纪年。

    登基的时候,朱翊钟拜的不是朱家的先帝,而是拜的是炎黄二祖!

    光是这一个动作,就意味深长,他继承的不是朱家的法统,而是自从上古三皇五帝,一直流传下来,生生不息的血脉。

    与其说朱翊钟是中华的皇帝,不如说他是华夏一族的族长,和每一个普通百姓一样,都是炎黄子孙。

    正因为如此,一切皇宫的繁文缛节都被取消,面对皇帝,只要躬身施礼就行,跪拜礼被彻底废止。

    朱翊钟甚至不再自称朕,从小接受心学和科学的熏陶,朱翊钟更醉心科学,喜欢动手。比如他就亲自制作了一艘拥有两个巨大轮子的船只,不用风帆,就能航行。朱翊钟把这艘船作为礼物,送给了唐毅。

    五年执政期满,唐毅再也没有流连,立刻动身,离开了京城,他发誓,今生已经在这种城市,浪费了太多的精力,从此之后,再也不会返回。

    不要小看这五年,正式有了这五年的时间,皇帝的尊位消失了,绵延两千年的传统打断了,即便朱翊钟重新称帝,此时的皇帝和往日的皇帝,全然不同了。

    整个帝国的体系已经构建完毕,宪法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皇帝只能从事礼仪性的工作,其余实际的权力都落到了内阁、立宪会议身上。

    至于阳明学会,则是聚集帝国最多的政治精英,成为帝国发展的规划者和领路者。他唐毅离开京城十年之后,阳明学会正式决定,赋予朱翊钟中华联邦大皇帝的职务,他是所有海外藩国属地的君王,各藩国的国王都是他的臣子。这一步抬高,实则是更进一步稳固成果,确保皇帝没法反扑。

    阳明学会已经成为了一支成熟的力量,他们懂得如何运用权力,不再需要唐毅置喙,他也懒得纠缠在复杂的政务当中。

    做一个老宅男,比什么都强!

    唐毅像是很多退休老人一样,种花遛鸟,打牌听戏,和邻居扯扯家常,再有就是偶尔见见老朋友,或者去学校,谈一些治学感悟……日子过得好不潇洒。

    “爹,倭国已经打下来了!”

    平安举着一份号外,兴匆匆跑到了老爹的面前。唐毅举着水壶的手顿了一下,随后继续浇他的月季花。

    “念念吧,我懒得看了。”

    “嗯。”平安朗声道:“五年前,我中华派出一万两千名士兵,在李如松和刘綎,两位将军的统帅之下,进入朝鲜,连战连捷,复夺平壤,兵取汉城。我英勇之海军健儿,奇袭对马岛,焚毁倭国补给基地,迫使倭国酋首丰臣秀吉仓皇退兵,损失不计其数。又两年,丰臣秀吉不甘心失败,再度组织人马,入寇朝鲜。中华震怒,派遣五位总兵,由李如松将军总揽兵权,连续数战,毙杀倭寇十余万人,血染朝鲜,尸体充斥对马海峡,竟引来上千鲨鱼,争相吞食倭寇尸体……”

    平安抑扬顿挫地念着,止不住的喜悦,这一切正是他导演的,第一次对付倭寇,故意只是打伤,而不打残。以倭寇的秉性,撞了南墙都死不回头,自然要再度入寇。

    战争一下子就拖延了五年的时间,双方几十万人厮杀,朝鲜彻底打成了废墟,军队所过之处,赤地千里,白骨盈野。

    为倭国同样不好受,前后二十多万的丁壮,死在了异国的土地上。

    丰臣秀吉愤懑成疾,他绰号“猴子”,病了之后,更像是一只披了衣服的大马猴,既滑稽又可笑。

    丰臣秀吉死在了病床上,取代他的是憨憨的德川。让倭国上下都一起感叹,活得久就是好!

    当然德川家康也不轻松,李如松把朝鲜培养出来的义勇,说穿了就是土匪山贼,强盗恶棍,全都赶到了倭国。

    其中就有野猪皮,经过几年的鏖战,野猪皮的人马已经发展到了三千多人。进入倭国之后,他连续杀戮,并且抢占了北海道作为基地,自立为王。

    随后,野猪皮和德川之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大战,足足耗费了十几年的光景。战争的直接后果就是倭国人口只剩下不到三成,而且其中有七成是女子,有的村镇,已经找不到一个男人。

    两败俱伤之下,他们都无力继续战争。

    无数的中华移民,涌入了这个空虚到几乎不设防的国家。德川家康被俘虏了,按照他的一贯性格,即便是屈辱,也要活下去。

    他的人马被北洋公司带到了南美,继续充当中华开疆拓土的先锋,而野猪皮呢,他同样没有死,只是他被派到了北美,同遍地的印第安人,还有随之而来的欧洲移民,继续战斗……充当中华的棋子和急先锋,直到战死为止!

    “野猪皮的威胁没了,倭国也废了,殖民扩张已经打到了美洲,李自成那个娃还在念书,张献忠在码头当报童……”唐毅默默算着,所有的威胁似乎都消失了。

    “我能做的都做了……不对,似乎还应该给自己扶植起来的庞大势力一个警告!”唐毅笑着提起了毛笔,在崭新的书稿上面,正式写下了三个字:资本论……

    :访问网站

完本感言() 


    其实吧,昨天就该发的,结果愣是没精神头写,下午睡,晚上还睡,真的,开书一年多吧,没睡那么香过,跟猪似的……

    说说这本书吧,后面的部分,朋友们反应了很多,我也试着努力推演,不过完全创造一个新局面,还有那么多的线,真的不好处理。而且到了隆庆后期,猪脚就已经无敌了,再浪费笔墨下去,也没必要了。

    早点结束,或许有些落差,甚至烂尾,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希望大家谅解。

    说起来,也写过几本明朝,不敢说想多少吧,其实明朝真正的症结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上被理学束缚,制约创新,限制异类,千人一面;再有物理上,国家太庞大,缺少足够的货币供应,造成利息过高,使得放贷收租远比投资工商稳妥,获利也不差。

    这两样加起来,就使得明朝无法进入工业时代,也就没法克服周期性的饥荒,在最衰弱的时候,被人摘了桃子,陷入三百年的黑暗……猪脚的改革,也多是针对这两个方面,当然了,只是小的一家之言,真正效果如何,怕是只有穿越一次才知道了。

    好了,再说说新书,已经构想差不多了,开头也写了好几个,还剩下一点细节要处理推敲,毕竟万事开头难,仔细一点总没有错。理论上下周就能交给编辑,如果过了,就会立刻上传。

    小的拼命了,鞠躬尽瘁,绝不休息。

    新书写的是宋朝仁宗的故事,说实话,宋代的历史真的很麻烦,牛人也太多,写起来不容易,小的尽量努力。这一次不是文官,而是将门。

    有国无防,恐怕是大宋朝最大的尴尬,新书会带领着将门崛起……至于基调,不会和首辅一样沉重,轻松,欢快……总而言之,很快就和大家见面。

    对了,还有番外的事情,我琢磨一下,会写个两三篇,这几天陆续发。

    就这样,新书见!(。)

番外——第二中华() 
郁郁葱葱的唐家花园,在唐毅的悉心照料之下,葱茏繁盛。om不过今天唐毅却干了一件焚琴煮鹤的事情,名贵的花草被铲平,空出来的土地分成了三份,一份种上了土豆和红薯,一份种上了玉米,还有一份种上了茄子、萝卜、白菜。

    忙活了二十几天,才把花园填满,扶着快折掉的老腰,唐毅感叹不已。

    想当初海瑞在府衙种菜,还惹得他不停嘲笑,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要学学海刚峰。人老了,心也老了,就连王悦影也不怎么喜欢鲜艳的花草,反而更喜欢鼓捣庄稼。或许这是几千年来,种植在骨髓里面的东西,拔不掉了。

    王悦影和琉莹一起动手,在墙角四周,种上了辣椒,黄花菜,还撒下了向日葵的种子。等到秋天,就有成熟的瓜子可以吃。

    当到了收获的季节,王悦影亲自收割,把硕大的向日葵放在太阳下暴晒,然后取下饱满的种子,小心翼翼炒熟,用油纸包好,还加了小袋子石灰,吸收水分,免得变质。

    又把买来的白砂糖炒成糖浆,裹上唐毅种植的落花生,变成地地道道的花生糖,也一起封好,交给了远洋邮船。

    和王悦影一样,很多年老的父母都聚集在码头,将一针一针缝出来的衣服,写满了字迹的书信,塞到了水手的手里,反复叮咛,务必要把东西送到。

    寒风凛冽,吹得人脸上通红,很快又飘落雪花。

    入冬以来,这是苏州的第三场大雪,小冰河期的威力越来越强,哪怕身在江南,也能感受到强烈的威胁。

    田地明显减产,粮价升高。

    很多人家都学着唐毅那样,在房前屋后,尽量多种一些蔬菜粮食。

    听说不久之前,帝国成立了科学院,着手研究化学肥料,计划在十年之内,弄出肥田粉。另外帝国的内阁也决定在北方大修道路,建轨道,使用火车,运输煤炭。

    有了地下的燃料,就能抵御冬天的苦寒,至少北方不会因为寒冷,大面积冻死人至少唐毅离开了中枢十年,帝国还是平稳的,甚至可以说是高速发展。

    阳明学会早就统一了认识,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以汉唐之强,尚且不能打破治乱循环,他们必须全力以赴,才有可能战胜自然,让帝国永远兴旺下去。om

    最新一届的内阁,首相落到了顾宪成手里,财相落到了负责漕运多年的李三才,至于负责军务的则是老臣萧大亨。

    此老是嘉靖四十一年的进士,他的很多同科好友已经出将入相,致仕回乡,萧大亨依旧老当益壮,锐利进取。

    他入阁之后,力主在辽阔的北方建立行省,从辽东,到草原,一直延伸到中亚,甚至是乌拉尔山,萧大亨建议成立十个军事行省,划分出三大战区。

    一来加强对当地控制,二来要防止北虏蛮夷,南下作乱,三来,还要择机开疆拓土。

    萧大亨又提议针对北方苦寒,缺少人口的问题,大力从倭国移民,利用相对吃苦耐劳的倭国百姓,开发广阔的西伯利亚。

    大家都心知肚明,开发不过是好听的说法,其实就是逼着他们去送死,拿命开疆。顾宪成毫不犹豫支持萧大亨的主张。

    数以百万计的倭人被迁移到了远东,大约在二十年后,倭国四岛,汉民的数量达到了四成之多,而虾夷人又占据了两成,至于倭人,连四成都不到。

    随后将倭国分成三个行省,纳入了帝国的版图。

    正式成为帝国的疆土之后,四岛的发展竟然迎来了一个春天,大量的汉民商人涌入倭国挖掘金银,每年都有整船整船的金银运回中华。

    倭国的金银开发枯竭,更远的土地进入了大家的视线美洲!

    大明的商人早就知道西夷的金银来自于美洲,他们也曾组织人力,漂洋过海,可是奈何太平洋太大了,而且西夷已经抢占了先机,他们想要夺取土地,实在是太困难了。

    不过大明的商人是很有韧性的,南北洋公司一起努力,他们循着太平洋上,宛如珍珠链一般的小岛,建立起一条完整的补给线,而且在经营的过程中,竟然发现了广阔的澳洲。

    这一块硕大的土地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五年之内,就陆续有三十万人赶到了澳洲,沿着海岸,建立起一连串的村镇。

    他们并不满足于这些,占据澳洲之后,进入美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