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如何逃离破船-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贾琰这次在玄字号二十八房,他一件一件的将东西从篮子和食盒里拿出来,今天还得吃晚饭,明日才是考试的正日子。用炉子煮了一些挂面,伴着些牛肉酱吃下去,胃里暖烘烘的贾琰归置一下炊具就将号房里的被褥放在脚下垫着,自己松开衣服盖上毡子睡觉了。
次日辰时三刻,会试正式开始,其实同乡试一样,考的内容不过就是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在家备考的时候,梁子元也好、林海、孙高也好,都指点贾琰,四书五经都是背熟了的,五言八韵诗只按照他平素写诗依着题目规矩,踏实应付一首便好。
最最要紧的就是策问,会试最后一场,贾琰听说了题目之后,同在场所有举子一样,倒吸一口凉气,本次会试的策问题目居然是“二”。
没错,题目是二
第 33 章()
这科举考试到了现在;考生们不怕出大题;也就是从四书五经整句截出来的;指向明确的大题目。怕的就是这种小题;半截不说;一个字许有多种来头!
就比如这“二”;论语中:“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是二、“二三子何患于丧乎?”是二、“三分天下有其二”也是二、“赐也闻一以知二。”还是二。
谁知道是哪个二?
贾琰就知道,虽然他和各号房里的同科一样倒吸一口凉气,可是心情却大为不同;旁人的心情大概是“天爷,这个题目难写!”
伯衡大爷的心情是“天呐,舅舅师叔伯押题压中了!”
五月之后;梁子元曾经同林海、孙高见过一次;说起陆泰清的闱墨便是小题,他当学政的时候也喜欢出小题;特别喜欢。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所以会试他也未必会改弦更张。而且小题原较大题难写;于是他们着重训练贾琰多写、多分析小题的写法。
小题的题目毕竟还是有迹可循;比如现在;只有“二”;那必定是独立断句。如此,就只有一个解释,这个二;并不是截题;而是某个独立的“二”。
这必定就是“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中的首字。
既然知道了出自哪句话,就要分析题目了,大题倾向于朝廷奏对问策的路子,而小题倾向于修身格物的本领。贾琰铺开草纸,研究考试多年的石鼓书院大儒梁子元告诉他,陆泰清喜欢破题写的惊艳、束股干脆利落的文章。
就按照这个写法,贾琰写了几次破题,又想了如何结尾束股,满满地写了两大张纸才放下笔。然后吃了烤饼夹着酱牛肉,就着挂面肉酱、又喝了热茶。将草稿放好,吹灭蜡烛,他得先踏实睡一觉。睡好了,才能写一手好字将文章腾到试卷上。
贾琰觉得,这次的文章他是尽了全力,大概殿试也不能写的更好了。
八月十六出考场,这次连许直同梁家大爷梁宣都来了,亲自将贾琰送回林府。待贾琰洗过澡、略吃了些肉粥,缓过来的时候已经是晚间,林海同梁子元,本该在国子监读书的孙钟,这些人都在书房等着他。
“伯衡快将策问写个大概出来,”梁子元道:“不不不,干脆就写个开头破题与结尾束股就算了。”
贾琰握着笔,将开头与结尾默写出来,梁子元看过虽不至于击节赞赏,却也道:“不错不错,这文章写的很看的过了,”他笑道:“明年的殿试,你只这样写来即可。”
林海看过文章也放下心来,笑说:“偏是子元兄过誉,我看倒也罢了。”传统如此,自家孩子还是要轻轻贬一下以自谦的,贾琰垂手侍立,闻言也是微笑。
孙钟关心的却是贾琰在贡院中是否还好,看来倒是比金陵强些,如今孙应祥只道:身子好比什么都强。
许直倒是无所谓,他只是单纯的替贾琰高兴:“如此便好,岳父也可放心了,明年殿试之后就可以回书院去。”
是了,贾琰也奇怪,按说梁绪作为石鼓书院的重要人物,连着在京中待上两三年,真的不要紧么?他现在并不知道,实际上梁、林、孙三家,也算是同气连枝,梁家子嗣此刻又不能入仕做官,那么林、孙两家的年轻人举业入仕,实则就是三家大事了。
梁绪笑道:“你这小子,是盼着我与你岳母回石鼓书院,你好带着阿宁自在是吧!”
梁宣是个敦厚人,他赶紧替许直辩白:“妹夫必不会做如此想。”许直也连连作揖,连道不敢,众人欢笑。一道用过晚膳,梁绪才带着儿子女婿回府,孙钟在林府与贾琰同住,而贾琰拜见过舅母贾敏,令她同黛玉都放心,也自去休息了。
简单来说,如今的贾琰只等着会试发榜便可,只要过了会试,那么殿试就不是问题。
等发榜的时候发也是焦心,贾琰不喜欢人人都来问他:考得如何?等发榜还好吧,别着急。诸如此类的废话,他干脆躲在日新院里,每日要么与黛玉一起给新任户部尚书的林海整理文书打下手,要么和黛玉一起承欢于舅母膝下。
贾琰这个小傻子还没觉得,他自己同黛玉待在一块的时间已经大大超标了,只是沉浸在“家人都在身边”的幸福感中不可自拔。
每年本该是三月考试、四月发榜,因此会试发榜也称“杏榜”。今年情况特殊,九月十五发榜,会试发榜简直是修罗场,需知考上了贡士,前程基本就定了下来,殿试轻易不会黜落贡士。每年都有几个因考中或者落榜而发疯的。
贾琰在府里便如那热锅上的蚂蚁,仔细看去,他的手都在发抖。从他跟着林海读书开始,算到明年殿试就整整十年了,十年呐。十年来,他不敢有一日懈怠,如今到了收到成果的时候了,虽然他自己笑言若是落榜便如乡试一样,重来就是。
可是说到底也只是自我安慰,贾琰双手紧握,林海看着他十年来辛苦,原想让他冷静点,不要忘了圣人的教诲。可是话到嘴边到底咽了回去,他自己当年也未必就那么从容,回忆一下当年,林探花自己反倒紧张起来。
舅甥两个坐在前厅,贾敏带着黛玉坐在上房,一家四口人都在悬着心。沈孝带着阿原、长生并小厮去贡院前头看榜,阿原提着心一个名字一个名字的看过去,唯恐落下“贾琰”两个字。长生却突然拽着他和沈孝:“快!快看呐!”
“大爷中了!”沈孝连滚带爬的冲进了院子,跪在正厅前面,扯着嗓子喊道:“老爷大喜!表少爷大喜!表少爷中了第十七名贡士!”
隔着几条街的地方,楚王府中,司徒阔正在问石光珠:“孟圭,伯衡考中了?多少名!”
石光珠欠身道:“七爷,贾伯衡考中戊戌科第十七名贡士。”
司徒阔将扇子拍在手里:“大喜啊,伯衡明年正好二十岁是吧?哎呀呀,快快,去告诉孺人,叫她赶紧备一份厚礼,我叫光珠送到林府去!”
林府如今正在个贾琰道喜,贾琰其实已经傻了,多年来他想着要自立、要上进、要有前途,如今十年之功今日得偿他傻愣愣的听着众人给他贺喜。林海使劲按了一下他的肩膀:“琰哥儿!”
“哦!”贾琰这才回过神,他觉得脸上有东西,看着舅父眼眶微红,他自己抹了一把才发现脸上全是泪水。
贾琰来到上房,请林海同贾敏坐在上首,跪下道:“外甥能有今日,多赖舅父、舅母大人十年来养育扶持之力。”说罢,叩头行礼。贾敏也是又哭又笑亲自将他拉起来。
“好孩子、好孩子啊。”贾敏也放下心来:“可算是熬出头了。”她看着这孩子从小少年长成了大好青年,这可真是太好了。
于是又给各处亲朋报信,荣国府收到消息之后,老太太同贾政又是叹一番史家女孩子可惜、宝玉无缘,不过到底是贾氏后辈子弟同自家的外甥女,还是替他们高兴地。贾政就道:“琰哥儿还不到二十,已经是贡士了,咱们这边的礼物也不能简薄。”
老太太道:“正是,且琰哥儿同你妹夫一样是读书人,礼物上你也看看。”
贾政自然应允,然后他难免就道:“唉,明年琰哥儿殿试,眼看着进士到手。宝玉那个孽障,连个功名都没有。”
提到这个老太太也皱起眉:“明年,宝玉也有十八了吧?”
贾政点头,老太太就道“听说,今年缮国公家那个小子,叫光琳的也应考了,不知道考的如何?”
他忙道:“母亲,石光琳听说考中了第二十六名贡士,唉,勋贵子弟若是有上进的,这些年来看皇上的意思,还是乐意高看一眼的。比如石光珠,还不到二十五岁,已经是正经的王府司马,六品官。”
老太太拍板道:“叫宝玉来,我也有话要问问他。然后,虽然同林家的婚事不成,可是他长大了,咱们也要为他想想,择一好妻才好。”
贾政应是。
贾琰站在门口谢谢来贺喜的人,许直、梁家堂兄弟、孙家兄弟都陪着他一道。林家的姑舅亲朋和荣宁二府都派了人过来,加上楚王府也派人过来,更是让人啧啧称奇。
梁逸之就意味深长说道:“如海兄,这孩子倒是颇有机缘呐,居然与楚王结识。”
林海不过淡笑罢了,这事好坏,如今尚不好说。他现在琢磨的事情是:要怎么和贾琰谈婚事呢?哎呀,他这个既是女方父亲、又是男方舅父的身份着实有些尴尬。然后林海的目光就落在了梁逸之身上,看的梁逸之直躲闪。
“逸之啊,”林海脸上带着笑容:“为兄要托付你一件事,只有贤弟你才能办的周全。”他说的好听,可惜梁纶不是容易上当的人,梁逸之看着林海:“如海兄,那你得先说事。”
林海将梁纶带到暗处,如此这般的一说,梁逸之忍俊不禁,看着林海失笑:罢了,这事交给我就好了。
这样一来,林海放心了,男女双方做大媒的人就齐活了,再让人挑不出毛病。
第 34 章()
一整天下来贾琰累的不行;贾敏早就为他备好了库房和相应的东西人手;现在将亲友们送的贺礼收好。贾琰只管坐在上房与家人说话就是了;聊着聊着就说起了今日石光珠代楚王司徒阔送来的礼物。
石光珠只说楚王府家政不周;楚王亲自看过贺礼;还望贾琰海涵。
挺简单的一句话;贾琰愣是没听明白;什么叫家政不周?皇子出宫开府,按说就该成亲了,贾琰随口说道:“倒像是楚王还没成家似的。”
贾敏笑道:“你这孩子;楚王的确没成亲啊,他府中只有两个孺人。”
黛玉想问又不好意思,贾琰看着她纠结的表情替她问道:“那为何没有正妃。”
贾敏也不知道;她只告诉两个孩子;反正楚王离宫开府的时候,就只有两个孺人。听贵妃的说法;是没找到合适的;不过也有人据此认为“皇帝的确没有立爱之心”。
想想疏朗英伟、没什么架子的司徒阔;贾琰觉得如果因为母亲曾被称为“奸妃”就失去继承权的话;其实挺可惜。不过皇家的事情;谁知道皇帝怎么想的。
发榜之后很是忙了几日;然后许直发帖子将贾琰请到了梁府,说是梁宣、梁实、梁寂三兄弟和孙家兄弟都在,他们忙里偷闲的见个面;也是庆贺一下。
结果贾琰到了梁府;就被送到了梁驸马那里,梁绪也在。老哥儿俩看着贾琰先笑,给贾琰笑的心慌,他道:“梁世伯、世叔,晚辈晚辈哪里不对吗?”
“哈哈哈哈,”梁纶笑道:“没有、没有。今日找你来,其实是想问你件事情。”
贾琰一揖:“世叔请说。”
“你也不小了,”梁纶道:“如今也要有了出身,终身大事你有什么想法吗?”
贾琰一愣,心里忐忑起来,他小心道:“我是舅家护持长大的,自然要听长辈的话。”
“这话不对,”梁纶脸色严肃起来:“你已经是自己当家做主的人了,纵然是你舅舅,也会问问你自己的想法。伯衡,我受你舅父相托,现在问你一句,如海公有意将女儿嫁与你,你待如何?”
如海公?贾琰极少听见这个称呼,他又因为这个问题来的太突然、说话的人也是没想到的人,愣了一会才反应过来,如海公不就是他舅舅吗!将女儿嫁给我?!
贾琰直直地看着梁纶,只见梁纶同兄长梁绪使眼色,兄弟二人大笑,梁绪又问了一遍:“伯衡!男子汉大丈夫,愿意就是愿意,不愿意便是不愿意。”
“我愿意!”贾琰简直要跳起来:“我愿意,若得妹妹下嫁,我、我,我都听她,不,都听长辈的安排。”
林府里,贾敏也在搂着女儿一起查看下元节、冬至要用的东西,又要入冬了,黛玉身量也高了不少,冬装也要重新裁剪。
一边教着女儿管家的一些诀窍,一边爱怜的看着女儿,贾敏突然道:“玉儿,你觉得你阿琰哥哥好么?”
黛玉根本没在意,随口道:“好哇。平素为人就不说了,有时候极诙谐、也会关心人。嗯,最要紧的,从来都不觉得女孩子不该读书。不只对我,连对孙家妘妹妹也是,总劝孙家哥哥,对妹妹要耐心一些。”
贾敏拉着女儿的手来到内室,打发丫鬟们出去,她笑问:“那,要是琰哥儿一直在咱们家,你说好不好?”
“当然好!”黛玉高兴道:“再好也没有了,可是,爹娘打算怎么办呢。难道请旨让哥哥承嗣?可是哥哥也是独子啊。”这种事情也是有过前例的,皇帝批准就行,难怪黛玉首先就想到了这个。
贾敏哭笑不得:“你怎么想到那去了?娘是说”哎呀,要直话直说了,“娘是说,让你阿琰哥哥和你你乐意吗?”
很多东西都是可以意会的,现在黛玉就意会到了母亲的意思,她脸色通红,以手遮面:“娘!”
贾敏温柔坚定的拉下了女儿的手,搂着黛玉的肩膀道:“你阿琰哥哥是个好孩子,娘见过各家公子,再没有比你哥哥更好的了。娘不乐意为了个好听的名儿,就让你嫁与高门,只盼着我玉儿过得舒坦。好姑娘,告诉娘,你乐意吗?”
“我,”黛玉声如蚊呐:“女儿愿意。”
贾琰回到朋友们的宴会上的时候,脚步都是飘着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