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驭大明-第5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寿的机会只有一次。
一旦红夷大炮发动了攻势,那么后金将知道这种新式火炮的厉害,要想再杀了努尔哈赤可就难上加难了。
此时此刻,努尔哈赤并不知道宁远城里红夷大炮的威力,红夷大炮自从运抵关外后还从未在战场上使用过,而在先前进攻宁远城的时候明军也并未使用。
这使得他现在对自己所处的位置非常放心,因为这个距离已经远超明军火炮所能打到的最远距离。
虽然身经百战,可祖大寿现在的心情却无比紧张,在调试火炮的时候手掌心里渗出了汗渍,他自然清楚自己这次炮击的重要性,事关宁远城这次的危机能否顺利解除。
“大人,已经调好了射程。”经过一番忙碌,祖大寿仔细查验了三次后,神色严肃地向袁崇焕禀报。
“轰他狗娘养的!”袁崇焕双目寒光一闪,一握拳头,忍不住爆了一句粗口,这次可是击杀努尔哈赤的绝佳时机。
“卑职遵命。”祖大寿闻言向袁崇焕一躬身,快步来到火炮前,从一旁的炮手那里接过火把深深吸吸了一口气后点燃了火炮上的引线。
滋滋滋
在众人的注视下,燃烧的火炮引线向外飞溅出点点火星,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老天保佑!”袁崇焕心中不由得暗自祈祷了一声,这一炮极有可能决定宁远城将士的命运,解了宁远城被困之围。
砰!
很快,伴随着一声巨大的闷响,火炮炮口出向外猛然蹿出一团肉眼可见火焰,一颗黑色的炮弹流星般从炮口激射而出,迎着前方的后金军飞去。
城门楼上的明军将领们关切地望着那颗落向远处的炮弹,袁崇焕拿起千里筒紧张地望着远处的正在马背上与周围后金将领们谈笑的努尔哈赤。
“好大的炮!”
虽然现场声音嘈杂,喊杀声震天,但努尔哈赤等人还是听见了从城门楼上传来的闷响,努尔哈赤不由得惊讶地望向了前方的宁远城,从炮声上可以知道这门炮一定是一门威力巨大的重炮。
就在努尔哈赤望向宁远城的时候,看见天空中飞来了一个小黑点,迎着他的方向而来。
“不好!”
由于处在宁远城火炮的射程范围外,努尔哈赤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等到小黑点越来越近落向了他时,他这才回过神来知道发生了什么,脸色顿时大变。
努尔哈赤已经意识到,那个小黑点是明军火炮发射来的炮弹脸色,他万万没有想到明军的火炮竟然能打如此之远。
轰!
就在下一刻,那颗炮弹落在了努尔哈赤左前侧四五十米的地方,轰隆一声发生了爆炸,泥土纷飞,立在那里的数名后金兵惨叫着被炸得飞了起来。
虽然努尔哈赤没有受到爆炸的波及,那些护卫他周围的后金兵们成为了天然的屏障,但其坐下的马匹则受到了惊吓两个前蹄高高扬起。
努尔哈赤没有防备,扑通一声就从马背上摔了下去。
“快,救大汗!”由于事发突然,没人知道努尔哈赤出了什么事儿,周围的人见状顿时慌了,一拥而上前去搀扶努尔哈赤。
“酋首被打中了,酋首被打中了!”
见努尔哈赤落马,城门楼上的明军将士们先是经过短暂的沉寂,随即齐声欢呼起来,远远望去努尔哈赤犹如被炮弹打下了马。
“打中了吗?”袁崇焕用千里筒紧紧盯着远处乱成一团的后金士兵,脸上满是兴奋的神色。
由于距离过远再加上千里筒的视距有限,因此他也只看见炮弹爆炸后努尔哈赤落马,至于努尔哈赤是否被击中没有看清。
“大人,酋首被打中了,这下不死也要重伤!”这时,一名将领指着远处乱糟糟护着努尔哈赤向后退去的后金兵兴奋地说道,如果努尔哈赤没事儿的话后金兵的形势绝对不会如此混乱。
“传令下去,让红夷大炮开炮,给本官狠狠地打!”袁崇焕闻言放下手里的千里筒,他现在来不及琢磨努尔哈赤是否被击中,当务之急是趁势发动反击,因此沉吟了一下后高声说道。
“遵命!”一旁立着的一名武官向袁崇焕一躬身,拿起一把军旗冲着东南角和西南角的炮台挥了起来。
砰砰砰
很快,东南角和西南角炮台上传来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安置在炮台里面的红夷大炮终于到了出场的时候。
由于炮台伸出了城墙,故而形成了交叉火力打击南城外的后金军,火力覆盖了南城从城墙根开始的大片土地。
这使得那些冲到城前簇拥在在一起准备攻城的后金兵成为了活靶子,每一炮下去都肢零破碎,鲜血横飞。
后金兵被这突如其来的炮击给打懵了,像没头的苍蝇似地四处乱窜,躲避着从天而降的炮弹袭击,他们原本以为冲到城墙下就可以躲开明军的火炮,万万想不到明军的火炮能打到他们。
就在攻城的后金兵们惊慌失措的时候,撤退的命令传来,于是后金兵一窝蜂地向后逃去,一个个争先恐后生怕被明军的火炮给缠上。
“噢”
见后金兵撤退,城墙上的明军将士顿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谁也没想到他们竟然击败了人多势众的后金。
袁崇焕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后金尝到了红夷大炮的威力后肯定不会前来送死,再者说了努尔哈赤现在生死不明,后金军哪里还有心思攻城。
据他所知后金内部围绕着汗位继承人斗得很厉害,努尔哈赤出事的话后金的权贵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争夺后金的汗位,根本就顾不上宁远城。
后金军营地,帅帐里,躺在床上的努尔哈赤剧烈地咳嗽着捂在口前的毛巾沾了大量的血迹。
努尔哈赤虽然没被明军的炮弹击中,但现在天寒地冻,地上冻得硬邦邦的,他毫无防备下从马背上摔下来后重重地落在了地上,不仅摔得头昏脑胀而且当即嘴角就渗出了鲜血。
这两三年来努尔哈赤的身体状况每况日下,原本身体就不好如今再遭此重摔,咳出了不少血。
好一会儿,努尔哈赤才停止了咳嗽,喝下一碗汤药后脸色也由苍白变得红润,这使得立床前的皇太极等后金高级将领松了一口气。
“父汗,儿臣这就带兵攻下宁远城,把全城的人都杀了给您出气!”莽古尔泰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阴沉沉地向努尔哈赤说道,准备把宁远城给屠了。
“不可莽撞行事。”
努尔哈赤制止了莽古尔泰,然后沉声吩咐床前的众位后金高级将领,“传本汗的命令,晚上拔寨启程,返回辽东。”
“父汗,难道就这么放过了宁远城的那些人?”莽古尔泰的眉头皱了皱,然后颇为不甘心地问道。
“本汗的目的已经达成,咱们没有必要再留在这里,当务之急是趁着海面结冰攻取觉华岛,拔掉这个钉子。”
努尔哈赤闻言摇了摇头,然后郑重其事地向莽古尔泰说道,“本汗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你,务必要攻下觉华岛!”
“儿臣遵命,一定打下觉华岛。”莽古尔泰虽然心有不甘,但既然努尔哈赤已经下达了命令他也唯有遵从,一躬身后沉声说道,准备拿觉华岛的守军撒气。
努尔哈赤松了一口气,向屋子里的人挥了挥手示意他们退下,然后闭目小憩起来。
经过今天这番折腾他已经感到无比疲惫,毕竟努尔哈赤年事已高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很难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有着充沛的精力来应对各种突发的情形,毕竟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是时候考虑汗位的继承人了。
第804章 一战成名()
二月中旬,海城。
“唉!”
李宏宇叹了一口气,把手里拿着的一张纸扔在了边上的火盆里,这张纸上是明军在关外的最新战报。
根据这份战报,袁崇焕在宁远城大败十五万后金军,斩敌两三万,取得了一场不折不扣的大捷。
不仅如此,在袁崇焕的安排下,祖大寿亲自操控红夷大炮击伤了努尔哈赤,迫使后金连夜撤军。
或许是在宁远城吃了大亏的缘故,后金军撤退的时候趁着海面结了厚冰的时机踏冰攻进了觉华岛,不仅杀光了岛上的军民,而且还一把火把觉华岛上烧了一个精光,无数船只和辎重付之一炬。
自此,觉华岛成为了一座荒无人迹的无人岛,大明在关外最为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毁于后金的手里。
李宏宇自然知道袁崇焕的战报里有水分了,后金现在哪里有能力养十五万人的军队,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的兵力,有一半左右的兵力就差不多。
另外,以努尔哈赤的精明岂会为了宁远城而让两三万后金军去送死,就算他们攻下了宁远城也无法驻防。
原因很简单,宁远不仅距离山海关太近容易受到明军的攻击,而且后金军的兵力不足无法在辽西的城池驻防,否则两年前努尔哈赤就不会放弃广宁这样的坚城。
因此,后金攻下宁远城后只能是一个累赘,这一点儿努尔哈赤很清楚,决然不会让那么多的后金兵去送死。
与宁远城相比李宏宇更加看重觉华岛,觉华岛是关外明军的辎重基地,此次觉华岛被毁明军在关外的辎重补给将受到严重影响,不得不从山海关运送,既费时费力又不安全。
虽然李宏宇在关外的时候叮嘱住觉华岛的守将要严加防守,可惜天公不作美竟然使得海面结冰,令没有水师的后金军在海面上如履平地,最终毁于后金军的手里,或许这才是努尔哈赤此次出兵的目标。
李宏宇的这声叹息是给天启皇帝的,袁崇焕在宁远打了这么一个大捷,明军就没有理由放弃关外的土地收兵于山海关,满朝的文武肯定会上书继续经营关锦防线,然后伺机反攻。
天启皇帝作为大明的天子自然不能丢弃祖宗传下来的领土,故而他唯有暂时放弃让明军撤回山海关的念头,待日后寻找时间在做这件事情。
在李宏宇看来,天启皇帝深知经营关锦防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财物,故而就算这次撤兵失败,那么肯定会找下一次机会。
这并不是说天启皇帝不想要关外的疆土,实在是关锦防线太过烧钱对大明殊为不利,他只是想暂时撤回关内,待积攒了足够强大的实力后再向后金发动攻势,一举夺回被霸占的疆土。
无论如何,袁崇焕这次是一战成名,自从萨尔浒大战后,他是除了李宏宇外第二个能击败后金的大明官员,因此肯定会加官进爵。
所谓成王败寇,袁崇焕的成功意味着蓟辽总督高第的处境堪忧,当后金军围攻宁远城时高第没有发兵前去救援,将成为他的一大罪状。
这个时候已经没人会记起袁崇焕等人违抗高第军令固守宁远城了,宁远大捷已经足以掩盖一切对袁崇焕等人的不利因素。
高第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说实话李宏宇并不觉得他做错了什么,如果要惩处的话应该惩处违抗军令的袁崇焕等人。
可是袁崇焕打了一个宁远大捷出来,这就使得没人能追究他们违抗军令的责任,反而是高第见死不救要受到外界的谴责。
果然,宁远大捷后朝堂上的众臣纷纷上书弹劾高第和山海关总兵杨麟,说两人避战畏战,见死不救。
天启皇帝于是在三月份罢免了高第和杨麟的职务,可怜高第才刚刚上任蓟辽总督数月,连屁股都没有坐稳就黯然离去。
在罢免了高第和杨麟职务的同时,朝廷以王之臣为辽东经略,袁崇焕为辽东巡抚,赵率教为山海关总兵。
宁远大捷后袁崇焕被加衔右佥都御史,这次被任命为辽东巡抚后,袁崇焕又被加衔为兵部右侍郎,子孙得以世荫锦衣卫千户一职,可谓一时荣光无限。
不过,有一句话说的好,一山难容二虎,袁崇焕和王之臣之间很快就因为辽东将士的人事任用等事务发生了争执和冲突。
朝廷为了稳住辽东的局势,避免再发生熊廷弼和王化贞那样的事件,于是把袁崇焕和王之臣的职责加以了区分,令王之臣督山海关以内事务,而袁崇焕守山海关关外的疆土,总算是平息了两人之争。
李宏宇得到这个消息后唯有摇头苦笑的份儿,在他看来朝廷不应该在辽东设立经略和巡抚两个皆为钦差性质、职能重合的职务,这样会使得双方不可避免地发生权势之争。
可朝廷这样做也有它的道理,希望经略和巡抚能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等到了四月份,李宏宇又得到了一个关于袁崇焕的消息,辽东巡抚袁崇焕给天启皇帝上书,以魏忠贤“功在社稷,海内之共见共闻”等理由给魏忠贤在关外请立生祠,结果得以批准。
说实话,李宏宇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非常不是滋味儿,在他的印象里袁崇焕应该是不畏强权的人物,可竟然也会拍魏忠贤的马屁而给魏忠贤立生祠。
当然了,给魏忠贤立生祠已经成为了大明官场的一种风向,各地的巡抚和总督纷纷向天启皇帝上书启奏此事,袁崇焕这样也就不意外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些上书给魏忠贤请立生祠的官员中崇焕算是比较早的一个,而且从他的上书被批准来看,与魏忠贤之间的关系应该挺融洽。
天启皇帝肯定没心思理会那些给魏忠贤请立生祠的奏章,因此交给了魏忠贤来处理,魏忠贤并不是对所有立祠的奏章都批准,大明既有没给他请建生祠的督抚,也有人请建生祠而不被批准。
从这一点上来看,袁崇焕与魏忠贤的关系应该非常不错,要不然也不会批准他的请求,要知道历史上明廷所批准的魏忠贤生祠只有四十座,而袁崇焕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个,这已经能够说明不少的问题。
这并不是说袁崇焕投靠了魏忠贤,只能说其比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毕竟魏忠贤代表了皇权,与之搞好关系的话有利于今后的仕途,尤其是袁崇焕这种有着远大志向的官员,将来可以免受很多的掣肘。
从袁崇焕的履历中不难看出,与朝廷那些只知道党争打嘴仗的官员相比,他属于务实的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