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权驭大明 >

第495部分

权驭大明-第495部分

小说: 权驭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臣也想收复辽东,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臣手里与建奴作战的兵力在石门山一战可谓损失殆尽,臣实在没办法与建奴交战,否则一定趁胜追击,打过辽河。”

    李宏宇闻言顿时就是一声苦笑,一脸无奈地向天启皇帝躬身说道,先前在酒宴上已经有无数人问他何时收复辽东,为此他只能敷衍过去。

第719章 辽西方略() 
“没兵?”

    天启皇帝见李宏宇竟然“哭穷”,不由得惊讶地望着他问道,“水师不是还有数万兵力可以调遣?”

    “皇上,水师的兵力以南方人为主,适合水战,一旦调到北方进行陆战其威力大打折扣。”

    李宏宇闻言正色解释道,“这也是臣为何只带了两千水师出关的原因,那两千人是臣专门操练进行陆战的水师,水师中满打满算能调去关外作战的兵力最多只有一万。”

    “皇上,石门山之战的主力是禁军,由于操练严格这几年禁军还不足万人,经石门山一役后已经失去了作战能力,故而李少傅手里实在是没兵,倘若率领辽西的官军进攻建奴恐怕会战败。”

    这时,孙承宗也开口向天启皇帝说道,不仅他,王在晋和王象乾等辽西高官对辽西明军的情形十分清楚,因此没人提议度过辽河攻打后金。

    而且,为了防备后金的反扑李宏宇甚至要借助蒙古人的力量,可惜京城官场的人都不知道这其中的隐情,还以为辽西的明军都能跟后金交战,如果真那样的话李宏宇又何必在石门山上跟后金拼命。

    由于李宏宇现在官至“少傅”,位居大明“三少”之列,故而在正式场合已经开始被人称为“李少傅”,这可是无上的荣光。

    “两位大学士觉得改如何应对辽西的局势?”

    天启皇帝这下明白了过来,李宏宇的锦州大捷和石门山大捷有多难得可贵,尤其是石门山大捷完全就是押上了性命,双目顿时流露出关切的神色,他可不希望李宏宇把命丢在石门山,随后沉吟了一下问道。

    李宏宇闻言望向了孙承宗,他先前并没有表明对辽西战局的态度,故而由孙承宗先回答天启皇帝的这个问题。

    “皇上,臣觉得我军在辽西应该收缩防线,让出辽西走廊北部地区,扼守辽西走廊这条南下的重要通道,进可攻,退可守。”

    孙承宗早有准备,向天启皇帝一躬身后说道,“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这是遏制后金的最佳选择。”

    天启皇帝微微颔首,只要明军守住辽西走廊那么后金将无法威胁到山海关,而辽西走廊以北地区会成为后金和大明之间的缓冲地带。

    “李少傅,你有何意?”随后,天启皇帝问向了李宏宇想知道他对辽西的计划。

    “回皇上,扼守辽西走廊是制衡后金的一个绝佳选择,不仅减轻了朝廷的负担,还令后金无法轻易进犯大明。”

    李宏宇沉吟了一下,郑重其事地躬身回答,对于大明而言这确实是最佳的选择,毕竟大明现在无力收复辽东,更守不住成为一座孤城的广宁,因此不如退缩防守。

    他之所以一直没有就辽西的事情表明态度,是因为他不想放弃广宁城,如果以广宁城为堡垒来对付后金的话,将会使得后金被压缩在辽河以东。

    可惜的是,除了李宏宇外他不知道大明还有哪个将领能做到这一点,进而在天启皇帝面前赞同孙承宗扼守辽西走廊的提议,虽然看起来有些消极但至少比守广宁安全许多。

    另外,如果放弃广宁的城的话在李宏宇看来有些对不起在石门山战死的将士们,届时石门山将处于明军的监控范围边缘,随时都可能被后金军占据,这使得他无法就扼守辽西走廊的提议表态。

    如今面对天启皇帝,李宏宇必须要做出一个抉择,唯有赞同在辽西走廊布防,毕竟他不可能一直待在广宁,因此他想要经营广宁的想法唯有放弃。

    表明上看起来,扼守辽西走廊后可以对后金进行钳制,使得明军进退有据,实际上给予了后金在辽西自由活动的空间,使得他们可以轻易越过辽河深入到辽西走廊以北的地区,进而丢失了重要的战略空间。

    如果搁在洪武皇帝和永乐皇帝时期,肯定不会收缩兵力,而是会继续进攻后金直至将其打垮,可今时不同往日,大明的国力以及军力无法对后金追穷猛打,只能采用战略收缩的方式来对付后金。

    “辽西走廊!”

    天启皇帝见李宏宇赞同孙承宗的做法,于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然后望着两人问道,“王大人并非统军之才,让他执掌关外的军事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两位大学士觉得何人可担此重任?”

    当然了,最合适统军的人是李宏宇,无论资历还是实力都无可厚非,不过李宏宇是海关司的司关同知,只能救辽西一时之急,无法长久待在那里。

    故而天启皇帝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人镇守辽西走廊,这可事关山海关的安危,不容有失。

    “皇上,臣愿意前去守辽西走廊。”

    李宏宇闻言望向了孙承宗,他在关外就知道孙承宗有统兵辽西的意思,果然,孙承宗沉吟了下后向天启皇帝一躬身说道,带兵打仗一直都是他的愿望,如今终于有机会实现。

    “孙爱卿要去守辽西走廊?”

    天启皇帝顿时觉得颇为意外,孙承宗在京城可是待得好好的,要身份有身份,要地位有地位,何苦要去关外受苦?

    要知道京城的那些文武大员们对出关对付后金可是避之唯恐不及,王在晋这个辽东经略就是被赶鸭子上架的结果,故而天启皇帝为了关外的战局自然要撤换了心思根本没在战事上的王在晋。

    “皇上,辽西走廊后面就是山海关,山海关是京畿的东北门户,一旦与建奴的战事靠近山海关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孙承宗闻言向天启皇帝一躬身,郑重其事地说道,“因此,辽西走廊不容有失,臣这次出关与建奴交过手,从中获益良多,有信心守住辽西走廊,确保京师安危!”

    “这”

    天启皇帝不由得感到有些为难,李宏宇肯定是要去南方经营海关司的,现在海外贸易刚有起色离不开李宏宇,如此一来他的身边就剩下孙承宗可以说些贴心话,孙承宗一走他平时连个说体己话的人都没。

    “皇上,等辽西走廊的防线成型后臣就回来,期间用不了几年,臣要把辽西走廊防线打造得固若金汤,护卫京畿。”

    孙承宗清楚天启皇帝不想放他出京,于是沉声说道,李宏宇在石门山击败后金给了他莫大的信心,只要练好兵那么后金何足为惧?

    “此事就依大学士所言,待辽西走廊防线打造完成后即刻回京。”

    天启皇帝毕竟是大明的天子,清楚有些事情不能由着性子来,于是沉吟了一下后点头答应了下来,反正孙承宗届时不是驻扎在山海关就是宁远城,距离京城也不算远,有事的话他就将其召回来商议。

    “谢皇上隆恩。”孙承宗闻言顿时面色一喜,连忙跪下谢恩,准备在关外大展拳脚。

    李宏宇默默地望着眼前的这一幕,心中不由得有些感慨,如果按照历史的走向,孙承宗绝对不会想到辽西走廊防线在将来会成为一个泥潭使得大明深陷其中。

    此时此刻,孙承宗经营辽西走廊只是暂时的一个防御之举,毕竟辽西走廊后面的山海关是京畿的东北门户,容不得有半点闪失,否则的话将危及京城的安全。

    对孙承宗和大明朝廷而言,剿灭后金,收复辽东才是最终的目标,而拥有了辽西走廊既能确保京师的安危,又能出击攻打辽沈给予后金军事压力。

    虽说明军接连在辽东和辽西打了败仗,但俗话说的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明现在的综合国力不是后金所能比的,自然不会轻易放弃辽东和辽西。

    实际上,如果换做军事经验丰富的武将来统领关外的明军,此时的选择也会跟孙承宗一样,经营辽西走廊,暗中积蓄力量伺机反击后金。

    像王在晋这种文臣,处理政务是强项,可面对军务就是难堪大任了。

    不要说想在山海关外八里铺筑城防御的王在晋,包括熊廷弼和王化贞在内,都没有想到在锦州城驻防,进而扼辽西走廊抵御后金军的兵锋保护京师的安危,而是一撤千里到了山海关,把京师暴露在了后金的兵锋之下,单凭这一点两人就罪责难逃。

    要不是后金有所忌惮不敢使得战线拉得过长,那么早已经兵临山海关,届时京城岂不是要炸了锅,大明颜面又何在?

    至于说放弃关外之地退守山海关,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大明与后金战事上的花销,现在看来或许是这样。

    可当时后金不过是一个新晋崛起的小国而已,难道大明因为几个败仗就要让出关外之地?这岂不是笑话!

    只可惜时势变幻莫测,孙承宗不仅没能在辽东经略的位子上全身而退,而且辽西走廊防线完全沦为了一个防御工事,根本就没能向后金发动过攻势,令后金是来去自如。

    “两位大学士,既然要经营辽西走廊,那么山海关的那些逃难的百姓应该如何安置?”李宏宇正有些神游天外的时候,天启皇帝的声音响了起来,逃进关内的辽西难民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720章 身不由己() 
“皇上,臣与李少傅商议过辽西百姓的事,建奴一时间无法被剿灭,故而那些百姓如果回到辽西的话恐怕不是被建奴杀了就是被掳走。”

    面对天启皇帝的提问孙承宗率先开口,向天启一躬身后沉声回道,“故而,李少傅和臣都觉得应把他们另觅他处安置,待关外战事平稳后再行归乡。”

    “那些辽西百姓有近百万之巨,京畿已经没有多少闲田,如此一来无法就近安置在京畿地区,这样少不了又是一番奔波!”

    天启皇帝闻言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脸上浮现出了忧色,要安置如此多的百姓可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仅耗费甚巨而且颇为繁琐。

    “皇上,臣觉得朝鲜和小琉球可以安置一部分百姓。”

    见天启皇帝为那些难民的事情担忧,李宏宇向天启皇帝一躬身后有条不紊地说道,“皇上,朝鲜与辽东一河之隔,既适合辽西百姓生活又能增强咱们在朝鲜的力量,而小琉球人烟稀少,要想使其长治久安必须要向其大力移民。”

    “朝鲜尚可,但小琉球是否有些远了?”天启皇帝微微颔首,沉吟了一下后问道,毕竟辽西距离小琉球千里之遥,路途遥远不说而且生活习性相差甚巨。

    “皇上,臣这是见缝插针,能多使得一些百姓到小琉球就多一些。”

    李宏宇有些无奈地望着天启皇帝,“如今西洋的红毛夷觊觎我大明的繁华富庶,他们无法到大明沿岸落脚,故而就打起了小琉球岛的主意,臣得不加强小琉球的建设,首要任务就是迁居人口。”

    “既然如此那么就依你的意思,如果那些百姓想要去小琉球的话就让他们迁过去。”

    天启皇帝知道李宏宇为了海外贸易和红毛夷的事情耗费了不少精力和心血,故而点了点头后答应了下来。

    李宏宇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有了天启皇帝的首肯那么他就能开始着手安排往朝鲜和小琉球迁移辽西难民的事情,他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往这两个地方迁居百姓。

    此时此刻,没有人知道朝鲜和小琉球才是大明最为安全的地方,如果那些辽西百姓没有选择这两处的话那么势必在明末乱世到来后再度颠簸流离。

    李宏宇和孙承宗离开乾清宫的时候已经是凌晨,故而前去文渊阁处休息,说起来两人还没有回家,可明天一早又要跟朝中文武百官商议辽西的战事,着实是非常辛苦。

    “孙兄,京察的结果就要宣布,看来这京城少不了又是一番风风雨雨!”

    到了文渊阁,李宏宇和孙承宗并没有立刻休息,而是来到了院中的凉亭,在石凳上落座后李宏宇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虽然李宏宇人在辽西但对京城官场的事情也有耳闻,由于东林党主持京察,故而东林党中的激进派这次是卯足了劲儿想要把朝中的齐楚浙三党连根拔起,使得其无法再与东林党抗衡。

    不仅如此,就连朝中那些中间派的官员也受到了波及,原本这些官员历来是党争中各派系拉拢的对象,可如今东林党却要对那些不肯依附的中间派官员痛下重手,京城官场局势的严峻可见一斑。

    “首辅大人曾经劝过他们,可效果甚微,他们也不想想,皇上会让朝中某方势力一家独大?”

    孙承宗闻言顿时苦笑了一声,实际上,东林党内部也因为对外方针的不同而产生了矛盾,激进派与温和派之间为此争论不休。

    不过,由于在天启皇帝的支持下东林党现在在朝堂上可谓是一家独大,这使得东林党激进派在与温和派的争执中占据了上风,对外推行激进的对外策略,想要灭了齐楚浙三党独掌朝权。

    孙承宗自然是东林党中的温和派,他对党争的事情并不怎么感兴趣,想要立下一番功绩,并不赞同对齐楚浙三党赶尽杀绝。

    很显然,没有哪个皇帝愿意看见朝中出现一个足以影响到皇权稳定的强大派系出现,可惜那些东林党激进派的官员们却并不以为意,认为他们所行之事是忠君爱国之举,是为了大明扫除朝堂上的奸邪小人。

    其实,那些东林党激进派的官员们还是欺负天启皇帝年轻,比较容易掌控,认为天启皇帝不得不依靠他们来掌控朝局,否则岂敢做出如此犯忌讳的事情,难道他们就不知道朝中派系平衡的重要?

    这也是万历皇帝时期为何党争不断但从没有哪方势力一家独大过,从最开始的南北之争到后来的齐楚浙党与东林党之争,一切都在万历皇帝的掌控下进行。

    “孙兄,小弟现在真的不愿意回家,京察的事情岂是小弟能做得了主的!”

    李宏宇知道孙承宗对东林党激进派的事情也很无奈,于是抬头望向了天空中的明月,淡淡地说道。

    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