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宁王-第1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隐逸啜再拜,说:“临别之际,我尊贵的朋友您有什么需要告诫我的吗?”
“关起大门,安安稳稳过日子。”
杨昊说完就骑上了马,在暮色中,穿过被斜阳映照的血红的城门,奔向辽阔的草原。
———
第257章 火坑()
仿佛一夜之间,大石城的居民发现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了,辽阔的草原已经与他们无干,除了那道巨墙以内的区域,他们哪儿也不能去。可恶的契丹人把他们像牛羊一样圈禁起来,他们恨,但除了恨,他们又无可奈何。被围之后他们不是没有做过抗争,他们的骑兵和步兵多次出战,不是全军覆没就是铩羽而归,他们抗争的勇气在一点点消失,终至于全无!
贵族们编造的“敌人很快就会退去”的谎言不攻自破。
夏季他们没有退,秋季他们没有退,眼看将要寒冬,他们仍没有任何要撤退的迹象。
围城的契丹人一定得到了高人的指点,他们围城的技法十分老练,从夏天开始他们就在距离城墙两里地处挖掘壕沟,宽十丈,深一丈,沟底密布桩签,人马掉下去一定会没命,那些桩签有木质的,也有铁质的,更多的是竹签,大石城四周几百里内都不长竹子,不知道这些契丹人从哪弄来的竹签。
契丹人利用挖掘壕沟的土沿着壕沟外侧垒起一道土墙,高可一丈,每隔一百丈设一座土堡,那土堡的外形看起来就是一个微缩的碗塔。
看起来契丹人是做好了长期围城的准备了,他们狂妄无知的大统领竟然试图一口吞下大石城,这简直是个笑话,须知大石城自建成以来从未被外敌攻破过。守城者的士气十分高涨,他们决定要给契丹人一个血的教训,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是“千年不落之城”。
但智者也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大石城已经将近一百年未经历大战了,仅凭往昔的荣光就能击退眼前劲敌吗?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帮契丹人敢在天狼之子的眼皮子底下围城,是何等的魄力和胆识?天狼之子对他们视而不见,可见他们一定达成了某种私下交易,光这一手,就足见他们的手腕。
“‘千年不落之城’不会被任何人攻破。”
交战初始,所有人都坚信这一点。但在几次完胜大石城之后,围城的契丹人首先动摇了这个信念,如果大石城的骑兵像娘们一样软弱好欺,他们那看似高大的城墙会不会也像奶酪一样禁不起刀斧?
“大石城遇到劲敌了,百年未遇的劲敌。”
围城一个月后,大石城的守军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又一个月,这种恐慌就在城中蔓延开来。这种认识源于那支被杀的片甲不回的传奇骑兵。大石城有一支闻名草原的骑兵,骑士们穿着令人炫目的亮银甲,披着用金线绲边的银白色斗篷。他们座下马也是清一色的白龙驹。这支华丽的,被称为“天马骑士”的骑兵队,是大石城的骄傲,但却从未参加过任何像样的战斗,充其量就是一支仪仗队,但大石城的居民迷信他们,认为他们骁勇不可战胜。围城一个月时,在强大的民意压力下,城主克拉热违心地派出了“天马骑士”。
为了不因为“天马骑士”的溃败而彻底动摇军心,克拉热预先做了铺垫,他令人放出风声,说夜空星象表明“天马骑士”现在正处于一千年来最虚弱的时期,不宜出战,勉强出征,则胜负恐难预料。没有人相信这个“预言”,狂热的居民相信,即便“天马骑士”处于千年来最虚弱的时期,他们也一定能不负众望,痛揍契丹人的屁股。
到“天马骑士”正式出战时,克拉热又玩了偌大小把戏,譬如让一阵风吹折了军旗,领头的骑士突然从马上摔下来,以此警告民众,“天马骑士”此番出战凶多吉少,此乃天意,非人力可以挽回。
文章虽然做足了味,真到“天马骑士”一败涂地的时候,沮丧、失败的阴影还是压的人喘不过气来。
“大石城会被攻破吗?”
围城五个月后,这个问题已经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守城者固然感受到了巨大压力,攻城者压力也不小,除了全歼“天马骑士”那一战,攻城者实际上没有取得任何像样的胜利,守军在尝到几次失败后,便龟缩在城内,凭险固守,攻方除了左营,其他各营连尝试一下也不敢,即便是左营,号称无坚不摧的攻城利器,也在大石城下也彻底歇了菜。
左营攻城三次,三次惨败。亲临前沿指挥的郑华泰面颊中箭,几乎丧命。
这年的冬季异常寒冷,鹅毛大雪,纷纷扬扬下了半个月,积雪没膝,人马不能行。自十月底起通往大同川的道路即被风雪隔断,虽说军营的粮食堆积如山,粮草官信誓旦旦地说:“军中粮草可支撑一年,大伙只管敞开肚皮吃,敞开了吃你又能吃多少,要是粮食不够吃,你们砍我脑袋。”话虽如此,粮路断绝后带来的恐慌还是在各营迅速蔓延开来。
砍你脑袋有个鸟用,瞧你挺大个脑袋能熬几锅汤?
于是“执法队”应运而生,这是一支直接隶属大统领的特殊队伍,人数约百人,拥有“即审即断”的特权,即抓捕意志动摇者后可立即审判,依据审判结果,即可施以鞭、杖、笼、斩、绞五种刑罚。十月份他们就杀了二百余名动摇者,受刑者超过六百。十一月,这个数字都翻了一番。十二月的头六天,“执法队”每天杀的人都在三位数。
月底,执法队统领穆红向杨昊汇报时,面如灰土,形容枯槁,他嘴唇颤抖着说出一个数字:两千四百二十人。“执法队”在十二月前二十七天一共杀了两千四百二十名动摇者。汇报完毕,穆红已泣不成声,杨昊拍拍他的肩说:“难为你了。听说你近来风湿病发作,日夜疼痛,且回去好好将养着。”
杨昊嫌穆红软弱,也不忍心再为难这个老实人,到底还是将其撤换了,新上任的执法队统领是薄莱。他从穆红手里接过象征权柄的铜斧时离十二月结束还有三天,他在这最后三天里一口气杀了八百八十八人。这个在商家看来万分吉利的数字却酿成了一场兵变。
兵变由内军营开始,迅速蔓延至右营、前营和后营,参与叛乱的士兵有几千人,同情叛乱的士兵的倍之。叛乱者冲进执法队驻地,释放被关押的士兵,将能抓到的执法队士卒剥去衣裳逐个刀剐。叛乱从午夜开始,持续到二日清晨,混乱中焚烧营房六百间,死伤过千人。二日清早,叛乱被镇压下去,肇事者一百三十人被斩首,犯禁入狱者一千两百人。
大石城守军从彻夜不息的火光判断乌槐部发生了内乱,于是紧急动员出兵攻打守军营寨,试图趁乱解围。在历次出战失利后,守军行动迟缓,从午夜开始动员,直到天麻麻亮才开出城门。彼时,乌槐部的内乱刚刚平复,人心不定,杨昊令内军营、右营、前营按兵不动,谨守营寨,不得出营浪战。自己亲率教导营、羽射营会同左营出战。
杨昊顶盔贯甲,手持长枪,骑黑马在众人簇拥下来到阵前,战阵尚未齐备。一阵“轰隆隆”的巨响便从前方传来,只见碎雪飘飞如玉,朦胧中从宽大的城门内鱼贯而出三十个步兵方阵,每阵约百人。
方阵的士卒皆身披重盔甲,除了一双眼睛,无一寸皮肤裸露,队列最外层是六十名盾牌手,一手执盾一手持长枪围成四方形的铁桶阵,铁桶阵中是三十名弓弩手和十名长矛手,弓弩手配备一杆长弓和一支连发连射的机弩,每名弓弩手的身边有一百八十支长箭和三百二十支弩箭。十名长矛手手持两丈长的长矛,专门用来攻击靠近的骑兵。阵与阵之间相隔约十丈远,如鳞甲交错,互为犄角。
一队队轰隆隆地开过来,齐声呐喊,声若惊雷。
杨昊惊呼道:“这莫不就是大石城的铁甲军阵?比我们的如何?”郑华泰说:“没法比呀,他们这是下了血本的。这种铁甲一套要价一千八百两,材料考究,抵得上我军将校服,做工又极其精妙,刀,刀砍不透,箭,箭射不透,颇为难缠。”
张伯中捻须冷笑:“未知用火能否烧的透。”
杨昊笑道:“即便不能全焦,烧个八九成熟怕是可以吧。”三个人相视哈哈大笑。
大石城有一支铁甲军团,这是杨昊早就知道的事,他还让张伯中设法弄来一套,自己穿在身上让东方兰用刀砍,用箭射,果然不能损伤分毫。
铁会被火熔化,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火能把人烤死,这个道理是人差不多都明白,杨昊想不论你穿多厚的铁甲,放在火里烤,一样会要了你的命。昔日,诸葛武侯火烧藤甲兵,今日我便弄一出火烧铁甲兵来瞧瞧。他就和张伯中一起琢磨破铁甲军的法门,郑华泰没有参与其中,但情况他是知道的,杨昊向他通报过几次,张伯中也向他通报过,即使没人通报,他也会知道,总有一些崇拜者会冒死向他透露一些军中机密。
郑华泰的副将郑冶将令旗一挥,传令官大声喝道:“放箭。”左营数百弓箭手上前,飞箭如雨而下,步兵阵立刻将盾牌围的如铁桶一样,箭矢落在上面如雨打芭蕉“劈哩啪啦”纷纷滑落,箭雨刚过,一队弩兵又上前去,平射了一拨弩箭,铁甲步兵方阵来不及将铁盾收回,用身体承受了这波弩箭,略有伤亡而已。
前军士卒见状大骇,纷纷后退,铁甲军则乘胜追击。这时,羽射营出动,现今的羽射营不光是射艺高超,马上功夫更是了得,骑射的实力比左营精锐毫不逊色。羽射营此番出动两百骑,如穿花蝴蝶一般,围着铁甲步兵阵不停地骚扰、放箭,那羽箭射在铁盾上,如雨打芭蕉声声脆。阵中偶尔也有士卒倒下去,但并不影响其前进的速度。
就这样,铁甲步军阵在羽射营的不断骚扰下,逐渐失去耐心,变得狂躁起来,像一头发狂的蛮牛被羽射营牵着鼻子,一步步踏入杨昊为他们设好的“火坑”里。那是一片营寨,除了地势较四周略低以外,和其他营寨并无差别,若硬说有差别,那就是营帐里除了浸了火油的柴草,再无其他。
当羽射营“护送”着铁甲步兵阵进入“火坑”后,负责前敌指挥的郑华泰望了眼杨昊。杨昊目光空茫地盯着远方,人站在那一动不动。郑冶小心提醒郑华泰步兵阵已经进入“火坑”,如不立即决断,他们将很快脱离“火坑”,并向中军营杀去。果真如此,他们或许会气势如虹,根本无法阻挡。
张伯中咳嗽了一声,提醒杨昊:“敌人已落入圈套,请大统领早作决断。”
杨昊似大梦初醒一般,连忙说:“那就开始吧。”
命令迅速下达到每一个操炮手那里,郑华泰亲自举起令旗,大声喝道:“放炮!”一声令下,但听轰轰之声不绝,从东西南三个方向飞射出数百个大火球,腾空而起飞向“火坑”里的步兵方阵,那火球就是一个个燃烧的火油(未经提炼的石油)坛子,落地,火油四溅,火随着溅落的火油,遍地开花。
步兵阵顿时大乱,那铁甲虽坚不可摧却顶不住火烧。一时间阵脚大乱,纷纷败退。可惜那铁甲太厚,虽然能阻挡刀箭伤害,行动却十分不便,想走岂是容易的?一时间厉声惨嚎响彻云天,素净的雪地上腾起冲天的烟柱,烟柱中裹挟着无数屈毙的灵魂。
———
第258章 断水()
又是一个晴朗的早晨,大石城外一片死寂。领教了杨昊的开花大炮后,大石城的老老少少算是彻底安稳了,每日谨守城池,再不敢生破城而出的妄想了。城,是出不得,但想进,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大石城人坚信这一点,契丹人似乎也赞同。
这场大胜无疑有极大的提振士气的功效,但即便如此,乌隗部看起来还是将要输掉整个战争。表面上的稳定完全依赖于执法队血腥的屠刀,在黑袍子的威慑下,鸦雀无声,四下一片死寂,没有人敢胡言乱语,至少在公共场合没有。但杨昊心里很清楚,这种安静是可怕的,被强力压抑的怨气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压抑的越久,反弹的力量就越大,等到压力抗不住反弹之力时,就是危机爆发之时。拖迟一天爆发,则多一天的危险。
必须等赶在危机成为现实前解决它。
解决之道无过于釜底抽薪之策。
循着这条思路,幕僚们提出了多种解决之道,听起来都蛮不错的,但杨昊一眼就看出他们的本质,不过是些隔靴挠痒的应景之作。真知灼见也不是没有。譬如有人就提出,为今之计,宜改急攻为缓攻,蓄养士气,主意当然不错,但执行起来必须得有一个前提——粮食,大量的粮食,保证军粮充足。无粮不稳,饿着肚子,谈何蓄养士气。
杨昊挪了挪了坐的有些僵麻的屁股,笑着四顾,道:“先生此议,暂且搁置。诸位还有其他计谋吗?不妨一次都说出来。”
帐中诸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都把目光投向了张伯中,如磐石般端坐着喝茶的张伯中也不得不表态了,他清清嗓子,对杨昊说道:“看来也只有这个法子了。”众幕僚闻言,遂个个郑重其事地朝上施礼,曰:“军师此议,我等附议。”
杨昊闻言低下了头,默思片刻,抬起头来不情愿地说道:“看起来又要跟那个奸商争番口舌了,真是费脑筋。”
“奸商”吴成龙是不情不愿地来到大石城外的杨昊军营,却心满意足地而去。
杨昊和他达成协议,由昊天商社垫资并负责运送一百万石粮食到军中,限期两个月,回报嘛,自然十分丰厚,丰厚到让胃口很大的吴成龙坐在车上也能笑出声来,他的随从也是多年好友的张澜却不以为然地撇撇嘴说:“一百万石粮食,两个月内运到,这等冰天雪地。老兄,我的王大掌柜,你确定这不是笔亏本的买卖?”
吴成龙立即驳斥道:“绝不会!我算得很清楚,咱们这趟是大赚特赚,这都不叫赚,那天下就没有赚钱的生意啦。老弟,我知道这份担子重,但俗语有云‘富贵险中求’嘛,干成了这一票,我们昊天商社,还有你老兄,就要脱胎换骨,飞升成仙啦。人生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