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禅-第2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纳入规矩之间,是以成善。公子饱读诗书,想必对此必不陌生。”
其实慕容眈也感觉到很奇怪,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这两种观点,自古以来便是势均力敌,从来都没有任何一方占了上风或者处于劣势,任何一个读书人或许会择其一而信之,但是却决然不会有人如此相问,卓知远陡然这般去问,想必有他独特的理由。
“人性若是本善,则天地鸿蒙之初,又何来的恶可供世人沾染?人性若是本恶,则天地之间从无善因,无因何来善果?又哪里来的圣人贤者,能够令世人读书教化终得善心呢?无论哪种观点都不过偏执一隅而已。当初天地鸿蒙,盘古大圣开天辟地。天地始成。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终分清浊,也便有了阴阳,这善恶也便如同阴阳一般,乃是天地初成之时就已然存在的,又何来人性本恶抑或人性本善之说?若是人性善论,婴孩初到人世,又为何嚎啕啼转,终日不休?只为一口奶水,便能惹得上下四邻不得安生。但若人性本恶,却为何孩童的最为单纯,眼神干净的仿佛从未沾染尘埃一般。况且,这善恶之间,本无谓泾渭分明,有强人杀了巨贪恶霸,这算是善举或者恶为?巨贪恶霸纵然可恶,是大大的恶人,但也会对妻儿老小关爱有加,他又算是极恶之人么?便又好似这天与地,抬头自然望天,俯首当然观地,但若极目远方呢?那天地本就连为一线。又如何分得何为天何为地?”
卓知远侃侃而谈,却听得慕容眈沉思不已,居然忘记了逐步前行。耳听得卓知远的声音渐行渐远,这才慌忙跟上,随即深深拱拳道:“公子所言极是,怕是我等执念太深,总想将这善恶划地而居,可是世间万物,却少有黑白分明的,多半都是混杂一体,不能以一善一恶简单称之。公子果然大才。慕容眈钦服。”
对此,卓知远只是微微一笑,并不多言,他不过是有感而发,听到那些孩童稚嫩的声调,想到他们虽然朗朗而读这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心中却对善恶根本没有任何概念,想的只是读好了书,别叫先生责罚,又哪里能够深思这书中的含义?
这便好似修禅之人,苦苦修炼,为的不过是传言之中的飞升。可是飞升之后呢?谁又知晓飞升之后该是何种情景?修炼到了终途,都是要破了规矩方才能够白日飞升,但是在修炼的过程中,却又总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修炼的规则而行,这之间本就是个极大的矛盾。一切皆如混沌,一切又仿似虚空。这鸿蒙之初的混沌便真的是混沌么?又为何不是一片虚空而幻出这大千世界的繁华呢?盘古大圣开天辟地是莫大的功劳,可是当初他不过伸个懒腰凭借一己喜好用了他那开天巨斧罢了,哪里想过这开天辟地之举将会为这个大千世界带来什么?这接下来数十万年的发展迁徙,怕也并非盘古大圣当初所能想象。其实,盘古大圣当初也不过如同这些摇头晃脑在先生责令之下苦读人之初性本善的孩童一般,行其为却不知这番举动究竟有何深意,一切似乎也不过只是虚妄罢了。
当下再无别话,卓知远在这潇湘书院之中住下,终日也不见其读书,只是流连于各级书房之外,听着书房之中孩童抑或秀才们苦读之声,观其劳形,倒是成了潇湘书院当中唯一的闲人。
其中也有几位饱读诗书的教书先生到卓知远房中来讨教,名为讨教,实际不过是听慕容眈所言,这位卓公子高深莫测,不但敢于质疑圣贤之言,并且言之有道,言之有度,实乃大学识。众人当然不信,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就算是天资过人,总也有限,是以最初前来讨教之人倒是络绎不绝。但是时间一长,大家也便再也不来了,盖因他们都发现,辩题和论道,他们万万不是卓知远的对手,而且最让人觉得使不上力的,是卓知远根本不跟他们争论,似乎毫不在意结果如何,只是将自己所想一一言说,随即便任随他人驳斥,再不开言了。便好似这些教书先生蓄劲半晌,却始终打了个空,毫无着力之处。自古最难战胜的并非强者,强中自有强中手,再强的人也总有踢到铁壁的时候。最难战胜的人,是毫无胜负之心的人,尤其是在卓知远口诵了一句话之后,这些教书先生便几乎再也没有来讨教之人了。反正卓知远住在这里,也是按照书院的规矩交纳各种费用。
卓知远的那句话是: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这句仿佛顺口溜一般的打油诗,没有规矩,毫无格律可言,但是听过之人,却都觉得这简简单单的四句话里,堪值琢磨之处尤多,细细品味之下,竟然觉得这四句话越发的高深,参详不透。
“师尊,你在此已经住了三月了,咱们何时走啊?”剑仆终于忍不住了,在房中小声的问卓知远。
卓知远微微一笑:“随时都可以走,我想在此我该悟的第一天来的时候便已经悟通了。”
剑仆一听这话,顿时不解:“那为何师尊还要在此停居如此之久?”
“既来之则安之,万法随缘,方能归宗,其实修炼并非急于求成之事,若是连一份闲适的心境都要强行扭转,这修炼到最后也只是枉然而已了。”
“师尊你说话越来越高深了,徒儿万万是听不懂了。”
卓知远哈哈一笑:“听不懂便听不懂吧,今**且为我护法,我要进那小虚空镜,时间也不用太长,一个时辰我也该当突破了。”
听到这话,剑仆更是彻底无法理解了,这冲击第七层末那识的任何一个镜界,又怎么可能像是卓知远这样,想到什么时候进去便进去,却又在进去之前就能知道自己何时能突破。匪夷所思!
第三百六六回【小虚空镜】(一)
第三百六六回【小虚空镜】(一)
剑仆原以为卓知远还是使用七宝妙树来冲击修持。可是等到他走出了屋子,在门外谨慎的为卓知远护法的时候,卓知远却盘腿坐在床上,并没有取出七宝妙树,而是缓缓自行进入了小虚空镜的小千世界当中。
这次进入的小千世界和以往又有所不同,这里看起来极为陌生,卓知远从未见过这般奇异的场景。
他整个人是漂浮在半空之中的,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周围只是一片茫茫的黑暗。虽然说黑暗对于他这样的修禅者已经没有丝毫的阻碍,但是这深邃的黑暗还是让卓知远感觉到了一丝困惑。
脚下的大地哪里去了?头顶的苍穹又在何处?
卓知远放眼望去,这才发现,他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球体正在运转,各自运转的轨迹不同,但是却都各自有各自的规律。偶尔,那些球体还会发出些微的光亮,但是也只是一瞬间,很快便又被湮灭在这无尽的黑暗之中。
极目四望,只有在这等几乎完全空旷的地方,卓知远才能感觉到,自己的视线居然可以无限延伸。看到极远的地方。这少说也有数十万里之遥了吧?却为何还是没有尽头一般。即便是天与地,也是有穷尽之处的,虽然卓知远从未去过天之涯海之角,但是从佛典当中看到,天地不过数百万里方圆,而这里,却好似一个无限延伸的世界一般。
周围的球体原本以为距离自己不远,而等到卓知远适应了这里的场景之后,才开始发现,原来那些球体一个个距离自己都少说数万里,多则十余万数十万里,原本都是极为庞大的球体,只是因为相隔甚远,看起来才仿佛随时可以握在掌心之间罢了。
突然间,卓知远似乎明白了什么,这里似乎便是盘古大圣初开天地的时候的场景,这里便是浩渺的宇宙最初的形态,没有任何生灵,唯有各大星宿,以及茫茫无尽的天与地。
“这才是天地之间的大小么?原来佛典不过只是虚妄之语,那所谓的天之涯海之角,不过是仙界的那些人故弄的玄虚而已吧。”
明白了这一切之后,卓知远也并不着急探求这浩渺之间的奥秘,而是缓缓在空中将悬浮的身体端坐了下来,呈打坐之姿,无心向天,眼睛默默的闭上了。
卓知远封闭了自己的眼耳鼻舌身五识。而是凭借着意识令其逐渐的延伸。这一次,他“看”到了更远,而那些星宿在空中的运转也尽收眼底。所有的星宿都围绕着不同的目标在做着规律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的运转,转眼之间便是一个周天。在这些不断旋转的星宿中央,有恒定不动的更大的星宿,仿佛它们是这些星宿的中心一般。
可是,很快卓知远就又发现,这些看上去恒定不动的星宿其实也在运转着,只是它们似乎并没有围绕别的星宿运转,而是自身在缓缓的转动,就仿佛是一个小小的球体在卓知远的掌心转动一般。
而那些具有圆形或者椭圆形轨迹的星宿,不光围绕别的星宿转动,它们自身也一样,会缓缓自转。
“呵呵,这倒是有趣……”卓知远不由得笑了起来,这天地初开果然颇为有趣。“都说飞升要泯灭七情六欲,可是这天地之初开,情一字却已经存在。这些星宿,缓缓围绕固定的星宿转动,岂非天地至情?若是决然无情,又哪里来的这些恋恋不舍?每一个星宿都拥有极大的能量。若是无情,它们早就自行修炼成人,而后各自散落了。联系着这些星宿之间的关联,分明就是至情!”
卓知远缓缓的领悟着这几乎只有他一个人的领悟,若是其他的修禅之人抑或者是经(精彩全本小说百度搜索:)历了这一切的神仙们得知他如今的想法,恐怕非得吐血三升暴毙身亡不可。在其他人的眼中看来,这便是天地宇宙的规则,围绕某个星宿旋转,自身也在不断的旋转,根本就是天地制定的亘古不变的规则。但是卓知远早便了然了规则只是强者给弱者制定的限制,只要实力足够强大,便可随时打破那些所谓的规则,于是在他眼中没有规则,反倒是更清楚的探知到星宿之间联系的本源。此时此刻,卓知远已经完全跳出了禅宗所能涵盖的范围,开始接触到天地最为本源的本质。
“意识也不能留,我必须空无一物,心中可留七情六欲,可留一切杂念,但是在修炼之时,却可以随意的将之摒除在外。这才是修炼的根本吧!”心中缓缓念想,意识也逐渐的湮灭了下去,现在,卓知远浑身散发出来的,就只剩下了末那识在起着作用。
可以说,禅宗八识,前六识都和本体息息相关,六识的强大或者弱小,都与本体的强大和弱小有关。猛虎野兽看似力量庞大。但是他们的本体其实却极为虚弱,手段才是证道的唯一方式,而并非表现出来的肉身力量。是以,任何野兽成妖,树木成精,都需要比人类更长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人类修炼之后那般强大。而人类看上去肉身的力量无法跟任何的野兽树精相提并论,但是哪怕是修炼了短短十年八年之人,都能够轻易的发挥出强大的实力,这却是兽妖树精千百年也无法做到的事情。人类的六识乃是这大千世界里最为强大的存在。
而到了第七识末那识的境地,就绝非前六识可比了,这也是为何修炼到了第七识末那识之后,其实力完全是呈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增长,这在前六识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前六识是需要与外界联系,将自我和天地融为一体,达到天地即我,我即天地的效果。而到了第七层末那识,便是要彻底的摆脱天地,以更为强大的自我凌驾于天地之上,直至将天地装入心中。唯有如此,方可破除一切,飞升仙界。这便是飞升真正的内涵,是要成就一个大无畏的自我。令得世界以“我”为中心,大千世界也不过只是“我”的附庸而已。
卓知远的第六识意识已经完全湮灭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深邃绵长的末那识。他的末那识已经可以触及整个小虚空镜的所有角落,而这个时候,卓知远又一次发现了小虚空镜的另一个奥妙,或者说,这是整个天地、宇宙、洪荒的奥妙。
原本那遥不可及的天与地,看似永恒不动的天地,此刻在卓知远末那识的感知之下,却仿佛也在悄然的运动了起来。只是,相比较起那些星宿的运转。天地的旋转极为的缓慢,若不是以单纯的末那识去查探,根本感觉不到。并且,卓知远发现自己的身体,似乎也并不受到自身的控制,而是也在空中极为缓慢的旋转着。
而之所以用前六识无法发现天地的旋转,就是因为自己身体的旋转却是和天地同步的,换句话说,天地每转动一分,卓知远的身体也转动一分,这便是前六识的力量,让卓知远和天地融为一体再不分彼此的力量。
但是末那识却让卓知远超然整个世界之外,乃至于超然到自己的本体之外,可以用一个完全旁观的角度来观察自己,就好似本体不再是自己,天地也并非自我,他的自我已经上升到天地之上,上升到天地所不能容纳的地步。
“好奇妙的感觉啊!这才是天地初开真正的奥妙,原来天地有情,天地和任何人之间都有至情,天地宇宙根本就是和本体永不断绝情欲的联系的。可是,为何那些神仙,乃至于欲界之人却都参不透这个奥妙呢?”卓知远心中奇怪,只是他哪里知道,他一直都认为自己的心境不够,可是,其实他的心境早就超脱了整个人间界,乃至于超脱于仙界之上,已经达到了造物主的阶段。这个阶段,从天地初开到如今数十万年,也不过只有当初的盘古大圣以及牟尼老祖、欲界第六天三人曾经达到过。盘古大圣开天辟地,乃是亘古第一人,而牟尼老祖创建禅宗,乃是修炼第一人。欲界第六天在仙界之外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乃是被情欲牵绊的第一人。这三人,都创造了不可比拟的伟业,这并非修炼可以达到的境地了。
而卓知远。却也在不知不觉当中达到了这样的境地,他会创造什么呢?一种全新的规则,还是彻底打破天地之间所有的规则?
天与地开始围绕着卓知远旋转,而卓知远的末那识也逐步的回到了本体当中,他的本体静止了下来,彻底的停滞,观瞧着周围世界的转动,天地的运行。此刻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