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春生的故事 >

第14部分

春生的故事-第14部分

小说: 春生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操场西面约十亩地征进来,作为建造教学大楼和拓宽操场用地,需资金十五万元左右。春生和徐校长分别向市教体委和镇分管教育的叶副书记作了汇报,镇党委原则上同意征地,但一时拿不出这笔钱。怎么办?春生和徐校长经过商议,决定先向教师集资以解燃眉之急。开头,校长怕集不起来,春生和他分别深入到教师中摸底,结果不是集不起来,而是怕太多。于是决定每位教师限集2000元,并规定了最迟交款时间和偿还时间。

  钱有了,土地也征进来了,春生和校长都透了口气。春生对校长说:“为了以防万一,避免产生一些麻烦,我们应尽早围上围墙。”“对!咱们想到一块去了。今天趁镇里和村里的主要干部都在场,叫建筑队划好石灰线,下午就动手筑围墙。”他比春生还急,考虑得更具体。结果,不到十天,高二米多,长近千米的围墙竣工了。

  九四年九月,镇初中徐校长借用到县里工作。三年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镇初中校长三易其人。

  九五年上半年,镇政府决定在新征的土地上建造一幢教学实验楼,建筑面积为1024平方米。教学大楼放样那天,座落的具体位置是春生定的。春生想,新楼应与原教学楼间隔一定的距离,且又要与原教学楼平行,这样才美观、实用。春生又想,还应当考虑下幢楼能与其衔接,虽然下幢楼不一定在春生手上造,但做事应当留有余地,因此在定位时,该楼东头的南边不得不留出了空地。

  这幢楼的施工单位是用招标的方式定的,镇里决定由春生和镇初中的一位老师具体负责质量监督。为了把好质量关,春生没有少得罪施工单位。第二年,紧挨着这幢教学实验楼的西侧又造了九个教室的教学楼。本来以为要在别人手里完成的事却在自己手里实现了。

  一九九六年,该镇顺利地通过了浙江省“两基”验收,获得了奖金十万元。

4  同学喜聚会
春生的家从集镇搬到县城之后,发现在县城工作或居住在县城的初中同学还真不少,许多女同学都已退休,在家中搞家务,十分清静,星期假日她们常打来电话*生前去叨叨家常,讲讲同学们的近况。尤其是在外地工作的同学回到兰溪或者途经兰溪,大家都要在一起聚一聚,在一起诓诓同学,谈谈‘山海经’,人仿佛年轻了许多。在与同学交谈中,许多同学多次提出了要开同学会。为此,专门开了几次碰头会。会上,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着,有的说:“分别已四十年了,大家在一起聚聚,该有多好!”有的说:“有的同学从初中毕业分开,从未见过面,也许都不认识了。” “这些快别说了,言归正传,现在咱们商量一下如何着手准备吧。”有个同学提议道。于是大家围绕如何着手准备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首先大家就会议地点、内容安排、通讯联络等事项达成了共识。最后推举春生和另外六个同学作为同学会的筹备组人员,同时,七个人进行了具体分工。大家根据分工,分头着手各项准备工作。其他同学则分别负责平时跟自己有联系的同学进行再联系,传递信息。春生根据同学们提供的信息,一个个电话,一封封书信发往四面八方,传递要开同学会的消息。紧接着,同学会筹备组又草拟了要开同学会的函告,征求大家的意见。得到大家的同意后,春生和另一位同学将一封封函告发往全国各地。

  春生就如何开好同学会的有关事项,一项一项加以落实。开会的前一天,几位女同学分别从四面八方赶到母校,帮助进行会场清扫和会场布置工作。

  一九九八年五月一日,这是一个确实令人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在母校召开了五九届初中同学会。来自五湖四海的四十多位同学和老师相聚在一起,回顾当年的师生情和同学之间的友谊,相互交谈分别近四十年的情况。有谈艰苦创业的,有谈自己坎坷经历的。是啊,当年一张张幼稚淘气的脸,如今却已成‘黄土高坡’;许多同学已满头银发,大部分的人都当上了爷爷奶奶。大家一见了面,你看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四十年了,人有几个四十啊!有的分别后从未见过面,见了面后直楞楞地看着对方,真的互不认识了。有的同学在校时相互比较要好,毕业后由于多种原因,失去了联系,一见面竟拥抱在一起,泪痕满面,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下午,大家一起去参观在原教室旧址香港同胞包玉书先生援助新建的玉书大楼,看看他们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一位同学的儿子还专门赶来母校,为同学们拍了许多纪念照。值得一提的是原是母校的总务主任陈老师,早上一早就从县城赶到母校参加春生他们的聚会,下午又匆匆赶回县城参加另一届同学的聚会。

5、重游北京城
一九九八年暑期,春生携夫人随市教育工会旅游团去北京旅游,重游阔别三十多年的首都,首都真是千变万化,可以说已经找不出原来的模样。

  由于机构更迭等多方面的原因,春生和他的干姐王凤淑失去联系将近10年了。因此,到达北京的第一天晚上,春生就开始寻找他的大姐。春生在北京时单位叫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来改为中央核工业部,再后来就不知道了。所以,查了两天,毫无结果,不得不暂时搁下,先带夫人旅游,此事以后再说。

  旅游团第一天安排大家游八达岭长城,下午游十三陵。

  八达岭长城是最具代表性的明长城之一。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古今中外各界人士到北京游览的必到之所。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在内的三百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达岭一览这里的山河秀色。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第二天,春生他们又游了天坛、颐和园和香山公园。

  天坛是北京“天地日月”诸坛之首,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一座典型坛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

  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在香山公园,春生重点参观了碧云寺,碧云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原名碧云庵,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灵柩暂厝碧云寺,1929年移陵南京前,其灵柩移至普明妙觉殿,在此设灵堂,举行3天公祭,于是将此殿更名为孙中山纪念堂。纪念堂门楣上方红色牌匾为宋庆龄所题写。纪念堂内正中为孙中山塑像,两边玻璃柜里分别陈列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书信、手稿、著作和苏联政府所赠的水晶棺。纪念堂两边分别设有展室,详细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业绩。 

  第三天,大家早早地来到天安门参加升国旗仪式,5时30分许,《歌唱祖国》的乐曲在晨曦中飞扬,在人们期待已久的目光注视下,国旗在护卫队队员护卫下,走出天安门,踏上金水桥,穿过长安街。顿时,全场一片肃穆。人们踮起脚尖,翘首瞩望。 大约过了五、六分钟,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响彻广场的国歌,久久回荡。人们肃立仰望着飘扬的国旗,脸上洋溢着无比自豪。 

  升旗仪式完毕,吃过早餐,大家排队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的遗容。长长的队伍缓缓地向毛主席纪念堂正门移动,大家焦急的等待着,等待着……大约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春生他们好容易来到纪念堂的北大厅。只见大厅里有一座汉白玉雕刻的毛主席坐像,走过去没多远,水晶棺内安放着毛主席遗体,主席身上覆盖着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主席脸色红润,显得那样安祥,春生多么希望再多看一眼,然而瞻仰的人实在太多了,不得不随着队伍向厅外走去。

  这一天他们还参观了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景山、北海公园。   

  进入人民大会堂,春生的心情异常激动,他也曾经多次坐在这里听报告,看文艺演出。

  出了人民大会堂,春生随旅游团进入故宫参观。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0米,宽750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建成,是明朝第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用3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主要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科举考试的一至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故宫对春生来说,并不生疏,他在北京工作时曾来过多次,,当时的门票才一毛钱,星期假日还免费开放。现在参观的地方好象没有以前多,春生清楚地记得,在故宫内西侧,当时有一个慈禧太后睡觉过房间,房间里放着一张老式木床,旁边还竖放着一条用象牙做的凉席。当时的讲解员说,这条席子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还有皇上召见大臣时的殿堂,参观者可以走到很近很近去看,现在这些地方都找不到了。本想可以让夫人一睹为快,但却成了一件遗憾的事。

  在北海公园,春生他们主要比较详细地看了那里的九龙壁,北海九龙壁,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壁高5米,厚米,长27米,是一座彩色琉璃砖影壁。底座为青白玉石台基,上有绿琉璃瓦须弥座。座上的壁面为琉璃浮雕,全壁用七色琉璃砖砌成镶砌而成,体魄巨大精美,南北两面各有蟠龙9条,形态各异,飞腾戏珠于波涛云际之中。龙身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形象生动,柯栩如生。据说,山西大同市明王府门前的那一座九龙壁比这里的还要大。

  这天晚上,春生又想起了他的大姐,他不相信找不到她,突然,他发现有个“核工业总公司”的单位,心想,也许它与“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有着某种联系。于是他拨通了核工业总公司的电话总机,电话那头立刻传来了亲切的声音:

  “喂!您要哪里?”

  “请您给接办公厅机要处。”

  “您这里是原二机部机要处吗?”春生问道。

  “是啊,您是谁,要找哪位?”春生听了一阵高兴,继续问:“我原来也在贵处工作,请问王文甲还在吗?”

  “他已经调走了,”春生一听,有些失望,但仍不灰心:“有个王凤淑您认识吗?”

  “认识啊,可是她已经退休了。”春生一听事情有了转机,连忙问:“您可知道她家的电话号码?”

  “知道,请听好。”他连续两遍报了她家的电话号码,还问记住了吗?春生连说“谢谢,谢谢!”才挂上了电话。

  第四天晚上,王大姐在儿子陪同下驱车来到春生住宿的宾馆,她拉着春生的手激动地说:“春生,我还以为这一辈子再也见不到你了,你……”

  “我们这不见面了吗!您好吗?”春生接过她的话茬说。

  “好,好,我们总算又见面了……”

  他们互相问了一些别后的情况,真象一对亲姐妹一样说着,谈着。只因为是集体行动,已经买好了回程的车票,才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和大姐告别。

  七天的旅游观光,使春生感到十分欣慰。

1  卸任居二线
时间真是不饶人啊!虽然春生没有到达退休年龄,但是他所在的镇是个大镇;相当于原区的一半多,教师和学生数均超过其他两个乡的总和,工作量相当大,同时,节、假日又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因此感到非常疲惫。

  春生刚从北京旅游回来,突然接到市教委通知,要春生第二天去市教体委接受谈话。春生心想:我都这把年纪了,找我谈话大概是叫我退居二线吧,退就退吧,反正这是迟早的事。七月二十八日早上,春生来到市教体委,王副主任(其实他当时已退居二线)与人事科科长一起和春生谈了话。事情果然不出春生的所料,市教委要春生担任镇初中正校级协理员,由一位年轻的同志接任春生的工作。春生心里明白,所谓‘协理员’,实际是“歇力员”,只是下个‘红头文件’让人休息罢了。于是当组织上征求春生意见时,春生便说:“组织的决定我没有意见,不过在一般情况下,我不去学校是否可以?”

  “随着时间的推移,去学校的次数可以逐渐减少。”王主任答道。

  春生离开教体局后,一边走,一边想着王主任说的话,心中总感到不很踏实,于是春生又请示了镇党委书记,他的态度很明朗: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不来学校上班,如果有事我们会打电话给你的。

  自从五九年八月参加工作已整整四十年了,六二年从事教育工作,八0年调入区校任小学辅导员,六年小学辅导员,六年区教办副主任,六年镇教育干部,加起来是十八年,在农村任教也是十八年,该休息了。

  唉!孩提伙伴,今成老翁,叔伯父辈,相继谢世。有句俗语说得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这就是规律,谁也不能违抗的规律。

  就在这年的八月,春生被省人民教育基金会授予浙江省第十一届“春蚕奖”称号,这是对春生从事三十六年教育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春生精神上的最大安慰。

  退居二线之后,由于受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