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家长教育孩子的秘密--人性教育 >

第3部分

家长教育孩子的秘密--人性教育-第3部分

小说: 家长教育孩子的秘密--人性教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是否因他们的付出而感动,这样,在他们的功利化教育的驱使下,往往教育适得其反,孩子与父母的矛盾越来越多,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冷漠。造成孩子冷漠的根源正在于教育的功利化使得忽略了情感教育所致。

  我们无可否认,家长是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也投入了很多情感,但这种投入却是单向的,更为重要的是你是带有功利化倾向的,这样一来,感动的是你家长自己,并非孩子。任何情感一旦带上功利化色彩,其分量将大打折扣,不可能令对方感动。就连我们家长自己谈恋爱时都讨厌带功利化的爱,孩子又怎么可能接受你这种功利化的爱呢?事实上,我们是在功利化的驱使下使得我们付出得多,但抓住的时机很少。感动是需要抓住场景、充分利用场景的。面对以下场景,作为父母你是如何做的呢?

  1、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件他很感兴趣的事情以后,你是表扬他呢还是认为无所谓,还是认为与学习无关,完全是浪费时间,批评他一通?

  2、当孩子让你带他一起去郊游的时候,你是否因为自己工作忙而一拖再拖,或是害怕影响孩子学习而告诉孩子应该把这些时间拿来做功课?

  3、当孩子考试考差了以后,你是否一味的抱怨孩子,或者表面上说没事,下次再努力,其实脸色却很不自然?

  4、当孩子放学后,高高兴兴的冲进家门,给你讲学校里面发生的趣事的时候,你会不会跟孩子说我现在正忙着?

  5、当孩子过生日的时候,你是仅仅花很多钱给孩子买贵重礼物呢还是根据孩子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礼物并且不忘给孩子写一封饱含深情与期待的一封信?

  6、当孩子上床睡觉的时候,你是否会过去给孩子道一声晚安或给孩子一个笑容?

  7、当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外地忙着挣钱吗?

  相信各位父母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而从这些答案中大家也自然而然会明白,为什么孩子会越来越冷漠了。俗语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之所以冷,是因为缺乏情感热度的支撑,缺乏情感热度的支撑就感受不到温暖。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是孤独的、是恐惧的,他们最需要的不是考试分数、不是礼物、不是父母为支撑这个家的到处奔波,孩子毕竟是孩子,父母所关注的,都未必是孩子所需要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从父母那里获得情感的支撑。我们经常讲孩子不理解父母,可父母又真正理解孩子吗?我们经常讲“孩子,我是为了你好”、“孩子、我也是为了这个家”,静下心来一想,我们的爱真那么纯洁吗?真是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吗,还是为了名利?即使真是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你又真能让孩子感受到吗?很多时候,是我们在功利化思想的引导下自己放弃了感动孩子的瞬间。真正的爱是纯洁的,纯洁的爱是有耐心的,有耐心的爱是持久的、是不会受名利、工作忙不忙等外界因素所干扰的。

  除了上述列举的问题之外,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留守儿童”的问题。“留守儿童”是最缺乏情感教育的一个群体。从现阶段容易出问题的孩子来看,有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农村才有,城市里面也大有人在。什么是“留守儿童”?在我看来,凡是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让孩子独自在家,请个保姆照管的自然不用说,就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就在其他亲戚家里的孩子皆可以定位为“留守儿童”。家长一定要明白:在孩子面前父母的位置是无人可以取代的,父母给予孩子的温暖也是别人不可能给予的,来自于父母的关爱,孩子感受是最热切的。有一些话,也只有父母跟孩子讲才会取作用。这些孩子之所以出问题,就是因为缺乏父母给予的关爱,他们最需要的不是父母每个月定时寄来的生活费和多多的零花钱,他们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能让他们真切体会到的关爱。较之农村相比,城市里面的“留守儿童”更容易出问题,因为农村的孩子从小艰苦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更早懂事,他们知道父母在外地打工,是为自己挣学费,自己应该照管好自己不要给父母再添麻烦。但城里面的孩子从小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已不会再去考虑学费、生活费的问题,当然也不会进一步想到父母在外奔波也不容易,他们想到的往往是父母为了挣钱居然可以把我丢下。并且客观的讲城里面很多父母也的确是为了挣钱可以做到把孩子丢下不管的,其实,他们就留在孩子身边也不会赚不到钱,最多是少赚一点罢了。但人的贪欲居然可以到放弃自己孩子不管的地步,也实在够冷漠的了,怪不得孩子感受不到温暖,也难怪孩子会更容易出问题。还有的家长会拿自己与孩子差不多大的时候的成长经历来与孩子对比,“我当时还不是不要任何人照顾,考自己打拼出来的,他都这么大了,也应该完全可以”。像这种话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但讲这种话的父母不知考虑过没有,你的成长时代与你的孩子成长的时代一样吗?你的成长环境与你的孩子成长环境一样吗?讲这种话的父母在孩提时代的成长环境就跟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差不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你那时在生活的压力下懂事了,可你的孩子成长的环境是富裕、优越的环境,他们不可能再有你当年的认识。

  狄德罗说过:“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而孩子的情感是需要家长来塑造的。无论是表扬、批评也好,还是生活中的一次对话、一个表情也罢,都必须让孩子在其中领悟到父母对他们的真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情感的支撑。这样,孩子才会用心来感受这份爱,才不会孤独、恐惧,才会感受到爱的热度,也才会为这份爱而感动。这才是情感教育的真谛所在!同时,作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多多关注孩子,切不可把孩子丢给他人照管,将自己的孩子加入到“留守儿童”的行列,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和关注这份情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也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力量!
  作者题外话:家长必读      人性      教育      情感

三、审美教育
虽然“美育”概念的提出是从近代西方开始的。在西方,随着美学这一学科的建立,德国作家、哲学家席勒最早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代表我们中国人就不懂审美,就缺乏美育。其实恰恰相反,我们在审美方面反倒更有独到之处,甚至我们可以说,我们比西方更懂审美,也更懂美育,只是我们要很遗憾的加一个前提条件:说的是中国的古代。

  我国曾是诗画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开始到唐诗、诗词、元曲都曾享誉世界。而诗词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民族审美能力的艺术新式之一。我们的古诗词充满了各种美:首先是结构美,五言、七言、对仗、赋比兴的运用都充满了结构美;然后是韵律美,甚至我们的古诗词都是可以唱的;最为重要的还是意蕴美和人性美,无论是山水田园诗还是哲理诗都充满了无尽的韵味美,寥寥数语,便可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图景。寓情于景、寓理于景,便又可让人从中感悟丰富的人生哲理、体会耐人寻味的人性美。而就画而言,我们的国画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寥寥数笔,便可以勾勒出一个韵味无穷、意境悠远的场景,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对人生哲理、人性的反思和讴歌的作品。诗画又往往与书法相结合,我们的书法更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黑白、虚实之间透露出气势与灵性美,这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与西方相比,我们更懂得欣赏抽象美、意境美和人性美,从审美和思维的层面来看,显然这种抽象的、关注意境和人性的审美过程是更胜一筹的,而古代诗、书、画的创作教育本身也就包含了美育的成分。

  然而,遗憾的是,在西化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的诗、书、画正在衰落。现如今,有多少人在读诗、又有多少人在写诗?有多少人在欣赏书画,又有多少人在创作书画?诗意荡然无存的表象背后所透露出的是竞争压力所带来的审美缺失和心灵空虚。从文化层面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极令人悲痛的事情,但我想从人们的生存状态来说这才更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

  本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是人的天性。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蒙昧状态的婴儿对美丑不同的人的反映:在婴儿面前站着一个面带微笑的长得漂亮的人逗婴儿,婴儿会显得很高兴,但若站的是一个长得很丑,乌鸦见了都会掉眼泪的人逗婴儿,婴儿则会吓得大哭。在一个风景惬意的环境里孩子会显得很自在,但如果在一个阴森的环境里孩子同样会被吓得大哭。对于我们而言,也不乏这样的体悟,遇到相貌好的人,无形中态度要好些,遇到相貌丑的人,态度总会要差一些;在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我们自然会心情愉悦,而在一个很肮脏的地方,我们自然会感到很不舒服。然而,遗憾的是,从我们的孩子来看,这种天性却渐渐泯灭了,孩子这种天性泯灭所带来的后果和苦果很多家长都深有感触。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越来越美丑不分,就是因审美缺失所造成的颓废消极的人生态度和转而沉迷于丑陋的事物而造成精神污染所致。

  懂不懂得审美直接关乎一个人的生活情调、人生态度、精神境界的塑造。懂审美的人往往能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乐趣,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美好,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进而影响到其精神层面,从美好的事物和人性中使得自己的心灵得以进化和熏陶,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塑造高尚的人格修养,创造幸福美满的人生。不懂审美的人,则往往生活缺乏情趣,活得乏味、苦闷,从而形成怨天尤人、愤世嫉俗的消极人生态度,尤其是误把丑当作美的人更会使得自己的精神遭受污染,使得人格修养低下,心理阴暗。这也正是蔡元培先生把美育提高到教育的根本之原因所在。蔡元培先生是近代中国提倡美育的第一人,他是这样解释美育的:“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从蔡先生对美育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美育的特点是以感情的激发、陶冶的方式打动人心,使人自觉地做出道德行为,而最终形成人格修养。 审美出问题,所导致的往往就是人格修养出问题。所以,从此层面来看审美的缺失不得不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蔡元培先生当时甚至提出了“美育救国”的口号,时至今日,这一口号也并不过时,反倒在时代特征下显示出其可贵之处。是该重视美育的时候了!

  我们往往只会大发感慨,为什么孩子会越来越美丑不分,亦或把孩子审美缺失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的不利影响,可家长又是否意识到作为家长其实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竞争之激烈不仅影响孩子、同样也影响家长,并且家长的感触更深刻,所以,孩子从小就被安排了去学各种各样的东西,最好是学习成绩一流,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走的是整个一培养才子、才女的路线。可以讲,为什么孩子越来越难教育、越来越美丑不分,原因正在于此。

  在应试的压力之下,孩子每天从早到晚的在校学习,回到家以后又要忙着补课、做作业,好不容易有个双休日,反倒是赶场式的忙着上各种培训班。这样一来,孩子成为了一部机器,审美的天性没被挖掘出来,反倒被压制了。审美境界固然与艺术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没有必要让每个人都懂得去欣赏达芬奇的“蒙拉里莎”,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更为重要的应该是一种意识的培养。当孩子生活的一切都被机械式的安排以后,是不可能主动去挖掘身边的美,体会到身边的美的。正如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的那样,“人类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相脱离的现象:感性脱离理性使人变成动物;理性脱离感性使人变得僵死。”而现在的时代,在竞争压力之下,就是理性至上的时代,家长、老师从小给孩子的教育就是偏理性的教育。本来各种培训班里学的诸如琴棋书画的培养对孩子的感性培养和审美能力是有所提升的,可遗憾的是对于这些东西的学习,却往往不是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来主动选择的,变成了父母强加给他们的机械式安排。孩子就是在理性教育和父母的机械式安排中被僵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孩子琴棋书画都学了,但为什么还是很苦闷的原因所在。本来这些东西的学习应该有助于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心灵的陶冶和净化,可因为孩子对这些东西的学习往往也是被安排了的,也是僵化的,所以,对大多数孩子而言,本来学校学习负担就很重,课外的这些被家长安排的学习就只能算作是雪上加霜了,并未起到正面的净化心灵的作用。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觉得生活很无趣,就会去寻求刺激来解脱,而丑陋的东西往往又能满足孩子寻求刺激的需求,这样一来,虚拟世界中的暴力、*,社会生活中的酗酒、赌博、吸毒等恶习这些丑陋的东西就占据了孩子,在这些东西的污染之下,孩子审美取向渐渐也就出现了偏离,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会越来越美丑不分的原因。毫不客气的讲,孩子审美的缺失就是理性教育至上的错误观念引导和父母机械的安排而造成的。

  我们都希望孩子活得健康、快乐,感受不到生活的美何来快乐?美丑不分何来健康?我们都说是为了孩子好,可结局却是孩子的不健康、不快乐,又何来的为孩子好?审美既是天性,就当尊重天性,切不可机械式的安排。如果我们能多陪陪孩子,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多带着孩子一起出去走走,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在尊重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