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真有意思 >

第8部分

真有意思-第8部分

小说: 真有意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中该给你的东西会全都给你,这就是金降落伞。我是4月1号跟陈天桥讲的。之前我没回答他,没说我们继续合作,也没说不合作,只是含糊说不着急,到时候等我想好了我们慢慢聊;结果4月1号一聊就变成了我跟他辞职这个事情,应该说他还是蛮惊讶的。
  封新城:他会是非常惋惜,还是……
  唐骏:他是没有办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隐隐约约会有一点感觉,就是我会要离开;上次他主动跟我提出来的时候,我说等我想好了我来找你吧,他是聪明人,他能感觉到。我和他谈了以后,他很平静很平静。他也知道像我们这样的人,也不用挽留;而且我也不是简单地说脑子一热,要辞职,要跳槽,也是经过了很长的思考,才会去作这样的一个选择。
  封新城:从最初的跟盛大的关系来说,等于双方各自的许诺都兑现了?
  唐骏:是的。当时我跟陈天桥许诺说我帮你做一年,为什么呢?我说我要帮你做上市,这也是我的追求。当时你看,很多人都没有发现一个细节,就是陈天桥给我颁聘任书的时候,聘期是一年的。为什么是一年呢?是我的意思也是他的意思,我聘期一年,离开了,就不存在续约啊、解雇这些的,所以签一年对我来说是不用担心的。后来我们一起合作,感觉很好,我就跟他说我们做三年吧,之后又做了一年,我觉得还是对得起盛大的。
  封新城:一说唐骏的故事,永远是和比尔·盖茨有关的,接着就是中国网络勃兴时的陈天桥;现在这个故事的进行时,却是一个陌生的老板,一个陌生的集团。你看,排列关系上,之前会是公司、老板再到你,现在是唐骏、新华都、陈发树。
  唐骏:但是我是这么看的:就像我当年加盟盛大的时候,盛大还是一家小公司,那时候200多人,现在3000多人了,我来了以后是给盛大带来了一点点强心针的作用,一下子很多人开始来关注盛大,应该还是给它推了一把的。新华都现在知道的人不多,陈发树知道的人也不多,但我自己的想法是,三年以后,有可能陈发树就是中国的首富了,至少是排名前五位。我加盟盛大以后,第一年就把陈天桥变成中国首富;三年以后,我想陈发树又是一个中国首富。这是我一点小小的梦想。其实首富不首富已经不重要了,随着上市、一系列的动作,三年以后新华都的知名度应该不会比盛大差。你看我才去了三个月,这三个月我相信大家对新华都有那么一点点了解了,开始有一定的知名度了。
  封新城:你看公司的时候,你是有经验的,看得很清楚;但你还要看老板,看人。
  唐骏:其实我给我自己定位,我是一个很简单的人,对待所谓的老板,就是你说的合作者吧,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我跟谁都能合作得好。
  封新城:我最近看有关你的报道,你强调一号二号的关系,那是一种策略吗?

唐骏:我就是一家叫唐骏的公司(4)
唐骏:这不是策略,是我对自身的要求。你是谁我都不在乎,不会是因为你的个性、性格我选择跟你合作;没关系,你什么样的性格我都跟你合作,而且我也相信结果一定是好的。陈天桥是相当有个性的一个人,不是一般的有个性,但我相信我跟陈天桥的合作让他也无话可说,关系融洽的程度基本上他也没什么可说的;而且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过程,我认为是非常完美的合作。我跟陈天桥是互补性很强的人,他是中国式的做企业的人,而我有西方式的思维观念,所以我们两个一下子就很互补。
  封新城:当时如果在这几个点上选的话,哪点排得最重要?一、做上市,你是很关键的人物;二、带来新闻;三、带来互补,是企业结构当中的必须。
  唐骏:上市第一,互补第二,新闻是第三。
  封新城:但是这三件你可以一块端上来。
  唐骏:对,我可以一块端上来,但对陈天桥来说上市是最重要的,毕竟企业上市就跨了一个台阶了,因为我的加盟至少是给上市铺垫了,就是做了一个平台。也许我不加盟也能上市,但我去了至少会让可能性更大,我不去的话可能有60%的可能性,我去了的话可能就是99%的保险。我去了是给他们上市带来一个保险。国外看中国的上市公司,最担心的不是商业模式,不是未来的发展,是担心你的治理架构——你是一个家族型的企业,投资者在美国,在万里之外,他不知道你这里面在搞什么东西。但如果是我加盟,这个公司请了一个微软中国区的总裁,这个人跟盖茨跟了十年了,就没什么可挑剔的。在管理上,我记得我做路演的时候,高盛的人跟我谈,他说我带过27个公司上市,中国的、印度的、日本的,盛大是唯一一家没有被问到管理的。原来盛大最弱的是管理,我去了以后变成最强了。
  封新城:那同理,新华都也是在这样的框架当中来选择你的?
  唐骏:也是在这种差不多的框架上面。其实我这个人特别简单,我对人也好对事也好,只要有一点让我喜欢就可以了。我是很感性的人,只要看到你一点,我觉得不错,那就可以了。我谈恋爱,跟我太太,我们俩第一次约会,看了一场电影;看完电影我就跟她说,你嫁给我吧,我太太说可以,就嫁给你,我们就订婚了,就这么二十几年走过来。你说她是不是最完美的?肯定不是啦,没有完美,世界上没有一个是完美的。这和我选公司也是一样,去盛大,盛大和我说,你来我们公司,我们公司半年之内能上市,只要你能进来,肯定能上市;这一句话就吸引我了,上市对我来说太有吸引力了,我在微软从来没做过上市。
  封新城:那新华都的吸引也是这个?
  唐骏:新华都的吸引是——你来,你可以做很多你想做的事,因为这个公司经营的东西太多了,地产、旅游、矿业、零售,他们说任何一个产业你想做你就做,不想做你还可以开拓新的产业。这对我来说,一个集团公司,过去没做过;过去太单一了,微软也好盛大也好,做IT的老大;这个集团公司做法不一样,而且还可以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既然我做职业经理人,有一个好处是什么呢?我可以做不同的事,我可以在不同的公司工作,在不同的国家工作,做不同的产业,这是做职业经理人最大的好处。 。。

唐骏:我就是一家叫唐骏的公司(5)
“我的人生就是一家公司”
  封新城:你是海归,又是做外国公司出来的,但未来的方向是不是基本会锁定中国?
  唐骏:100%是中国了。
  封新城:要在中国的土壤上谱写点什么。
  唐骏:谱写谈不上,因为我喜欢把我的人生稍微过得精彩一点,给我自己的人生轨迹多画两幅画,这是我的追求。
  封新城:这个效果已经出来了,比如像职业经理人的标杆。
  唐骏:哈哈,这都是你们宣传上把我捧起来了。
  封新城:也不是,大家也在寻找,恰好你就处在那个位置上;而你的存在至少是一个可参照的范本,特别是老大和老二的关系,一个职业经理人和公司的关系,和老板的关系。
  唐骏:有很多很多的潜规则。我觉得很多中国职业经理人到国外去可能会成功,但在中国很难成功,因为中国公司的治理结构也好,文化也好,传统也好,和国外公司有很大的差异。国外的职业经理人跟公司之间,是纯粹的商业关系;什么叫商业关系?一条条的,写得非常清楚。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在公司也签这个,但签了没用的,所以你看我跟盛大,我跟陈发树,没签什么东西,不签。首先签了也没用,签了会影响你们个人的感情;就是签了也可以翻盘,因为中国本身就不是按照规范的制度来运作。但是很多职业经理人根本没摸清这个门在哪里,他就光强调字面上的东西,然后就跟你争;争论你说还会有好的结果吗?那肯定就没得关系处了。
  封新城:就是说,你还是要像一个中国人一样去做中国的事情。
  唐骏:我是习惯用中国人的标准来做国际化的事情。你不按这种方式做的话,在中国现有的环境当中,是很难做成功的。我觉得我跟别人有一点点不一样的,就是我角色的转换还可以,我跟中国公司就是草根式的做法,跟国际公司就国际化的做法,我不断地切换,但我本质的东西没有变,也就是我的价值观、我做人的方式、我做事的规范都不变,只是包装层面上我让你更加容易接受一点。比如我跟陈天桥的关系有江湖气在里边,我没怎么跟他签约,有点江湖的东西在;比如我不跟你喝茶,我不跟你交朋友,但是我做事还是按照非常规范的一套来做,虽然你没要求,但我还是要这样做。
  封新城:你离开盛大时和陈天桥说,现在我可以和你做朋友了,会真的是这样吗——反而轻松了?
  唐骏:真的是这样,轻松了。我跟天桥,过去从来不发个人信息;那现在我经常跟他发些个人信息,比如我过生日的时候,以前我过生日根本碰都不碰他、理都不会理他的,因为这事跟他没关系;但我这次过生日就发邀请给他,我开Party,来不来?他说好啊,结果那天正好是个董事会,中间我还参与了董事投票,在Party上我花了十分钟打电话进去表决。
  封新城:去年见你的时候,可能那段时间是个很微妙的关系期,我觉得你是很审慎的样子。
  唐骏:当时涉及到和陈天桥这种关系,我还是比较谨慎的。你看出来了。
  封新城:再一个问题是,我猜想你是不是很清心寡欲啊?就是也非常克制自己的生活方式,爱好啊,包括交朋友啊。
  唐骏:对,我交朋友是“切”得很清楚的,需要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会很放松地跟朋友在一起,那完全就不像唐骏的样子了;我打球的时候和一帮球友在一起,那就是打球的样子,这时候你想象不出来平时我工作那种状态。到一些重要的场合,和领导在一起,好像很正经、很规范;跟媒体在一起又是另外一种形象;跟员工在一起又不同——我是养成了一种习惯,我跟任何人在一起我不会刻意,但是“切换”已经变成一种习惯。
  封新城:你是把自己作为一个作品来看的吗?
  唐骏:作品,或者是我经常说的当作“唐骏公司”来经营的;我的人生就是一家公司,我要学会经营我自己。经营公司有很多方面啦,要产生价值,要产生影响力,要产生回报,对不对?要品牌、要包装,所有的一切,就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的人生。
  (录音整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吴思:我发现这个词时,心中窃喜(1)
潜规则概念之父
  为什么采访吴思?因为潜规则概念提出十周年了。
  同为传媒人,我敬佩吴思。他采访历史,对视现实,是我们时代罕有的追问者。
  拜访吴思,我视为一次“吃小灶”的机会。很遗憾,大家只能吃大灶了。
  因为珍惜这个机会,也因为忐忑,还约了我的学弟十年砍柴一同采访,给我助阵。
  在此鸣谢。
  “潜规则”提出十年了
  封新城:“潜规则”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998年吧?已经十周年了。
  吴思:这个我得回去查一下,差不多。没想到这么快,都十年了。你要不说还真是想不到。
  封新城:我昨天在百度上搜“潜规则”,有1600多万的搜索量。
  吴思:出书的那一年,2001年,我也搜过,在一两百条徘徊了几个月,年底用谷歌搜,潜规则第一次超过600条。
  封新城:潜规则这个词是你提出来的,现在已经成了工具,大家都在用它去分析社会现实中的很多现象。可以说你是“潜规则之父”了。
  吴思:应该是“潜规则概念之父”。
  封新城:那个时候发在哪个媒体上?
  吴思:发在一本文学杂志上,《上海文学》。有一个思想随笔的栏目。
  封新城:发表这篇文章时,没有像现在出书一样热?
  吴思:没有。《上海文学》跟那时所有文学杂志一样,发行量不大,那时文学已经边缘化了。有一次我和他们的特约编辑梁晓燕在一块儿吃饭,跟她说起我读史看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说起朱元璋,就说当时挣多少钱,工资是多少,把银子换算###民币是多少。她说你先别说,回去就把这个写成一篇文章。我回去花了大约一个礼拜就写完了。那篇文章很好写,就是算算明朝的官员挣多少钱,再在前面安一个头儿,把话题引起来。文章开头有一个争论,一个大臣跟崇祯皇帝说,就这么点钱,不是天生不是地长,你说这钱从哪来?这么点钱到处都要用根本不够,不贪怎么行?结果是皇帝要大臣揭发那个贿赂他的人,那个大臣宁可丢了官也没供出那个人来。我就从这个故事说明“做个贪官”的正当性,把这笔账算了出来。
  封新城:2004年我们将您评为年度“知道分子”,颁奖词是“你在历史上写下现实的眉批”。
  吴思:以前老觉得说不清楚历史上的事情。正着说、反着说,总是觉得表达得不到位、不准确,有什么东西没说透。现在用潜规则的概念来说,在规则之外还有一个潜规则。
  封新城:你这个是21世纪第一词。
  吴思:对我个人,从1974年开始,就憋着东西说不出来了,就是知道有个东西,但表达不好;到1984年有一个笨拙的表达,是没有被接受的表达;到了1997年是一个弱势的表达,在一个边缘的题材之中;然后一直到表达出这个词,我清楚了,我明白了。这是一个个人过程。
  十年砍柴:我想问一下,是不是你个人的人生经历,这个小世界和中国的大历史结合在一起,碰撞出来这个东西?小的人生坐标和大的历史坐标如果不碰到一起,就不可能成功。如果仅仅坐在书斋里,看明史、考据,这都碰撞不出来。以前我看过您的《我的极左经历》,70年代学工,“极左经历”是学农,后来当知青,再后来又当记者。
  吴思:对,比如说作为一个管理者,当生产队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