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冲击波-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质财富是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前提
《尚书洪范》中认为幸福有五个内容,“一曰寿,二曰富贵,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西方的四叶草花语中,认为一个幸福的人生,应当拥有四样东西:名誉、财富、爱情和健康。
还有人总结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它们分别是:健康、衣食住行、爱情亲情、工作或收入、社会安全、权利保障等。
无论是“富贵”、“财富”,还是衣食住行、工作或收入、权利保障,都可归结为物质保障。可见,幸福与否与物质脱离不了干系。
我们在前面提到,衡量一个人幸福与否,需要从硬指标和软指标两方面进行研究。硬指标包括一个人客观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软指标则是主观指标。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才能创造一个幸福的人生。
对任何一个人而言,拥有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是获得幸福的前提。2012年11月25日,国家公务员考试现场水泄不通,当年,公务员平均录用比例53:1,热门职位更是出现数千人争夺一个职位的“奇观”。即便竞争如此激烈,大家宁愿挤得头破血流仍要一心往前冲,这种精神让人钦佩,但也叫人无奈。
在最近一些关于最幸福职业的调查中,“公务员”屡屡被选为“最幸福的职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一位博士后也对不同职业的人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国家干部是幸福感最强的人群,而城市贫困居民是幸福感最差的群体。
在很多人眼中,只要捧上了铁饭碗,人生幸福的条件几乎全都有了: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舒适的工作环境,优厚的福利待遇,住的吃的也就有了。相比体制内的安逸,体制外,高房价之下频频制造的蜗居、蚁族群体;民企、外企时不时的裁员减薪行为,还有教育、养老、医疗种种忧虑,都使得体制内成为人们最渴望的安身立命之处。
《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研究室联合举办的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涨工资是最能给人们带来幸福感的方式。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涨工资是人们最低层次的需求,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只有先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才有可能追求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
近年来,我们的GDP高速增长,可是人均GDP却增长缓慢,加上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人们的收入增速远远落后于物价、房租的增长。这些硬指标成为影响人生幸福的拦路虎。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让“居民收入倍增”,说明收入已成为影响人们幸福的关键因素。在最近关于一些幸福城市、幸福职业的调查中也都显示,物质保障是永远的话题。
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花花绿绿的钞票,金钱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它能激发我们的生活动力。金钱是手段,它可以为我们的幸福服务。一个贫穷得连自己都养不活的人,又谈何养活别人,更别说什么奉献社会。哈佛大学的泰勒教授说:“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
我们可以追逐金钱,取之有道地获得金钱,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的时候,我们才会更好地谈论幸福。
拥有健康的身心是幸福人生的关键
还记得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对话: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是什么?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
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尤其是心理的健康,越来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有人曾统计,人类60%以上的疾病来自于心理。郁闷、焦虑、烦躁是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无形的压力让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给大家制造了无数欢乐的憨豆先生居然一度换上抑郁症,而崔永元也曾被抑郁症困扰得想自杀。
身处商业社会的人们,无时无刻不被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包围着,困扰着。工作的紧张忙碌,社会竞争的激烈,情感的困扰等都有可能让稀缺的幸福感荡然无存。甚至有不少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2012年7月,一位年仅24岁的淘宝女店主心脏病突发猝死;同年10月,一位27岁的年轻小伙子,在进货的路上遽然离去。《每日经济新闻》曾报道过企业家“19个月19连死”的新闻,数名优秀的企业家们突然间离世:年仅39岁的百事通COO吴征,江民科技的创始人王江民,德尔惠创始人丁田亮等。更不用说还有很多未曾报道出来的企业员工因为劳累过度猝死在办公室或回家路上的事例。
过度疲劳是幸福的大敌。长此以往,它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还会严重透支人们的身体。当你觉得头晕脑胀,浑身乏力,眼睛模糊,没有食欲,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的时候,意味着你需要停下手下的工作,应该好好休息了。卡耐基说:“休息并不是浪费生命,它能够让你在清醒的时候做更多有效率的事。”
无论是普通打工者,还是成功人士,在疾病面前都是不堪一击。不管他们给亲人留下多少的财富,都无法抚慰亲人们内心永失至亲的悲痛。钱可以买到很多名贵的药,却买不回生命,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致命疾病会让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瞬间跌入地狱,让一个可爱的孩子瞬间失去依靠,让年迈的父母更加衰老。所以,健康的身体就像一部汽车,需要时刻保养维修,才能在道路上平稳行驶。
钱是永远挣不完的,工作也是永远干不完的。即使铁打的身体也会有生锈的时候。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按时作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等。很多上班族为了赶时间,随便吃两口早饭;加班的人们一边拼命喝咖啡一边狠抽烟,熬得两眼通红也不休息。英国曾做过一项研究,男性因为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而导致死亡的人数远远高于女性。
年轻时用命挣钱,年老时则用钱换命,都是不划算的买卖。我们追求事业的成功,追求财富的最大化,追求积极充实的人生,但这一切最后只能靠健康的身心来承载。生命都没有了,挣得金山银山又有何意义?
根据幸福的木桶原理,一个人一生的幸福程度将取决于那些短板的高度和存在的时间长度。可是当人们过分关注短板而忘记最初出发的目的时,就容易走向极端。为了家人的幸福,我们拼命赚钱,在加班加点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把工作当成了目的,自己的身体健康严重透支,忘记最初是为了让家人幸福,最终让家人为我们担忧。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在一切快乐中,健康所能带给我们的快乐是最多的。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快乐得多。”《哈佛大学幸福课》中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健康是生命的基座,失去了健康,生命也会变得摇摇欲坠。失去健康会使你对一切都失去兴趣与热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辅之以健康的精神,并且能在两者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精神富足方能抵御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
有首江南小令说得好:“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室低。盖了高楼与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忽虑出门没马骑。买得高头金鞍马,马前马后少跟随。招了家人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时来运转做知县,抱怨官小职位卑。做过尚书升阁老,朝思暮想要登基。一朝南面做天子,东征西讨打蛮夷。四海万国都降服,想和神仙下象棋。洞宾陪他把棋下,吩咐快做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好,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升到天上还嫌低。玉皇大帝让他做,定嫌天宫不华丽。”
这是巨贪李真临刑前唱的,可谓将人的贪得无厌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古往今来,像李真这样的前仆后继者,无不是败在欲望之下,沦为阶下囚。最近新闻中爆料的拥有十几块价值不菲的手表的“表哥”、拥有十几套甚至几十套房产的“房叔”等,最后都成为李真的后继者。他们的职业——公务员,是最令人感到幸福的职业;他们的身份——国家干部,是最具幸福感的群体代表,他们理应是最幸福的人。然而,欲望是难填的沟壑,很多人有钱了还想有更多的钱,当官了还想当更大的官,总是不停地追逐,不知足的最终结果就是将自己也献祭给了“贪欲”这一怪兽。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幸福=效用/欲望”,也有人说“幸福=满足/需要”,还有人说“幸福=满足/欲望”。但不管什么公式,都认为幸福总是与满足成正比,与欲望或需求成反比。即越容易满足的人,欲望越低的人,需求越少的人,就越幸福。所以伟大文学家托尔斯泰也说:“欲望越少,人生就越幸福。”
《大笑江湖》里唱,“江和湖波浪滔滔,看我浪迹多逍遥,谁最难受谁知道,天下第二也挺好。”我们看过的武侠小说中,多少英雄人物为追逐“天下第一”的虚名而自毁前程,多少绝世美人为了自己的欲求而悔恨终生。无论是为了何种需求,不知足的后果,最后只能是独自品尝无尽的苦涩和悔恨。
还记得那个我们小时候就烂熟于心的“这山望着那山好”的故事吗?“一只山羊去吃草,这山望着那山好。跑上北山望南山,看看南山草儿茂。跑到南山望北山,觉得还是北山好。南山北山跑不停,肚子饿得咕咕叫。”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就像那只永不满足的山羊,直至临死方才醒悟,青青嫩草就在脚下,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欲望是幸福的大敌,它会把原本幸福的人生拖入无底的深渊,它会毁掉一个人的宝贵人生,它更会摧毁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一座原本繁华热闹的都市乃至一个本该欣欣向荣的国家。所以,唯有知足者才能常乐、长存。
第5节:
三、幸福的一币两面:取与予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就像光明与黑暗,甜蜜与苦涩,温暖与寒冷,两种看似矛盾的特性,互为正反面,同时又如影相随,维系着一种神秘的平衡幸福也一样,它也有一币两面的特性,一面是由于“取”而获得的满足感,另一面则是因为“予”而带来的成就感。
“取”是人们追寻幸福的本能,而“予”则是人们在获取的基础上,衍生的更高境界的幸福需求。无论何人,单单拥有其中一种,其幸福都是不完满的。只有在获得之余,懂得给予,舍得奉献,才能真正领悟幸福的真谛,体会幸福的难言滋味。
趋乐避苦是人的本能
如果将人类情感进行划分,可以一剖为二,一边是苦,一边是乐。于是,我们遇到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吃苦与享乐,谁是人生的真谛?∨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中国人历来很能吃苦耐劳,大多数人生性谨慎内敛,讲求做事要有结果。我们的长辈教育年轻一代,绝大多数都会灌输“先苦后甜”的做人做事理念,所以有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几千年来,从我们的祖先到如今的我们,一直延续着这种做事方式,人们已经习以为常。
但是,很多外国人到了中国,很难做到习以为常。对他们而言,结果固然重要,过程同样不容也不应忽视。理由很简单,一个时间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项目,如果只盯着终点的结果,一刻不放松,那得多遭罪啊。
很显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做事态度,一种是“结果控”,一种是“享乐控”。尽管终极目标相同,但是态度不同,也就决定了最终的收获不尽相同。
属于“结果控”的人,将过程当做吃苦,所以在过程中煎熬,在结果到来时才会松口气,但倘若结果不是自己所期望的,那终究还是不圆满;而属于“享乐控”的人,享受过程,认为人生的每一个时刻都独一无二,即便在工作的过程中紧赶慢赶,仍然不忘享受须臾的快乐,以一份享乐的心情奔向终点。
很难评定哪种人生态度更值得推崇,只能说在对待苦与乐的方式上,由于文化背景、教育方式、个人性格的不同,中国人信从“先苦后甜”,而西方人信从“活在当下”。要说相同之处,二者行为都体现出了趋乐避苦的本能。
无论是坚持感性主义幸福论的代表人物爱尔维修,还是功利主义幸福论的代表人物边沁,都将“趋乐避若”归结为人类永恒不变的本性,是人性原则。
地球生命的形成,光和热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向往温暖和阳光是绝大多数生命的本能。人类也不例外。所以,享受温暖和光明是我们对幸福的最通俗、最形象的定义,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这种幸福。吃苦只是这个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经历,而不是最终目的。为了将来的幸福,我们才会吃苦,而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
事实上,人类追求快乐,向往舒适,在母体中就有所表现。胎儿在子宫里,享受着母亲提供的养分和呵护,徜徉在温暖的羊水里,听到悠扬动听的音乐时会感到愉悦,心跳会变缓,动作会安静下来。
婴儿出生后,离开了熟悉而舒适的子宫环境,它会用哭声表达自己的恐惧和不安,抗议寒冷和饥饿,它会眷恋母亲的体温和抚摸,那是一种下意识里对安全和温暖的怀念和渴望。若得不到满足,它就会用哇哇大哭来寻求帮助。所以,人类在智力混沌未开之时就明确地表达了追求幸福的本能。
婴儿长大成为少儿、青年,步入成熟,成家立业,他的每一个脚印,每一个目标,都向着“幸福”的方向努力。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曾说:“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这是至理名言,无论人们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幸福,它就像烙印在我们血脉里的密码,难以摆脱,无法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