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世界电影史 >

第75部分

世界电影史-第75部分

小说: 世界电影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5年代的匈牙利作了一个批判性的总结。

    卡罗利·马克在《里里奥姆菲》里表现出他在讽刺喜剧方面的天才,《悬崖下的房子》是他最好的影片。在《星期天的爱情》中,伊姆尔·费埃尔献给观众的是一部深刻感人的电影小说。朱蒂斯和费利克斯·马利亚西夫妇的《一杯可口的啤酒》充分发挥出他们刻画内心的才能。在1956年的风波①之后,新的一代逐渐登上影坛,每年生产15部到20部长故事片。①指1956年匈牙利事件。——译者。

    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在1918年建国之后,全国共有150家影院,也有人试图摄制几部影片:如1921年拍摄的《吉卜赛人的敌手》和《海上复仇记》,以及此后斯特洛基在达尔马提亚沿岸拍摄的《孤独的城堡》。

    但是沉重的赋税压得电影企业喘不过气来,从1920年到1940年南斯拉夫生产的影片似乎不过一二十部。但在此时期,应该提到奥卡夫扬·米勒蒂奇所作的努力,他擅长拍摄16毫米的影片,1935年后转到导演工作。到1939年,南斯拉夫的电影观众人次按人口平均,每人顶多只有一次。

    在大战期间,血腥统治的安特·巴维利契大谈要建立克罗地亚的电影(实际上只拍了几部宣传性的短片)。但是,南斯拉夫的电影业却在游击队里建立起来了。解放军部队各有它们的电影摄制组,参加摄制组的人中有卢蒂·瓦夫波蒂契和乔治·斯克里津(后者是国际知名的摄影家)。

    1945年9月电影业实行国有化。南斯拉夫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是以游击队的战斗为题材的《斯拉维卡》,该片由维科斯拉夫·阿弗里奇导演,斯克里津摄影。

    南斯拉夫在1945—1955年间生产了38部长片和近

    1500部短片,照F.汉泽科维奇的说法,此时是“先驱者时期”。在电影艺术方面,一切或几乎一切都有待创造。电影业起初归一个电影部领导,1952年之后从发行业到制片业都实行集中化。制片业由各联邦共和国自己组织,各自建立制片公司,如贝尔格莱德的阿瓦拉公司,萨拉热窝的波斯纳公司,萨格勒布的亚德兰公司,布德瓦(门的内哥罗)的洛夫森公司,卢布尔雅那的特里格拉夫公司,斯科普里的瓦尔达尔公司;此外还有各种制片合作社,如贝尔格莱德的乌孚斯合作制片社。这些制片机构从1950年起增加同外国的合制片,成绩有时很好(如《最后的桥》和德·桑蒂斯导演的《一年长的道路》),但也有质量极差的影片(如《古比亚》等)。

    到1955年,南斯拉夫拥有五家制片厂,年产10多部影片。它的电影曾在1952—1953年间经历一次危机,表现在影院观众人次的大量减少上。但此后电影业已趋兴旺,到了1954年,全国共有1300家电影院。

    弗拉基米尔·波卡奇契是萨格勒布的戏剧演员与导演,他从1948年30岁时成为电影导演,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是《工厂的故事》。他在《新仇旧恨》中把19世纪一出悲剧搬上银幕,接着他拍了一部反映抵抗运动的影片《大与小》,把他对演员们的杰出指导同扣人心弦的“悬念”结合在一起。他在1958年还摄制了《星期六晚上》一片,以新现实主义的手法把三篇短篇小说巧妙地汇编在一起。

    拉多斯·诺瓦科维奇以《索夫卡》一片开始导演工作,以后又同挪威导演贝格斯特洛姆合作拍了《血腥的道路》,叙述一个纳粹死亡营的故事,充满真诚和激情。斯拉夫科·伏卡比契从美国回来后(他在美国曾同罗伯特·弗劳莱合作于1923年拍了一部先锋派影片《一个临时雇工的故事》),拍了一部壮观然而颇为肤浅的《汉卡》。摄影师斯克里津此时也转到导演工作,拍了《两个农民》一片。

    斯洛凡·斯蒂格里奇制作了两部激动人心的作品:描写童年生活和战争的《和平的山谷》以及反映希特勒排犹主义的《第九个圈》。门的内哥罗的导演布拉伊奇在《不定时的列车》中显示了他浓厚的个性,这部影片同《最初的火焰》、《柯扎拉》(又名《面对纳粹党卫军的红小鬼们》)构成一个三部曲。在新涌现的导演中,我们还可指出赫拉德尼克(摄有《雨中舞蹈》)和亚历山大·彼特洛维奇(摄有《她与他》、《在过去的日子里》)。

    阿尔巴尼亚

    这个有100万人口的小国在1954年拥有123家电影院,然而却只摄制过几部短片(如恩德里·克科导演的《第九个春天》),并曾同苏联合作拍摄了《斯坎德培》①,该片由尤特凯维奇导演,阿尔巴尼亚人维克多·斯特拉托贝尔达担任副导演。

    在地拉那曾建成了几家制片厂,1958—1960年间摄制了几部故事片,如克里斯陶·达莫导演的《雅娜》就是其中的一部。①苏片名《伟大的战士》。——译者。

    保加利亚

    先驱者瓦西里·根多夫约在1910年拍摄了这个国家的第一部影片《一个风流的保加利亚男子》,这部喜剧片很受马克斯·林戴的影响。1917年之后,影片生产稍有发展,根多夫的最佳影片是1922年摄制的《索菲亚的魔鬼》,这是一部讽刺那些新发迹的富人和投机商们的影片。

    1923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有一些揭露性的影片被一位演员运往国外,他因此被宣判死刑。当时最好的导演是鲍里斯·格列科夫(摄有《少女岩》,1923年,《快乐的保加利亚》,1929年)。

    第一部有声片是1933年由根多夫导演的一部闹剧片。在时断时续、数量少得可怜的影片生产中,应该提到《没有十字架的坟墓》一片,它对当时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提出间接的抗议。

    大战期间曾生产了几部为柏林——罗马轴心宣传的影片。然而,就在保加利亚国家电影局内部也形成了电影工作者的抵抗组织,这个组织在1944年9月全国解放时掌握了整个电影企业。

    当保加利亚电影业在1948年实行国有化时,生产的影片大约有十几部,其中值得注意的有《卡林·奥莱尔》,导演波里斯·波罗扎诺夫在片中叙述一个在1900年前的革命者的经历,影片含有天真的信念,其价值也在于此。

    国家电影业大力发展影片放映,每年开设近100家的电影院。

    保加利亚在1944年有影院243家,到了1953年增加为

    1200家,其中800家设在农村(大多数放映16毫米的影片)。

    观众人次由平均每年每人一次增加到八至十次。

    查卡里·扬托夫从拍摄纪录片方面转到拍摄故事片,他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警钟》,以一种真正象小说那样的叙事方式叙述大战与解放期间一个家庭的命运。他那部《九月起义的英雄们》有瓦西里·肖里什切夫极美的摄影,表现1923年由季米特洛夫领导的反法西斯起义。但是,扬托夫在《大地》一片中并不十分成功。在新兴的导演中,我们可以提到伊凡·芬切夫(摄有《妲卡》,与波罗扎诺夫、伊林切夫合导)和鲍里斯·查拉里耶夫(摄有《人之歌》,描写1942年被处决的诗人瓦普扎洛夫的一生)。

    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的电影约在1904年开始发展,由法国人勃莱里奥和罗马尼亚人扎卡洛维奇组织了一些拍摄工作。扎卡洛维奇在1912年参加了雄心勃勃的历史片摄制工作(动用了一万名群众演员),这部题为《1877—1878年罗马尼亚的独立运动》的历史片是由勃列齐阿诺父子导演的。

    在1920—1930年间,有25或30部无声片被摄制出来或正在摄制,这些影片时常是由外国人导演的,例如齐奇西导演了《幸福的浪潮》,由丽亚·德·普蒂和阿尔弗雷德·哈尔姆主演;《卧室里的吉卜赛小姑娘》,由艾尔维尔·波贝斯科主演。可惜这两位杰出的女演员都在1921年离开了本国,一个去柏林,另一个到了巴黎。同她俩一样,许多罗马尼亚演员都到国外工作。在无声片时代的导演中,让·米哈依在犹太人区域中摄制了《马那塞》,沙希基安同奥地利同行合作完成了《一个爱情的悲剧》。

    在有声片初期,罗马尼亚生产的影片很少。全国250家影院在1938年只售出600万张票,平均三个人一张。在大战期间,德国与意大利竞相争夺这个小小的市场。在少数几部法西斯主义倾向的影片之外,法国培养出来的让·乔尔杰斯库根据著名作家卡拉吉阿勒①的原作,拍了他那部杰出的讽刺片《暴风雨之夜》。①卡拉吉阿勒(1852—1912):罗马尼亚戏剧家、小说家。——译者。

    罗马尼亚电影业在1948年9月实行国有化。1955年以

    来,它每年生产七八部影片,由布加勒斯特新建的现代化制片厂生产。罗马尼亚第一部优秀影片是1951年拍摄的《在我们的村子里》,由让·乔尔杰斯库和维克多·依尔优合导,它十分真实地描写一个农业合作社的创立初期的状况。依尔优后来又导演了根据米夏埃尔·萨多维亚努的小说改编的影片《理想实现了》(玛丽亚·沙多娃主演),影片改编很为出色,描写1935—1945年间一个农民的生活。兵营里的情景、部队出发开赴前线、战争失败、旧贵族家的生活,在片中都有杰出的描写。另一方面,让·乔尔杰斯库为纪念卡拉吉阿勒诞生一百周年,拍摄了《卡拉吉阿勒的三个素描》,其中最好的是《访问》。

    正是在罗马尼亚,路易·达更拍了《草原烈火》,阿尔芒·加蒂拍了《柯狄纳》,这两部影片都是根据巴那伊特·伊斯特拉蒂①的小说改编的。1965年,雷内·克莱尔由于罗马尼亚制片厂的优良设备,在那里导演了他那部场面宏大的《风流的节日》。①伊斯特拉蒂(1884—1935):罗马尼亚作家,用法语创作。——译者。
第二十二章 动画片(1890—1962)
    动画电影比纪录电影在电影艺术中更组成一个独立的部门。它可以使图画、雕塑、木刻、线条、立体、剪影以至木偶在银幕上活动起来。由于动画电影,各种造型艺术自此以后才具有运动的形态。

    动画产生在电影之前。普拉托、斯丹普费尔、埃米尔·雷诺都是动画的创始人,尤其是埃米尔·雷诺,在艺术上、幽默感与人情味方面至今还无人能相匹敌。但是,动画片的普及还有待于动画和摄影技术相结合。这一点由于美国的一个发明终于做到了。

    1907年,在维太格拉夫公司的纽约制片厂里,有一个无名的技师发明了“逐格拍摄法”。根据这种方法,摄影机可以一格一格地把场面拍摄下来。斯图亚特·勃拉克顿在拍摄《闹鬼的旅馆》一片时就是利用了这种方法。在这部影片中,各种物件自己会动,而不借助于线的牵动。为了表现一把小刀“自动”切一根腊肠,在拍摄每一格画面之后把小刀的位置连续加以移动。勃拉克顿还用这种“逐格拍摄法”,来表现一支钢笔自动绘画(如1907年摄制的《奇妙的自来水笔》),或者使一些画像自行改变面貌(如1907年摄制的《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他们由此为动画电影的各种样式开辟了新的道路。这种电影在中欧各国叫做“特技片”,在苏联被称为“复合片”,它们用一些画在平面上的图画或立体的物品作为创作的材料。%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这种拍摄方法在法国被称为“美国活动法”。它在欧洲当时尚未为人所了解,虽然西班牙人塞贡多·德·乔蒙在1909年左右曾经在他的影片《电气化旅馆》中预示过这种拍摄法。

    “逐格拍摄法”的秘诀是被高蒙公司的爱米尔·科尔识破的。科尔在很长时间是一个漫画家,以后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了一位专门摄制特技电影的导演(1907年导演《南瓜竞走》一片)。他把“美国活动法”应用到许多方面,首先应用于动画方面。

    他的第一部动画片《幻灯戏》(1908年摄制),是一部变化形状的动画,表现一头象逐渐变成了一个舞女,然后又变成各式各样的人物。这种变形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他那套杰出的影片《傀儡戏》里,那些用线条勾画出来的人物显得特别富于生气和精神。他那些生动的剧情具有当时法国喜剧的那种创造性和自由发挥的特色。这些影片使用一种精细的技术,可以把各种各样的动画和拍摄下来的景象结合在一起。

    科尔在法国无论在摄制动画片或摄制木偶片(如1910年摄制的《小浮士德》)的技巧上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英国,阿姆斯特朗摄制了一些和皮影戏相类似的剪影。在俄罗斯,斯达列维奇开始是表现一些死的昆虫的复活,以后则摄制了一些木偶片(1912年)。

    斯图亚特·勃拉克顿在美国形成了一个学派。当科尔在第一次大战前夕住在美国的时期,曾经看到温德莎·麦克凯在一个游艺场的舞台上为他的《恐龙杰底》安排许多滑稽的情节。麦克凯花费了三年的工夫才制成这部动画片。他在1910年到1918年这段期间还拍了几部其他的动画片。

    美国的动画片是在从各大报纸刊载的当时极为流行的“图画故事”中发展起来的。科尔在美国曾把漫画家麦克·马努斯笔下的小淘气拍成了动画片《斯努卡斯》(又名《佐佐尔》)。但是这部系列影片远不如费休绘制的《麦特和杰夫》(又名《迪克和杰夫》)那样成功。费休很多年来在绘制漫画和动画片上很有声名。在同一时期(1915—1920年),《快乐的流氓》和《宿醉》两部动画片在美国很受观众欢迎,使作者贝特·格林成为了美国当时一位著名的动画片家。

    美国动画片的广泛传播促进了第一次大战期间法国动画派的新发展。科尔根据福尔顿著名的绘画摄制了系列影片《懒汉奇遇》(1917年摄制)。动画片的风尚也波及到几位幽默画家,如本杰明·拉皮埃(1919年摄制《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