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世界电影史 >

第18部分

世界电影史-第18部分

小说: 世界电影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大仲马小说《三个火枪手》(旧译《三剑客》)中所描写的主人公之一。——译者。

    林戴和他的竞争者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不是一个出色的杂技演员。但他具有正确动作的技巧和一副极富于表情的面孔。他需要大特写镜头来获得声誉和显示他的一切才能,因为只有通过大特写才能够把他细致的面部表情充分地表现出来。他的演技时常要求突然中断;这是因为假如没有这些节奏性的中断,他那股活跃的力量就会变得过于兴奋和狂热,所以在每一次动作效果迅速过去以后,必须有一段停歇的时间。林戴喜欢简单明了的剧情,使人看了片名之后就可以理解到大致是怎样一种内容。例如:《麦克斯受勋》、《摄影师麦克斯》、《音乐大师麦克斯》、《麦克斯与铜像揭幕典礼》、《农场艳史》等等片名,就是这样。剧情简单,演技明快,而且人物具有深刻的本国特性,这一切都是使这位演员迅速驰名世界的原因。

    1910年以后,林戴到国外从事巡回演出。在巴塞罗那正象在圣彼得堡一样,狂热的群众卸下了他所乘坐的马车的马匹,抬着他走,几千个影迷簇拥着他回旅馆,争先恐后地向他欢呼。林戴面临着如此热烈的、象过去拉·巴梯或萨拉·贝恩哈特所受到的那样欢迎,开始体会到自己在商业上的价值。百代不得不保证每年支付他15万金法郎,不久又增到20万金法郎。虽然他的薪金比一般法国演员都高,但仍然不能阻止他到欧洲各地从事每晚可获100个路易或200个路易的演出。除了他纤弱的身体有病或者因到国外旅行使他离开摄影场过远以外,这位能够自由支配剧本和演出的喜剧演员通常总是每星期拍摄一部影片。

    严格地选择题材,并不是林戴的主要特点。我们对他丰富的作品所知道的还属有限。为了要对他的作品下一个正确的判断,那就需要从百代公司的仓库里把那些堆藏的旧片翻出来统统看过。但从几部影片观察的结果,已可看出在他的作品中,有些很平庸,有些却是真正的杰作。

    就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几部影片来说,林戴最完善的一部影片要算是《麦克斯和金鸡纳酒》。这是一部以认错人为主题的影片,正象拉比什和费杜的戏剧一样。片中有一个插曲非常有名。喝得酩酊大醉的麦克斯,被裹在床单里扔到街上,让一个好心肠的警察救了起来。麦克斯夺了警察手中的木棍,挑起被单,当作大斗篷似的乱舞一阵,顿时变成了一个斗牛勇士。优美的动作,突然的效果,简练的表现方法和细心正确的演技,把这一意味深长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场面里,林戴和卓别林实不相上下,而全部影片则都具有这种简练准确的特点。《斗牛勇士麦克斯》一片第一部分也具有同样的优点,但第二部分就有些逊色。林戴是按影片长度计酬的,因而不免有“拉长线”的毛病。他的影片一般都在一个早晨里即兴演出;他的才能尽管很大,但要达到完美的地步,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麦克斯·林戴虽然有这些疏忽或美中不足的地方,但他仍能和梅里爱并列,成为法国电影界名人之一。

    林戴的竞争者里加丹,就远不能和林戴相比。这位王家剧院的演员,在进入电影界以后就放弃了夏尔·普兰斯这个剧院中的用名,而改用里加丹这个别名,他在德国被人称为莫里茨,在意大利被称为塔杜菲诺,在俄国被称为普连兹,在西班牙被称为萨留斯蒂诺,在英国被称为菲夫尔斯,在东方则被称为里加丹王子。他在乔治·蒙卡不甚高明的导演下,每星期拍摄一部影片,象例行公事。他很象安德烈·第特,但用另一种闹剧的风格来扮演傻子和苯蛋,这种角色同他那个塌鼻子和特大牙齿的脸型很相配。他在影片里曾经扮演过未婚夫、丈夫、管家人、父亲、离婚的男子、黑人、贞女、剑客、厨师、窃贼、大总统、善良的法官、拿破仑、灰姑娘、失恋者、蒙面大盗、国会议员等等角色。这些影片在今天看来与其说是喜剧,倒莫如说象悲剧,它们给人的感觉只是一些老一套而全无独创性的作品而已。

    但里加丹仍和麦克斯·林戴竞争,后者此时正和纳比埃科夫斯卡、雅娜·雷奴阿尔(即现今的费尔南·格拉威夫人)及嘉贝·莫莱等美丽的女演员合作,继续他的光辉的演出事业。他和嘉贝·莫莱合拍了一部名为《1914年8月2日》的爱国影片。但是这个日子同时也标志着这位名演员全盛时代与法国喜剧霸权的结束,因为此时林戴被征调作战。等他负了重伤返回摄影场时,新来的夏尔洛已经在世界银幕上夺取了麦克斯·林戴的宝座。此时爱迪生托拉斯的最后四个公司,正因卓别林脱离了爱赛耐公司(四个公司中的一个公司)而大为愤怒,所以特地把麦克斯·林戴请到美国来,以便和卓别林对抗。但麦克斯拍了两部影片以后,就患重病,一直到大战结束为止没有再上过银幕。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只是苟延残喘,生活在过去的声誉之中。但他在好莱坞拍摄的影片(《不幸的七年》、《穷火枪手》),以及在维也纳拍摄的影片(《马戏大王》),都显示出他仍未失去他的才能。然而病魔和神经衰弱始终侵蚀着他,1925年,他在疯狂的嫉妒支配下,终于和他年轻的妻子一起悲惨地结束了生命。
第六章 北欧电影和意大利电影(1906—1924)
    丹麦

    1906年,有一个名叫奥尔·奥尔森、做过巡回放映商的人创办了一家小制片公司——“北欧公司”。它最初摄制的一部影片是一部排演的新闻纪录片,名叫《猎狮记》。一只从动物园里弄来的真狮子,在用人造的椰子树装饰起来的海滩上被猎人们打死。接着观众看的是一个很残忍同时又很真实的解剖狮子尸体的镜头。这部影片是由戏剧演员维果·拉尔森导演并演出的,他在拍了此片之后就转向历史剧和浮华剧,导演了一部名叫《白人妇女贩卖记》的影片。这是第一部在国外获得成功的丹麦影片,使这家丹麦制片公司在北欧、德国以及意大利影片占相当势力的中欧取得广大的市场。

    阿斯泰·尼尔森是最初博得国际声誉的电影明星之一。人们称她为“北国的杜丝”,或者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萨拉·贝恩哈特①”。柏林、圣彼得堡、巴黎和纽约的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她的影片。阿斯泰·尼尔森主演的影片大都是根据波尔托—里希或德国剧作家所写的一些浮华剧,描写通奸、过失、犯罪、宽恕和良心谴责等情节。在这些影片中占主导地位的内心痛苦在这位女悲剧演员憔悴、抑郁而表情强烈的脸上充分体现了出来。①杜丝(1859—1924):意大利著名女悲剧演员;萨拉·贝恩哈特(1844—1922):法国著名女悲剧演员。——译者。γ米γ花γ书γ库γ ;http://www。7mihua。com

    随着阿斯泰·尼尔森、奥拉夫·封斯、蓓蒂·南森、莉莱·贝克、爱尔塞·弗勒里希、普西兰德、克拉拉·邦托彼丹、卡洛尔·维特和奥古斯泰·布拉德这些演员的演出,使丹麦电影中出现了一个和中欧当时流行的小说和戏剧不无关联的光怪陆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穿绣金军服的军官们为了一个走绳索的女郎争风吃醋,互相决斗,而一个丧失记忆力的百万富翁则变成了卖艺人;丑角们在他们女东家的别墅被大火焚烧的时候,尽管心中悲伤,仍强作笑容;吉卜赛人拐走了公爵夫人,钢铁大王的女儿变成了钢丝皇后。在这些爱情故事中,经常有一些不测的灾祸:驾驶汽车的人把车子撞在一棵大树上,撞死了他们不贞的妻子;闪电打死了别墅大厅里的伯爵和他的情妇;磨坊起火;枪弹把擅长骑术的伯爵从马鞍上打下来;猝不及防的情夫被击倒地,倒在电锯正在锯着的树干上,失去知觉;银行老板的别墅被炸药炸飞,而继承他产业的盲女儿却侥幸独存;伯爵诱奸了灯塔看守人的姑娘以后,被流沙活埋;年轻的男爵夫人成了女跳水家,在一次危险的跳水中获得成功,但她的老父却因此受惊而一命呜呼。……

    奥古斯特·布洛姆是第一个摄制这些浮华剧的专家。但不久欧本·盖特在这种影片样式上超过了他,而斯纳德勒·索伦森和阿尔封斯·林德则成为摄制马戏团悲剧的专家。但是,几年来一直拍摄《白人妇女贩卖记》的霍尔格·麦德森,却以他的智慧、技巧、他的美学和优美的摄影压倒了一切和他竞争的人。他成为一个北欧的亨利·巴塔叶①,经常摄制一些惊险和奇特的主题,如:《吸吗啡的人》、《招魂者》和《神秘的友谊》等。他的《鸦片梦》被丹麦当局禁止上映,但在美国却大受欢迎。1914年麦德森又使用了移动摄影,并在同一个背景中变换不同的摄影角度。因此,在电影表现方式的进步上,他比格里菲斯要早十年。①法国戏剧作家(1872—1922)。——译者。

    这样,在丹麦电影里就出现了一个有闲阶级、仆役和卖艺人的世界,这是一个在现实世界以外的世界,不断受巨大灾祸的威胁。这种丹麦电影给未来的好莱坞电影描绘了一个轮廓,并给它提供了两个不可缺少的附带物,即荡妇和接吻。从浪漫主义时代以来,荡妇一直是高级和低级文学中时常出现的角色。意大利人从1908年起,有时偶然在银幕上表现了这种女性,而丹麦人却把她塑造成一种电影上的典型人物,给她取了“妖妇”这个名称。这种人物在1914年完全是地道的丹麦产物,女演员黛奥陀西亚·古德曼为了使这一新人物适合美国的口味,特地给自己起了一个丹麦语的艺名,叫做“黛达·巴拉”。

    北欧妖妇接吻的镜头,被认为伤风败俗。法国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因丹麦电影有接吻的镜头而把它认为是一种涩情、银荡、令人作呕的影片。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这种接吻镜头基本上已为一般人所接受,德国的一位新闻记者为此这样写道:“接吻在电影里已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以前那种只是很快地拥抱一下的镜头已经感到不满足了。现在的接吻要把嘴唇长时间地、贪婪地接合在一起,而女的总是头向后仰,表现出一种心荡神怡的表情。”

    但是,“快乐的结局”并不是丹麦人的发明。在哈姆莱特的祖国,人们更喜欢用积尸遍野的悲剧作为影片的结局。大部分影片都是沉浸在一种暗淡的悲观气氛之中。

    丹麦电影的光辉声誉吸引了德国的导演们来到哥本哈根。格鲁克斯塔特在拍了几部丹麦风味的影片(如《康费梯斯》、《吉卜赛人的乐队》)以后,又根据伯克林的有名油画拍了《死人岛》。同样,冯·德尔·亚库勒也从这位瑞士画家的低级趣味中觅取题材,导演了一部情节荒诞的《金喇叭》,把《尼伯龙根》①中的古老英雄搬上了银幕,并以它奇特的形式为后来弗里茨·朗格的成功作品做了开路先锋。①《尼伯龙根》为德有名的叙事诗,作于12世纪末。——译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丹麦的电影多少发生了一些改变。观众对描写贵族或卖艺人的影片已感到厌倦,而描写灾祸的影片则极为流行。奥古斯特·布洛姆根据德国名作家格哈特·霍普特曼所写的小说,拍了一部名叫《大西洋》的影片。在摄影场里演出狄坦尼克号遇难沉没的故事(这一题材以后被人采用过好多次)。

    在法国的影响下,情节复杂离奇的侦探故事片日益增多,这些影片大都由奥拉夫·封斯主演。卡尔·德莱叶当时把保罗·林德豪斯的报章连载小说《印度的坟墓》编成电影剧本,由奥古斯特·布洛姆在大战结束时摄成影片。布洛姆在结束了导演生活以后,有下列一些人继承了他的事业:乔治·肖纳沃伊特曾于1915年拍过《骷髅的手》,至今还在挪威摄制影片;A.W.桑德堡,1918年以后把狄更斯的一部分作品拍成电影,直到1938年他故世以前,曾在欧洲各地摄制过各种影片;劳·劳里岑在一段时期内撇弃了情节离奇的侦探片,改拍喜剧,成为喜剧演员森斯特洛姆和麦德森主演的风行一时的影片导演。后二演员在1921年以《双趾人和公共马车夫》一片出名,直到有声电影产生以后,他们的历久不衰的声誉才为斯坦·劳莱和奥利弗·哈迪二人所替代。

    第一次大战爆发使丹麦电影的发展更为加速。中欧各国争映北欧公司的影片,因此大大地弥补了该公司因协约国的抵制所遭到的损失。当时德国电影院如果没有哥本哈根的出品,很可能关门大吉。丹麦影片产量增加很快,1915年似乎是它产量最多的一年。霍尔格·麦德森、奥古斯特·布洛姆、桑德堡、罗伯特·狄尼森、欧本·盖特、雅尔马尔·达维德森、斯纳德勒·索伦森、劳·劳里岑、马梯努斯·尼尔森、爱麦虞埃尔·格莱格斯、弗立茨·麦格努森、亚力山大·克利斯兴等人竞相拍摄影片,他们之中有的每月可摄制两三部。布洛姆导演了影片《为了祖国》,霍尔格·麦德森则拍摄了《永久的和平》,表现一个佩红十字袖章的女护士对军官和外交家宣传博爱。但这一时期幻想片的流行却预示着德国表现主义在哥本哈根的先兆。由演员成为导演的本杰明·克利斯登森战前开始电影工作时拍了一部侦探故事片《神秘的无名氏》,1916年摄制了他的第一部杰出的作品《复仇之夜》。

    但此时丹麦电影的兴盛,已接近尾声。阿斯泰·尼尔森和欧本·盖特两位名演员,早已前往柏林。奥拉夫·封斯1915年也在柏林摄制了他那部著名的分集影片《精灵》,同年伐尔德玛·普西兰德在丹麦故世,而德国的大工业则已于慕尼黑和柏林两地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制片厂。

    1918年以后,丹麦的电影工作者都星散了。只有桑德堡和劳·劳里岑还在继续摄制影片。乔治·肖纳沃伊特移居挪威,卡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