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亲子如是 >

第5部分

亲子如是-第5部分

小说: 亲子如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的回形针的数量会以几何倍数递增。
  那么,我要跟朋友们分享的是:假如杯子代表我们的心,杯口代表心的敞开程度,那么心与周遭世界相联系的唯一接口就是充溢着水的那个杯口平面。它可以是完全封闭自己的、变成一个密闭的容器;也可以是小到针尖和葫芦嘴那样放不进哪怕一个小石子;但更可以是江河湖海的波光粼粼的水面,从你的心,谁都能看得到水天相接的那道蔚蓝色的海平线。你看,它敞开得小的时候,容纳不进哪怕是一枚回形针;它敞开得大的时候,可以容纳宇宙天地。
  我更要跟所有的父母们分享:假如用这杯子代表父母爱孩子的心,杯口代表心的敞开程度,那么父母的心与孩子相联系的唯一接口就是充溢着水的那个杯口平面。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情绪、挫折、大大小小关口和选择的时候,它可以像闷葫芦那样,心里充溢着对孩子的“爱”,但仅只开了一个小小的葫芦嘴,容不下孩子的哭闹、调皮、自己的选择……它也可以像大海那样包容、接纳、洗刷、沉淀、分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看得更远、学得更多、走得更稳、飞得更高……
  那么,你的心打开了吗?它敞开得有多大?当你的心多敞开了一分的时候,恭喜你,你的收获也是几何倍数的递增。
  二、孩子的潜能有多大?
  下面的这个假设是能惊出家长们一身冷汗的:假如,这些回形针代表的是你孩子这一生的潜能。
  当这个孩子的潜能是这样的大,大到杯水中能装得下的四百零二根回形针的总和,而父母猜测、想象、认为,这个孩子最大的潜能也超不过二十的时候,父母们能不能培养出一个四百零二根回形针的孩子?
  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这儿。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潜能都很大,他的能力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可是我们很轻易地就给出判断:孩子,你这辈子就是一个、三个、五个、十个、二十个回形针的能力。
  有些家长说:这不能怪我们做父母的。因为今天的教育体制、应试教育就是这样,在学校里,分数和成绩已经给孩子的能力分出了三六九等,所以我也没有办法。
  然而,这只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家长们的托词,事实并非如此。就因为教育体制是那样的,父母才更应该想办法开始给孩子不同的更适合他发展的东西,更想着怎样尽力去把孩子培养好。能为孩子做的事有很多啊。
  有人做过调查研究,在一个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两个角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加起来的影响力有 90%左右。
  这两个角色分别是孩子的幼儿教师和父母。
  孩子的幼儿教师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度是4%~ 11%。今天在一些发达国家,幼儿教师必须是最优秀的人。他们出类拔萃,各方面的学识都要具备,很不容易才能当上幼儿教师。
  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度是70%~ 80%。父母的影响会到怎样的程度?确切地说,我们见到了一对夫妻,跟他们互动一会儿,我们就已经猜到他们的孩子会培养到哪个方向、什么程度;我们见到了一个小孩子,开始跟他互动,没有见到父母,就猜得到他的父母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跟孩子互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杯口与回形针(3)
一个成年人,在他的婚姻中的互动品质,以及在职场上与他人互动的品质,也能追溯到童年时代他的父母是怎样影响到他、给了他一个怎样的生存模式。
  因为,绝大多数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接触的第一个男人是我们的父亲,接触的第一个女人是我们的母亲。
  于是,我们的父亲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交往的第一个男人,我们跟父亲的交往让我们学会了在这个世界上怎么跟男人交往。我们带着我们跟父亲交往的模式去和别的男人交往,于是,我们和父亲交往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将来我们跟这个世界上其他的男人怎么交往。
  而我们的母亲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交往的第一个女人,我们跟母亲的交往让我们学会了在这个世界上怎么跟女人交往。我们带着我们跟母亲交往的模式去和别的女人交往,于是,我们和母亲交往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跟这个世界上其他的女人怎么交往。
  所以,当人们婚姻和事业出现状况的时候,遇到一些婚姻里、工作中的问题,比如夫妻关系、人际相处等困扰,我在帮助他们做辅导的时候,会问到被辅导者和父亲的关系、母亲的关系、父亲和母亲的关系。轮回就这样体现出来了。
  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这也并非绝对,而且可以改变,当我们开始去觉察、开始去面对,开始让自己不同,那么,后面的路就已经开始不同。
  所以这又提示我们,重点去关注的是一条自我觉察的道路。不要怨天尤人:“你看,是父母不懂得与我相处,我才不善于与人交往。”要知道,并不是父母怎样就一定会让我怎样,我是可以经由觉察而自我成长的。但是,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往往在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同样,小孩子也是家庭里的一面镜子。父母怎样,会全部在孩子身上体现。当一个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状况的时候,80%的情况是这个家庭里父母的关系出现状况和问题了。父母不见得会告诉孩子,但孩子是镜子里的影像。要想改变镜子里的影像,只有照镜子的人改变,镜子影像才会发生改变。
  我所说的这一切意味着,原来,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掌握在我们家长手里。既然如此,悲观的想法是,原来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孩子的问题原来是我们一手造成;乐观的想法是,原来孩子的成长在我手里,我改变、我成长,孩子就会有很大、很大的改变和成长。
  就算一些父母能够清楚地知道孩子是一只能放进四百零二根回形针的杯子,期望自己的孩子发挥出四百零二根的潜能,做父母的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心智,能够将孩子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呢?我常问一些父母:你期待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还是盆景?他们答道: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参天大树了!可是参天大树有参天大树的培养方法、有参天大树的空间。很多父母却只有把孩子培养成盆景的方法。用培养盆景的方法,最后却期待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孩子郁闷,父母也失望啊!
  我们要好好想一想,什么才是培养参天大树的方法?怎样才能把孩子潜能真正发挥出来呢?
  三、学习做父母
  从发现四百零二根回形针,让我们开始学习做父母。
  很有意思,人的一生中有不少的证书——身份证、护照、汽车驾驶执照、毕业证、结婚证、独生子女证……然而有谁拥有一张“父母证”?至于“合格父母证”、“优秀父母证”,就更加难以想象了。 。 想看书来

杯口与回形针(4)
人的一生中学习很多种知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经济……然而有谁学过“做父母”这门专业知识?至于这个专业的硕士、博士、博士后就更加可望而不可即。
  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跟谁、怎么学会的做父母呢?是跟自己的父母、凭着父母怎样教我们,我们就怎样教孩子;我们是凭什么教孩子呢?凭着所谓的经验、感觉、直觉、猜测。
  就比如在杯口与回形针的游戏里,我曾追问在场学员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比回答出放多少根回形针的具体数字更为重要):这些数字是从哪里来?也就是为什么报这个数字而不是那个数字,你依据从哪里来?我也问问读者,刚才你也有答案,说出这个答案时,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让我们来看看现场中很多父母的说法吧:
  ?凭着感觉。(什么是感觉呢?感觉从哪来?)
  ?直觉。
  ?吉祥数字。(这个答案一经学员的嘴说出,教室里便充满笑声。)
  ?蒙。(这位学员倒是很诚实啊。)
  ?猜测。
  ?经验。(记得哦,在你成为孩子的爸爸妈妈之前,你是没有做过爸爸妈妈。你的经验从哪来?你确认那是科学的吗?)
  ?“水满则溢”的道理。
  ?观察。
  ?科学。(来自于自己的物理常识和经验。)
  我仍不满意,我的问题穷追不舍:可是什么是直觉?你的直觉从哪里来?经验从哪里来?“水满则溢”的观念又从哪里来?……
  有没有发现,我们小到杯子里放多少根回形针的小事,大到教育孩子的大事,当我们遇到没有遇见过的状况和问题时,很多时候都凭着直觉、感觉、猜测、所谓的经验来误打误撞。
  有多少人是真的学过做父母之后再来做父母的呢?不多,大概人群中只有 5%。
  然而,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学习是那样的重要。我们都知道,在一个人整个的成长过程当中,童年时代对人的影响是最大的。人类研究的很多科学家其实早在 100多年以前就已经把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规律研究出来了。6岁之前老天就让我们有机会掌握一生中所有的能力(请看仔细,我说的是有机会)。所以当父母不明白的时候会错过许多天大的成长机会。3岁之前人类大脑的发育已完成一生中的 80%,孩子 3岁之前接受的教育相当于他一生中25年所受的教育。而我们大多数人还在凭借猜测和感觉来摸索。
  那么,把自己的心变得像水一样柔软、接纳,来学习怎样做父母吧!
  四、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你愿意,和孩子一起尝试这个实验,你会发现,每一次答案都是不同的,每一次放入回形针的数量都是不同的。
  这给我们多么重要的启示啊——没有一个方法对所有孩子都有效,没有一个方*对孩子永远有效。这次有效,下次不一定,因为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成长。带着灵活和好奇,以及敞开的心去看眼前孩子的需要,和孩子一起探索怎样才是最合适的!
  “杯口与回形针”,是游戏、是科学实验,更是一个魔术。请领略它的魔力吧,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变成优秀的魔术师,你们的魔法将把整个世界呈现给你所爱的孩子!
  亲子如是
  1.如果将回形针的数量比作你自己的潜能,你会给自己生命的杯子放多少根?
  2.你相信你自己会成长为培养参天大树的父母吗?
  3.假如你和孩子做这个有趣的实验,猜猜看,你孩子会猜多少根?实际上孩子猜测多少呢?这两个数字间有差距吗?你的感受是什么?
  在一堂与孩子互动的亲子课程中,一位母亲在成长日记里跟我分享了这样一件事情:课间休息时,她八岁的儿子跑到茶点桌,一下抓了两大把巧克力往回跑。
   。 想看书来

一分钟的沉默(1)
在一堂与孩子互动的亲子课程中,一位母亲在成长日记里跟我分享了这样一件事情:课间休息时,她八岁的儿子跑到茶点桌,一下抓了两大把巧克力往回跑。她的第一反应是面上无光、羞愧、怒火中烧——这孩子太贪吃、没样子、别人看见还以为这孩子缺少家教。要照以往的脾气,她一定会马上大声喝止,让儿子把巧克力放回去。可这一次因为是在上亲子课,她开始尝试让自己作些改变,于是强忍着怒火暂时接受了孩子的行为,没有当时发作。才沉默了一分钟,她却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儿子高兴地跑回来把两把巧克力都分给了周围的学员和小朋友,每个人都向他说谢谢。分完了,孩子才又拿一块给自己。(此节参见思维导图 20。)
  看到这一幕,这位母亲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她转怒为喜,为儿子能替别人着想、有好吃的能先人后己而感到骄傲。她也很懊悔,看着孩子天真无邪的眼睛,她联想到不知是否以前的很多事都和这次一样,由于自己急着作判断,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了事情的部分,而没有看到事情的全局和真相;只看到了孩子的缺点,没看到孩子的意图,而冤枉了孩子、错怪了孩子、误解了孩子。
  那一堂课,母亲学到最多的是“像镜子一样”看待孩子的语言、行为,用心跟随孩子。她得以了解一个浅显的但是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的现象:当你站在镜子前,镜子不会批判你、不会指责你、不会训斥你、不会作判断说“你的脸很脏”、“你的头发很乱”、“你这样邋遢”、“你站没站相”。镜子只是老老实实地反映出你本来的样子,反映出“你的额头上有一点土”、“你的头发有一绺在眼睛前”、“你的衣服左边第一个扣子系在右边第二个扣眼上”。
  镜子如是反映的时候,不掺杂一丝判断,但是当我们照镜子的时候看到镜中的自己,自然会“洗把脸 ”、“把头发梳一下”、“扣子重扣”,并且心里不会有对抗的情绪。
  如果镜子说你“脏”、“乱”、“邋遢”、“没站相”,恐怕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不会喜欢照镜子,内心中有很多的对抗,自然也不愿调整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语言中有多么大的一部分都是主观判断性的负面确认啊?他们往往把客观事实变得复杂化,一定要掺杂上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以为唯其如此才能教育子女,却不承想很多教训式的言语、负面确认既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规范行为,反而还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镜子式说话”尚且不易,把客观事实中的真相识别出来,肯定孩子能够被肯定的地方就更加不容易。
  像镜子般说话尚且做不到,而在不自觉的负面确认的互动中,家长如何能奢望让孩子自信、自爱、自尊啊?想得到A的结果却执著地走着 B的路,难道可以到达目标吗?绝对不可能。
  客观描述、“镜子式说话”看似简单,却非常难掌握。因为人很容易有一个定势思维:我们跟外界接触,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身体去感觉,当任何一件事情发生时,我们就想立刻给这件事情下一个定义,脑子里就出现了一幅画面——家里的斧头丢了,就怀疑是邻居偷的。当我把“邻居是小偷”的画面放在脑海里,为了要证明“邻居是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