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抢朔蚜寺穑俊盢10明确地告诉孩子,钱浪费了没关系。因为她让孩子学习的本意就是去发掘孩子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去引导他,上这些班本身并不是最终的目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传承(4)
那么中产阶层在文化传承时看重什么呢?在双亲价值观上,科恩关于这个阶级模式的解释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中层阶级的双亲强调有自制力、有好奇心以及体谅他人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制能力和移情性的理解能力。而注重于服从、整洁、得体举止的工人阶级双亲则正在灌输行为的从众性。尤其在着重强调快活、好奇心和体贴父母上,中层阶级模式朝着人(儿童和其他人)的内部动力取向。另一方面,工人阶级的模式则采取固定的外部行为标准。这些一般的差异可以通过好奇心和做好学生,或显得体贴人和举止得体这两组之间的比较简洁地说明,在每对对比中,第一种选择表明内在发展,第二种选择表明和规范一致。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A卡尔:《美国阶级结构》,第144页。
W15比较看重孩子的自制能力,他说:“我的小孩的性格还可以,比较注意别人,而且有克制力。吃过维生素之后,他很想吃一块糖,我们跟他讲,糖对你的身体没什么好处,他就看了半天,很想吃,但是最后还是克制住了。这是一个小事,但是,最后可能就是这么一个个性今后对他很好很好,能够约束自己。”W15在从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制能力对于一个员工的重要性。他举了一个例子,他们那里有一个员工,刚来的时候,W15曾经问过他:“你不会迟到吧,每天30~40分钟的路程?”这名员工保证说,绝对不会迟到的。结果后来差不多天天迟到,扣钱都忍不住。W15认为,这样的人就是很容易被别的事情打搅,因此他认为一个人没有克制力是不行的,他说:“克制是一种性格。我儿子在不到1岁的时候,就能够一个人坐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在那里乱涂乱画的,他很小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出去吃饭,他就可以很长时间不哭不闹在旁边玩。这就是一种克制力。而且讲道理也能够讲得通。有的小孩就不懂道理。”
W4是大学教师,教育学博士。她很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及与人相处的能力。她说:“我想至少我不会非常关注他的学习成绩,不会像有的家长一样非要考什么样的成绩、什么样的学校,差不多就行了。特别是在小学、初中,当然他如果有能力拔尖也可以,但不要刻意。我觉得心理健康是最重要的。然后有爱心、同情心。这些很重要,然后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动手的能力。
他从来没有说什么东西都是他自己的,别人都不能吃,他小时候吃巧克力、糖,都是他一个,我一个。没有什么说是专门给他的,这种情况非常少,至少他吃的时候,我也会跟他一起,一人一半呀,你一个呀,我一个呀。不能让他觉得这是专门给他一个人的,是专门给他一个人的。”
N10则引导并且欣赏孩子的善良:“我儿子天生比较善良,老师也说他是与人为善。我们还是很欣赏他这一点。有时候我们出人意料地发现他的优点,很纯真,有时候我们觉得很惭愧,我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些。这个时候我们就给他一点文字的东西,给他一点鼓励。而且做得很浪漫,写在银杏叶上,或者书签上,放在他的床边,让他醒来之后就能看见,也是对他的肯定,所以他就更加努力地往这方面发展。我们的孩子在对待人方面特别善良。他在班上都是很特别的,没有一点点打斗的事情,而且他特别不喜欢欺负弱小。我们也给他买一些关于培养爱心方面的书籍,比方说,拿《爱的教育》给他看,但是他看了之后没有我们希望的那种激动。像我们大人看了都会感动得掉眼泪。但是他觉得这很正常,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我们没有给他社会化过,他的天性非常美好,他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跟主人公做的一样。我就觉得孩子的善良很重要。”
这时,我问了她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那有没有想过以后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万一遇到一些不那么美好的事情怎么办?”她说也想过这个问题,这样很纯真很单纯的孩子,以后很可能难免会遇到一些人欺负,可能上当受骗。但是虽然很担忧,却又不忍心把这种纯真的东西破坏掉,因为这样的话也会很痛苦的,灌输太多社会化的东西对他也不好,对他心理也不太好。作为母亲,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一生顺顺利利,同时她又感觉自己的孩子身体瘦小,还有些挑食,因此她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太纯真,怕他今后遇到伤害,她觉得孩子很文弱,内心世界非常丰富,身上有一些女性的特质在里面。她认为:“男孩子有些女性特质看上去比较让人喜欢,因为他不闹事,也不是很烦很闹的那种。但是到社会上一看,在这个竞争很激烈的社会上,他就显得很弱小了。这也是我们担心的。”
为了让孩子今后过得更好,同时避免伤害,他们给孩子早早地做好了职业规划,要给他选择竞争不那么激烈的面对面竞争的职业,比如说电脑编程这样的工作,比的是智力。不过她认为自己并不是在安排他的职业,主要是孩子对这些方面有兴趣:“他对电脑很有兴趣,经常去买电脑杂志,而且看得非常专心,父母都不看的电脑杂志,他能够自己从头看到尾。对电脑的知识,比较新的东西他吸收得很快。我们电脑坏了,他三两下就搞好了。他从小对电脑就特别感兴趣。而且电脑里面都是英文的东西,他那时候英文不懂,一些符号的东西,他摸索摸索都懂了,他对这些很有感觉。所以我们也就从这些方面对他加以引导。面对面的直接的竞争少一点。”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传承(5)
显然,针对孩子的性格与兴趣,这位母亲已经对孩子的未来做了比较具体的充分的规划设计,孩子正在按照她的规划一步步往下走。
作为一名教育学的博士,W4对于教育有独到的见解。她提到对孩子要“顺其自然”,要实行“人本主义的教育”。她提到了与孩子的奶奶在教育观念上的分歧。孩子的奶奶是小学老师,认为要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天天要小孙子认字、算术,孩子一看就说:“又来了,又来了。” 奶奶认为这是规矩,应该学习的时候就学习,学习好了再去玩,还有就是今天你认了多少个字,就给你买些什么东西,而W4则认为这是很不好的物质刺激,学习本身有一些乐趣,过多的干预就会导致孩子丧失这种自发的乐趣,而去追求外在行为刺激。W4从专业的角度指出,孩子奶奶还是用的“行为主义”的这一套,因为她当小学教师的时候可能用的就是这一套,那时候可能还没有“人本主义”的理论。W4认为:“可以在玩的过程中学习,比方说看电视呀,出去玩呀,也可以教他,他现在也学会了几百个字,动手能力特别强,喜欢拼装玩具呀,画画呀,我也没有让他上兴趣班呀学习班呀,我觉得我自己会的就教点给他,他自己愿意怎么画就怎么画,因为我就怕这些培训班对他想象力的束缚,教给他一些模式,怎么画。这么小应该是比较自由地发展。”W4觉得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最关注他的个性方面,与人交往的能力,因为她觉得技能方面很容易学会。同时她还担心这种强迫性学习会让他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不要以后一提到学习,他就认为是一种很枯燥、很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就得不偿失。而她的学教育的这些同学妈妈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孩子的教育都比较放任,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希望他们过早地进行正规的学习。她们在一起说:“你的孩子学了什么乐器呀?”“没有。”
不过,W4并不是要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她说:“至于以后是不是要接触这些东西,这要看他的兴趣,他确实表现出某一方面的天赋。我发现他对绘画有兴趣,对形象呀色彩呀,还是可以培养一下。但对音乐,因为我们两个人都没有这方面的特长,家里也很少听音乐,或者是像唱歌、跳舞这样的活动,可能对他也有一些影响,也许没有开发出来,没有给他机会来表现,但是家里也没有什么乐器,我还是想哪怕当作一个玩具吧,给他买个电子琴,反正几百块钱,他有兴趣了玩一玩,没有兴趣就当作玩具敲敲算了。”
W4在教育过程中不但用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还经常对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失误”作出反思。她提到孩子交友过程中的一件事:“有一个女孩子跟我儿子一起玩,有时候就不让他跟别的人一起玩,总是缠着他,看到他跟别人一起玩就会把他拉过来,我就跟他说:‘那个婷婷怎么老是跟你在一起?老师说应该多交好朋友。’我就是希望他把交往的圈子扩大一些。但是这可能给他起了不好的作用,他现在说:‘我已经跟婷婷不是好朋友了,她老是缠着我。’很明显他已经有了变化。他可能本来并没有感到这样有什么不好,没有不满意,而我提醒了他这一点之后,他可能的确发现是这样。他说:‘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好朋友了。’通过这件事情我就意识到,真的是不应该把自己的一些主观意志强加给孩子,也许他认为这样很好,没什么不好。的确也很矛盾,你就不知道你影响了他之后到底是起好作用还是坏作用,不知道你的干预对他的影响有多大,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有时候自己也感觉想得太多了,可能本来也没什么。”
对教育的热情加上专业的教育能力,是像W4这样的家长的共同特点,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开始形成和发展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中产阶层在注重直接传输文化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孩子人格的引导,并且时刻对教育做出反思,这说明,不少的中产阶层家长已经从我们传统的以家长为主体的教育观转变为接受了西方教育观念中以孩子为主体的教育观。他们意识到孩子今后的为人处世,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最重要的,因此,很多人都提出,“要让孩子自己来安排一些事”,让孩子能够顺应天性去发展。当然,作为压力很大的阶层,他们还是会同时对孩子的未来做一番确定或是不确定的规划。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认为,在社会场域里,经济资本丰厚的家庭感受到的日常生存压力相对较小,更有能力将一部分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不同阶层的家庭在给孩子读什么样的书、上什么样的学校、今后的人生规划如何方面都是不一样的。那些具有强大文化资本的家庭的后代在获得文化资本上具有先天的优势。有家学渊源的子女,必定比来自文化资本积累有限的家庭的子女更有学术潜力,或者说更容易得到学校教育和社会的认可,从而能够积累更多的文化资本。而文化资本在家庭中的积累与积累时间和资本的转换有密切关系。支配阶级往往将丰裕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转换为文化资本,或者以物质形态的书画、文化珍藏品传递文化资本,比如儒雅气度、诗书修养。各种高贵优雅的身体性情都是惯习内化的隐而不显的文化资本。社会学研究注意到,上层阶级的贵族品味凝结着大量文化资本,而新升为贵族的暴发户虽有高额的经济资本,却短缺已转换和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本内化为个人性情的具体化形态文化资本,如文化习性、文化品味,不同于金钱、财产权或者贵族头衔,无法通过礼物馈赠、购买或交换来即时性地直接传递,譬如说,第一代的文化资本被第二代、第三代顺利继承。所谓诗书传家可能因为个人能力和偶然因素中断或者减少了继承,或者因为场域的历史变迁而变更了某些文化资本的价值。张意:《文化与区分》,转引自文化研究网,//culstudies。
。 想看书来
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确认(1)
中产阶层在文化资本的获得和传承方面不遗余力,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资本向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转换,从而有一个更好的“前程”。文化资本既是继承性财产,又是获得性财产。按照布迪厄的定义,获得性财产是指那些由个人增加到世袭财产上的那些财产,因此,文化资本成功地把固有财产的显赫,与获取的功绩连接在一起了。包亚明主编《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196页。也就是说,文化资本不光来自继承,也来自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文化资本同时又是一种象征性资本,它还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在中国,这种承认首先就是通过高考的方式,进入一所大学,高考是确认文化资本的制度化方式。米尔斯说过,“教育是社会地位的提升机”,对于今天的很多中产阶层来说,当年他们正是因为通过高考而实现了社会向上流动的愿望,而现在对他们的孩子来说,一旦高考落选,不少人就失去了进一步证实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机会。在家庭中继承的文化资本,除了极少数可以避开高考而成才的人以外,大多数学生只有通过高考这个确认机制才能将家庭中继承的文化资本转化为一种经济资本或是社会资本。对于城市中产阶层家庭来说,他们可以提供给孩子足够的经济支持,也能够给孩子培养孩子一些文化习性。但是,如果他们的孩子不能像那些来自农村的孩子一样,全力去应付高考的话,他们在中国,至少在当今,他们的人生之路就相对要曲折不少。因此,富有文化资本的中产阶层父母对于高考同样给以充分重视。
为了了解中产阶层文化资本接受者所感受到的文化资本状况,笔者2004年3月在一所位于南京市的省级重点高中做了一次调查,选择了一个高一的重点班,请学生写一篇题为《我的家庭》的作文。为行文方便,将这所学校称为甲高中。
这所省重点高中的学生以外语成绩优秀而著称,而这个班是这一级8个班中的理化实验班,是入学后经过筛选获得入读资格的,可以说是“尖子中的尖子”。班上一共有57人,父母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