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春秋-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博客这个天地里,使好友的友谊加深。使未曾谋面的博友神交得情谊日深。我在这里,有幸访到了我欣赏钦佩的作家诗人的博客,如雪漪、黄恩鹏、喻子涵、季良、宓月、林柏松、崔国发等老师的博客。进一步发现自己熟悉的好友竟有如此富于灵感的好文笔,如陈乐增、吕家大姐等。
博客是现代人的一种文化,她给我们创造了交流学习的机会。因此也应该感谢新浪网、尤其是新浪博客的工作人员,是他(她)们的辛勤劳动使我们拥有一个个美好的瞬间!
最后祝博友们身体健康、合家欢乐、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再创辉煌!
关于博客和创建博客圈子的随想(二)
关于博客和创建博客圈子的随想(二)
王平
新浪博客圈子有人称之为十万之众,实际上真的很多。各种好听名字的圈子比比皆是,有的圈子已人数过万。
新浪博客真的是做得不错的博客,其功能的齐全,设计的精美,实有目共睹。那么,我们有博客的人的“博客生活”是怎样的呢?他们(她们)都在愉快地享受着拥有博客的快乐,他们尽情地享受着博客的交流、交友,娱乐的功能。正是有了博客,我们从不相识到相识。正是有了博客,我们得以从博客这个天地里与自己欣赏钦佩的诗人作家们得到一定程度的交流;正是有了博客,使我们的作品在网络这个天地里得以绽放光彩!
博客,这一现代人的新的文化载体,正在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我开博客的时间不长,以我个人粗浅的体会,一般人弄博客不外乎主要做四件事:发文、访博、加友,弄圈。所谓发文,就是发表博文,谁都想让自己的作品得到展示的机会。博客已不再是简单的网络日志。所谓访博,就是访别人的博客,这样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使对方也可能访你的博客,创造交流的机会。同时还可以增进感情,为交友创造可能性。加友,就是加为好友,这是博客的交友功能的体现,与发文、访博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博客上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应是人生一大快事。所谓弄圈,指的是加入圈子和创建新圈子。许多人只加入一些好的圈子,不喜欢再创建圈子。有的博友干脆拒绝加入任何圈子,但仍常访别人的博客,博客写得也相当好,这也无可厚非。加入圈子,是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交流,甚至可以促进交友。创建圈子,也是同理。在这里,我们尤其应该感谢那些努力把圈子办好的圈主和管理员朋友们。尤其是在我们的文学圈,他们为繁荣文学创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我的接触,感觉很多圈子都相当出色。比如远方老师的“远方文学”圈子,还积极组织博友文学大赛,已经到了一种敬业的境界。当然,像远方老师这样的圈主和管理员大有人在,不胜枚举。这是文学的幸事,这是文学人的幸事!
说到圈子,就不能不想到我的小圈“王平博客圈(文友茶屋)”,虽然圈名没有起好,还是得到了师友们的支持。虽然只是一个小圈,但这里有本地的作协副主席,有省级作协会员,有很有才气的著名杂志撰稿人,有学者型的作家,有传统诗词写作的高手,有著名的博客圈主和管理员,有年纪很小的文学新秀等等,可谓才子才女聚合的小小天地。当然,我这个圈主可不在才子之列,因为确实才疏学浅。他们的支持对我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荣耀。在这里,我再一次感谢各位圈友的支持,并诚邀博友们加入“王平博克圈(文友茶屋)”。
说到圈子,我也想到了它的不足。比如,一般人都加了许多圈子,但并没有时间一一回访。一篇文章被加为精华博文,在大圈子里你可能得翻许多页才能找到它,这样要想让别人阅读,恐怕是件难事。不过,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有回访圈子的时候。圈子还是为我们的博友互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有的时候,博友就是通过你圈子上的文章访的你的博客。
文学圈博客的繁荣,反映出了网络文学的繁荣,这是文学的幸事,这是文学人的幸事! 。 想看书来
爱上了博客
几年前我简直是个网盲,对上网的知识一无所知。前年学会了用电子邮箱,今年一月在新浪网上有了自己的博客。开博之前,一听人说博客,我就联想到“黑客”,全不知博客为何种爱物。
有了博客,才知道博客有多可爱。整个的个人博客,被工作人员设计得十分精美,背景模块都有很大的选择性,就像一份电子画报。它可以使你的文章在你的博客网络空间发表,并且因为你加入了圈子,你的文章会自动发到圈子里。这些圈子就似文学报刊一样,圈友们的文章都可以在圈子里展示,,优秀之作还被推荐到“精华博文”栏目上。博友之间可以自由地互访博客,在交流中得到提高,并加深了感情。有的博友之间就互相成为博客好友,在彼此的博客的好友记录中都留下了对方的名字和网址。
我把自己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和未被采用的好一点儿的文章,都发到了博客上。博客于我来说就成了自己的电子作品集。博友之间常常到对方的作品集中学习交流,这种互动是纸质报刊所望尘莫及的。有了博客之后,我上网的时间增多了,在博客访问中还与一些诗人作家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交流,这也是博客平台的独有优势。
有了博客,我也没丢掉书籍,毕竟读书自有其上网不能替代的好处。同时,我也注意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因为生活毕竟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能总沉湎于网络之中耽误工作和其它要事。
博客,真的是现代人的一种先进的文化载体,它使网络有了一片十分纯净的绿地。尤其是文学圈的博客,还有力地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
(本文曾发表于《黑河日报》周末版《古城晚刊》2008年5月31日之“读书上网”版)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拥有“健康”
拥有“健康”
王平
成功、快乐、金钱是几乎每个人都追求的东西,可如果失去了健康,不管拥有什么都不免黯然失色。
那么怎样才算得上“健康”呢?健康不单指一个人的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健康还包括一个人的心理也是正常的,能够适应各种人际关系,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能够胜任并获得一定的满足感。
生活中年纪轻轻,就身体“欠佳”的例子不为鲜见,不到三十岁就患了“肝硬化”、“糖尿病”等疾病的人是有一定数量的,这些人普遍缺乏健康意识,以至抱憾终生。
一个人的健康教育应该从他(她)懂事儿时就开始了,青年是社会的中坚和希望,能否拥有健康,直接影响到他们步入中老年时可否发挥更强的骨干作用。拥有健康的人生,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坚持运动,合理饮食,尽可能每年都做一次健康体检;拥有健康的人生,就需要我们远离不良嗜好,过度地吸烟、饮酒,过度地搓麻将、上网等都会明显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拥有健康的人生,还需要我们培养一种高尚的情操,多读好书,多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能够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拥有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朋友,为了你的健康努力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取得人生成功的基础。一个人能够拥有身心的健康,不但对自己和家庭有很大益处,也是对社会的一大贡献,因为你可以凭借健康的身体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这样的“教”应当禁止传播
这样的“教”应当禁止传播
最近听说农村有一种很特殊的“教”在传播,不同于基督教或天主教,这种教的信徒有病可以不就医,“祷告”就可以了。
信这种教的人数虽然很少,但就我所知的某村就有若干人信这种教。该村信此教的人中曾有一位癌症患者,已经到了晚期,需要用一些药物缓解患者的痛苦。该患者及其妻子均是此教信徒,妻子力主其祷告,拒用药物。“祷告”岂能止痛?后来在亲友们的一再劝说下,其妻才将其送到医院治疗。还有一位此教的信徒,也是男性,六十多岁了,患糖尿病十多年了。两年前信此教便开始停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相信信教祷告已治好了自己的糖尿病,吃甜食也像一般人那样没什么顾忌。结果不久前患了严重的“脑梗塞”,瘫痪在床。如果该患者坚持就医,合理用药,很可能会保持较长时间的相对健康状态。
我记得以前看过的电影、电视剧中有信基督教的人,其本身就是医生或护士,不从医的信徒也都可以正常就医。让人费解的是不知是谁竟然创建一种用祷告就可以治百病的教派,愚弄欺骗善良的农民,令人发指!有的村民干脆将这种教称作“邪教”。
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更有生命尊严不被侵犯的权利,不准就医的“教”应当禁止在民众中传播。
2009年4月24日
民间历史学者肖歧
民间历史学者肖歧
王平
现年53岁的肖歧先生,自小就迷恋历史,对研究历史有一种近乎痴迷的情结。
肖歧从1995年开始在爱辉信用社担任主任,该单位在他的领导下曾被黑河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业余时间肖歧仍不忘钻研历史,潜心拜读史学家们的著作,特别是关于爱辉历史的有关著述。
2000年春天,肖歧不幸患“脑出血”,在医院里住了整整一个月的院。人生的不幸并没有将他击倒,从信用社病退后肖歧一面坚持步行进行康复训练,一面开始系统研究爱辉历史。对他来说,爱辉历史不但是警醒国人牢记“祖国不强,家破人亡”史训的经典史料,爱辉历史本身也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补充,以显示其更加清晰的本来面目。随着身体的逐渐康复,肖歧又骑上了自行车,即可健身,还便于他走访那些古稀老人。
从2004年夏天开始,肖歧以爱辉区幸福乡的长发屯为起点,进行系统的走访调查,一直访至孙吴县沿江的每一个村屯。长途跋涉十分艰辛,常常得啃干面包,喝井水来充饥解渴。有时甚至得取干净的河水喝,因为他喝不惯纯净水。走访工作虽然艰苦,却得到了许多素不相识的群众的热心支持。肖歧说起了其中的两件事。一次他走访时行至大五家子农场,在当地的一家小饭店吃饭时,他对经理说:“你知不知道你们这儿是新中国第一个满族自治乡?”然后二人便攀谈起来。经理被肖歧忘我研究历史的精神所折服,说饭钱免了,还给肖歧备了一大瓶凉开水。肖歧还是笑着把饭钱付了,拿了凉开水道谢后继续赶路。还有一次在一个叫下马场的地方,肖歧走访一位姓王的89岁的老人。当时是秋天,肖歧在院儿里与老人侃侃而谈。不知不觉院外围了三四十人,人们很好奇地听着他与老人的谈话,没有一点喧哗之声,甚至连咳嗽声都没有。采访完老人,肖歧与周围的群众说起了话,他们都很愿意回答肖歧提出的问题。
肖歧说,走访老人时不能随听随记,有的老人会因此觉得奇怪而停止谈话。他说,每当采访完,他总是出了屯子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把刚刚听过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有的时候走访了一天,说了快一天的话,只有一两句话是值得一记的。就是这样,肖歧仍没有放弃对历史的寻根。2005年,肖歧还买了一台傻瓜相机,对爱辉城的遗址遗迹进行了有计划的拍照。
肖歧说,自己研究爱辉历史不仅得到了家人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更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一位同仁还经常帮肖歧查阅资料,通过电话进行交流,并定期免费邮寄资料〈历史档案〉给肖歧,这些都对他的研究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苍天不负有心人,肖歧在研究爱辉历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6年7月出版了《带您游历爱辉》历史长卷,该长卷米长,分七个部分,共有152幅彩印图片组成。2006年12月出版了与女儿肖丽莉合著的历史文献性著作〈〈让历史扮靓爱辉〉〉,上述二作均受到了有关人士的好评。几年来,肖歧还绘制了〈〈爱辉遗址遗迹分布图〉〉、〈〈爱辉镇分布图〉〉等十余幅地图。同时,他还将自己搜集的十几件文物捐给了有关部门,并向有关部门指明了散落民间的十几件文物的去处。
肖歧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越学越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什么也不知道”,凭借他这种谦逊的态度和勤奋的品格,以及对史学独特的悟性,一定会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来!
感谢王阿姨
感谢王阿姨
王平
“多亏了王沪红阿姨,不然,你的命就很难保了。”当我也成为一名白衣战士的时候,母亲的话语便时常在我耳边响起。
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五六十个上海的知识青年,背起行李卷儿,乘上火车来到黑龙江省爱辉县的一个小村插队。在他们中间,有一个大眼睛、双眼皮儿,叫王沪红的姑娘,学过医。于是,她就给村里当起了卫生员。
一天夜里,不到一岁的我突然发起高烧,脸儿滚烫烫的,还不停地喘息着。母亲着急了,赶紧让父亲去找上海知青王大夫。父亲穿上衣服急匆匆地赶往村里的青年宿舍,敲响了王沪红阿姨的门。正在梦乡中的王阿姨二话没说,穿上衣服背起诊包在深秋的凉风中,踏着浓浓的夜色赶到了我家。她一看我那副样子,便用上海话说:“不是得了肺炎吧?”然后给我量了体温,用听诊器认真地给我听诊了一遍,最后便确诊说得了小儿肺炎。王阿姨给我做了青霉素试敏,肌注了安痛定和青霉素,还开了一些口服药。之后,她对母亲说:“大姐别着急,我天天给孩子定时打针,孩子的病会好的。”从那以后,王阿姨八小时一次准时给我肌注青霉素。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三更半夜,她总是一个人背着诊包来为我治病,之后便是水也顾不上喝一口就往回赶,因为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