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九博士-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6年11月7日《参考消息》登载西班牙《世界报》10月23日马丁·穆哈的文章,题目是《智力遗传的秘密》。此文介绍了7名诺贝尔奖得主,他们的子女也获得了同样的殊荣;还介绍了JJ汤姆森自己得了诺贝尔奖,他的儿子与他的7名学生也获得此奖。分析了前后两代人的成功因素。
文中引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双胞胎进行研究,发现智商高低与父母DNA联系率为20%,其余的智力是发展变化的,根据个人的生活改变和定型。特别的激励可以使神经结构改变和发展。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 移民巴西(15)
文中引用西班牙神经专家、科学院长马斯德乌的话:神经系统的成长,可与手比较。如果一双手用来打铁,那么必然手指粗壮,而不灵活;如果用来弹钢琴,那手指必然修长而灵活。因此教育子女的方式,比遗传更重要。
其结论是:智力并不遗传,不过某些神经结构的确有遗传性。但它对智力的影响只占15%—20%,其余是父母激励教育和子女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因此,一个没有天赋的农民的儿子,其前途并非生来决定,他的努力和坚持将决定他最终的生活。除非患有严重的脑部疾病,任何人在智力上都不会受到遗传的限制。
总之,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有可能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孩子,只要他们真正有这个意愿和爱心。
300多年来,人类历史上,“白板说”和“基因论”争论不休,到了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终于有了统一的认识:人的行为是先天的遗传、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晶,人的智力也是三位一体,互相促进的结果。
幼教工作,德国领先。
大家认为大学教育是充实知识与技能,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则能塑造人格。一个民族素质的好坏,主要依靠教育这块基石。
德国历来重视幼儿教育,他们幼儿园及小学的老师水平很高。普通大学毕业还不被认可,必须有幼师的硕士资格,才可以任教。更重要的是,大多数老师对这份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除了在校教育外,对孩子们的家庭背景都深入了解,对破碎家庭的幼儿给予特殊照顾。
因为德国重视幼儿教育,所以德国人的智商居欧洲之首。2006年3月28日,《参考消息》转载《泰晤士报》报道,在英国的阿尔斯特大学,有一位专家的研究结论是:德国人是欧洲最聪明的人,平均智商为107,其次是荷兰人、波兰人、瑞典人和意大利人。德国人平均智商排名大大领先于英国人(名列第8),西班牙人(名列第15)和法国人(名列第19)。德国培养出了马克思、爱因斯坦那样闻名于世的人物。
他们的国民生活方式、处世态度良好,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在机房里捡到一颗螺丝钉,会不厌其烦地花费时间,找到何处脱落,设法装在原处;任何纸屑都装进衣袋,决不随便乱扔,因为多数国民如此,所以德国大街小巷,到处整齐清洁;在社交场合,多数人都能轻声细语,决不喧哗吵闹;尤其是二战以后,因为上一代参与侵略,残害别国人民,国民对给以受害之人赔偿而毫无怨尤。
游戏中多学,出国去读博。
在幼童眼里,一切活动都是游戏,玩也是学习,孩子能在游戏中增加智慧,学会很多本领和技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第一个玩伴,要带领孩子玩儿好。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有一个普通家庭,有三个女儿。他们的父亲叫陈克正,是卫校的老师。利用空闲时间,经常带领年幼的孩子玩儿游戏,花样不断翻新,办法层出不穷,她们很有兴趣,促进了脑子的发育,加快了识字、计算能力的进步。促使三个天资一般的姐妹,都经考试出国,成为博士。其方法简介如下:
玩扑克牌。老二6岁,老三45岁时,他们每天玩儿扑克牌,玩法与常规不同,先拿出黑桃A,让孩子答几个,再拿黑桃2,问几个?逐渐增加,让孩子数一数,让他们记住,以后就不叫数了,认识数字……然后,再拿出两张,让孩子算加减法……提高了计算能力。
做“买卖”。在桌上放些火柴盒、肥皂、铅笔等小物品当商品,让孩子当售货员。另一个孩子当顾客,来购物。父亲在一旁看表演,纠正错误,姐妹俩着了迷,反复进行,很快提高了口算能力,学会了解应用题。
捉“特务”。那是阶级斗争年代,特务和反革命等名词出现很多,人人皆知,小孩也不例外。爸爸用些纸片,写上字,里面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不认识的被称为“特务”,让孩子寻找,加强记忆。由简到繁,孩子越玩儿越爱玩儿,识字的速度加快。
抓“反革命”。把错别字定为反革命,混在正确的词组中,做成卡片,让孩子发现错字,改正别字,让孩子枪毙,这样的玩法也立竿见影,减少了错别字。
玩儿游戏多变换,针对孩子的学习进度,反复进行,越玩儿越深,发展了孩子的智力,她们逐渐在同学中拔尖,都考取博士出国留学8
神童有恶果,人人都惊愕。
历来升学竞争激烈,因此促学的措施,要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促好不促快,不能负担过重,不能拔苗助长,不能使知识出现断层,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据《参考消息》报道: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进明,他的智商148,一般人是100,12岁初一跳级到大一,13岁进麻省理工学院,创下吉尼斯记录,15岁进哈佛大学,读博士,压力过大,得了神经病,31岁死亡,应该引以为戒。
神童张进明的致残致死,这不是早学的问题,而是跳级过快的恶果。儿童学习就是攀登科学高峰,好像爬梯子,只能一级级地上台阶。即便是神童也不能跳级过快。否则,立脚不稳,滑下来会摔死。张进明的悲剧大家要牢记。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六章 奇遇纪实(1)
(1971—1978年)
22财富天降
盖米鲁夫妇决定,把1500亩地的大农场,无偿地送给正民,他们深信正民能管得很好。杨听了,心想:“什么?把大农场赠给我?那值好几十万美元呢!”
杨正民自从移居巴西,不仅爱上了巴西温暖的气候,当地丰富的物产,也爱上了当地人情浓郁的民风。因而与佩兰商量,打算终老于此,就是把巴西当作他们的第二故乡了。
巴西人热情豪迈,纯朴善良,对朋友热诚相待,没有种族歧视。外国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热心帮助。正民到了这样的国家,做小贩生意时,收获良多,积累了资金,不仅结识了克莱亚女士,还认识了另外的巴西朋友,这就是慈祥文雅的盖米鲁夫妇,为后来的成功铺平了道路。杨说:这些朋友对他的情义,证明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真理。
正民与盖氏夫妇,可算一见投缘。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这对伉俪。当时,正民正做提包生意,沿街挨门叫卖。初到巴西,葡语很差,碰到会英语的学者,不免用英语交谈。盖夫人是留美学者,听到杨能用英语熟练地对话,引起她的好奇。遂问他原来干什么?为什么做生意?正民羞愧地回答:原来留学美国,专攻电子工程,曾长期任职电子工程师,为了筹措回国探家的路费,不得已而做小贩生意。
当盖夫人得知,他为了孝敬老人,带着全家来到巴西,主要是想与母亲取得联系,便对杨的举动大加赞赏,产生了敬意。正民不畏艰险的勇气,敢于面对人生的愁苦,使盖氏夫妇很是欣赏。由于他们对中国历史的敬仰,对华人勤俭品质的了解,就把正民当作朋友看待。自然地热情起来。
盖夫人喜爱中国的刺绣,每有新的花样,她都买些使用或送人。在买卖中,又有几次交谈,渐渐熟悉,得知正民出身农家,住在海西菲,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更增加了好印象。那时,他俩年近七十,慈祥亲切,言行高雅,对人关怀,和气端重。正民似乎在他们身上,发现一些久别父母的影子,也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尊敬之情。由于相互敬慕,杨停做生意后,仍然经常来往,情谊深厚。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有一天,盖氏夫妇将正民请到家中,他们郑重其事地告诉老杨:把一片农场无条件地赠送给他。因为盖氏夫妇深信,正民一定能够管理好农场。当时,杨听了,吓了一跳。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想:“什么?把农场送给我?那价值好几十万美元呢!”杨原来与他非亲非故,相识不过两年光景,怎么能接受这么贵重的礼物呢?那时,正民已经在研究院毕业,取得硕士学位,正在巴拉伊巴大学教书,薪水虽然不高,却是一家六口生活来源,杨也不敢贸然放弃。在受宠若惊之余,只得把自己的难处说明,盖氏夫妇失望的表情挂在脸上,看了令人难过。
最后,盖老先生说:“农场送给你,也是希望我们以后有机会,还可以回来看一看。要是卖给别人,就不一样了。我们已经为此考虑好几天了。你一定有好朋友吧!要是你的朋友像你一样,我们同样放心。”
正民的脑子灵光一闪,维新哥在台湾退了役,也想来巴西,这不是个很好的机会吗?杨说:“朋友吗?我最好的朋友张维新,他也是农家子弟,个性忠厚老实,而且身强力壮。这个农场,对维新来说,再合适不过了。”两位老人家听了,也很高兴。君子成人之美,他们详细打听了移民的手续,写了信给巴西移民局,由于他是政府的高级职员,维新的移民申请,不久就被批准了。三四个月以后,维新便携带妻子及四个子女,漂洋过海,来到巴西,接收了农场。
盖氏朋友为什么如此慷慨,把农场白白送人呢?
盖氏夫妇重情尚义,是西欧葡萄牙人的后裔,移居巴西,已是第五代。盖先生是学工程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先在巴西北部比奥伊的国立大学担任校长职务二十余年,清廉耿直,刚正不阿,终生献身于教育事业。任职校长期间,他的家一直在福特来泽市,距大学200多公里。盖夫人是留美学者,专攻乡土文学和诗词,她对文学有很深的造诣,著作很多。
第六章 奇遇纪实(2)
盖夫人热爱农民的纯朴、敦厚,更醉心于返璞归真的田园之乐。为了心爱的农场,她一直没有离开过福市。他们的农场在福市郊区,离城大约二三十公里。平时,只要有空闲时间,盖夫人就会开车,跑到农场去,套件粗布衣服,戴上草帽,穿上运动球鞋,下到田间劳动。
盖先生每到周末,则返家一次。他每次回来,不管晴天下雨,都陪夫人一块到农场去,下田劳作。他们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也因为受其父母影响,耳濡目染,身体力行,热爱劳动。在作物栽培、生产管理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他们每次外出旅行,总会带来一些罕见的植物种子,或一些幼苗,或几根枝条,栽种在苗圃里,进行培植。因而,农场里集中了各种奇花异木,千奇百怪,美不胜收。杨从他那儿学来很多农业技术知识,后来用在自己小园的开垦上。
刚认识不久,知道杨出身农村,盖夫人就开车带着他,高兴地去参观她的农场了。其面积有1500多亩,一片大平原,左边有个大湖,四条河流汇入其中,流水潺潺,长年不断。湖水荡漾,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水中的游鱼。由于沿湖遍植阔叶树,树木林立,绿树成荫,即使在炎夏,也是气爽神怡。湖水像一面镜子,清凉透肤。这时,如果游玩于岸边,或闲坐于石凳之上,从树上摘下水果,进行品尝,实在是人生一乐!
湖畔建有房舍、亭台、花园。园中百花争艳,姹紫嫣红,鸟语花香,五彩缤纷,真叫人赏心悦目,心醉神迷。更远处有果林,果实累累,随风飘香,令人垂涎欲滴。牧场在农场的尽头,草地常年繁茂,一片碧绿。成群的牛、羊、驴、马等在此奔跑,个个如龙似虎。良好的气候,肥沃的土壤,美丽的植被,风景如画,使正民不禁感慨万千,多么好的地方啊!连种下茄子、棉花都会长成树,枝繁叶茂,不必年年栽种,多年生长。
回想到中国北方老家,很多地方是穷乡僻壤,冬季一到,天寒地冻,草木干枯,大地雪白,雾气茫茫。由于粮食饲料不足,又没有青草,牲畜明显地消瘦。而眼前,这个得天独厚的国家,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每天起来,把栅栏打开,将牲口赶出去,随时随地可以吃草,大自然就把它们养得膘肥体壮。这儿的农民,比起生长在中国北方的儿女,真不知要幸福多少倍!
盖夫人察言观色,心细如针,看到正民沉默,若有所思,问他是不是想念家乡?杨被他一语道破,倒觉不好意思。只是慢悠悠地说一句:“我国南方气候暖和,物产丰富。北方有些地方,就不能跟这里相比了。一到冬季,几场风雪过后,牛羊哪里有青草可吃呢?”她说:“我在美国多年,知道下雪是怎么回事。说起来,巴西这地方,常年无雪,有其他国家比不上的好处。可是,也正因如此,人们就不懂得人生艰难,就不知道艰苦奋斗了。所以困苦的环境,也有好处,又何尝不是给人磨练,给人一个机会,能够拼搏向上呢?”
她的话语重心长,更冲淡了正民的拘谨。正民豁然开朗,心想真是遇到知己。他逐渐发现,夫人的心境是那么灵慧、那么机智、体谅别人,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贤德夫人。
在他们的农场里,设备齐全,有很多机器,如挤轧甘蔗机,腰果去皮机,农药喷洒机。还有工人房、冷冻库房、贮藏室等,可以居住工人,冷藏产品,存放机械,称得起一个相当规模的农场。那时雇有五六个工人,日产蔬菜、水果数百公斤之多。
1970年,盖先生荣升###司长,孩子跟去上学,全家必须搬到首都去。夫人舍不得农场,说什么也不想出卖。如把农场销售给别人,实在心疼,里面的每棵树、每株花都付出了她的心血,她与农场结下不解之缘,有了难分难舍的感情。她认为,要卖给一个不相识的人,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