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克麦赖夫-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不幸,《康熙来了》就是这样的一档节目。
先说李敖吧,本人一直以来很佩服的人,但没有想到看了这期访谈后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李先生是一个嫖客。说实话,文人*到底应不应该,这并不是我关心的问题。李敖*多情那也是他个人的事情,我也不是很关心。
但*与下流之间只是一面墙而已,小S与蔡康永的作用就是将这面墙推倒。个人认为,他们做到了。
首先,小S以一个坐台小姐的姿态在节目中处处尽显勾引之能事,李老先生也真不争气,一双色迷迷的眼睛也到处瞟来瞄去的。
然后,所有的访谈就离不开李先生的桃花艳遇,包括那些请来的嘉宾也是推波助澜。
整个节目不仅仅八卦,更充满了一股气暖昧的味道,只是可怜了一个刚做完手术的老先生心有余而力不足。
至于李敖先生文学上的成就,寥寥几语带过,根本就不值一提。
再说吴宗宪,说实话,这个人偶向来不喜欢,至于为什么本人却也说不太清楚,但看过《康熙来了》,我似乎可以找到点答案。
吴宗宪的节目零散地也瞟过几眼,总体感觉是没什么内容,只是靠一些下流的话支撑着。所以《康熙来了》便让他将这种风格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
吴宗宪婚外情如何我没有兴趣,有也好无也罢,那同样的他个人的私事,在现在这个社会里也不算异端了。但我实在不能容忍的事他为什么要装作一个无辜的纯情少年,从他的言语,从小S与蔡康永的问话中,我实在是体会不到的。
一个纯情无辜的老男人,除了让我吐,没有其它的感觉了。
至于最后一个许纯美小姐,本人倒是很同情她。
许纯美又被称作上流美,是媒体捧出来的一个名星。看了节目,感觉这个人大概有些缺心眼,虽是性情中人,但分不出好坏来。
这期节目除了对许纯美私生活的关注以外,还极尽嘲弄之能事,仿佛成了一台小丑的表演。就算人家有些缺心眼,但这并不表示她就没有人格。
在我看来,这显然是一种仇富心理的表现,主持人可以为此得到一丝满足,观众也会从中得到一丝满足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嘉宾之中有一位老兄,好象是挺义愤的,对许纯美的不屑,对社会的关注时常流露。但很不客气地是,他错过了这种闹剧的最大元凶,那就是媒体本身。
台湾媒体喜欢做这类节目,因为收视率高。这种节目有几个特点,首先是窥视嘉宾的隐私,当然那些嘉宾也愿意抖露,是不是作秀,本人倒也不清楚了。
其次是三句不离性。我本人并不认为性不可以拿到桌面上来说,也不认为谈性问题必须正正经经的,但把性说到*的地步恐怕还是不太应该吧,更何况任何一个嘉宾,他的全部难道只有性吗?
据说,韩国的河利秀曾到台湾做过类似节目,主持人三名不离河利秀的*,令河利秀十分地生气,我只能说这太丢中国人的脸了。
靠暖昧靠性来赢和收视率,这恐怕是制片人的无能,若台湾整体上这种栏目流行的话,这恐怕就是一个社会问题了。
正如许纯美那期节目中的嘉宾所说,整个台湾社会在沦丧,恶俗受欢迎肯定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十分遗憾的是,在大陆,某些栏目正在努力向这方面发展,当然由于环境的问题,还不至于如此地恶俗,但暖昧的气息已然形成。
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只看一些高雅的节目,但恶俗的东西还是远离荧屏的好,毕竟这些东西并不是适合所有的人。
韩兮
2005年于通县
电视剧是个什么东西
学电影的一般都要接触到一个问题,电影是什么?答案很多,是第七艺术,是梦,是潜意识的影像反映等等。
很少有人讨论电视剧,因为它太普及了,就好比是下里巴人似的,怎么能与阳春白雪相提并论呢?
于是,电视剧虽然娱乐了比电影多得多的人群,但所受到的待遇却是极为不公平的。那么电视剧到底是什么呢?
有导演称,电影拍得是感觉,电视剧拍的才是故事。这句话我认同后半句,电视剧的确是故事,而且首先便是故事,是用影像表现出来的故事。
电视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这点从不断增加的频道中便可以看得出来,于是给观众的选择性便多了起来,当我休闲在家的时候,拿起遥控器,打开电视,这个故事不吸引我,手指一动便换了台,若还不吸引我,再换,直到一部电视剧中的某个情节恰好抓住我的心为止。
如此地便利令我的手指有些疲累,但起码一点不可否认,没有好的情节的电视剧是不会将我留下的。
从古至今,所有的都是一样的,爱情与死亡,故事无法摆脱的母题。
可从古至今每一个故事却又不一样,因为讲述的方法不一样,于是便有了涉案,青春偶像,时装,戏说等分类。
讲故事的人水平也不一样,有的很精彩,有的很沉闷,细想一下,这沉闷与精彩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中的情节。
说实话,看过许多电视剧,让我讲出某部剧的故事恐怕很难,但描述一下看到的情节却十分地容易。就是这情节将我的眼球抓住,让我继续看下去。
电视剧讲的是故事,靠的却是情节,只有情节的不一般才能造就一部好的电视剧。但慢慢地,我发现了过多情节的相似与重复。
第一个将美女比作花的人是成功的,第二个勉强还可以接受,第三个就有些厌烦了,至于第四个以后,那自然就不必我多说了。
网上流传着许多关于相似情节的归纳,比如说机场送行,比如说肆无忌惮地说着别人的坏话,但被说的人往往就站在他的身后。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故事在这样的组装下只能雷同下去。
与朋友聊天,经常会说起某部电视剧,在讲述的过程中,人物甚至比故事还要重要。
讲述者会很不自觉地以该剧中的某个重要人物为线索,将他身上发生的事情讲述的脉络清晰,当你真正看片的时候,你会发现剧中的故事并不是这样讲述的。
这原因自然就是观众经过了自己的整理,将他认为最重要的主人公的命运提炼了出来,偶尔说到剧中的其它人,也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其实,这里并不是人物的问题,而是命运。人的命运也是故事的一种表现,他也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事实上,许多电视剧讲述的就是人物的命运,曲折传奇,或普通平常。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观众喜欢看一看别人的命运。这本来是制造电视剧比较正确的切入点,许多剧本也先是从人物出发的。
比如说创意就是某个环境中,男主人公一边努力上进,一边与三四个女性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
靠,这样的创意遍地都是,为什么是个男主角就有三四个红颜知己,为什么A爱上了B,B偏爱C,然后折腾半天还要回来找A。
人物的命运惊人的相似,这样在电视上根本就找不出个体来。
命运延续了情节的毛病,不是雷同,而是注定的,也许这样比较符合观众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望吧,谁知道呢?
其实,观众还是比较喜欢见到一些具有独特性格的人,比如说韦小宝。
但有一点必须说明,这种独特性格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最早是没有一点人性的改革家,然后有了整天象发烧一样的艺术青年,再后来才是韦小宝这样的人。
而作为女性来说,首先应该是总被残害的女青年,然后有了只有在夜里才意识到自己性别的女强人,现在则是那种傻里傻气的刁蛮女孩。
在电视剧中,凡是独特的性格都必然会被人模仿,直到她不再独特为止。只是可怜了诸位观众,会不会误认为一个时代只有一种性格呢?
人物独特的性格造就了故事的风格,这也就是现在戏说当道的原因所在。
性格同样是故事中的组成部分。
如此看来,电视剧真的就是故事了,但这个结论下得未免早了些。
雷同的情节,雷同的命运,还有雷同的故事情节必然造就了雷同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充斥着整个电视,各个频道都不能幸免。
观众无论怎么样换台都无法摆脱这些相似的故事,于是电视剧终于可以扮演一个比体显故事更为重要的角色,那就是老师。
这也许是危言耸听,我也希望这是危言耸听,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
作为老师,传道,授业解惑。
当一个个相似的故事不断重复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它必然会被观众潜意识所接受了,这也就是一个传道授业的过程。
于是,有许多人开始模仿,表达爱情要模仿,为了亲情也要模仿,甚至犯罪也要模仿。
一切来得很自然,所以广电部才出台了许多禁令。
但事实上这样造成的局面只是将一些相似的东西更多的施压在观众面前,让传道授业的过程在某个没有禁令的领域中得到了强化。
没有道德上的败坏当然是可喜的,但人们的行为做事若是由于模仿而日渐物化则是可怕的。
我小时候对教师有种崇拜的心理,经常想学某个老师的样子,后来由于见得老师多了,那种崇拜的心思便也淡化了。
从潜意识上讲,电视剧无法排脱老师的角色,但限止恐怕只能令某位老师的形象变得越来越高大,那时,他便成了偶像,更容易被某些人效仿。
韩兮
2005年于通州
剧集《三重门》的故事
雪藏三年,缩水五集,《三重门》终于要亮相央视了。
领导:删掉一些不合行为规范的东西。
导演金琛:大家想要看原版的《三重门》,只有自己买碟看了。
作者韩寒:我真希望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永远没有机会看到这部电视剧。
三方各有说法,听在我的耳中不免有些心寒。从原作到金琛版的电视剧,再到央视版的播出剧,《三重门》经历了什么样的苦难,想必那些少年观众们比我更有体会。
韩寒认为金琛将原著的锋芒损失掉了。
金琛认为领导们将电视剧的锋芒也损失掉了。
经过这两道程序,无论那个所谓的锋芒是在何处损失的,有一点恐怕值得肯定,就是《三重门》已经沦为一部极为平常的电视连续剧了。
向来原作者与导演之间的分歧就存在着,此中最为突出的人物当属金庸金大侠。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似乎不应该谴责谁。
韩寒与金琛的矛盾在于编剧。据韩寒说编剧是金琛找的,根本就没有读懂自己的作品,一些讽刺老师的段子竟然用一种崇尚的手法拍摄,优雅的画面,深情的道白,这令他极为不爽。
电视剧我还没有看过,不好妄加评论。
如果情形正如韩寒所说,那必须得言明,此责任并不在编剧,而是导演,显然,导演在与编剧共同进行作品改编的时候,可能也没有明白那些讽刺的段落,所以在拍摄时就按着剧本的意思进行下去了。
当然,如果导演真的没有注入自己对作品的认识的话,那也有一个理由,就是金琛导演从事的只是一个技术工种而已,只管拍摄,对作品的意识形态根本没有考虑,全凭那位他所信任的编剧说了算。当然,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妙的。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在对《三重门》的理解上,导演金琛与原作韩寒肯定是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金琛已经对《三重门》进行了一次打磨手术,但拿到电视台,还是够不上播出的标准,于是,领导们开始第二次手术。
对于一部电视作品进行手术一直以来就是那些领导的嗜好,否则也体现不出他们的水平来。最好的例子就是那部《吕布与貂婵》,后来改名为《蝶舞天涯》。陈凯歌大导演都难逃这样的噩运,何况一个小小的金琛呢。
在金琛的眼中,这次手术更为惨痛,历时三年,砍掉了五集,成片中的锋芒全部消失,成了一部中学生的生活片,与拍片时的初衷是相去太远。
金琛导演唯有仰天长叹。
说到中国的学生片,在武侠,白领,婚姻,涉案剧等盛行的今天,可以说是少到了极点。说得出来的只有《十七岁不哭》等有限的几部。
其实,在中国影视界,学生片一直以来都是投资者不愿触及的题材。主要原因是一来卖不出好价钱来,二来极有可能遇到这个那个的形而上问题,结果就被毙掉了。
关于第一点卖不出价钱的问题很好理解,现在学生没钱,除了行政要求以外,当然不会上影院看此类的电影,顶多买两张碟回家自己看去。至于电视剧吗,学习任务重,更没有时间了。
但说到第二点,那可就是大问题了。
据我的印象,学生片以美国韩国为多,许多片子极具观赏价值,但中国引进大片这几年来,几乎没有一部学生片,究其原因自然在于那些片子都有一些不合行为规范的东西,必须删掉,可如果一删掉,一部九十分钟的电影恐怕只剩下四十分钟了,所以还是不引进为妙。
这样说来,外国的少年原来个个都是问题少年,即使影片的结尾他们合乎规范,但那个过程也怕中国学生会效仿。
电影如此,电视剧更是这样了,《流星花园》火得一塌糊涂,不合行为规范,不能引进,*之。
说到这里,我琢磨了一下,什么样的影片是合乎规范的呢?
《十七岁不哭》的作者李芳芳也是七十年代的人,在她的笔下,青春,朝阳,感动,反正是挺上进美好的,每一个人有个性,没毛病。
但全套看过之后,这难道是我的学生时代吗?
不是,完全不是,她一定在迎合着什么。
我是七十年代的人,看反映同时代的学生生活片《十七岁不哭》时勾不起我的半点回忆,只能用一个字评价,假!
其实说这部片子假呢,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