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法克麦赖夫 >

第51部分

法克麦赖夫-第51部分

小说: 法克麦赖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吸毒的人在救赎中堕落,在堕落中救赎,另类人群大多如此,但自视为正常的人们呢,没有的耻辱正是他们的耻辱。

  韩兮

  2000年于小西天

《追梦女郎》:时代,商品,音乐和人
首先八卦一下,也算是对电影盛事的预测,珍妮佛哈德逊极有可能将那个奥斯卡女配角的奖项揽入怀中的,大凡看过此片的人恐怕都会对她所扮演的埃菲要刮目相看的。只是有一点,此片中她的戏份与人物的内心冲突性恐怕应该是第一女主角的位置,之所以去竞争女配角大多是制片方为了保证获奖而采取的战略上的考虑。

  回到影片,本以为这是一部励志的电影,梦幻女郎,追梦人的成功经历,但事实上影片绝不是励志那么简单的。为了说清此片,大概要介绍一下此片的背景,大体上是根据真实事件所改编的,梦幻女郎的组合是60年代在美国乐坛盛极一时的The Supreme三重唱组合,组合中最知名的黛安娜罗丝被迈克尔杰克逊称为教母。而这个组合的故事曾被美国百老汇改编成歌剧而大获成功,此片是在歌剧的基础上拍摄成功的,所以在影片中有大量的类似于歌舞剧的桥段,于是也有人将此片归纳于歌舞片的范畴。

  闲话少叙了,影片在开始的半个多小时中,笔者看得似乎是一头雾水,片中的梦幻女郎组合可以说是平步青云,没有任何坎坷可言,顺顺利利地便成功了。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这几乎就是一个流水帐式的叙事,没有冲突,也没有矛盾,更没有所谓的励志在里面,平淡无奇,令笔者深感意外。

  但再继续看下去,影片便开始了真正的冲突。

  与许多关于乐队传记式的影片一样,成功就意味着分手,否则似乎没有任何传奇可言,但第一个矛盾的产生却不是分手,而是组织灵魂的变更。埃菲这个组合的灵魂要被蒂娜所替代,这是经纪人克蒂斯的决定。克蒂斯这个人物原型几乎是昆西琼斯,即迈克尔杰克逊的恩师,也是美国音乐中最具传奇色彩的黑人音乐制作人,他,无疑是本片中的灵魂。

  克蒂斯提出更换灵魂的决定是极具前瞻性的。于是,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那些所谓的成功,原来都是在黑人团体之内,当时美国黑人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根本进不了大雅之堂,为了将这个组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于是克蒂斯提出了更换主角的问题。

  坐巴士的受众因此改换成了乘小轿车的听众。

  这次变更在剧情的角度上来说极为重要的,第一,通过这次变更的情节体显出了克蒂斯雄雄的野心,这是一般人所无法达到的,其目光之远见几乎无人能及。换句话说,也许只是这一个小小的变革,黑人音乐从此可以与那些高雅音乐同台演出了。克蒂斯这一步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二反映了当时美国一种变革,美国被称作汽车之国,而那个时候,汽车还是区分低层与上层社会的主要标志,而克蒂斯却预感到一个人人有车的时代的到来,组合的音乐不能再固守在某些大众化的剧场内了,要随着汽车而奔向整个美国,于是,这个变更从表面上看是关于音乐如何成功的标志,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则是从音乐这个侧面反映了美国的变迁。但这两点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将黑人音乐过份地商品化了,于是克蒂斯这个商人角色也突显了出来。这将对下面剧情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前提条件。而第四个作用则是将埃菲与克蒂斯等人的关系恶化,埃菲这个音乐天才终于被商业文化所击倒,她失去的不仅仅是爱情,更是对音乐本身的梦想。

  故事发展到这里,前半部基本算完成了,于是回过头来,我们再看那前半小时的平淡无奇才发现其中蕴藏着的只是一种力量,一种将克蒂斯这个人物慢慢扩大化的力量,梦幻女郎的组织在这个过程中也真正地成熟了起来。但成熟的标志是极度社会化的。

  第二部分开始时梦幻女郎组织已经是如日中天了,而克蒂斯俨然成了音乐界的首领,他用了十年的时间缔造了一个黑人音乐的帝国。但时代又在变化。

  十年后的美国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大批越战老兵开始对美国进行着反思,那些华丽的商品式的音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音乐本身的要求,一种极度渴望唱出内心的思潮冲击着每一个人,于是埃迪墨菲所扮演的歌手吉米的戏梦开始加重了。新音乐,内心真实的感受是吉米所追求的,但克蒂斯却犯下了所有成功人士都会犯下的错误,他一度地追求着自己的商业帝国而忽视了这种渴望自由的声音,他的*式的专制不但令妻子不满而且令自己旗下的歌手们也都心不在蔫。由于过度追求商业,他残酷地与吉米终止了合同,最终导致吉米由于吸毒过量而死。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墨菲在片中所扮的吉米虽然也极具个性,但角逐奥斯卡恐怕还有一定的难度。

  吉米的死却引出了埃菲的复出,这个沉寂多年的音乐天才终于找到了自己释放才能的机会,那是非商业的,是心中本意的,于是,她在弟弟的帮助下终于东山再起。而克蒂斯此时敏感的嗅觉立即闻到了埃菲新歌中的最大商业利益,于是便毫不客气地窃给梦幻女郎组织。可这一次都被他妻子识破,无法忍受克蒂斯专权的妻子终于找到了一个反客为主的机会。

  梦幻女郎这个组合存在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美国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此片导演显然绝不是想通过这个组合简单地传达一种所谓的励志精神,而是通过梦幻女郎组合的事情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思维变迁,五十年代末那种激进思潮下掀起的平等意识,还有七十年代初对帝国性质的反思。影片的两大部分恰好都发生在这两个时间段,也从侧面表现了音乐被时代所左右的可能性。当然,影片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克蒂斯这个人物,虽然目光卓绝,但对其把音乐商品化则持有一定的反对意见。

  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常规结构的电影,而是分成了两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独立的核心支撑着,但仔细看来,这核心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音乐的变化,更换组合的灵魂其实就是乐风变化的一种手段,而吉米的死与克蒂斯剽窃之举也是乐风变化的一种表现。音乐不但在形式上支撑了整部电影,而且从内容从精神内核上也是引领着整部电影,所以将此片若归于音乐电影一点都不成问题,更何况大量的歌舞表现呢。

  在笔者看来,此片比之《红磨坊》恐怕还要强上一些,没有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的确有些令人惋惜!

  韩兮

  2007…2…8于通州

《追求幸福》:先亲情后励志
幸福是什么?生活是什么?这是现代人时常自省的两个问题,当然答案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最通俗也是最易让人理解的,即幸福就是有钱的生活着,虽然市侩,但绝对是真理,比之菠菜汤巧克力等充满智慧的话语要直白得多,也实际得多。

  看过本片原型人物克里斯&;#8226;加德纳的事迹介绍以后,笔者对此片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一个凭借着自己努力成功的人士。其实这样的人有很多,这样的事情也有很多,在没有诸如人*措的时候,这种影片一般来说都属于平淡之作,并无太大的出彩之处,顶多依靠一些细节催化一下观众的泪腺,当然,国产的便依靠嚎淘等手段了。

  看完此片,情况与预想的相差无几,更令人感到失望的是影片在细节的处理上似乎还没有克里斯本人真实生活来得曲折。作为史密斯转型之作,虽然其在影片中的演技尚可,但实际上由于传记中人物性格的过分单一,所以基本上令这个穿着西服的肌肉男将过早地离开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争夺的行列。

  但影片绝不是一无是处,虽然如水一般地平淡,虽然其励志的基调明显得令人耳膜生茧,但在励志之时那种父子之情还是呼之欲出的。想来由于威尔父子齐上阵的缘故,所以演得相当真实,这也是被提名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个医疗器械的推销员,主人公面临着破产的状态,妻子离他而去,他只能带着孩子独自求生,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决定从事证券代理人这一职业。克里斯说过,当人们做不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对你说你也不可能做到。影片的主人公便处于这种状态,最了解他的妻子认为他这个决定不亚于天方夜谭,但他还是要坚持。

  人有梦想就一定要去实践,但这个实践的过程却是可怕的。于是,主人公带着自己的儿子开始了双重的生活,白天里努力地从事着证券业务的工作,夜里则颠沛流离,公园,汽车旅馆,公共厕所都成了他的过夜场所,为了生存,他还必须将手头仅有的医疗推销出去,这恐怕是他唯一的生活经济来源。

  影片将这两种生活集聚在一个人的身上,于是产生了一种很微妙的效果,白天里在面对客户的时候,威尔要表现出一种身份的象征来,而夜晚则完全地放下自己的梦想去面对穷困潦倒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我们便发现了主人公身上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即梦想的实现与生活的窘迫。虽然看起来有白天与黑夜之分,但事实上,这两个问题交措在一起,根本就无法分清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东西,现实中许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生活窘迫与追求梦想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许多人会选择放弃其中一项。于是,我们看到了影片中的两个主题,追求梦想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与生活窘迫中所表现出来的父子之情。

  亲情与励志成为影片的主要宣扬的内容,经过了若干细节之后,难关终于被度过了,影片的结尾也与克里斯本人一样,向着阳光迈进了。整个故事看起来十分地简单,人物也并不复杂,于是许多人会扣以美国梦这样的帽子。

  对于美国梦这个在评价好莱坞电影时常用的名词,笔者一直不太感冒。究其原因是许多人放大了“美国”两个字,而偏偏缩小了“梦”这个人类所共有的特性,于是,美国梦便变得颇有些政治意味,甚或说到梦的破灭更有悻悻之心。但对于个人来说,美国梦也好,中国梦也罢,最主要的还是“梦”的存在。有梦才有真的追求。

  从剧本的角度来说,亲情往往是励志题材不可缺少的一个副线,但影片中对亲情的表现则更令人感到动心。前面说过,威尔父子齐上阵保证了这种父子之情的真实感与全情投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片中故事的主要展现还是在于亲情一环上。威尔所扮演的主人公直到28岁才见到亲生父亲,于是他立誓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最幸福的人。这样一来,主人公事业的失败绝不是他追求梦想的动力,而是为了孩子。

  追求梦想的直接动力是由于想让孩子成为最幸福的人,于是我们看到的这部影片其励志的含义便远没有这种父子之情来得深刻。影片对父子俩如何度过这段穷苦的时刻做了细致的描写,无论是一起推销,还是一起睡于公厕之内都体显出父亲与孩子之间真挚的感情。

  所以,影片无论是海报还是最后的镜头都放置在这对父子身上,这同样也体显出了导演的用意所在。于是,一部被励志所包装的亲情片便由此而产生了。也许亲情,家人永远是梦想的动机与力量,这才是影片的主旨所在。

  韩兮

  2007…2…13于通州

《本能》:欲望
是男人几乎没有不喜欢电影《本能》的。虽然事隔已经14年了,《本能2》也在一片骂声中登场了,但《本能》所给我们带来的经典效应依旧没有丝毫衰减,当时的莎朗斯通依旧是许多正常男人的意淫对象,其中自然包括我。

  大概是第三次看《本能》了,第一次纯属感官需求,传闻中那个邪恶的美女火热的身材还有激情的情爱场面对我是极大的刺激。但因此也看得是云山雾罩,忽略了故事。第二次则是将整个故事看明白,随便重温了一下莎朗斯通的*。第三次,也就是这次,心情却是复杂的,从电影角度,试图寻出它的经典所在,但从男人的角度,一方面回忆一下十多年前的青春冲动,另一方面却因为《本能2》而感叹一下莎朗斯通的岁月。

  闲话说了许多,再看看本片吧!

  大凡一个被人能够称作经典的影片都少不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创意,创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主题上的,一种是故事上的。对于本片来说,关于主题上的,暂留到后面去说,而故事上则就是讲述了一个女作家是如何构思悬疑作品及将作品变成现实的。

  许多悬疑影片中杀人者的动机都是参照于某些书籍或某些历史理论的,近期的《达芬奇密码》便是一例。而本片中的凯瑟琳则是以自己的小说为蓝本从事着杀人计划。其实,这个创意并不算独特,但作为1992年的影片来说,尤其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种创意将故事的悬疑气氛渲染的十分到位。

  前提如此了,当开篇时的*镜头转瞬变成了一场屠戮的时候,观众的心理已经开始拧紧上了发条。*,是这部影片最被人乐于提起的东西。

  单纯的*给人的可能只是简单的冲动,但当*+暴力谋杀的时候,人的欲望便变得更加强烈了。从一些精神论的观点来说,性本身就是一种征服,是充满了暴力意味的东西,当这种准暴力被红红的鲜血所进一步强化的时候,征服的欲望便达到了极限。于是,本片成为一场男人与女人间的较量。

  尼克是警察,从影片所表现的背景来看,这是一个很强势的警察,多次开次令他不得不接受心理评估,从行为举止来看,尼克自我为中心,性格时常表现得极为暴燥,这是导演刻意安排的,因为只有这样的男人才适合与女性较量。

  反过来看凯瑟琳,性感自然不必说了,女人征服男人有两种手段,性感与母性。在影片中强调的是性感。心理学专业的高材生,这是智慧的表现,这样的性感而具有高智商的女人往往都是男人追逐的目标,但往往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