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克麦赖夫-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看国产影视剧,除了少有的几部以外,总要无可奈何地打起嗝来,和看完中国足球队的比赛后具有同样的效果,止又止不住,偏偏又没有人可以给我带来一份惊喜,只得让这种现象慢慢延续下去,直到忘了影视是什么东西时为止。作影视,虽然是件很时髦的事情,但我还是个门外汉,也不知什么叫创意,什么叫策划。但看影视剧毕竟是一种娱乐,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倒把观后的反思当作乐趣,指点一下江山,无忧无虑地胡说一番,也颇有心得。只是由于打着嗝,语无伦次,说者无心,听者更不知其意。但与朋友们侃了许多,一些问题多少也有些眉目,唯一解决不了的竟是中国那么多影人都在干些什么?
一、 生锈的天子剑
影视是一项大的工程,它最早始于一个构思,即我们所说的创意和剧本。中国语言是那么丰富,历史上也有数不清的文学家,各种流派间的相互斗争也算寻常。鉴于此,我们剧本的文字水平都高得很,比刘伯温的橘子还漂亮。语言既然没有什么问题,创意的匮乏性就突出了,这个现象的形成就与我们的民族有关了。可怜的华夏民族似乎永远生活在历史的噩梦中,仿佛我们已经苍老到残存的那点气力只配去吃饭,去享受一下转瞬即逝的尘世繁华,根本就没心思搞什么创作,只好从历史的沉淀中寻些渣土。当然,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华不少,渣子就更多了,找寻起来也并非什么难事,只是这样有损眼睛,视力也会从降至。好在中国有不少人当过太监和管家,或是师爷,做起这种工作是经验丰富,轻车熟路的。看国产影视剧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体裁狭小得令中国观众自己都觉得憋气。不过,到底也得为咱们国产的影人庆幸,有这么一个历史悠久的老祖宗,攒下这么多破烂(我并非民族虚无主义者),何止万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当然也用不着自力更生,反正怪累的。再说,自力更生这种事只有象美国那样缺爹少妈没人疼的杂种才去做呢!
中国不乏开着奥拓、宝马的影人,也不乏那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有相当数量的现代剧,至于未来(并不代表科幻)题材的作品,用放大镜找,若不留神肯定要错过。未来影视剧的缺少,我只能相信报端媒体所说的资金少,设备跟不上等诸多原因,但未来影视剧一定是关于高科技的想像吗?这一点很值得推敲,当然,我们中国人素来喜欢美好的结局,不愿想象文明被涂炭后的情景,由此也可以心安理得地实行拿来主义。
现代体裁是影视剧创作的最大领域,但就其质量来说实在不敢恭维。历史片还可以用“以古喻今”的牌子来打幌,现代片就不那么幸运了,顾虑重重,也真难为了生活在这个形式主义社会中的影人们。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比八股文还害人。八股文从破题,承题到束股毕竟有形式可依,即便缺少了创造力,照葫芦画瓢也出现过不少好文章。但三性原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大可以触目皆是,再一引申则如*时代,小则可以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影人们在创作时,总是要顾及到它合适还是不合适,也没有一个标准的尺度,最后干脆舍弃吧,可见精神束缚的高明之处在于抽象而不是具体,象道德一样难于理解,象法律一样含糊不清。安全第一,明哲保身,这是祖训,当然是不可违背的,仅仅几个字就令创作者找不着北了。说起例子,《小武》、《东宫.西宫》(电视剧人似乎要比电影人聪明)就足以说明问题。当然,这类片子经那些自命法官的人裁审之后就另当别论了。我们知道《一个和八个》有两个版本,那简直是耻辱。其实,影视剧的体裁和内容只是反映人性的一个乘载体,它最终所表达的仅仅是人的精神和人的感受,以及告诉人们存在着的某种生活方式。而这些还必须是观众在看完剧情后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部作品的目的绝不是去告诫观众应该怎样去做,而是要引起观众的思考。至于我们一直所遵循的导向思维恐怕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故事情节既然只是一种肤浅的表像而已,并不能成为最终的艺术成果,那么让它丰富一些,绚烂一些又有何不可?罗素说过,参差多姿态及幸福之本源,我完全同意。否则若只按照表像来核对那些应该说的与不应该说的,不但中国的影视过于肤浅,连文学艺术界都幼稚得可怜。这是个学术界的问题,自然会有人对此乐不思蜀,虽然我讨厌那些没有下岗的法官们,但抢人家的饭碗,终归是不道德的。
我们也许在老化,没有创新,没有勇气,没有激情,产生种种原因也实属正常,不值得为此大惊小怪的,倒是我个人颇有些井底之蛙的嫌疑。
二、 梦游的觉醒者
制片制传入中国大概也有几年的时间了,更大意义上则已变得名实不符,这点有些象中国只有下岗和无业的人,没有失业人群一样。但这里我并不想谈及关于制片的工作,我只想说说市场这个名词。的确,影视剧是一种高投入的产品,它需要成本,需要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是推动影视市场的第一步,也就是启动部分。制片制这个不成熟的产物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它决定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制片制度能否茁壮成长。
每个生活在商业社会中的人都会明白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干什么事都需要资金。经历过前几年疯狂投资电视剧的阶段后,投资市场就变得不怎么景气了,而电影对资金的要求更是不容得半点马虎。
影视剧走向商业运作以后,企业对影片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影视是一门艺术(不简单是综合艺术),企业是商家,两者的结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资金。商家投资艺术有几种目的,一是利润回报,这是无可厚非的;二是广告效益,表达一种文化形象,在现代文化满天飞的情况下,这也无可非议,否则,那些CI设计又有什么用呢!当然,追求个人出名也是有的,就如苍蝇两后腿间夹了根稻草便冒充蜻蜓一样,当个艺术人也是挺美的事。企业决策者们对影视剧有着自己的一番理解,创新的影片,他们既没有信心,也没有勇气,更没有艺术洞察力,对于那些有过成功例子或有明星参与的影片,他们又失去思考,如马三立“逗你玩”段子中的那个小孩一样。这样造成的后果使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影人们到处碰壁,再好的创意也永远仅是液体,无法成形,看电视中的广告我们不难想像那些企业家是如何选择创意的了。另一方面,他们在浪费资金的同时却助长了许多劣质影视剧的产生,当然,这个问题质量监督委员会是无权插手的,也不会负任何法律责任。企业家们具有商业头脑,同时让他们也具有艺术素养的确不大现实,社会分工也不明确吗!话虽如此,但让我们看看今日之银幕与视屏,混浊铁青色的脑浆依旧在流淌,除了恶心恐怕也没有什么其它感受了。可怜的影人们,即便他是一个觉醒者,然而依然只能在噩梦中游荡,同样可怜的投资者,他们也会在梦里徘徊,当然,他们的梦也许很美,幻象多得完全可以心满意足了。
顺便说一句,据我所知,中国没有为影人设立的基金会,也就没有能够把风险分散的机构。这样只能祈求上帝,化缘也可以化出个善果来。
三、 金黄的橘子
影视制作是个很专业的问题,而艺术是个很业余的话题,两者的结合产生了影视作品。而我们的影人恰恰把两者搞混了,认为自己是个专业的艺术家,而制作质量都带有明显的业余痕迹。
中国的影人有很多,但大半是半路出家的编外和尚。抛开那些混饭吃的亲朋好友,也抛开那些只认金钱的无知者,恐怕真正敬业而有能力的影人就少得可怜了。造成这个现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培养机构并不完善,高等学府只有少数几个,其它大学中根本没有此类系别(现代才开始多起来),人才匮乏直接影响到中国影视的繁荣,有半路出家的和尚也就理所当然了。影视作为一种产业,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但主创人员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就能力来说,无论本寺的,还是游方的,会念经就是好和尚,那些主创人员经念得好不好,这是有目共睹的,我不必多言。
在这里,我还要提出两个建议,一是重视新人,千万不要让二十一世纪的观众看二十世纪的影片,拿导演来说,第五代已经到了可以回忆往事的年龄;第六代导演刚刚浮出水面,第七代导演正努力地让种子发芽。二是不要站在艺术的云层中去看待地上的观众,这种距离感会直接影响到影片的接受程度,只要不故作煽情(虚假),不逃避现实(粉饰),不迎合世故(暧昧)也就足够了。
四、 丑陋的美女
在人们用商品的眼光来衡量影视剧的时候,炒作作为宣传手段已经被观众和影人们无条件地认可了,仿佛这一规律已成真理,在准真理面前,缺乏思考的人是绝对服从的。
炒作实际上就是广告,它可以运用各种手段,挖掘许多卖点,目的当然是为了影片的成功。挖掘卖点是需要水平的,人们所能感觉到的,也在影视策划者的常规思维中,内容、风格、导演、演员均是炒作的范围,没有任何新鲜的东西。炒作卖点更需要水平。因为我们还处于探索阶段,挖掘出的方法少了一些自然可以原谅,因此炒作的水平就绝对不可忽视了。就象饭店中的一盘菜,即便是特色菜,色香味差了也不便招徕顾客。用菜与炒作来比较有点不同,在这个以吃为己任的民族中,不乏有为一盘菜拍案而起,大呼小叫的精英分子,而对铺天盖地的炒作宣传,我们只能听之任之而无能为力。闭上眼睛,只用鼻子闻便可以分清红焖羊肉和水煮羊肉区别的人们却永远闹不清电视、广播、报纸、张帖画上所说的是真是假。好在这个问题已经开始得到某些观众的重视,不过,那也是用金钱与时间换回的教训,俗称上一当。
宣传材料在媒体上出现,策划者功不可没。此时,各种猫腻或明或暗地浮在水面,尤其是可爱的记者为了红包中的几百块钱又在做着媚态的笑,即便鱼尾纹增加也在所不惜。正因为炒作是一种一厢情愿的事情,背后有个有计划有组织的操纵团体,所以主观因素占据了主动,再客观的介绍影片,就不大可能了。另外,炒作者还大量采用欺骗行为。比如说某些影视片向社会征集主题歌,这是一种惯用的骗术,因为主题歌早已内定了。任何人都会宽容失败而拒绝欺骗,如此炒作,只能自毁前程,所带来的危害不是一部片子的事情,殃及池鱼是必然结果。不知为什么,那些信奉拿来主义的电影人们对这种危害不但视而不见,还身体力行,大概是鲁迅文章太涩晦,没有读懂吧。
炒作的形式是不可改变的,也的确具有功效。卖点多些,方法手段多些都无所谓,关键是要准确、客观、真诚,这简直是个做人的问题。可悲的市民既然无法逃避这种宣传,无法封闭自己的五官,那么,就请策划者们给他们带去点温情吧!
五、 贫瘠的富有者
笔者绝不崇洋媚外,但对韩国人的精神却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总说韩国人顽强,其实这只是个表面现象,实质上是韩国人的自信,由于自信而表现出顽强,这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我们不如韩国人,很缺乏自信心,唯一可自信却是坚信今天将和昨天一样的无聊。
中国观众对国产影片(主要指电影,电视剧则是带有一种强迫性的意味)的信心已经达到贫瘠的地步,若是没有那么几个演技已模式化的演员和手法已程式化的导演,国产影片则完全是可以等待灭亡的。我绝对不说危言耸听的事情,但事实毕竟摆在我们的面前,这个原因自然要归结到我们的影人身上,观众想坐飞机,而他们只能提供马车,并说这马车更有人文色彩。这种不屑而产生的丧失信心则是很可悲的。影人有信心提高影片的质量,而影片的质量是培养观众信心的唯一方法。有了这两方面的信心后,影视市场才可以发展起来,才可能接触到赢利的问题。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物质为第一性,但有时精神的确占有主导地位。否则,我们谈到运动员时只说说肌肉密度和葡萄糖就行了,只是那时我们也没必要谈及世界冠军的问题。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能够带来许多商机,从音乐到小的礼品,服装师为男女主人公所设计的新潮款式,甚至自行创造的小道具,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影片发行的一部分。然而,我们没有信心去开发,让影视副产品市场脱离其它市场而独立行走,步履蹒跚也就不可避免了。
影视不是单一的产品,它是一个综合的产业。我们的影人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为什么迟迟不见动手呢,明明饿得发慌,却看着蛋糕,不知如何下口,好歹也需尝一下吧,那么就应该拿出点勇气来。若能拥有这样的市场,那么发行就根本不是问题。当然,前提是影视作品的质量来不得半点含糊。
六、 补遗中的预言
笔者仅是一个门外汉,大言不惭地谈了些看法,对与不对姑且不论,只是希望别再疲劳过眼睛后还要打着止也止不住的嗝,毕竟那种不尴不尬的感受不是很舒服。
中国入关后,将每年有二十部美国大片涌进中国市场,这并非是狼来了,而是中国本地就没有老虎,不知中国的影人们是否也想换个活法!
最后要说,再见,二十世纪!
韩兮
2000年于小西天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编剧,罢公将是灵感的源泉
内容提要:
好莱坞编剧们又*了,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其可笑的事情,但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可悲呢?故事是电影产业的前提之一,这个已经被共识的真理却往往在实践或操作中被践踏。编剧虽然只是一个行当,但这个行当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得了的,于是,我们从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