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法克麦赖夫 >

第30部分

法克麦赖夫-第30部分

小说: 法克麦赖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莱尔描述的那样善解人意则多少出乎观众的意料,也许这是本片唯一的政治色彩。

  韩兮

  2007…2…14于通州 。。

《生死频率》:徘徊在商业与文艺片之间
过去,现在,将来,这是人类生活的命题也是电影的重要取材源泉。

  儿子在无意中通过一台老式的无线电与三十年前的父亲联系上了。这是故事的基本创意,这种创意在现在看来十分普通,大片《哈利波特》中那个可以书写的笔记本,还有《世间奇妙物语》中的那个日记本,还有诸如手机等等。用一种媒介联系两个时间,这是此类科幻色彩影片的大前提。

  与《回到未来》不同,人作为媒介的使用者是无法到达另一个时间或空间的,这很显然就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毕竟仅凭借着物质,人不可能达到更有利于自己意愿的事情。有局限性才更加有戏,所以我认为此种创意在许多时空交错的科幻片中是很有想法的。

  即便有了某种神奇的媒介,但人还不是万能的,于是这种创意有很现实意味,从某个角度来说,它天生地便是对过份依赖物质的一种反讽。于是,此种影片多多少少都带有些许的文艺气质。

  但回到本片中,终归我们要看一部商业影片,于是,儿子通过无线电解救了差点遇难于火灾的消防员父亲。紧跟下来的剧情我们似乎总是看到,当你无意中改变了某个历史,哪怕只是一个杯子破碎了,也会造成不一样的未来。当父亲成功得救了的时候,三十年后的儿子却又失去了母亲,于是引出一桩连环杀人案。

  世界的物理性是不是如此深切地联系着,哲学问题中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论点是否适用于这种时空交错的事情没有人会深究的。但有一点,这种构思实际上是一种尊重历史的严谨态度,即历史不容篡改。闲话少说,回到本片。

  连环杀人案是一桩悬案,身为警察的儿子为了查明此案,为了解救因为自己篡改历史而无辜死去的人,于是指导父亲阻止案件的发生,但父亲却成了嫌犯,此时,最重要的一个情节是无线电的毁坏。

  无线电毁坏意味着父亲与儿子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那种先知先觉的神奇不再拥有,人的力量也就在此时突现了出来。当我们看到父亲在孤立无援地情况下自救,甚至长生到在未来时空救下自己儿子的时候,我们知道,这部影片终于跳出了无线电的魔爪,没有沦落成一部只靠一个科幻创意支撑起来的无聊影片。

  于是,反观此片,个人的力量,父子情,母子情,正义与善良都存在着,也正是由于这些元素地存在,才使得此片才有了它独特的魅力,就如许多导演说的,还是拍人的。虽然影片结尾之处有些纰露,但整部影片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铺垫基本上都可以印证后来人物的改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父亲将烟揉成一团这个细节,没有语言,不足五秒的镜头,可产生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正是这么一个细微的镜头,父亲将不会死于癌症,正是因为这么一个小镜头,父亲才会在儿子危机时刻出现,杀死了罪犯。于是,人只能自救的主题提到了层面上,被儿子救于火灾是机会,但把握机会的只能是自己。可见编剧在这个方面考虑得是如何周密。

  这是一部商业片,仔细分析一下,套路还是很明显的,第一步是神奇出现,改变了未来,第二步是化解所改变的未来,第三步是化解成功,人比那个神奇还要神奇,人才是最主要的。三步走的故事很不错,但同样是三步走,它却完全可以是另一个样子,那就是文艺片的走向了。

  在我看来,儿子救父亲,与父亲破案实际上都是同一创意,同样是具有商业元素的演绎,所以,影片的上部与下部我完全可以看做是同一创意下的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是并列的,并没有产生紧密的联系,甚至可以完全脱离开。这给我一下很大的跳跃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就是情感,其实影片救人于火灾与救人于连环杀手刀下都是一样的,但他们之所以能够联系起来,除了前者是后者的因(这个因当然并非必须的)以外,最主要的还是父子之情。但很可惜,强烈的商业色彩将父子之情多少有些冲淡,影片更强调的还是救父亲于火灾中产生的那个因果关系,正因为这个因果关系不是唯一的,所以它看起来好看却没有父子之情真实,没有父子之情的递进关系。所以,会给人一种隔裂感。

  当父亲从火灾中难生了之后,父子之间通过无线电已经达成了一种认同。此时,影片通过一系列镜头表现出父子之间那种合协的感情。但要知道,儿子已经是36岁的人了,而无线电那边的父亲同样也是三十多岁的人,这样的父子感情真的能合协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的,如何合适呢?于是,一部商业影片走向了文艺片的路线。

  当然,作为本片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如我说的这样变幻了片种,而且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孰高孰低也没有作出比较的意义。本人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只是说明,商业与文艺其实是很近的,同样的创意前提,只看编剧是如何选择。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韩兮

  2006…7…4于通县 。 想看书来

《罪恶X快车》:昆氏风格的影子
译名很乱,看到三个,《罪恶X快车》《暴力特快》和《机动绑票》,原因可以理解,一部委内瑞拉的电影,谁会注意呢?

  没有仔细看导演是谁,但从影像风格上,显然是很流行的,极为鲜艳的色彩,怪异的镜头角度还有快速的剪辑,令人眼花缭乱。但说实话,并没有过分奇特的地方,能够令我一下子难以忘怀,倒是剧情的演绎颇有些值得玩味的。

  在委内瑞拉,绑架案时有发生,没有被撕票的人数量很少,当你开着一辆高级轿车穿行在满是穷人的城市,你就危险了,这与你是不是一个好人无关。

  我们的女主角就是这样的人,她是好人,医院的护工,救济着贫苦的孩子,但她同时也是有钱人,有好的车,于是,这辆车将她引向了深渊。

  男女情侣就这样被绑架了,很随意的,没有针对性,换句话说就是撞到了枪口上,这也决定了剧情的发展,随意性。

  鉴于此片大体属于小众范围,所以有必要介绍一下剧情,但实际上,这个剧情却显得很简单。

  情侣被绑架,开始要赎金,意外,意外,继续意外,然后就意外了下去,但主线没有变,最后人质获救了,就是如此简单。但戏份就出在意外上面。而且每一个意外似乎都暗示着绑架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第一个意外出现在男主人公用卡取钱的时候,谁也没有料到,这时竟然有人突然出现要抢站在取款机前的男主人公。绑匪当然不干了,于是杀死这个小毛贼,但钱是没取成了。很黑色吧!

  第二个意外是是绑匪们前往某黑道人家买粉,男主人公遇见了自己的同性恋人,同性恋人好说歹说将他救了下来,说是半小时后归还,但绑匪的车却丢了,回来后发现两个男人正在热火朝天的,于是,男主人公又没有跑了。随便说一句,女主人公对男友这种双性恋的表现多少有些不满。

  第三个意外是遇到了警察,谁都以为那个警察十分机敏,机敏得令女主人公觉得马上就要被营救了,但谁也没有想到,机敏的警察只是为了半包毒品,如此治安,绑匪又一次成功逃走。

  第四个意外完全是绑匪的疏忽,竟然要带着男主人公去商场换钱,面对街面上的众多保安,男主人公成功逃躲了,没有再管自己的女友,但他为自己的怯弱付出了代价。乘坐的出租车竟然和绑匪是一伙的。他没有意外的机会了,俄罗斯轮盘,他死在了枪口下。

  只剩下一个女的,年青貌还算美,落在了三个彪形绑匪手里,命运只有一个,被奸污然后被杀,这与交不交赎金没有太大关系。当绑匪们得到了赎金的时候,其中一个绑匪良心发现,将女人放了,这还是意外。

  剧情应该到这里结束了,但导演显然还意犹未尽,两个穿着警服的色狼出现了,把个已经身心俱疲的女主人公骗上了伪装好的警车上,第二次绑架发生了。影片到这里也可以结束的,世界如此黑暗,生命如此脆弱,这样的主题呼之欲出。

  但导演显然也是良心发现,于是那个良心发现的绑匪杀了回来,将两个色狼干掉,女主人公终于逃走了。还好,与好莱坞无关,女主人公与良心发现的绑匪间没有感情纠葛。影片到此才真正的结束。

  据说这个题材本来是要拍成20分钟的纪录片,但最终拍成了90分钟的电影,于是,这些意外就出现了,丰富了剧情,确定了风格,同时也加深了对那个可怕的环境的描述。

  看到这里,有人以为这是很昆汀式的影片,这些意外都很有意思,也推进了剧情的发展,但注意一点,就象《黑色通辑令》中,那几场意外简直都是神来之笔。但注意,本片的意外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层次,《黑》中的意外将人的描写更复杂化了,而此片并没有,顶多是一个个喙头的连接。

  但这样已经足够了,一场绑票有戏看,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最起码的一点给我提了一个醒,那就是把纪实拍成剧情的方法,完全可以抛开中国一贯式的悲情控诉,设置一些意外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这样就好看多了。

  最后叹一句,幸亏俺家没钱,幸亏活在中国!

  韩兮

  2006…8…22于通县 txt小说上传分享

《潘神的迷宫》:拉丁民族的土地
这并不是笔者很喜欢的一部影片,比起《纳尼亚传奇》少了些温情,比起《镜面具》更是缺了些灵性,所以影片在本次奥斯卡中的表现的确有些意外。

  在希腊神话中,潘神是指半人半羊的山林和畜牧之神,故事发生在西班牙,所以那种土地的概念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在这片土地上,正值二战尾期,游击队与法西斯正在进行着艰苦的战斗,躲在山林中的游击队无药少粮,处于极度危险之境。而12岁的小主人公却跟着母亲来到了法西斯的营地,投靠继父,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残的法西斯上尉。继父以杀死游击队员为最高荣誉,而母亲则面临分娩,身体虚弱,在这种情况下,小主人公奥菲利娅便显得是那么地孤独那么地无助,于是,在战争的影响下,在寂寞空虚的心灵中,小女孩便幻想出来一个新的世界。

  影片的开头,小女孩路经丛林,无意中拾起一块石头,原来是雕像的眼睛,于是她也便被潘神所选中了。与其说这是雕像的眼睛,莫若说这是小女孩本人的眼睛,只不过仅此一只,于是看到的世界不免极度变形了。

  驻营的附近是潘神的迷宫,虽然已经废弃,但在小女孩的眼中,有天使也有潘神,于是她得到一个许诺,即完成三个任务之后便可以走向一种解脱。影片在开始时曾说过,一个从地府走失的公主在人的世界中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只留下了父亲悲伤的等待。虽然有继父的存在,但奥菲利娅显然还是一个缺失了父亲的角色,于是她准备完成这三个任务,以到达自己的梦想世界,当然更主要的是见到自己真正的父亲。

  第一个任务是取得金钥匙,树木已死,里面一只巨大的蟾蜍在那里耀武扬威,小女孩成功地拿到了钥匙。蟾蜍那身绿色的肮脏的癞皮被褪了下来,这仿佛就是一个预言,当邪恶的蟾蜍死后,那棵古树便可以成长起来。古老的拉丁民族只有摆脱了法西斯的统治,它才能真正地活过来,于是,这种暗喻极为明显地体显了出来。而在现实中,女侍者悄悄地送药给游击队,虽然并不是那么地成功,但事实上却表明了这种预言的可能性。

  第二个任务是用金钥匙取得那柄圣剑。在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奥菲利娅犯下了巨大的错误,她吃下了葡萄于是惊醒了灰白骷髅人,于是两位天使也身首异处了,与此同时,凶残的上尉重创了游击队员们,而且杀死了医生,抓住了女侍者。

  第三个任务则是对婴儿的争夺。首先说明的是,这个婴儿被维系下来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潘神的魔法,树根似的孩子浸泡在滴过血的牛奶之中,这是一个明显得土地的力量,于是,这个新生的孩子便成为西班牙的象征,所以第三个任务则是对西班牙的争夺。奥菲利亚勇敢地保住了孩子,但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残忍的上校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将孩子交到游击队的手中。这是一个胜利的信号,虽然奥菲利娅只能躺在迷宫旁任由鲜血浸润这片土地。

  与《纳尼亚传奇》一样,这是一部借助魔幻元素反战的影片,然后对我们的主人公进行一下勇敢责任等方面的教育。但这个影片其实要晦涩得多了。通过小女孩的魔幻历险似乎更有种预言性的意味。

  在古老的拉丁土地上,西班牙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仿佛是那沉睡中的大树一般,被邪恶的法西斯所左右,死亡遍布着整个土地。但正义的力量终究会胜利,无论那个丑陋的蟾蜍还是可怕的骷髅,都无法阻止这种胜利的到来。这段文字虽然显得十分地教条,但的确是影片的主旨所在。

  而对于小女孩来说,她实际上经历了一个寻父的过程,代表着法西斯的继父虽然凶残,但却永远不是自己真正的父亲,勇敢责任则让小女孩找到了那个梦想的世界,找到了悲伤的父亲,虽然这个过程有恐怖与血腥,但西班牙大地就此而被唤醒了。当女侍者对上尉说怀中的孩子将不再认这个法西斯父亲的时候,我们知道法西斯的幽灵将在新的生命面前不堪一击。

  影片用诸多因素形成了一个寓言,也可以说是一种比喻,迷失西班牙被勇气与鲜血拯救。显然,此片的野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人,更有一种民族感与土地感,这样说起来颇有些诗意的韵味。但影片的镜象却又是如此的残暴与血腥,阴暗恐怖。

  由于影片对暗喻情节的迷恋,致使许多地方颇不流畅,尤其是三段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