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恐怖悬拟电子书 > 雾失 >

第1部分

雾失-第1部分

小说: 雾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引言
亲爱的,事隔11年了,我还是经常想起我们的事情。

  北京这个城市太过干燥,很少下雾,即使有也是很淡的雾气,我根本就无法再触摸到你的一丝一毫。但是你知道的,我必须在这个城市做完我想要做的事情,然后才能回到你的身边去。

  这几天北京经常下暴雨,空气偶尔会有湿润的感觉,我很喜欢。这种水汽蒙蒙的状态让我觉得放松,就想你更多了。

第一节  八总的味道
第一节  八总的味道

  那是1998年,我在苏北沿海的一个乡村中学教书。

  那是一所联中,离完中还有5、6里地的距离。城里的人估计多数都不知道什么是完中、什么是联中。过去一个乡镇或者几个乡才有一个较为配备较为齐全的中心,也就是中心中学,我们叫它完中。而它所属的各个村子往往会几个村共设一个规模很小的初中,满足周边村子的学生就学使用,我们叫它联中。我所说的这个中学它属于城东乡的一个村子,村名叫做八总,这个名字很奇怪。我毕业后直接分配去了这里,这个中学就叫八总联中。

  我记得我去这个学校报道的第一天,那是1998年的8月,去完中报道之后,完中的老会计骑车带我去的这里。那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土路,路的左边是河,右边是庄稼地,再右边是滩涂,再右边就是海。我的左边是河水的腥气,右边却是混合了庄稼香和大海腥气的奇怪味道。

  老会计跟我说,等你闻到一股臭味的时候,我们就到了。

  是啊,慢慢就有一股奇特的气味飘了过来,我不曾闻过。

  老会计笑了,他说:“你不知道吧,八总到处是养狐狸养貂的啊,呵呵。”

  我好奇的皱着鼻子,看着一个低矮的村落在我眼前越来越清晰起来……

  后来的日子我开始每天经过这条路,在各种气味的熏陶下去上班、下班。其实我可以走大路,但大路要远一些。同事们跟我说走大路好,说小路太潮湿,天天走会有关节炎。我不怎么放在心上,因为他们都有摩托车,而我是自行车,如果走大路不累死才怪。我于是每天自己一个人吭哧吭哧走小路,慢慢也就习惯了。

第二节  生灵的沉默
第二节  生灵的沉默

  转眼到学校已经两个月,到了秋天。秋天的八总是什么样子,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想象不到,当然你很清楚。从早到晚,整个村子都弥漫着血腥的气味以及动物的哀号声,只不过有时淡、有时浓。

  当然这个季节也是村民们最为兴奋的季节,因为秋季是狐狸和貂剥皮的季节。几乎每家都在养这些,而这个季节他们摩拳擦掌,找来帮手,要在半个月内完成杀狐狸杀貂剥皮的工作。我曾到一个学生家里去看过,他们家的院子四四方方,一面住人,两面饲养,剩下的一面就是剥皮的墙。墙上钉了满满一排钩子,用来给狐狸剥皮用。剥皮的过程非常简单,他妈妈从笼子里拽出一只狐狸,他爸爸用木棍对准狐狸的后脑勺狠狠一击,狐狸当场就晕死过去。然后把狐狸挂在钩子上,嘴巴及四爪绑好,拿锋利的刀子从脖子到腹部划开,开始剥皮。我总以为剥皮的过程会有很多的血,但其实不是的,这过程中不怎么出血,只听见他爸爸呼哧呼哧的喘气声以及狐狸皮从肉身剥离下来的“吃吃”声。学生告诉我,这活很累,也很需要技巧,不能把狐狸皮弄脏,要不卖不出好价钱。在剥皮的过程中,狐狸会疼醒,发出压抑的阵痛声和肌肉的痉挛,学生的妈妈只需补上一棍子,它就会陷入沉默,直到剥完皮后,被扔到槽里完全死去。狐狸死后,会有人把内脏取出来,肉则会有人来收,肉是可以吃的。而村里弥漫的味道就是在分割肉及内脏的时候所散发出来的。

  我平生第一次吃狐狸肉和貂肉,就是在这个季节。记得那天中午午饭的时候,有学生家长给学校食堂送来两大盆炖好的肉,闻着很香。老师们都在吃,我也跟着吃。吃起来很像兔肉的味道,很香,但我总觉得怪怪的。或许是我吃的太过小心翼翼,同事们都笑,经常扒在窗口看老师吃饭的初一的学生也在笑。我越吃越古怪,后来突然就吐了出来。同事们都看着我,笑的更厉害了。后来一个老师说:“别怕,这是貂肉和狐狸肉,很好吃的,你可能没吃惯。”我马上就想起剥皮的那一幕来,强忍着恶心,没有再吐,但也没有再吃。

  当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许多许多的生灵,血肉模糊在地上滚动。我就在每天上班的小路上,看着这些血肉越滚越多,满眼都是血红色。我奋力的骑车,想要离开,但是徒劳。眼看一团血肉要爬到我的脚上来,我大叫一声,醒了过来。我不是个胆小害怕的人,醒后自己也觉得好笑,心想是看剥皮看的,于是翻头再睡。这次睡的很沉,我在一片灰色而又湿润的世界里,很安静,很放松……

第三节 空荡的校舍
第三节 空荡的校舍

  在学校的日子是简单的,我教初三的语文和初一的历史,有时还帮音乐老师代课教学生唱歌。那年我刚19岁,也很乐观,校长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多代点课也无所谓,在校长眼里我算是个上进的女青年。经常是上完语文课去上历史课,上完历史课再上音乐课,然后就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下午再上历史课和音乐课,再盯一下初三的自习,就下班了。学生很喜欢我,同事也对我不错,就是经常有大姐要给我介绍对象什么的,我觉得自己岁数还小,就一一推辞了。

  转眼秋去冬来,日子一天天的冷起来,我开始琢磨要不要跟校长要一间房子来做宿舍,我想申请住校。这个学校其实也有近20年的历史,空余的房子还是有的。校长很奇怪的看着我说:“你住校?我们学校都没人住校的,你一个人怎么行呢?”我很坚决,告诉校长天气冷,而且初三任务也重,我骑车太辛苦,不如在学校里住。校长看我很坚持,就给了我一把钥匙,告诉我:“操场后面那一排房都空着,你自己去选一间,里面都有床的。选完后去体育器材室拿个垫子当床垫用就行。”我开心的拿了钥匙就走,又被他叫住了,校长很严肃的说:“选哪间都行,但一定不能靠近最里面那间。” 

  操场后面的这排房子已经很陈旧了,除了几间被用来装点简单的体育器材和美术音乐器材外,都空着。我打算挑中间那一间,开门进去,还是挺宽敞的,我想就是这间吧。刚要锁门去找校长,突然想起校长最后说的那句话,就对最里面那间产生了好奇心。我看了看钥匙,没有那一间的,我于是更加好奇,就过去扒在门缝往里看。门缝很大,看的很清楚,也让我很失望,里面除了有一台破风琴外,什么都没有。我不甘心,一心想看出有什么区别,看了又看,总算看到地上仿佛有点水渍,马上就明白了原因。哦,原来是这房子潮湿啊,难怪校长不让住这边。心想也是,原来海边就过于潮湿容易风湿什么的,我还是住个干燥点的房间好了。

  我准备搬进去住了,特意从家里起了个大早,让妈妈帮忙把被子什么的绑在自行车后面,兴致勃勃的去上班了。 。。

第四节 初次的迷失
第四节 初次的迷失

  那是11月的上旬,天还没亮,刚出门,就下起了雾。我是海边长大的孩子,对下雾非常习惯。我出了县城往东走,很快就拐到了我每天上班的小路。

  雾越来越浓,越来越湿,我几乎看不清路面,只能睁大眼睛慢慢骑车,开始后悔有些出门早了。四周越来越安静,我只能听到自己骑车发出的咯吱声。也许是雾水把我的被子打湿了,我觉得车子越来越沉重,我更加迈力的蹬车,11月的天气,我的汗水都蹬出来了,却觉得更加冰冷。我开始觉得不安,按我的自行车的铃铛,却没有往日的清脆,只干哑的叫了几声,听着更为揪心。我越来越觉得这雾不对劲,又看不清方向,生怕骑到河里去,就停了下来。

  四周死一般的寂静,眼前全是浓浓的雾气,我开始担忧起来,早知道下这么大的雾我打死也不这么早出来,要么宁愿走大路。我自己咕哝着,心里却越来越慌,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雾,莫非是鬼雾么? 这么一想,我赶紧打自己一下,真是没出息,自己吓自己。我把表凑到眼前看看时间,马上就6点半了,不由大失所望,还要半个多小时才出太阳呢。我索性推了车走,这样脚还能试探下去,不至于瞎骑撞到河里去或着麦子地里去。

  我就这样一边慢慢走,一边祈祷雾赶紧散去,太阳出来我可以看清道路。但雾气丝毫没有要散的意思,反而越来越浓,我连把表凑到眼前都看不清楚了。不由得我的脊梁开始冒冷气了,说实话真是没有见过这么邪恶的雾气,我感觉自己已经成了一个盲人,摸索着推着车前进。

  寂静,更可怕的是寂静,死寂一片。

  我索性唱歌,给自己壮胆。刚唱两句,听到自己空洞的声音,。觉得唱比不唱还可怕,还是闭嘴好了。

  慢慢的,我似乎听见有人骑车的声音。侧耳再听,上帝保佑,真的有人骑车,就离我不远!上帝啊、菩萨啊、圣母啊、妈祖啊,我顿时感觉自己踏上了幸福路一样,恐惧一扫而光!视线也似乎变的清晰一些了!

  千真万确,有人在骑车,而且骑车的人似乎还多了起来。虽然离我有些距离,但我能听见他们说话的声音。我想或许是他们那边的雾不浓,所以还能骑车。我摸索着往右边靠靠,心想别他们过来时看不清撞到我,那可就不好了。我等了一会,但那声音似乎和一开始的距离是一样的,并没有靠近过来的意思。再听,我的头皮突然就紧了!因为,我发现,那声音并不是在我身后,也不是在我前面,也不是在我左边,更不是在我右边……而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

  我生平第一次感到莫大的恐惧向我袭击过来,我的手心,瞬时就攥出了汗水。

  只有几秒种,我却像过了几辈子,那一幕让我终生难忘……

  雾仿佛变的透明一些了,我看见几个人,骑着车、说笑着从我身边经过,而仿佛我不曾存在一样。我甚至能看见他们的衣服,男男女女穿着发黄的军装,骑着老式的自行车,有还在自行车后绑着锄头、铁锨、镰刀……我听见他们的欢声笑语、听见他们说着谁家的韭菜可以割了……

  我像傻了一样,等我清醒过来,雾气已经散去了大半,而我推着车站在麦地里,全身上下说不清是雾水还是汗水。还好,麦苗还算整齐,没有被我轧坏。但我仿佛清晰的看到了有几条自行车印轻轻的印在麦地上,很远、很远。

  我筋疲力尽的回到学校,发誓再也不走那条小路了。我以为被子得湿透了,但还好,晒了一天就干了。我于是开始了在学校的住校生涯。

  第一天晚上我睡的很好,可能是白天收拾太累了。

  但第二天,我就开始重复同一个梦境……

  我不停的梦到那天的大雾,而里面的人群越来越清晰,我甚至能看清楚他们的模样,记得他们的声音。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五节  迎娣的故事
第五节  迎娣的故事

  我决定找个伴来一起住,但学校的女同事都已成家。我又不好意思找校长,于是决定找个学生来一起做伴。

  我早自习的时候,在班上讲了一下,马上就有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跟你住吧。”

  那个学生叫迎娣,不用说就是家里一堆姐妹的了。下了课我问了问她的家庭状况,果然是姐妹不好。她大姐叫招娣、二姐叫唤娣,她叫迎娣,下面还有个妹妹。我跟她开玩笑说,你妹妹一定是叫领娣了,但她却摇摇头,说不是。我很诧异,很有兴趣的问她妹妹叫什么,她很不好意思的说:“老师,我妹妹叫小桌”。我没明白,她解释说:“我们家的小桌正好是坐四个人,我爸爸的意思是这样正好凑一桌,就叫小桌了。”我差点没笑出来,都说农村人土,但其实农村人的智慧还是挺有意思的,呵呵。

  下午放学后,我跟她去她家跟她爸妈打了个招呼,买了点猪肉给她家,顺便在她家吃了个晚饭。她家果然有个小桌,放在大桌底下,刚好一边一个坐四个人。我想起她姐妹的名字,忍不住偷偷笑,不停的打量那个小桌子,真是越看越好笑。

  她们家和别家不同,既没有养狐狸也没有养貂,她爸爸不在家,我和她姐妹四个、她妈妈还有她的奶奶一起吃饭。我问她爸爸做什么,迎娣告诉我她们家就靠她爸爸上船,她爸爸出海了,要半个月才能回来。她们家有个18寸的老彩电,信号不清楚,她妈妈索性去关了,跟我聊天。

  聊了会迎娣的学习状况,我们就随意拉家常。我想到这个村名的来由,就问她妈妈,她妈妈也说不清楚,就问迎娣的奶奶。老奶奶满脸皱纹,说话很慢,但是很清晰,她告诉我,这个村以前不叫八总,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在*的时候,这里汇聚了八个革命小分队,后来这八个小分队就统一成立了个司令部,就跟这叫八总啦。原来是这样,我真是第一次听说,觉得很有意思,就追问当时是什么革命小分队,老奶奶就不再说了,只说时间太久,乱烘烘的没什么好,不记得啦。我见她不肯说,就随意找话题,顺手指着那个小桌说:“奶奶,这个桌子年代也很久了吧?”老奶奶看看那小桌子,说:“是啊,那是我的陪嫁呢,结实着呢。”迎娣插嘴说:“老师,这桌子可有来头呢,当年日本鬼子还想抢走,我奶奶死活护着没让抢走,还为这我奶奶的头都被打破了。”老奶奶笑了,让我看她额头的一块浅浅的伤疤,感慨说:“是啊,这个桌子可是红木的,我大大(方言爸爸)当年专门找师傅给我打了陪嫁的,我为姑娘的时候家里可是财主呢。别说日本鬼子,就是玉皇大帝也别想抢我这小四方桌。”说到这,老奶奶来了兴致:“来知青那会,有个北京的识字班(方言,指女青年)就识货,说我这桌子好,那会他们还经常来我这吃饭,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