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娇娇女的红楼生涯-第1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赏赐,说不定就被胡乱配了人,定给那个继母娘家不知道哪一房的侄儿了。
因此,泽大*奶很不喜欢自己的继母,而薛宝钗好死不死的,像极了泽大*奶的继母,尤其是说话的神气,跟当初刚进门的继室太太几乎一模一样。当初年幼的泽大*奶可能被她的继母给糊弄了去,可是如今的泽大*奶可不会被薛宝钗给糊弄了去。
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泽大*奶不想找薛宝钗的事儿,可是薛宝钗自己却想找事儿来的。贾瑾一到顾太傅家里就不见了影踪,薛宝钗几次跟泽大*奶说,青和郡君不见了,泽大*奶都是笑而不答。薛宝钗就猜测,是不是另有贵人要见贾瑾,又不好去荣国府,所以,才借顾太傅的地儿跟贾瑾见面。
一有这个想法,薛宝钗就坐不住了。薛宝钗也曾经听贾母说过,荣国府的牌子虽然叫得响,可是在京师却算不上什么一等人家,真正的一等人家,也很少跟荣国府有来往,多的是荣国府去奉承人家的份儿。可是青和郡君贾瑾是不一样的。她常常进宫,与其有来往的人,大多都很高贵,或者很有权势。而有权势的人家又不乐意到荣国府来,自然就只有找其他地方与青和郡君见面了。
如果说以前的薛宝钗会跟着王夫人走,对王夫人言听计从,可是在荣国府里住过一段时间的薛宝钗却不会事事唯王夫人马首是瞻。薛宝钗曾经比较过荣国府里两位太太的社交圈子。如果是原著里,当然是王夫人接触的人比较多,也比较高贵,可是有了贾瑾这只蝴蝶,邢夫人的地位大大上升,如果说王夫人是代表荣国府、与跟贾家差不多的二等公卿之家往来,那么邢夫人往来的女眷大多是一等公卿世家的当家主母,而青和郡君贾瑾往来的人物,则以皇室宗亲和超品级的重臣为主。
这次在顾太傅家里,看见顾太傅夫妇对贾瑾和她们这些女孩子不同态度,薛宝钗也知道了,贾瑾在外头官场上的地位怕是很不一般。
如果青和郡君是男子的话,就是自荐枕席,自己也是愿意的。
薛宝钗的心里突然闪过这样的念头。她红了脸,抱着手,低头唾弃自己的不规矩、放肆的念头。可是这样的想法一起,就刹不住了。她知道,如果贾瑾真的是男子的话,那么,如今这世上就不会有青和郡君了,也许是同甘罗一般,多了一位少年宰相。
比较一下贾宝玉和贾瑾两人的年纪,还有两人的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薛宝钗也知道,贾宝玉是拍马都赶不上贾瑾的。如今贾宝玉在荣国府里还能这么得意,不过是因为他是男丁,而贾母又很宠爱他而已。这还是看在他的那块玉的份子上,根本比不得贾瑾一步一步争来的体面。贾宝玉也就在荣国府里威风威风,到了外面,哪个知道贾宝玉是什么人哪?人家每一个都将青和郡君贾瑾和好挂在嘴边,提起贾宝玉,就只有一个词,不求上进。
想什么呢,青和郡君再好,能给自己家带来的,也是有限的。如今最要紧的就是能够进了这顾太傅府上的人的眼,给自己将来铺个路。
薛宝钗摇摇头,收回自己的念头。
也许,这是自己最后一次来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家家里做客。成败也在此一举。
薛宝钗正盘算着,外头莺儿急匆匆地来了:“姑娘,青和郡君回来了。”薛宝钗连忙领着丫头们出来迎接。
贾瑾这次出去,是跟着皇帝出去的,身边只带了金嬷嬷一个,她的丫头茈茹百枝两个一直跟在林黛玉身边,顺便照应惜春。所以,是顾太傅夫人送她到花园门口,让泽大*奶陪她进去的。
贾瑾谢过顾太傅夫人,等顾太傅夫人转身离去,不见了影子,这才跟着泽大*奶往里走。
泽大*奶嘴上说着吉利话,眼睛却不停地打量着贾瑾。她是第一次与贾瑾单独相处,原本以为,青和郡君是个很厉害很娇纵的小姑娘,可是如今一看,却是个很斯文很沉静的小女孩。举止一板一眼,完全符合规矩,言谈说话间,也很有分寸,不涉及是是非非。跟那个薛宝钗完全是个不同的人。
其实,泽大*奶是被贾瑾的面具给骗了。没错,贾瑾是个心防很高的人,第一次与人见面,自然就是这幅样子,如果熟悉了,那又是一副样子了。
不过,也就是因为贾瑾的这幅面具,两人相处还是比较愉快的。薛宝钗在自己的屋子门口看见远远的,贾瑾与泽大*奶两个肩并肩地走来,还相谈甚欢,心里就别提有多别扭了。可是她还是笑着将贾瑾和泽大*奶迎了进去。
这里要说的是,顾太傅一家为贾瑾林黛玉一行人特地在后花园里收拾了一处两进的院子,贾瑾住在第一进的正房,林黛玉住在第二进的正房。惜春年纪小,所以住在第二进的东厢房,探春则住在了西厢房。邢岫烟和薛宝钗住在第一进的西厢房。所以,贾瑾回来的第一个知道的就算最有心的薛宝钗。而邢岫烟此时正在后头与林黛玉等人玩耍呢。
将贾瑾送到地儿,泽大*奶也告辞了。薛宝钗却没有走,反而道:‘二妹妹今儿个去那里了?一天没见到二妹妹,怪想念的。“
贾瑾道:“也没什么,不过是顾太傅得了一副好画儿,叫我过去开开眼而已。我原本说自己不懂那个的,不想班门弄斧的。不过,顾太傅兴致好,所以去了这些辰光。姐姐今日玩得可好?”
薛宝钗道:“让二妹妹担心了。我们玩得也算开心。不过,连晚饭的时候都没有见到二妹妹,所以有些担心。”
贾瑾道:“也没什么。不过是璐国公为了粮草的事情,来找太傅大人讨个主意,见过也在,所以将我也留下了。”
薛宝钗奇道:“璐国公?二妹妹,不知道这位璐国公是……”
贾瑾道:“就是与英国公并称军神的那位璐国公。英国公领着东路大军对抗北戎,璐国公领着中路大军对抗草原各族联盟以及不时南下劫掠的马贼。”
薛宝钗道:“可是,这粮草的事情,不是户部和兵部的事情吗?怎么国公不去兵部和户部,反而到这里来了?”
贾瑾道:“因为国库里没有钱粮啊。连年的灾荒,已经将国库给掏空了。”
正文 267 厉兵秣马须眉夙愿 盈仓丰储巾帼长才
收费章节(12点)
267 厉兵秣马须眉夙愿 盈仓丰储巾帼长才
薛宝钗道:“可是,这粮草的事情,不是户部和兵部的事情吗?怎么国公不去兵部和户部,反而到这里来了?”
贾瑾道:“因为国库里没有钱粮啊。这连年的灾荒,赋税收上来的少,赈灾的钱粮却不能少,一加一减,还不把国库掏空了?还好北燕已经灭亡了,不然,朝廷的财政怕是更加艰难。”
薛宝钗道:“那为何不让城里的那些富户们捐输一些呢?”
贾瑾道:“这可不行。那些富户们虽然身为商人,位于四等之末,可是他们也是正经缴税的。而且按照国法,他们的各项赋税已经高于普通百姓,既然他们守法、知本分,缴足了税,朝廷又有什么理由要他们出钱呢?”
薛宝钗道:“可是,可是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贾瑾道:“理所应当?什么是理所应当?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的。这些商人们既然按照国法,缴了税,国家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再出一份捐输?这里是京师,京师一向是地方的楷模,如果京师率先向商人们要求额外的捐输,那么地方上也会有样学样,甚至强迫到底富户‘自愿’捐出全部家产。那么‘破家县令,灭门知府’就不在是前朝流传下来的故事了。”
薛宝钗道:“可是朝廷缺银钱,不是吗?”
贾瑾道:“越是如此,越是不可以松懈。商人有钱,但是多金有财不是错,如果开了此例,恐怕天下从此多事。”
薛宝钗道:“可是,不是说朝廷缺粮草吗?”
贾瑾道:“会有办法的。”
薛宝钗道:“郡君一直都在为朝廷筹措粮草,不是吗?郡君做的不就是跟捐输一样吗?郡君的封爵不也是这样来的吗?”此言一出,薛宝钗恨不得咬掉自己的舌头,怎么又说错话了。
贾瑾看了看薛宝钗,道:“不一样。当初,我得封乡君,是因为我摸索着,种植出了红苕,而红苕可以替代米粮,让百姓们更容易地度过灾荒。而我晋位郡君,是因为我救了皇长孙殿下。至于我为朝廷筹措粮草一事,我已经得到了报酬。”
薛宝钗原本以为自己的话,会让眼前这位青和郡君生气,毕竟自己先冒犯了对方,而且对方的身份也比自己要高很多。如果对方让身边的丫头训斥自己,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贾瑾偏偏解释给她听了。
“如果你认为我收留流民是为了向上邀宠,那你就错了。我收留流民,是因为我不能够完全相信下面的那些庄户们。偌大的一个庄子,每年的租子,居然不到五千,还有的还要家里贴补种子农具。这田地是我们贾家的,下面的佃户们也是签了契书的,可是问下面要些东西,居然还要花银钱。没有比这个更好笑的。我收留的流民,只要管两口饭,他们就会给我干活,还任劳任怨,不会挑三拣四。比那些佃户庄头什么的可靠多了。打出的粮食也完全归我,不需要再出银钱买米粮。你说,一边是老实肯干的流民,一边是奸猾的挖我墙角的佃户庄头,你说我会选哪个?”
薛宝钗想了想道:“所以,郡君不停地收留流民,就是为了节省开支?”
贾瑾道:“对。我收留的流民,那些佃户庄头们也就老实了。因为,我不是非他们不可,没了他们,还有大把的人排队等着为我干活。相反,如果他们不愿意为我做事,我也可以请他们离开。有了压力,就有了动力。面对那么多的虎视眈眈地等着找事儿做的流民们,他们自然也只有老老实实地做事儿了。”
薛宝钗道:“那,那么种痘改良法的事情呢?我曾经听说过,如果不是郡君高价悬赏,根本就不会有人来种痘。郡君的赏钱可都收回来了吗?”
贾瑾看了看四周,示意茈茹将顾家的丫头们和薛宝钗的丫头带下去,等顾家的人和莺儿都走了,屋里只剩下贾瑾、薛宝钗和金嬷嬷的时候,贾瑾才对薛宝钗道:“宝姐姐,想必你也知道了吧,我们荣国府大房和二房不合一事?”
薛宝钗点点头。
贾瑾道:“其实,现在看起来已经好多了。以前的话,两房看上去分歧还要严重。当初,二房可以说占尽优势,不但住着荣禧堂,就连祖宗们传下来的人脉,也都在二太太的手里,就连姑爹也偏向二叔。而我们大房,除了一个名头,什么都没有。可是,经过了那次推广种痘法以后,姑爹和二叔算是彻底分开了。也就是说,我挖了二叔的墙角,让姑爹对二房的人敬而远之。”
薛宝钗愣住了。她一直以为,在荣国府里,作为女眷,只要拿着管家大权就好了,完全没有想到,居然有人会花钱,而且是为了人,去花大价钱。
薛宝钗道:“这就是人和?”
贾瑾点点头。薛宝钗明白了,原来在荣国府这样的大家族里,有钱有权的确很只要,可是人脉却比权利和钱财更重要。怪不得自己之前会连连栽跟头,原来是因为失了人和。
薛宝钗道:“那郡君领头赈灾、立娘娘碑的事情,也是为了人和?”
贾瑾点点头,道:“不错。”
薛宝钗道:“那么,北地边疆的城塞呢?既然连年灾荒,朝廷也没足够的钱粮,又哪里有钱财建城塞?我听说过,那些城塞的很多材料都是郡君的庄子上出的。”
贾瑾道:“你可曾听说过买青苗?”
薛宝钗一愣:“青苗钱?那不是商户们常用的手段吗?”
贾瑾道:“一样。我供给材料,加快边疆城塞的建立,而这些城塞未来的十年里,他们的牛羊则必须优先货与我手下的商队。边关的牛羊的价格与京师的牛羊的价格的差异,想必宝姐姐也是知道的。靠着这个,我才能挣大钱。不是吗?”
薛宝钗没有想到,传言果然是真的。京师超过三成的牛羊是由眼前的这位青和郡君提供的,这一消息居然是事实
薛宝钗道:“那么那些西洋玻璃镜子呢?为什么将玻璃镜子送给朝廷?”
贾瑾道:“镜子的方子的确在朝廷手里,可是玻璃的方子却在我的手里。朝廷要造镜子,就只能从我的庄子上拿玻璃。而且朝廷拿了镜子的方子,为了保证镜子的供给,就必须保证我的玻璃作坊不会出事情。一张方子,保证了我的庄子的安定。有什么买**这个更划算?”
薛宝钗道:“那,那您为何又买了一大块土地,不好好耕种,反而拿来挖坑?这个上面,你应该得不到什么好处了吧。”
贾瑾道:“错,这个上面的好处是最大的。每逢大灾之后,必有瘟疫。那个庄子既然开挖湖泊,需要的人手自然是极多的。如此一来,那些流民也就往那里去了,瘟疫也不会随着流民进入京师。京师也就安全了。还有,我善于理财,可惜二太太似乎对此很有意见。有了这个庄子,那么二太太想问我要银子的时候,我就有了理由拒绝二太太了。”
薛宝钗道:“二太太问郡君借银子?”
贾瑾点点头,道:“没错。想必宝姐姐进京以后,往二太太屋里送了很多银钱吧?不知道有没有回去的?”
薛宝钗道:“郡君为何不借银子给太太?”
贾瑾看看薛宝钗道:“我为什么要借钱给二太太?借了银子给她,让她上下疏通,给我的父亲母亲添堵?我可没有那么笨。”
薛宝钗道:“那么,这次,您打算怎么解决粮草的问题?”
贾瑾看了看薛宝钗道:“你问这个做什么?”
薛宝钗道:“我,也许我们家能够帮忙。”
贾瑾道:“不用了。支持一场战争所需要的粮草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就是你薛家再有银钱,以你们家的实力,还是玩不起的。宝姐姐,你还是早些回去休息好了。”
薛宝钗道:“二妹妹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