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检修 >

第11部分

检修-第11部分

小说: 检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老师您好:   

  ……我的先生现在独立经营一个家具厂,通过几年的努力,也有了一点规模,但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每天起早贪黑很是辛苦,但厂里总是搞不顺当,资金运作的不好,管理不到位,库房管理也有挺大的漏洞。其实他的订单还是不少的,但接了单我就担心他的生产环节,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接一些大订单,我的担心就会更大一些。   

  ……   

  李静   

  这些影响下属、管理者及企业成长的危害,就其初衷,显然不是一个志存高远的管理者所愿意看到的,可是,怎样才能帮助他们解决亲力亲为这种毛病呢?   

  这得先查根究因,从亲力亲为的病因谈起。   

  检修·亲力亲为的管理方式曾给我带来过哪些问题?   

  检修·信息反馈的缓慢和失真,一直都是众多企业执行力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亲力亲为的病根子   

  为什么说亲力亲为不仅是一种病,还是一种企业惯性病呢?   

  通过对众多患上亲力亲为惯性病的企业的研究,我们发现,这种病的病根主要来自如下几个层面。   

  1。   

  企业发展层面。   

  对多数企业而言,在创业期因为资金、人力资源及抗风险能力十分有限,管理者通常都要亲自操刀,处理大小事务。   

  在经过起步阶段的艰辛后,亲力亲为就会被当成一种未经加冕的,意味着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精神的良好传统,深深地潜伏于他们心中。   

  即使到了管理架构及体制完善、岗位设置明细的阶段,亲力亲为的惯性难免会使管理者们收不住自己的手脚。   

  2。   

  管理体制层面。   

  与上一种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尽管许多企业已经走过了创业期,但由于受到规模较小的限制,出于缩减管理层级、减少成本,让员工一专多能的考虑,在管理体制上,仍是组织架构不完善、岗位设置模糊、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粗线条化,一些本该设置的职位并未设置,应该细分和下放的责任、权力仍然集中于高层管理者手中,而这就进一步地促使他们不得不在许多事务上继续亲力亲为下去。   

  目前,企业考评中所盛行的管理者个人绩效所占权重过大的问题,也加大了他们沉溺于更多具体事务的可能性。   

  3。   

  文化层面。   

  在中国传统的企业文化中,一直潜伏着管理者以员工的亲力亲为程度,来评判其工作是否负责、努力、认真,对企业是否忠诚,而管理者也习惯性地以亲力亲为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说明亲力亲为是会传染的,如果老板是一个热衷亲力亲为的人,下面的管理层为了与他合拍,就会跟着他也变得亲力亲为起来。   

  这些亚文化陋习,使亲力亲为有着坚不可摧的土壤,并在一代又一代的管理者中传染与延续。   

  4。   

  管理者层面。   

  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老板都是经过一番可谓刻骨铭心的艰苦创业,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与成功的。在创业阶段,管理者们都是大事小事亲自上阵,从而迈向更高的台阶的。   

  于此背景下,众多总经理都在潜意识中认为……   

  创业难,守业更难,就更需要谨慎,而唯有尽可能地亲自处理具体事务,才更放心,更有保障。   

  企业管理者性格多疑,对员工的能力和工作态度始终缺乏信心与信任,希望通过亲力亲为来降低用人风险,把握住企业的发展方向。   

  在用人的经历中,有的管理者曾经遭受过极为信任的核心骨干背叛自己的创伤,因此心存不亲力亲为,就会出大问题的想法。   

  对更多的管理者来说,他们之所以亲力亲为,除了向亲历亲为的上司学习之外,还为了向领导表达自己,向同级证明自己,向下级标榜自己,在企业中尽快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找到自己的位置。   

  亲力亲为的直接表现就是大事小事一把抓,让自己如拧紧的发条一样始终处于忙碌之中,而他们的下属,却因一直难以接触到核心事务,而得不到更大的锻炼,在主动(反正领导自己能顶上)或被动的偷闲中虚度时光。         

虹←桥书←吧←BOOK。←  

第33节:第9课 怎样克服亲力亲为的毛病(3)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我接触过的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尽管都很清楚亲力亲为可能带来的伤害,想改变却又始终难以突围。   

  因此,除了自身努力之外,管理者还需要身边有分量的人(可能是股东、合伙人,也可能是其他的管理者,以及能够影响到他们的亲朋)给他们以帮助、提醒、建议、督导及鼓励。   

  检修·笔记   

  我曾走过哪些〃亲力亲为〃的弯路?   

  检修·解难   

  把惯性滑行的距离缩到最短   

  亲力亲为既然会成为一种企业惯性病,自然是由来已久,且解决难度较大。但不论哪种惯性,其发生作用的力道也总会有逐渐衰弱的时候。   

  接下来,我们所探讨的就是,当亲力亲为不再适于自己的企业时,如何将惯性滑行的距离缩减在最短范围以内,以减少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   

  在惯性力最弱的时候采取行动。   

  当管理者因为亲力亲为而犯了比较明显的错误时,亲力亲为的惯性力是最弱的。   

  另外,在管理者能够比较强烈地感知到无须凡事亲力亲为,也能搞好管理创造好绩效时,也是一个不错的时机。   

  在这个时候,管理者能更清楚地认识到亲力亲为的危害,更容易反思自己亲力亲为的行为,立下坚决改掉错误的决心。   

  〃打铁需趁热〃,在如此关头,假如有人在管理者耳边,不失时机地吹风,并给予一些如何做到减少亲力亲为的建议,或者和管理者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都非常有益于我们改掉这个毛病。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在亲力亲为的管理者身边,要有能够让我们听进建议的有影响力的人存在。   

  2。   

  改善团队的管理体制和相应的团队文化。   

  其一,使岗位描述更明细、职责细分更清晰、人员设置更合理,并将更多的权力适时分散与下放。   

  结合前面的相关内容,岗位、职责划分上的粗线条化,和关键岗位上人员数量的紧张,正是造成权力与责任过多地集中在管理者身上,使他们患上且难以克服的亲力亲为惯性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此,就有必要通过前述措施,在各管理层级中分化权力和责任,以使亲力亲为找到宣泄的途径。   

  其二,为自己设定亲力亲为的界限与监督机制。   

  既然我们很清楚亲力亲为的危害,并想做出改变,就要为自己设定需要亲自操刀和不能越俎代庖的界限,如有越界,全体员工都有权举报或投诉,使管理者受到制度的惩罚。   

  其三,将下属的成长和团队的整体绩效,以更大的权重纳入到对管理者的考评中去,而不是过于看重其个人业绩指标。   

  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除了要转变传统的识人、用人的意识之外,还需要采取一些其他举措。如,管理者可以将所负责的部门分成几个小组,并从现有的成员中推举带头人,带头人的表现也就成为了考核管理者的一项指标。   

  其四,选拔、培养不用管理者亲力亲为也能运转很好的优秀团队,打造团队绩效突出的模范管理者,树立不需要管理者〃贴身支持〃也能创造优秀业绩的榜样员工。   

  这可以使管理者树立起信任员工的意识,如此以往,就不会再因为怀疑和担心下属能力有限,而恢复亲力亲为的陋习。   

  3。   

  做个轻松的管理者。   

  除了上面所讲到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可以帮助管理者改掉亲力亲为的毛病。   

  其一,了解下级管理者及普通员工的方式有很多,绝不止亲力亲为一种。   

  一些管理者之所以〃刹不住车〃,是因为亲力亲为被赋予了〃调查内部真实情况,力求一切尽在掌握中〃的作用。可是,难道亲力亲为就是达到这些目的的唯一办法吗?   

  当然不是,比如面对面、心交心的诚挚访谈就可以取代亲力亲为;再比如,还可以通过信息反馈制度,多角度地了解企业中每个团队内部的真实情况。   

  其二,管理者应该和事业经营得顺畅出色的〃甩手老板〃,以及在团队管理方面出类拔萃的〃轻松管理者〃多多接触。         

▲虹桥▲书吧▲BOOK。▲  

第34节:第9课 怎样克服亲力亲为的毛病(4)         

  近朱者赤,每一位被亲力亲为累得喘不过气的管理者,都应当在接触和交流中体悟到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如果所接触的那些人和我们的条件相仿、履历相近,管理者的收获将更为明显。   

  其三,适当创造走出去的机会,使自己没有时间再亲力亲为。   

  当然,在走出去期间,管理者同时应该做到,全体员工能自觉地在自己的岗位上正常地工作,甚至比上司在公司时做得更好。   

  如果能做到这点,管理者就能够增强自己对员工的信心和信任,绷得很紧的神经也会因此而自然放松下来,并逐渐从亲力亲为的惯性病中解放出来。   

  检修·笔记   

  我准备如何改变自己亲力亲为的毛病呢?    

  检修·箴言   

  如果说,识人需要〃相马术〃,用人需要〃驱马术〃,那么,留住人就需要〃圈马术〃。   

  总经理和中层没有节制的情谊,只会害了中层,也害了自己。   

  最能对中层成长造成影响的往往并不是总经理,而是在工作中与中层接触更密切,在生活中与中层联系更深入的直管副总。   

  对于职场新手来说,事情只有做过,今后才更会做。   

  要想对员工的工作更得力,自己对员工更省心,管理者就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在员工身上。   

  对于管理者来说,选择与员工打成一片,很难说是明智的选择。   

  管理者应该把握好强势权威和平易近人的度,不需要眼睛盯着天花板颐指气使,也不需要挖空心思只为一团和气,要做到既不失威严,又不减亲和,这样就会与下属沟通顺利,从而达成信任和理解。   

  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明白,使自己和下属的关系回到正轨上的主导权,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就与发展,就必须获得更多的来自下属的支持。要想获得这种支持,管理者就要去了解下属们的想法和需要,给他们安全感、尊重感、成就感。   

  作为管理者,在处理比较复杂的上下级关系的时候,应该更专业一些,一切以公事为先。   

  再小的公司、再小的部门,也不能让人情取代制度。   

  不要自恃领导身份,让自己游离于团队之外和组织之上。   

  如果自知管理风格存在缺点,就给自己找个能充红脸或白脸的助手,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作为领导,太强势不好,姿态太低也行不通,管理者应该提醒自己,如果太强就不妨弱一点,如果太低就应该高一些。刚柔并济、软硬兼施、奖罚分明才是管理之道。   

  体恤你的下属,合理地安排工作、合理地奖惩,否则员工们就会认为你在有意地厚此薄彼,你的团队中就可能出现让你遭遇麻烦的〃刺头员工〃。   

  如果你管不了某个经常和你抬杠的刺头,无须太过动气,既然你是规则的制定者,就要用强力的规则去约束他,或者把他调离你的部门,甚至干脆开除他,而不是以软弱的姿态和怕得罪人的心态,继续留下他与你作对。   

  职场是现实而残酷的,如果你不惩罚、不开除一个本该受到惩罚或开除的下属,最后被惩罚、被开除的人可能就是你自己。   

  上下级关系就是上下级关系,不要添加过多的因素进去,这样处理起上下级来,自己就会相对轻松。   

  千万不要以为办公室政治就是一个透着阴险味道的贬义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政治。   

  〃你不关心政治,政治会来关心你〃,不管你想不想参与办公室政治,擅不擅长办公室政治,都要准备好加入其中。   

  管理者需要拿捏好仁义与理性的度,而不是被仁义困住手脚。   

  对管理者而言,在一个倡导〃制度无情,管理有情〃的大环境之下,在中国这样一个什么都讲情、讲缘的地方,无情与绝情会毁了自己,而不分场合与时宜的所谓有情管理,也同样可能害了自己。   

  埋头苦干并一定就能得到老板的认可,老板最希望看到的是,管理层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与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管理者总是〃重任一人挑〃,也很难得到下属的敬重,相反还可能遭至他们的埋怨,尤其对那些非常希望在工作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下属来说,管理者这么做,无疑大大阻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束缚了他们自身能力的提升,限制了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更大发展。         

虫工木桥◇BOOK。◇欢◇迎访◇问◇  

第35节:第9课 怎样克服亲力亲为的毛病(5)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员工,只有看不到员工特点与优长的管理者。   

  让下属随时都处在任务当中,并忙碌起来,就是在提高他们的作战能力,就是在让他们贡献自己所应尽的力量,实现更大的价值,同时,也是在解放管理者自己。   

  老板们绝不需要一只独狼,他们需要的是一只头狼,把一群半梦半醒的羊变成一群狮子,并与它们一起去猎食。   

  事要自己找着做。   

  不论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