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国史通识 >

第11部分

国史通识-第11部分

小说: 国史通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兵反隋。李渊一面招募军队,一面派使者向突厥请求援助。他趁着瓦岗山的首领李密率军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之际,进军汉中,攻占了长安。李渊攻占了长安之后,先拥立隋炀帝炀帝的孙子杨侑成为天子,称为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然后以杨侑名义将自己加封为唐王。公元617年,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不久唐朝统一了全国。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的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修定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李渊为唐朝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

  玄武门变起秦王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最初被封为秦王。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颇有功绩,因而受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嫉妒。李建成联合三弟齐王李元吉准备发动兵变杀害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阴谋,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获悉此事后,决定先入皇宫逼李渊表态。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玄武门时,被李世民带兵伏击。李元吉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杀了李元吉。东宫和齐王府的兵马得到消息在玄武门外和秦王的部队展开激战,尉迟敬德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东宫和齐王府的兵马才被迫散去。之后,李世民将事情经过上奏给李渊。三天后,李渊下令立李世民为太子,处理一切国家大事,不久又传位给他。由于这场事变主要发生在皇宫的玄武门,史称“玄武门之变”。

  魏征直言谏君主 

  谏臣魏征:

  魏征字玄成,是唐朝初年的名臣。魏征自幼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却酷爱读书。魏征曾在太子李建成的手下担任官员。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因早就器重魏征的才识和胆略,任命他担任了要职。魏征之后便竭力辅佐李世民。魏征生性正直,发现李世民的过失便当面指出,更敢于和李世民和顶撞。魏征曾上奏《十渐不克终疏》督促李世民。魏征死后,李世民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语出《旧唐书》,意为:拿铜做镜子,可以使衣冠整齐;以古史为镜子,可以知道兴亡交替的原因,那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过失。我常保存着这三面镜子已防止自己犯错误,今天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李靖阴山立奇功 

  夜袭阴山:

  李靖字药师,是唐朝初年的名将。唐朝初年,*厥经常侵扰唐朝边境。公元630年,*厥额利可汗的堂兄弟突利投降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趁机派遣李靖、徐世绩等四员大将率领十万军队攻打*厥。经过一番大战,唐军击溃了突厥军队,额利可汗跑到了阴山以北躲避。额利可汗假意派遣使者前往长安求和,借以拖延时间。李靖将计就计,带领一万骑兵连夜奔往阴山。当突厥军队的前哨发现唐军骑兵的时候,唐军离额利可汗的营帐只有七里的距离。额利可汗闻讯匆忙逃走,躲到了荒山上。后来额利可汗的部下背叛了他,将他交给唐军,*厥至此灭亡。这次胜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这一年,回纥等各族首领一起来到长安,朝见唐太宗,尊唐天宗为“天可汗”。李靖一生屡立战功,从唐末的《虬髯客传》开始,后世有很多关于他的文艺创作。

  相关知识

  天可汗:

  天可汗是西域各国对唐朝皇帝的尊称。公元630年,西域各国君主在长安请求唐太宗成为“天可汗”,意为天下的总皇帝,即为天下共主。天可汗除了是西域各国君主一种对唐朝皇帝的荣衔,还是一种有实质意义的国际组织体系,借以维持当时各同盟国的集体安全。在这天可汗制度内,各成员国均有独立主权,不得互相攻击,而作为盟主的唐帝国,也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由天可汗下诏册立,宣示各国的继承人为合法。各成员国之间的争执,由天可汗派员仲裁。若成员国受到攻击,天可汗要给予援助。天可汗可以调动各国军队组成联军,攻击违反同盟利益的国家。天可汗制度始于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都曾接受天可汗的尊号。

  《虬髯客传》

  《虬髯客传》是一篇唐传奇,由唐朝末年杜光庭所撰写。《虬髯客传》讲述的是李靖于隋末在长安谒见司空杨素,为杨素府的家妓红拂所倾慕,随之出奔。途中二人结识了豪侠张虬髯﹐一同来到了太原,通过刘文静见到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虬髯本有争夺天下的志向﹐但见到李世民后,自知不能和他相比﹐便将全部家财送给了李靖﹐让他辅佐李世民成就功业。虬髯客后来去了扶馀国自立为王。篇中故事情节和两个主要人物红拂妓﹑虬髯客均出虚构﹐主旨在表现李世民为真命天子﹐由此宣扬唐王朝统治的合理性。《虬髯客传》人物描写精彩、刻画鲜明突出、文笔细腻生动、艺术成就在唐传奇中属于上乘。后世有很多戏曲以之为题材﹐如明朝张凤翼的《红拂记》﹑张太和的 《红拂记》﹑凌蒙初的《虬髯翁》等。由于这些文艺作品,后人又将李靖﹑红拂﹑虬髯三人称作“风尘三侠”。

十八
正 文

  六难难阻禄东赞,万里取经唐玄奘;

  武后篡唐成女帝,仁杰桃李天下芳;

  请君入瓮来少卿,口蜜腹剑李宰相。

  释  义

  六难难阻禄东赞

  文成公主入藏:

  禄东赞是唐朝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大臣。松赞干布当时一心与唐朝和好,派禄东赞前往唐朝求亲。当时西域各国都派了使者前往求亲,唐玄宗李世民难以决定与谁和亲,便出了六道难题去考这些使者。(另有三道和五道两种说法。)其它使者见到这些难题纷纷束手无策。只有足智多谋的禄东赞用非常巧妙的办法一一解开了这些问题。唐玄宗见此情景非常高兴,便将文成公主许配给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入吐蕃之后,不仅把唐朝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了西藏,还和松赞干布同心协力发展吐蕃的经济和文化。当时藏族没有文字,在文成公主的主张下,松赞干布派人研究创造了三十个藏文字母和拼音造句文法,结束了藏人无文字的历史,从此汉文书籍可以译成藏文。西藏过去没有完整的历法,文成公主入藏后推行夏历制,大大便利了藏族历史文化的纪年和着录。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

  万里取经唐玄奘 

  玄奘取经:

  玄奘俗家名叫陈炜,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是唐朝的高僧。佛教起源于印度,中国的佛经都是由梵文翻译而来的。(梵文,古印度的一种文字)。玄奘看到当时很多佛经翻译得很不准确,便决定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取经。玄奘历经艰险,耗时四年来到印度。在那烂陀寺,玄奘拜名僧戒贤为师,学习了五年。后来玄奘在参加了印度戒日王在曲女城举办的辩经大会,在这场有十八名国王、三千多名佛教学者和外道两千多人参加的大会上,玄奘讲论之后,任人提问,却没有一个人的问题能把他难到。当时佛教分为大乘、小乘两个教派,大乘派尊玄奘为“大乘天”,小乘派尊他为“解脱天”。返回唐朝之后,玄奘将带回的大量梵文佛经翻译成汉文,还将自己沿途经历写成了《大唐西域记》。由于玄奘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后世有很多关于他的文学创作和传说,明朝的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还被列入四大古典名著。

  武后篡唐成女帝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原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李治经常让她帮助自己处理国家政事。后来李治因病无法治理国家,便下诏书让武则天代替自己处理政事,她趁机掌握了大权。后来,武则天当立为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称帝之后,重视农业和工业生产,并将它们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标准。在武则天执政时,全国的户数几乎翻了一倍。武则天还非常重视选拔人才,只要是有才华的人,她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武则天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度,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武则天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武则天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大诗人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仁杰桃李天下芳

  桃李满天下:

  狄仁杰字怀英,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狄仁杰积极为国家网络人才,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这些官员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后来他们都成为唐朝中兴的名臣。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来兵败投降。一些官员主张将李楷固处斩,狄仁杰却认为他有骁将之才,如果饶恕他的死罪,必能为国家出力。在狄仁杰的推荐下,武则天赦免了李楷固的死罪,让他为唐朝领兵。后来,李楷固等人率领军队*契丹,果然大获全胜而归。狄仁杰德高望重,被武则天尊称他为“国老”。狄仁杰为国家选拔了很多人才,人们称赞狄仁杰是:“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语出《资治通鉴》,意为:“天才下的高材生,都出自您的门下。)

  请君入瓮来少卿

  请君入瓮:

  来俊臣是武则天时期有名的酷吏。武则天虽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却疑心非常重,喜欢听别人的密报。有一些官员见机,便利用酷刑取得很多所谓的“密报”,借之讨取武则天的欢心。来俊臣与周兴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两个。后来有人告密周兴谋反,武则天便将审讯周兴的任务交给了来俊臣。来俊臣接到武则天的命令,却先将周兴请到家中饮酒。来俊臣假装苦恼的说:“我这里最近有一批犯人不肯认罪,不知有什么办法?”周兴回答说:“我有一个办法,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没有不会承认的犯人。”来俊臣听了立刻命人抬来大瓮、燃起炭火,然后对周兴说:“有人密报你谋反,上边命我调查,如果你不坦白,现在请你自己钻进去。”周兴见状吓得连忙跪下承认自己谋反。来俊臣靠害人做到少卿的官位,后来被武则天斩首了。

  口蜜腹剑李宰相

  口蜜腹剑: 

  李林甫是唐朝的宰相。李林甫出身于唐朝宗室,是李渊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李林甫擅长音韵,虽然没有什么才学,却很会随机应变。李林甫在担任礼部尚书的时候,用重金收买宫中的嫔妃和宦官,从他们嘴里探听唐玄宗李隆基的想法。靠着这种办法,李林甫议论起政事来总是唐玄宗的想法出奇的一致,从而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与重用,掌握了大权。李林甫为人忌刻阴险,对于才名高和受到唐玄宗重视的官员,一定设法排斥。李林甫表面上甜言蜜语相结,背后却阴谋暗害,当时的人称他是“口有蜜,腹有剑”。(语出《资治通鉴》,意为:嘴里说的话好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打着动刀剑的主意。)李林甫在相位十九年,和其一同为相的张九龄、裴耀卿、李适之等人都先后被他排挤罢相。唐玄宗晚年政治*,和李林甫有很大的责任。

  相关知识

  吐蕃:

  吐蕃是存在于公元7世纪至公元9世纪的一个由古代藏族建立的国家,位于青藏高原。吐蕃从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了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公元6世纪,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7世纪初,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诸部,将首邑迁至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虽然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三十三任吐蕃国王,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贤者喜宴》等藏文历史书和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了在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

  无字碑:

  武则天虽是中国第一个女皇,但死后却没有独立的陵墓,而是与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了昭陵。自秦朝以来,中国的帝王大多在自己的陵墓前树立石碑,用以记录自己的功业。昭陵前面也立有两块雕刻精美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名叫“述圣碑”,是为唐高宗而立,上面有武则天亲自撰写的五千余字的碑文。东侧的石碑是为武则天而立。石碑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刻的,高米、宽米、厚米、重吨。这块雕刻精美的石碑却没有刻上一个文字,故此人们称之为“无字碑”。对于立无字碑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认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刻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辱骂,还是不写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想让后人去评价的一生。

十九
正 文

  白村江口仁轨笑,东渡扶桑鉴真盲;

  三镇叛起安禄山,痛骂反贼颜杲卿;

  哥舒接诏两行泪,明皇马嵬有短长。

  释  义

  白村江口仁轨笑

  白江口之战:

  刘仁轨字正则,是唐朝的将领。唐朝时,朝鲜半岛分为新罗、百济、高丽句三个国家,百济和高丽句联合起来攻打新罗。新罗素与唐朝交好,便向唐朝求救。唐高宗派军队帮助新罗抵御百济和高丽句的进攻。唐军打败百济和高丽句后,便班师回朝了,只留下刘仁轨带领少数士卒留守。百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