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法兰西印象 >

第31部分

法兰西印象-第31部分

小说: 法兰西印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干扰。总统希拉克对此深表忧虑,外长德维尔潘则呼吁*的部下们尽快恢复工作。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桀倔不傲的法兰西(2)
众所周知,法国特别注重外交,视其为展示其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法在世界上拥有的庞大外交网络仅次于美国。据统计,法国外交部共有9293名官员,其中3900多名在巴黎,5300多名驻外。法国在国外有154个大使馆、88个总领事馆、10个领事馆、26个调研机构、148个文化中心、223所法国学校,仅在海外的法国学校的老师就有6000多人。
  按计划,法外交部2004年预算为42亿欧元,约占法。但同时又决定冻结部分拨款,从外交总拨款中扣除亿欧元。平心而论,42亿欧元这笔数目对一般国家来讲已非常可观,但对拥有庞大机构和雄伟目标的法外交部来讲又显得不足,特别是议会在通过新预算时还要求外交部取消116个职位并对外派人员的补贴减少6%。
  外交部的朋友私下向我无奈地表示,由于办公资金紧缩,外交部楼内老化的电梯无钱更新,10个月内曾连续几天没有复印纸。由于法近年经济发展迟缓和财政赤字已超过“马约”规定的占GDP 3%,法政府一直在开源节流。希拉克要求外交部带头对外派机构进行重新组合,以节约财政支出。从1984年来,外交部实际已减了2758个工作岗位。外交官们不明白,为什么希拉克总统和政府一方面要在世界舞台上大展外交宏图,另一方面却又要缩减外交人员和经费?与此同时,外交部在精简,其他机构的外派人员却在不断增加,待遇也比外交官好。总之,国家再有理,国家的困难也不应只让外交官来当“替罪羊”。  
  法国人爱*是出了名的,但外交官举行全球性*尚属首次。90%的法驻外使馆均响应了*,其中还包括法国驻印尼的大使。*不仅严重损害了法国外交的声誉,也影响了法国外交工作的正常开展。法驻北京大使馆因当时法财长梅尔和文化部长阿亚贡访华,虽仍有人坚持上班,但大部分外交人员都参与*。也许,这天你给法使领馆打了一天电话也未打通,你还以为又是法国什么宗教节日呢。
  作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和联合国“五常”之一的法国,一直致力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拓展自己的影响力。希拉克总统更是从1995年以来,为了维护法国的大国地位而奔走操劳,而法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与美国“顶牛”的立场,更让希拉克一时成为世界和平的“代言人”。然而,法国的外交经费近年来一度吃紧,让人啼笑皆非。外交官工会发言人表示,仅有外交决策人的意愿是难以实现政治大国的宏图大志的。《巴黎人报》认为“德维尔潘想让法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传遍世界,但如果连参加国际会议的机票都买不起,他又怎能实现这一愿望呢?”
  外交官*,对作外交官的我来说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最让我不可思议的还是法国警察和宪兵上街*。
  法国警察走上街头*发生在2001年11月底,由头是法国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实行一项有关“无罪推定”的新法案。警察认为,此法给坏人以可乘之机,只要他们死不开口,就可享受“无罪推定”的条款,佯装无辜,导致法国警察抓一个,法院放一个。警察的怨恨还在于待遇和执法工作条件太差。他们工资不高,终年在外工作,节假日难以与家人团聚。在执法时,常常遭受不良青少年袭击,拿他们做靶子。阿尔萨斯警察总监曾对我报怨过,法国法律太多,人道组织太多。警察刚抓到一个小流氓,这边要么律师来“无罪推定”,要么人道组织来看护,警察反而成为被告。因此,警察*,是其职业怨恨从量变到质变的总爆发,希望由此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同情。
  但真正造成声势的是随后的宪警*。法国宪警是拿破仑在200多年前创建的军警部队,大部分驻扎在各城市郊,实行军事化管理,平时协助驻扎在城里的法国警察维持治安。当时任国防部长里夏尔宣布每年给省级宪警组织成员一次性发放1275欧元,作为他们无法享受法定15天休假的补偿时,他又在同一天里承诺给警察比这更多的补助。于是,法国宪警从12月2日起开始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12月4日,法国宪警第一次身穿制服上街示威。12月8日,来自全国近12000名宪警突然云集巴黎举行示威抗议。我当时正从使馆开车外出办事,愤怒的宪兵开着吉普车、摩托车、亮着车灯,浩浩荡荡开向香榭丽舍大街,执行命令的防暴警察严阵以待,双方处于僵持,交通严重堵塞。香街是法国最具象征意义的大街,“叛逆”的宪兵占领香街无疑是给政府最大的羞辱。警察和宪兵头一次成为对手,双方虎视眈眈,一触即发。然而,事情奇就奇在只要扛枪拿饷,必是兄弟一家。警察和宪兵非但没有火并,而是网开一面,警察使宪兵兄弟顺顺当当地穿过凯旋门,来到了位于埃菲尔铁塔南侧的国防部机关,与国防部长里夏尔开始面对面的谈判,最终还是国防部长做了让步,宪兵的要求全部得到满足。
  这次*对法国社会震撼很大,这是拿破仑建立军警以来发生的头一次示威*,且规模空前。而在此前,由于法国示威禁令的规定,法国的宪警即使有天大的不满,也只派他们的妻子上街。按法国电视台的说法,法国警察与宪警已经从治安维护者变成了治安破坏分子。这次*策划得非常缜密,而且给人一种自发性群龙无首的感觉,是因特网发挥了重大作用。活动先由宪警家属协会策划,根据法律,她们完全有权代表丈夫表达不满,然后她们通过电子邮件,串联更多的家属,影响更多的宪警。最后,由一部分核心宪警策划了本次活动,他们把此次大*的时间和方式在24小时前通过电子邮件悄悄发给所有校级以下的宪警。所以,当全法所有校级以下的宪警开着摩托车、吉普车浩浩荡荡赶到巴黎参加大*时,他们的长官如梦初醒,但又在上司的训斥前感到很无辜。这样的组织方式发生在宪警身上委实让人感到后怕,法国报纸称此为一场“模拟兵变”,但这种奇事只能发生在法国,而在法国,要发生兵变绝对不可能的,这里的法制虽不能阻止奇事,但绝对保证任何利益冲突不会发展到导致武力推翻政府的地步。
   。 想看书来

桀倔不傲的法兰西(3)
*——仍是一种有效的社会利益博弈
  从法律上看,*是劳资冲突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极端形式, 是劳动者集体地、一致地停止工作的行为,也是劳动者表达和保护自身权益的一种基本手段。实际上,法国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允许*的,如1791年的夏勃利尔法就明确禁止同业结社,同期的刑法典也规定了对同业结社的刑罚。虽然1864年的法律承认了结社权,但还是规定侵犯劳动自由的犯罪,*中的暴力和威胁手段都在*之列。二战结束后,*权被法律正式确认,1946年法国第四共和国宪法序言规定,“*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从此,*不再仅仅是一种劳动冲突的事实,而是上升为公民的一项法定权利。
  在法国,有关*的法律规定并不多,这一点类似英美的习惯法,对*的法律调整更多的是靠法国行政法院和最高法院的判例,因而,*权又是一项“判例性权利”。宪法委员会的决定在对*的法律调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认为*权和公民其他的基本权利一样是具有宪法价值的权利,是*社会中一项必需的集体自由和保护职业利益的手段。因而,*在法国又成公民的护权活动。但就*权的主体而言,直到1950年最高行政法院的判决,公共部门人员的*权才得到承认。尔后,1963年7月31日的法律又作了细化,规定某些职业,如法官、军人、监狱看守、警察、民用航空公司负责技术处理的工程师等不能*。根据法律和司法判例的要求,某些公共服务部门在*时还要维持“最低服务”,如广播电视部门、航空安全部门、医院、核材料堆放单位、全国性的气象部门。此外,法国法律对*人员的后果也做了有利于后者的保证,如劳动法明确规定,*不终止劳动合同,任何正确行使*权的雇员不得受到任何惩罚和辞退。雇主不能通过要求雇员加班加点来弥补*损失的时间。不得在今后就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等方面歧视*人员,但*期间*人员的工资损失例外,也就是说,不上班,不给钱。当然,*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何非法监禁雇主、破坏生产工具、原材料和商品、故意伤害他人、侵犯他人劳动自由等*行为构成刑事犯罪,*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法国法律还禁止反对政府的任何政治性*。任何*必须通过议会解决。
  尽管*给老百姓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但历次民调显示,多数法国人都对*和*表示理解,我想也许因为人人都有此经历,将心比心吧。的确,在国人眼里,无论是*,还是*,都是一件对抗性十足的事,总有引起冲突。但在法国,*只不过是一件很普通又平常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手段而已,大多数时候都非常平和。每到*的时候,大家成群结队举着标语牌或者空着手穿街过市,警察们在一边漫不经心地看着,一点也不紧张的样子,秩序好得很。许多情况下法国人的*简直是静悄悄的。*有没有什么效果似乎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够把不同的声音传达出来,让政府听见。然而,无休止的*对法国人生活毕竟带来诸多不便,这种奇怪的文化也遭到法老百姓的质疑。法受薪人员的入工会率仅为13%左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没有诉求渠道,而虚张声势的仅是一成左右的人。法财经部司长伯盖对我说,法工会组织所代表的利益群体已在最近几十年发生根本变化,传统制造业的萎缩,服务业的兴起、中产阶级队伍的出现,已使目前工会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明显缺乏代表性,是有悖情理的。正因如此,近年来许多工会组织的*或示威往往虎头蛇尾,没有太多的实际效果。如2003年7月,法国政府就不顾广大公务员的*和示威抗议活动,“强行”通过了长期以来困扰法国政府的一项公务员退休制度改革计划,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但不管怎么说,在社会新的利益调节机制尚未出现以前,工会仍是法国的强势部门,无论左翼还是右翼政府,均不能对工会掉以轻心。我也对法私营部门老百姓相机作过民调,可以说绝大多数对工会组织动辄*,把社会其他行业的利益作为“人质”十分反感,认为这些工会组织太自私,不讲理,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有人甚至骂他们是混蛋。私营企业人员这番言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首先,他们入工会的比例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其次,企业员工的福利水平与政府关系甚少。他们深知,要使自己生活得好,只能是企业盈利,要企业盈利就得多干活,向市场提供最优的产品或服务。最后,与国营或公营部门的公务员不一样,*的损失不是国家和社会来承担,而是*者自己。*越长,损失越大、本人越倒霉。
  改革将使法兰西再创辉煌
  应该说,是高福利体制拖累了法国的国际竞争力,使本该充满活力的法国社会受到了各种制约。记得我曾在上大学时与我的法国外教埃卡迪(René Egardi)先生讨论过此问题,我问他法国人为什么要休息那么长时间?为什么不把时间放在国家建设上?如果少放假一周,法国经济不就可以早日超过德国了吗?不料我这位社会党籍的老师马上很正色地对我说:“我亲爱的班长同学,人创造财富为什么?不就是为了享受美好的生活吗?”
  

桀倔不傲的法兰西(4)
其实,与埃老师这样想法的法国人很普遍,在他们心目中,包括休息权在内的社保制度是法国几代矢志奋斗的结果。早在第一帝国时期,法国就有保护工伤者权利的社保条例。1848年二月革命后,“劳动权和享受社会救济的权利”被写进宪法。1893年法国开始实行公费医疗。1910年开始对65岁年龄以上的工人和农民实行普遍性退休制度。1936年人民阵线政府颁布每周40小时工作制和每年2周带薪休假制度的法令。二战后,法社保制度逐步走向完善,规定所有在法国居住的人都应成为法社保对象。1956年法带薪假期增至每年3周,1969年又增至4周,1982年增至5周。从1982年起,法国实行每周39小时工作制。1997年又减至35小时。与此同时,法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并根据物价上涨幅度至少每年增加一次。因此,社保又是法国社会进步的标志,看待法高福利与竞争力下降这对矛盾关系就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但优厚的福利待遇,不仅意味着劳动时间的减少和闲暇时间的扩大,也意味着政府必须采取抑富济贫的“第二次分配”,从而保证法国人普遍的生活安逸和维持社会公正。法每年税收和社会摊派占GDP的比例高达45%(美国仅为24%),一些法国企业家经常对我说,在法国最苦的差事是当老板,整天拼命干,在交完营业税、利润税、巨富税、遗产税、累进制个人所得税后自己所剩无几。
  我在经合组织内的几位经济专家朋友不时惋惜法国人“活在统制经济的桎梏之中”,觉得凭着法国的研发能力,法国经济应该还要好。在施瓦布博士主持的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几乎每年的保留节目就是欧美经济模式之争,而随着法国竞争力排次不断的后移,法国总是逃脱不了作为自由经济学家嘲讽的教材命运。但法国人有法国人自己的理论,因为人的消费效用是不能用经济增长率来衡量。根据法国式的福利经济学,生活中的每一缕阳光、每一寸海滩都要即期消费。但遗憾的是,法国式福利经济学并不适应全球化的今天,当全世界都在经济全球化的跑道上你推我搡前进的时候,法国田园诗般的生活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更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社会问题。如,谁也拿不出对策的失业问题。不管政府采取什么宏观经济政策,任何一届政府都不能解决源于科技进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