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法兰西印象 >

第11部分

法兰西印象-第11部分

小说: 法兰西印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曾几次到过法国,对法国大革命推崇备至。他提倡的三*义,其思想来源也有法国大革命的成分,认为中国革命就是要建立法国那样的*立宪政体。十月革命爆发后,一大批知识分子从革命*主义者转变为*主义者。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23年,李大钊又发表了《1871年的巴黎“康妙恩”》,对巴黎公社的起源、性质、经验等作了系统深刻的分析。然而,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要数轰轰烈烈的中国赴法勤工俭*动。
   。 想看书来

中国与法国的交往(2)
波澜壮阔的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动
  要介绍留法勤工俭*动,必然要先谈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石曾。
  李石曾,名煜瀛,号石曾(1881—1973年),河北省高阳县人。 1902年8月,因赴法留学签证拒签,李石曾被迫与张静江、夏循等以大清帝国随员名义,随同清王朝驻法国钦差大臣孙宝琦抵法。李石曾抵法后,起初想学军事,以实现革命的愿望,但因身体条件差,便改入蒙达尼农业实用学校学习,特别注重大豆的研究,并以法文发表《大豆》一书,为中国人第一部用法文发表的学术著作。1909年,他在巴黎西郊创办了一个“巴黎中国豆腐工厂”。
  1912年,为了鼓励青年学生以低廉的费用和苦学的精神赴法留学,以达到普及教育、改良社会、振兴实业之目的,李石曾与吴稚晖、蔡元培、汪精卫、张继等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留法俭学会”,口号是“尚俭乐学”。留法俭学会设在船板胡同义兴局,—年多的时间内,会员即达150多人。为帮助自费留法青年掌握日常用法语,俭学会又在京设立了留法预备学校。第一批学员有20多人,成为中国男女同校最早的学校。李石曾、蔡元培还与法籍学者欧乐教授(Aulard)、国民议会议员穆岱(Marius Moutet)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以促进中法文化教育之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吴玉章等人在四川则组织了“四川留法俭学会”,并在四川成都少城济川大学设立了“留法预备学校”。吴稚晖、张静江等人在上海“留英俭学会”内附设了“留法俭学会招待所”。李石曾则在上海法租界法国公立学校内附设了“法文预备班”,并在北京成立了“留法女子俭学会”。这些机构类似我们今天雨后春笋的留学补习班,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留法俭*动的发展。
  在俭学会成立后一年多的时间,赴法人数即达百人以上,超过了以往官费加自费留法学生的总数。但这些人多数还是中等以上家庭的子弟,虽力求勤俭,所需费用还是相当昂贵,多数贫寒子弟,仍无力出洋求学。此时,李石曾豆腐工厂的工人业余求学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工人李广安等根据几年业余求学实践,正式提出了“勤以做工、俭以求学”的主张,引起李石曾的注意。1915年6月,李石曾与蔡元培等人于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勤工俭学会”,其宗旨为“勤于做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这即是当年“勤工俭学”的由来。1917年夏,留法勤工俭学会在直隶省蠡县布里村(今属高阳县)设立了一所初级留法预备学校。这是留法勤工俭学会在国内设立的第一所专门培养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学校。第一期招生60余人,第二期学生共80余人。1917年8月10日,*批准了李石曾在保定城乡成立留法预备学校,第一期学生于1918年6月毕业,但因赴法事宜尚未办妥和一战刚结束,航路不通,未能及时赴法。第二期于1918年9月招生,学生以湖南人最多,有李维汉、李富春、贺果、张昆弟、张增益等,故有“湖南班”之称。毛泽东、蔡和森、肖子升曾于1918年10月6日从北京专程到保定看望在育德中学留法班和将赴高阳县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学习的30余名湖南学生。翌日,他们仨还与湖南学生同游古莲池并摄影留念。中国共产党的另一位领袖刘少奇则在第三班学习,但毕业后因故未赴法,转至上海外语补习学校学习,1921年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
  1919年3月17日,第一批89名勤工俭学生乘日本邮轮“因幡丸”号离开上海赴法,由此拉开了留法勤工俭学的序幕。由于中国学生普遍不会讲法语,他们抵法国后就来到巴黎南部100多公里小城蒙达尔纪(又译蒙达尼)补习法语,蒙达尔纪遂成为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摇篮,就像延安对于中国革命。2004年元月的一天,在留法勤工俭学85年之后,我冒着法国那种淅沥沥的冬雨从巴黎驱车来到蒙达尔纪,代表赵进军大使出席由蒙达尔纪法中友协举办的中国20年代勤工俭学历史图片展览开幕式。仪式前,蒙达尔纪法中友协主席王培文博士热情地为我们做向导。与我同行的有教育处白章德参赞、新华社记者高津英、摄影记者陈立群及大教育家、勤工俭*动发起人李石曾的外孙女朱敏达,即李石曾之女李亚梅的女儿。还有一位姓杨的老先生,是中法混血,父亲当年是小平同志的老乡,当年来法后就留下来了,娶了位法国姑娘。杨先生和朱女士均年逾古稀,杨先生还不会讲中文,但他和朱女士一样,看得十分仔细。二位老人家的到场,使我心里油然产生一种神圣的历史感。
  在留法勤工俭学创始人李石曾寓所的老槐树前与朱敏达女士合影。(2004年1月)
  在王培文的导游下,我们循着先辈的足迹,在蒙达尔纪的大街小巷捕捉历史。我们看了男子中学教室,也专门看了女子中学,又看了李维汉、蔡元培的故居,蔡畅、蔡和森及其母亲寄宿的小旅馆和*当年为蔡和森、向警予喜结秦晋之好举办婚礼的小酒馆。我们还专门参在蒙达尔纪当年向警予和蔡和森结婚的小酒馆留影。(2004年1月)观了李石曾的寓所,院内有一棵槐树,王博士向我强调,经过法国园林部门的专门检验,此树种还源自中国,已有80多年的历史。可能是李先生亲自栽的,也可能是哪位细心的同学,在远离故土之前,默默在怀里留下家乡的树种。冬去春来,几多乡思,几度折槐。朱女士看得真切,心情非常激动,喃喃自言自语“呵,那是我外祖父栽的树,我要照张相留念”。一旁的杨先生听不懂我们的中文,但他也特别兴奋,仿佛从大树的年轮里同时也看到他那莘莘学子的父亲。他告诉我,他从奥尔良市赶来参加这次活动,从未来过蒙达尔纪,想从今天的活动中来寻根。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与法国的交往(3)
在随后举行展览会开幕式酒会上,面对上百位各界群众,我代表大使致词,我说,法国朋友常说忘记过去意味背叛。作为革命之子,我带着一份朝圣般的心情来到蒙达尔纪这个伟大的城市,这个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圣城。是蒙达尔纪人民的乳汁,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法兰西文化的熏陶为伟大的中国培育了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陈毅等中国一代精英。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漫长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点。各位从参观的图片上可以看到,蒙达尔纪在中国精英旅法生活中的一切是多么的重要,在今天走上国家复兴道路的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多么的崇高!再过几天,就是中法建交40周年的纪念日,*主席即将对贵国进行的访问和中法两国正在举办的文化年活动,将预示着中法两国人民新的大交往时代已经到来。
  我的讲话虽事先有一定准备,但许多还是即兴的,充满着我个人对蒙达尔纪的情感。市长评价我的话情真意切,用的是像诗篇一样的语言。的确,我爱蒙达尔纪,我爱法兰西,我有历史责任并要以已故勤工俭学精英的名义,感谢这座城市。然而,对这段历史,许多国人已淡忘。王培文告诉我,现在中国40岁以下知道勤工俭学历史的人很少,知道向警予、蔡和森等英烈的名字更少,更不用说知道当年向警予如何在武汉被捕,用法文痛斥法租界里的法国警察和如何被国民党反动派拦腰砍死的。许多来法留学的中国同学,包括政府代表团,能说上这段历史的并不多,甚至来到蒙达尔纪也不知这座英雄城市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因此,王博士的法中友协组织这次展览意义重大,可以让蒙达尔纪的法国朋友和中国的年轻人牢记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从1919年3月17日到1920年2月15日,在短短一年多时间,赴法勤工俭学的人数多达20批,约1700多人。这种现象不仅在中法教育史上是罕见,在我国留学史上和世界留学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留法勤工俭*动的发起者希望通过中国青年勤工俭学,将法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输入中国,用“科学、实业和教育”的办法使中国富强起来。后来中国的“五四运动”和马列主义在法国的传播以及*建党和旅欧共产主义支部成立,留法勤工俭*动从科学救国逐步转向革命道路,并为中国革命造就了: 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李富春、许德珩、李立三、 陈毅、聂荣臻、陈延年、陈乔年、王若飞、蔡畅、向警予、郭隆真、熊雄、高风、罗学瓒、张昆弟、徐特立、肖三、傅钟、李卓然、何长工、欧阳钦、刘清扬、黄齐生、马志远、袁子贞等一大批革命家。正是为了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刘少奇当年才走出湖南,开始职业革命家的生涯。因此,我们今天无论如何评价留法勤工俭学的历史地位,都是不过分的。正如肖三同志所说的那样,“留法勤工俭*动最巨大的功绩是为中国共产党准备了一批最有能力的干部”。
  在回巴黎的路上,朱敏达女士与我同车,她又给我讲述了李石曾老先生的大量逸事。勤工俭*动像一部电影在我面前闪现……
  华工墓——中法的一段共同历史
  在法国西北部庇加底大区的滨海努瓦耶勒小镇,有一片整整齐齐的墓地,安葬着837名来自中国的一战劳工。为缅怀这些为法兰西献身的一战华工,我曾在2002年和2003年清明节两度来此凭吊,清风凄唳,旷野无人,每次行进至墓地,一种沉重感油然而起。
  1914年8月,一战爆发,法国为抗击德军侵略,男人们上前线打仗,女人们走进工厂承担起繁重的工作。由于战争使法国劳动力严重缺乏,法政府决定从殖民地国家招募一批劳工,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劳动力也成了招募的对象。1916年初,法国派遣驻华武官陶履德与北洋政府商议招工事。1916年5月14日,北洋政府和法国正式签订招工合同,并由买办官僚梁士饴的惠民公司承办。在“到欧洲去发财致富”美好宣传的诱惑下,共有14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来法,与法方签订了5年的苦役合同。他们大多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有些人是被“抓猪崽”而卖到法国的。但长眠于努瓦耶勒小城墓的837名华工主要来自山东省寿光和今天的河北(直隶)。
  1916年2月2日,第一批中国劳工,共1600人乘坐“香港号”邮轮从上海港出发,经过2个多月的海上颠簸才最终抵达法国马赛。他们被关在船舱的底层,整日见不到阳光,由于船上条件恶劣,一些人还没抵达法国就已命丧黄泉。
  华工抵法后立即从事与军事有关的劳动。那些过去就有一技之长的,如以前做过铁匠、木匠、油漆匠、机械匠的华工,被派往兵工厂、机械厂、坦克厂、飞机厂等从事冶炼、煅烧、轧钢和磨砂轮等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什么技术的,分配去做搬运军用物资、修路、挖战壕等重活。法国中部小城克鲁梭尔曾是华工较集中的地区,这个地方在当时的中国人心目中还小有名气。林语堂曾在其欧洲游记里提到过华工事,特别提到其在法国乐魁索城(克鲁梭尔)的逗留,并曾幻想在那找到他那失踪多年的祖父。
  在我回国前夕,为纪念小平同志诞生100周年,我有幸受邓榕女士的委托,从克鲁梭尔档案馆找到了当年小平在施奈德钢铁厂的工作证。馆长十分友好,还特意给我写了封信,详细对我讲述了当年小平同志来龙克鲁梭尔的背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与法国的交往(4)
1921年4月13日,*与其他十几名同学离开了巴耶中学前往克鲁梭市施奈德钢铁厂做工。小平被分配到轧钢车间当轧钢工,工资每天只有10法郎。当时的工卡上写道: 邓希贤,16岁,工人编号为07396,进厂注册日期是1921年4月2日,由哥隆勃中法工人委员会送派,来自巴耶中学。本来,*等人到施奈德工厂做工是为了离开诺曼底的巴耶中学。那是一家私立学校,学校待小平同志他们像小孩子一样,每天很早就要上床睡觉,生活很单调。上了几个月学,什么东西也没学到,吃的也很差。但万万没想到,工厂的情况更糟糕。繁重的苦工压榨得他们精疲力竭,低廉的工资更使他们日常生活都不能维持。资本家的压榨,工头的辱骂,加上工厂里主要以华工为主,他们大多是农民,目不识丁,作为学生的小平他们这帮年轻人与这些靠出卖苦力养家糊口的劳工情趣上实在合不到一块。4月23日,*辞去施奈德钢铁厂的工作,离开了克鲁梭,前往巴黎。我们从小平在克鲁梭做工一个月的经历可以看出,华工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华工吃苦耐劳,努力工作,这在1918年北洋政府华侨工事局在调查报告中也得到明确证实,称华工在法“名誉颇佳,成绩可睹”。然而,华工在法的境遇却并不佳。他们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0个小时,而每天的工资只有5法郎。他们像牲口一样被关在一起,不能自由活动。由于生活和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很多人患上了结核病和痢疾,又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少人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尽管中法劳工合同明确规定,华工在法只从事工业工人和农业工人的工作,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仍然被法方安排上前线为部队运送武器弹药,抢救搬运伤员和阵亡者的尸体,在枪林弹雨和炮火中出生入死,一些人甚至献出了生命。资料表明,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华工常常奋起抗争,用*、抵制等手段反对压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