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风云录-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二话没说,拔腿就追,很快就赶上了那个老者,请求也给自己看看面相。老者似乎早就对此有所预料,见刘邦急火火喘着气的样子,便不紧不慢地说:“刚才见你的夫人和孩子都是贵人之相,实不知还有阁下。阁下面相贵不可言,他们母子都得指望您才能求得富贵呀!你自己好好保重吧。”刘邦听罢,心中美滋滋地,暗想:这不是与吕公所说的一样吗?
第四章 横空出世
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在“打败天下无敌手”后,却感觉既空虚又失落,太过安逸的时光好像流水匆匆而逝,不断蚕食自己的生命。这让他很是恐慌,眼看身体大不如从前,他很想出宫去看看自己征服过的一片江山。另外他四处派人寻求能让人长生不死的丹药。但他并不把长生的希望寄托在丹药上,因此当他决定出巡时,他就选中了骊山(今陕西临潼境内)为自己大建陵墓,为此从各地征调了大量民众,百姓不堪其苦。因此当他遍游四方日,正是天下英雄倍出时。
刘邦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远远地看到前方尘土飞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伸长了脖子往前瞧。不一时,大队人马簇拥着的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地从他面前经过。刘邦感诸于内,发乎于外地脱口而出:“大丈夫立天地之间,就要有这种威风的样子啊!”还摇着头叹息刚才看到的那一幕,像做梦一样。
在秦始皇车队浩浩荡荡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有两个英雄-----项梁和项羽,也一块儿观看到了皇帝的威仪。满怀抱负的项羽指着华盖下的秦始皇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怕别人听到,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是要满门抄斩的!”
当秦始皇东游到博浪沙的时候,一个更大胆的人出现了------一心想为韩国报仇的张良!张良的先祖在秦灭六国之前,都是韩国大臣,甚至还当过几任丞相。秦军破韩的时候张良年纪还小并没有做官,不过那个时候,张良一定是为秦军的暴行所震撼,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否则无法解释后来他的所作所为。
张良年岁渐大,就开始准备为韩国报仇,号称原因是先祖中有五人相韩,所以必须报仇。其实,张良从来就没有起过要恢复韩国的念头,即使是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张良也没有为当时的韩王出过什么力气。由此可见,张良对韩国的感情并不深,对秦始皇的仇恨倒是很深的。当时张良的弟弟死了,张良也不出钱安葬,而是变着法子想趁嬴政出巡时把他干掉。
张良选择的办法是“暗杀”,他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雇用了一个能使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椎的杀手,想采用投掷大铁椎至其座车的方法暗杀秦始皇。但是秦始皇比较狡猾,准备了许多座车,结果杀手没有击中真正的座车,仅仅是砸碎了秦始皇的副车。暗杀失败。秦始皇大怒,于是下令对刺客进行了大搜捕。尽管秦始皇“大索天下,求贼甚急”,张良还是安然遁去,另外那位杀手好像也没有被抓住。
这个张良,为了避难,改了自己的姓氏,在下邳这个地方躲着,还号称行侠仗义,并救过杀人在逃的通缉犯项伯,这为后来鸿门宴刘邦的安然脱险打下了伏笔。
这个时候的张良,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没有达到“帝王师”的境界,直到遇到了黄石公。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张良在下邳闲着没有事情可做,就天天在这个地面上溜达,路过一座桥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穿的破破烂烂的老头。两个人擦肩而过的一霎那,老头一甩脚,鞋子就掉落到桥下面去了。那个老头很没礼貌的对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把鞋子取上来!”张良很惊讶,当时就想拔出老拳相向,后来想想算了,自己怎么说还是个通缉犯,况且对方又是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张良就跑到桥下面将老头的鞋子拿了上来。那个老头还真难伺候,继续发号施令:“给我穿好!”张良心想既然已经给你拿上来了,那么就给你穿上吧,于是就蹲下来给老头穿好鞋子。那老头坦然受了张良的服侍,然后施施然大笑而走。张良很诧异,目送老头而走-----
那个老头走了大约一里路之后,又极快地折返回来,对张良说:“小子还是值得教育的嘛(孺子可教矣),隔五天的早晨,和我约在这个地方见面。”张良觉得遇见高人了,于是就很恭敬的答应了他。
五日后早晨,张良到桥上来见老者,老者已经在了:“你和老年纪的人约见,怎么能迟到呢?”该老者扬长而去,临走又撂下一句话:“五天后再见。”
再隔了五天,刚刚鸡叫,张良就到了,结果老者又早到那个地方了:“你怎么又来晚了?五天后再见!”
张良怒了,结果五天后他在半夜就跑到桥上等待,不一会儿,那位老者就到了,他很高兴的说:“不错!就应该这样!”然后给了张良一本书,说道:“你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做帝王师了,再过十年你就可以发达,十三年后你可以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头就是我。”说罢,老者就消失了。
张良看看手中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于是开始勤加学习。但要是说张良就靠着这本《太公兵法》而成为汉初三杰,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中国的武侠小说中就尽多这种情节:主人公获得了某某前辈高人的武术秘籍,从此横行天下。其实,光靠一本书是起不了什么大作用的,事实上,张良也没有在“兵法”上见长,他强在天下大势的判断和谋略上。
十三年后,张良追随刘邦路过济北的时候,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了那块黄石头,于是就为此而立了个祠堂,时时祭祀。张良死后也葬在黄石冢,后辈人祭祀张良的时候,就连这位“黄石公”先生一起祭祀。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巧用迷信
历史史料中对于刘邦和其他皇帝一样也有很多迷信的传说。
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刘邦又奉命押送一批沛县老百姓去骊山服役,但在半路上已经有很多人逃跑了,刘邦也很无奈,走到丰邑县的大泽休息时,刘邦喝了些酒,然后松开了刑徒们身上的绳子,让他们自己逃命去。但有十几个人不愿意丢下他一个人走,都表示愿意追随他。
刘邦便带领大家逃亡,前面负责开路的人回来告诉他,前边有条大蛇拦路,没法通行,刘邦喝得有点醉了,训斥说:“我们这些勇猛之士行路,有什么好害怕的!”他分开众人,自己到了前边,见一条蛇横在路中间,便拔出宝剑将蛇一剑拦腰斩断。
又走了一段路后,刘邦觉得头昏,便躺在路旁休息,也等等后边的人。一会儿,后边的人赶了上来,对他说在路旁看见一个老太太哭,问她原因,她说有人把他的儿子杀了。他们问为什么被杀,她说他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刚才变成蛇,却在路边被赤帝的儿子杀了,所以才如此难过。大家当时觉得是老太太说谎,但老太太忽然就不见了。刘邦听说了,心中暗喜,以后便借此来提高自己的威信和地位。
但是按照秦朝法律,不能如数将服役民众送往既定地点,或者没有按期到达,负责人都要被罚苦役或受其他惩罚。因为刘邦把服徭役的人都放跑了,回去没法交代,也不敢回家了,此后,他就只好带着这些人,亡命于芒砀山下那一带的沼泽地区,东躲西藏。
贤惠的吕雉除了独立支撑家庭外,还不时长途跋涉,为丈夫送去衣物及食品。而且不管刘邦躲在什么地方,这个吕后每次都能准确地找到他。刘邦就很奇怪,我躲得这么巧妙,你怎么还能找到我?吕后就说,你不知道,不管你躲在什么地方,你藏身的地方都有五色的彩云缭绕,我按照这个云彩一找就可以找到你。
这足以反映吕后在刘邦四处逃亡的时候,还和刘邦保持着联系,她之所以说五色云彩,她是为刘邦政治上的兴起在制造舆论。刘邦后来就让手下人广为传播这种谣传,很多人便相信了,都想来投奔他。实际上,这种谣传基本上都是有意编造的,以此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有王者之气。
由于这些传说,刘邦在当地的威信逐渐提高,跟随他的人也就多了起来,他被当地人称为沛中的豪杰,并且开始走上了反抗秦朝统治的道路。
但吕雉尚没有期盼到富贵,安宁的生活却又掀起了波澜。她被沛县令打入了大牢。
起初,吕雉得知刘邦的下落,便寻机给他传递消息,两人还可以常常见面。时间一久,刘邦没有前往骊山却跑到芒砀山的事情在沛县城里传开了。据《汉书&;#8226;;;;高帝纪上》记载,沛县的一些子弟也都纷纷想要投奔、归附他。沛县县令对此又惊讶又恼怒,他顾不得与吕公的交情,派人将吕雉逮捕入狱。吕雉入狱后,受尽了折磨,连一些狱卒对她也很不恭敬。幸亏刘邦有个叫任敖的好朋友做狱吏,他见吕雉在狱中受苦,就想方设法予以照应,还将虐待吕雉的狱卒痛打一顿。由于任敖跑前跑后,吕雉大难不死,她因此对任敖感恩戴德。后来吕雉当权之时,把任敖提拔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看来,吕雉对此番被囚禁的经历是刻骨铭心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六章 项氏二人
当刘邦在四处逃窜时,下相这个地方也出现了一个比刘邦更英俊年轻的英雄叫项籍,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有着一张英气勃发的脸,五官冷峻,还长了一双如同圣人“重瞳”的大眼睛,挺直的鼻梁和弧形刚毅的下巴,可谓相貌堂堂的伟丈夫。
项羽的叔父是项梁,项羽就从小跟项梁生活在一起,项梁的父亲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楚王封在项县(今河南项城),所以姓项。
项羽年少时太过浮躁,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他年少的时候,曾学习识字读书,结果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后来又学习剑术,还是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责备他。项羽却振振有词反驳道:“识点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能指挥千军万马打仗、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觉得有这样的志气也不错,便教他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好好学下去了。这种浮躁的性格,也为他的人生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项羽的叔叔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yuè)阳县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qí)县狱掾(yuàn)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带项羽一起逃到吴中郡。
项梁在吴中威信颇高,吴中郡所有有杰出才能的贤士大夫,“皆出其下”,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郡有大事发生,比如: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全由他出面主办。项梁利用这种条件暗中招兵买马,或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训练子弟。
项羽从小志向远大,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羽一块儿去观看。项羽遥遥指着秦始皇的靓车华盖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乱说,是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羽很不一般。
项羽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气势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的威风。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 吴中起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打响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第一枪。他们率领起义军首先攻占了陈(现在河南淮阳)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自立为陈王,和秦朝公开对立,自此天下开始大乱。
这时楚国贵族的后代项羽和叔叔项梁也在吴中(现在江苏的吴县)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成为秦末农民战争中又一支强大的力量。同时,其他被秦国灭掉的六国贵族后裔们也纷纷起兵,加入了灭秦的行列。
陈胜起义的当年九月,会稽郡太守殷通也坐不住了,命人召来项梁商议起义的事情,项梁前脚刚站稳,殷通就开门见山地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
当时桓楚正在草泽偏僻之地四处逃亡。项梁略一思索,就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殷通让项梁出去请项羽进来。项梁到了外面,悄悄跟项羽耳语一番,又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
项梁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道:“现在可以让我把项籍叫进来了,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殷通说:“好的!”
项梁站在门口,向项籍招了招手,叫了进来。殷通看他二人神色很异常,心里就犯起了疑,追问桓楚的下落。项羽一只手按着腰间的宝剑,很别扭地站着,也不答话,眼睛咄咄地盯着殷通。殷通不知何意,很局促尴尬地请他们入坐。项梁果断地给项羽使了个眼色,朗声说道:“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一剑斩下了郡守殷通的头-----
项梁一只手提着郡守滴血淋淋的头颅,一只手举着郡守的官印,大步流星地走出会客堂。郡守的部下们大为惊恐,守府上下一片混乱。不满项梁的人开始抵抗扰乱,项羽又是大开杀戒,一连击杀了一百来人。整个郡府的人,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敢抬起头来。
项梁趁热打铁,召集原来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杀害郡守的原因,以及起事反秦的道理,此时已没有人再敢对他的计划表示异议了,于是项梁就开始大张旗鼓地发动了吴中之兵起事。
第八章 西进攻秦
杀害了郡守殷通,项梁想到自己反正已经把事情做到这种份上,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