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皇上-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惜命的杜重威自然选择走杨前辈开创的道路。
决定投降的杜重威找来副手李守贞和张彦泽商量,这两人与他气味相投,都同意投降辽国。于是杜重威派人和耶律德光联系,商量投降后的政治待遇,耶律德光为稳住他,就鼓励道:你要是投降,就让你做中原的皇帝。杜重威闻言大喜过望,就在中军帐内埋伏好甲士后,传令召见众将,大伙一到,杜重威便拿出一张纸叫众将签名,这当然不是让大家领行军出差补贴,而是降表。众将对主帅的突然决定要投降的举动大为吃惊,主要是因为杜重威悄无声息就把这一切都办了,鉴于帐内公开的“伏兵”,没有人敢反对,只好都在降表上签了名。直到这一切都搞定了,杜重威才下令全体士兵出列,蒙在鼓里的士兵们以为要出击打辽国,个个都欢呼踊跃。不料杜重威对他们道:现在粮草已尽,无路可走,我们唯有投降求生路。并命他们脱下盔甲、放下武器静候辽国安置。士兵们听到这不争气的命令,感念王清所率2000人的忠勇,全部放声大哭,但大小将领都已签字投降,他们也无可奈何。
杜重威将全体官兵都搞定后,立即派使者面见耶律德光,正式送上后晋大小将领集体签名的降表。耶律德光收下降表,命令辽军将杜重威军全部解除武装,并将士兵和军官隔开安置。至于封杜重威当皇帝一事,耶律德光绝口不提,失去30万大军的杜重威也没敢再问。经此一役,后晋军主力完全消失,再也没有抵挡辽军前进的力量。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十六章 后晋的灭亡
收降了杜重威大军后,耶律德光继晋安寨之后再次获得了大量降兵和战备物资,前两次失利造成的损失一次性全都补助回来,还有大量富余。接下来,耶律德光就要开始收拾不听话的干孙子石重贵了。他任命新科降将张彦泽为急先锋,率本部兵马直取大梁,这依然是相当高明的策略,张彦泽作为新鲜出炉的降将,正恨不得为新主子立即立下大功,加上他的熟门熟路,五天之内就率军就赶到了大梁。
如前所述,身在大梁城的石重贵完全信任杜重威,将部队全交给他之后就甩手不管不顾了。辽军包围晋军主力后,老臣桑维翰见形势危险,紧急求见石重贵,石重贵却正在后宫忙着玩鹰,没空见他。桑维翰退下后叹息道:石氏就要亡了。不久后,辽国新任急先锋张彦泽率军抵达了大梁城下,石重贵在宫中得知了这一系列可怕的变故,惊骇得几乎得了失语症,他已将能直接调动的皇家直属禁卫军全交给了杜重威,大梁城几乎处于不设防状态,后晋的其他节度使手中当然还有兵,但他也明白这些人还没脑残到主动带兵来勤王的地步,大梁城毫无疑问是守不住了。事实上,石重贵的估计是对的,后晋实力最强的节度使,河东镇的刘知远此时正在冷眼旁观,只对石重贵表示口头上的慰问,不见派出一兵一卒。眼见刘知远的如此态度,其他节度使当然也是拥兵自保,没人主动前来勤王。
认定大势已去后,孤立无援的石重贵打算效仿前辈李从珂,将自己与皇宫一起焚烧掉,刚把火点起来,张彦泽正好派人将耶律德光给后晋太后的信送了进来,从伦理上讲,后晋太后(即原后唐长公主)系耶律德光的儿媳妇,小公公在信中对老儿媳温语相慰,并没有什么斥责的语气,也没提到要严惩石重贵。见过信后,石重贵转念觉得事情大概没有那么糟,又想起当年就是耶律德光挑中自己守河东的,也许还有一线生机,就令人灭火(看完了信,又想了半天,这火还没怎么烧起来,倒是怪事),接着大开城门,向原来的部下张彦泽投降。他请求勇猛的张将军转送写给耶律德光的降表,在表中,他自称 “孙男臣重贵”,这种严肃的自称表明石重贵已经合二为一,既是耶律德光的孙子,也承认要当辽国的臣属。耶律德光接受了干孙子的投降,他要求石重贵先撤去帝号再说,也就是说后晋不再是一个国家,至此,儿皇帝石敬瑭创建的后晋帝国正式灭亡,一共存在了12年。
第二十七章 风云人物的结局(一)
由于干儿子的不争气,石敬瑭和他创建的短命王朝很快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后晋王朝兴于抢认爸爸,亡于只认爷爷,在这一兴一亡期间,一些同时代的政坛风云人物与儿皇帝一道在五代乱世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历史大剧(在本篇中他们都曾先后登场),其中一些人已先于石敬瑭谢幕,另有一些人先于后晋王朝谢幕,还有一些人则在后晋王朝消失后还依旧活跃在台上不肯下去,作为儿皇帝的重要关系人,上述风云人物的结局还得要交代。
其一,赵德钧和赵延寿。赵氏父子在后唐灭亡的前夕毅然投降了耶律德光和石敬瑭,作为曾经的竞争者,石敬瑭相当厌恶这对父子,耶律德光则将他们送往契丹安置。赵德钧到契丹后请求晋见述律太后,见面后即献上所携带的金银财宝以及土地、房产的契证。述律太后却并不忙着接收,而是问他道:你此次为何前往晋阳?赵德钧答道:奉皇上李从珂之命前往平叛。述律太后指着上*斥其道:你根本就是专程去向我儿子乞求封你当皇帝,怎能胡说八道。又指着赵德钧的前胸道:你想当皇帝就应当在战场上打败我儿子后再说,你身为后唐的臣属,却怀有二心,辜负君主,不肯进攻敌人,又打算利用天下大乱的机会,贪图一点蝇头小利,不忠不义,又有何面目活在世上。赵德钧没料到送大礼会遭到述律太后的怒斥,又不敢反驳,只能做低头不语状。述律太后这才将话题转到财物上来,问道:你的金银财宝都在此,但你的田地、房产在何处?赵德钧答道:都在幽州。又问道:幽州现在属于谁。听到此处,赵德钧已预感到述律太后正在给自己下套,但又不敢不回答,便答道:现在当然属于太后。述律太后听后大笑道:既然整个幽州都已属于我,还用得着你献田地、房产吗?完全是一付储地超多的大房产开发商的神态。小地主兼小开发商赵德钧极度羞愧,只得无言退出。由于赵德钧在与述律太后的机智问答中被严重打压,这使得他感到极度郁闷和不安,极大损害了他的身心健康,不到一年就病死在契丹,做了异乡之鬼。
赵延寿的命运则比干爸爸好得多,得到了耶律德光重用,因为耶律德光想利用有经验的汉人来统治中原,然后再由他加以操控。赵延寿曾长期供职于后唐官场,因此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加封燕王。鉴于先前石敬瑭对待赵氏父子的不友好态度,再加上要报答耶律德光的知遇之恩,赵延寿成为降将中最卖力的一个,屡次建议耶律德光南下进犯中原,并亲自领军充当急先锋。在灭晋之战中,耶律德光让赵延寿领兵开路,答应他在平定中原后立他为皇帝。这种许诺耶律德光曾对不同的对象用过多次,屡试不爽,赵延寿果然因此更加卖力,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在攻灭后晋的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
但赵延寿最终还是被耶律德光给忽悠了,石重贵投降后,耶律德光迟迟不愿兑现扶赵延寿当中原皇帝的诺言,赵延寿着急了,就让人对耶律德光说道:如果暂时不能当皇帝,让他当太子也未尝不可。他想以此提醒耶律德光,但耶律德光却表示:我对于燕王没有什么舍不得送的,就是割我的皮肉也行,更何况是其他的事,只是我听说太子要由皇帝的儿子来做,燕王怎么能做呢?一口回绝了。耶律德光在中原期间始终不提让赵延寿当皇帝一事,后来由于中原军民反抗激烈,耶律德光决定撤回老家, 赵延寿自然也要随行,中原皇帝梦眼看破灭,不料耶律德光突发暴病,死在半路上,赵延寿反倒觉得机会来了,公开宣称根据耶律德光的遗命,他己任命自己担任“权知南朝军国事”,也就是中原的临时最高统帅。但辽国的新皇帝耶律阮并不承认所谓遗命,派人将他抓捕后押解回辽国,不久,赵延寿也病死在异乡,算是与他干爸爸殊途同归。
第二十七章 风云人物的结局(二)
其二,范延光和杨光远。当年石敬瑭赦免了范延光的反叛之罪,并赐他免死铁券,让他易地为官。没多久,范延光又调回大梁,升任太子太师,这是极高阶的荣誉职位,却毫无实权,范延光干了几年,上表要求退休,要回到故乡河阳养老。石敬瑭批准了,于是范延光带着一家老小和全部家当动身出发。范延光在后唐明宗李嗣源时期就身居要职了,算是个两代四朝的老臣,又当了多年的节度使,积累了大量的身家。他的老对头杨光远(时任洛阳留守兼河阳节度使,曾任平范延光叛乱总指挥)对他的财富极感兴趣,就上表石敬瑭道:范延光当过叛徒,不在邻近天子的大梁、洛阳呆着,而要跑到外地,必然会里通外国,应趁早除掉。
明明是贪财,杨光远却非要找个为国除奸的借口,但石敬瑭鉴于当初曾承诺范延光不死,没答应杨光远的要求。杨光远不死心,继续建言要把范延光安置在洛阳,以便时时监控。这次石敬瑭同意了,于是范延光被迫从河阳迁居到洛阳。洛阳是杨光远的辖区,范延光等于是羊入虎口,他刚搬到洛阳没多久,杨光远就派儿子杨承贵领兵将他的宅院团团包围,也不多说什么,直接强迫他自杀。范延光还存有幻想,大叫道:天子赐我免死铁券,承诺不杀我,你们父子怎能如此。但杨光远是铁了心要他的命,所谓铁券还不如消费券,就叫杨承贵将他强行押上马背,挟持到城外黄河岸边,将范延光连人带马推入河中淹死。杨光远全额接收了范延光的财富,并上疏石敬瑭道:范延光是自行投河而死。石敬瑭当然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一是忌惮杨光远的强悍,二是记恨范延光当年的谋逆行为导致两个儿子的死亡,也就装不知情,追赠倒霉蛋范延光为太师了事。
石敬瑭死后,石重贵重用景延广,与辽国关系迅速恶化。早就存有异心的杨光远觉得也已到了自己出头的时机,就派人向耶律德光密报道:石重贵忘恩负义,背弃盟约,如今国内流行饥荒,国力减弱,正是灭晋的最佳时机。耶律德光此时正在恼怒石重贵的“称孙不称臣”,收到杨光远的密报后,更加坚定了出兵的信心。公元943年底,耶律德光正式起兵后,杨光远也在辖区山东平卢造反,与辽军相互呼应。然而杨光远此次却打错了算盘,在第一次辽晋战争中,耶律德光没有讨到便宜,就连夜撤军了,没能实现与杨光远的会师。辽军既退,后晋军的主力就来*杨光远,杨光远据城固守数月,城中粮草已尽,他的儿子杨承勋知道大势已去,杀了杨光远的亲信,把杨光远软禁起来,向朝廷上表投降。后晋*军主帅李守贞参照范延光的事例,将杨光远砍了头,抢了他的财产,对外则宣称杨光远病死了。杨光远是五代无耻人物的总代表,这一辈子自私自利,贪婪成性,两叛主人,其忘恩负义的水平放在五代乱世也是屈指可数的,但也就是这种人却在当时大行其道,成为主流派,只不过到头来还是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七章 风云人物的结局(三)
其三,景延广和桑维翰。景延广在第一次晋辽战争后即失去了兵权,自视极高的景延广觉得自己大材小用,郁郁不得志,干脆就纵情酒色,自我放纵。由于接连内战加外战,当时后晋朝国库空虚,朝廷要求各地方官想方设法加大税费征收力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根据上面下达的指标,景延广所辖地区按规定应当上交国库二十万串钱,这原本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景延广却极有能耐,一下子就弄到三十七万串,由于搞钱的速度太快,连他的部下都看不过去了,劝说道:您位兼将相,富贵已极,现在国家财政困难,才向老百姓征敛,您又怎能乘机弄钱,将来会连累子孙的呀!景延广听后也觉得有点过份,这才止住。
第三次晋辽战争后晋落败,新科降将张彦泽率军占领大梁后,耶律德光命他一定要捉到大话王景延广,景延广知道逃无可逃,坐等契丹人将他抓去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一见面就骂他道:辽晋两国失和,都是你干的好事!你宣称的那十万横磨剑,倒是拿出来啊!景延广无话可说,把脸埋进地里请死。但耶律德光并未杀他,而是下令把他押送到辽国去。几天后,还没等到动身,景延广就在关押的地方自扼而死,也就是自己把自己掐死,这是一种流行于当时的奇特自杀方法,无法想象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估计现在也已失传。
景延广的豪言壮语曾让石重贵听得热血沸腾,但当时的后晋并没有与这等豪言相匹配的军力和国力,景延广本人在说完大话后也拿不出具体的抗辽办法,上了战场只会死守,石重贵后来也看出景延广不可靠,不敢再让他主政和带兵。景延广的大话让后晋选择了最错误的时机与强邻决战,代价就是国破人亡,他本人最终选择了自杀,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倒是表现出了一些骨气。
桑维翰是石敬瑭的老亲信,当初石敬瑭下定决心造反,主要的推动者就是桑维翰和刘知远一文一武两人,在与辽国的关系上,桑维翰始终是最坚定的主和派,曾多次代表石敬瑭负责与辽国的双边会谈,耶律德光也曾对桑维翰的才能表示赞赏,要求石敬瑭重用他。但石重贵即位后,重用景延广,与辽国交恶,桑维翰极力反对,石重贵却听不进去。第一次晋辽战争后,景延广失势,桑维翰被请出山主持朝政,他主政期间,勤劳用心,对多如牛毛的军政事务速判速裁,效率奇高。有来请示的人怀疑他草率办事,但事后将他的决策反复研究,却无法想出更好的替代办法。然而桑维翰能力虽强,心眼却太小,凡人对他有一饭之恩必要报答,有睚眦之恨也必要报仇,因此当权后得罪了不少人,大家都去皇帝那告他,一来二去,石重贵也开始疏远他。
到了辽国第三次入侵,后晋皇帝石重贵出降,后晋灭亡。大家都劝桑维翰逃跑,桑维翰却表示:我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