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亚婚姻真相 >

第3部分

亚婚姻真相-第3部分

小说: 亚婚姻真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母总是会对孩子说“你要知道,我们很爱你”,然后便在日常生活中用过分宠爱、占有、强制等方式去爱他,并不对此加以解释,他就无法区分父母之爱和伴侣之爱。不要困惑为什么要解释和引导,因为孩子需要了解“为什么爱”。
  是的,就是“为什么爱”?父母为什么爱孩子,这看似是个愚蠢的问题,但这却至关重要,决定着孩子将来抱着怎样的态度去爱别人。
  我们可能从来没有问过自己的父母,你们为什么爱我。这似乎是个不需要问的傻问题,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认为父母的爱天经地义,这就容易让年幼的孩子认为所有的爱都是如此,不必刨根问底,不必知道原因。大概没有父母想过,我们为什么爱孩子,我们把爱赋予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让他从中感知或学习到什么。这些都被人们忽视了。于是,孩子必须接受所有来自父母的爱,不管是宠爱、强制还是占有,都无法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会把爱情想象成一种不平衡的感情,因为他们从出生就在接受不平衡的爱。所谓不平衡的爱,就是忽略了平等,一旦把男女之间的关系简单概括成照顾和被照顾,那结果自然是强势者去照顾弱小者。
  可是,爱情本身并非如此简单。难道你遇到一个处处不如你的人,你对他/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就是爱情?也许对方会认为你是在侮辱他/她,是在嘲笑他/她的无能。可是对于这一切,你并不知道,因为从小,你的父母就给了你同样强势的爱。
  当然,现实中情况并非太糟糕。在健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学会如何去爱,抱着怎样的态度去爱,付出爱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孩子最先学会的就是独立和承担责任,他们的父母用行动告诉他们,爱不是单方面的优越,爱需要尊重、体谅和互动。这样一来,孩子在长大后便会在自己的人际关系中获得他人的尊重。
  在一个较为开明的家庭里,父母用相对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子女,他们尊重子女的选择,引导而非强迫子女去走未来的人生路。当子女遇到问题的时候,这类父母不会直接去帮助解决,而是训练他们独立应对的能力,不让他们养成一有困难就退缩的陋习。事实证明,父母这种没有强势感的爱在孩子未来的恋爱关系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用,孩子不会轻易渴望被庇护,更不会一厢情愿去庇护他人。在他们与恋人相处的时候,会冷静而独立。
  显然,健康的家庭环境给孩子带来的爱情观是建立在责任之上的。这部分孩子在成长期间受到了父母极大的宽容,对成功和失败的双重宽容。父母不会因为孩子的成功而过分骄傲,更不会因为孩子的失败而横加指责。这样一来,他们在处理与恋人关系的时候,就会更加富有弹性,不会向对方提出无理过分的要求,也不会因对方拒绝自己的要求而感到沮丧。这样的爱情环境相对轻松,彼此承担各自的责任,也会恰当地争取自己的爱情。
  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这样来教育孩子,他们总是难以把握跟孩子之间的距离。如此一来,在父母长期的束缚之下,孩子对爱的概念就只有强制和占有。这些孩子就像是风筝而不是苍鹰,风筝的线永远拉在父母的手上,什么时候飞,飞多远,都由父母决定。当然,这种爱是善意的,只不过用错了方法而已。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男女关系中,要么是太没主意,要么就是太过专制,很难令爱人满意。如此一来,婚姻也可能会呈现出非常态,也就是亚婚姻状态。需要注意的是,亚婚姻状态并不等同于不健康婚姻,只不过不健康的非常态婚姻也是属于亚婚姻状态中的一种而已。
  尽管爱的轮廓在形成的时候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幸的是,那些在向往理想爱情的人也在慢慢接受着现实爱情的不完美。现实这个活教材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懂得,爱情也许不像偶像剧、言情小说中那般完美,但也总能找到令自己心神荡漾的地方。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父母的力量(1)

  在任何一段爱情里,父母都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影响。也许你会说,在爱情的世界里应该是“两人传”,父母只是台下的观众。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父母是子女的模板,潜移默化影响着子女的为人处世,包括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
  之前也说了,父母和孩子的不平等地位,决定了孩子对父母管理方式的无条件接受。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棍棒”至今都是一些父母教育孩子的主要手段,这根粗粗壮壮的“棒子”打的不仅是孩子的屁股,还有孩子的精神。大多数孩子在挨打之后都不会责备父母,反而乖乖地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他们也许认为,暴力就是爱。在暴力下长大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不容易对爱情产生幻想,她们缺乏在爱的世界里的安全感,也缺乏两性相处中的尊严。这类孩子不轻易施爱,也不轻易接受爱,大概他们从心里害怕爱,更准确地说,是害怕辜负这种爱。
  在暴力和恐吓下成长起来的男孩子则是另一种情况,他们中绝大多数的表现跟女孩子大不一样。小顾是个在事业方面颇有成就的小伙子,26岁就当上了分公司的经理,年薪20万。他好胜心极强,事事要占尽优势。从这个角度来看,他身边该有一个与之匹配的女朋友。然而,他却一直单身。不是他没有谈过恋爱,而是每个在他身边的女朋友都超不过两个月就提出分手。小顾知道,自己在爱情的世界里也扮演了分公司经理的角色,强势、霸道、当仁不让、冷酷甚至有些残忍。他一直在看心理医生,经过了解,医生才最终找到了他心理问题的根源。
  原来,小顾从小就得不到父亲的赏识,一旦犯错父亲就是一顿拳打脚踢。他曾经用尽各种方法想获得父亲的肯定和赞扬,但都没有等到理想的结果,父亲回馈给他的总是一成不变的冷漠脸色。久而久之,小顾自尊心受到伤害,他发誓要做出一番成就给父亲看。这样的经历让小顾养成了强烈的好胜心,无论做什么都要不择手段取得第一。
  18岁,小顾考上了一流大学,从此便很少回家,尽量减少与父亲见面的次数。毕业之后,小顾直接在外边跟朋友合租了一套房子,开始了另一段人生。父亲在小顾的爱情世界里扮演了摧毁者和刺激者的角色,他摧毁了在小顾幼小心灵里住着的自尊,但另一方面又刺激了小顾的求胜欲和控制欲。其实,父亲只需在小顾拿回好成绩的时候给他一个微笑或鼓励,就能帮助他建立健全的人格。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小顾认识了徐青。徐青不同于小顾以往接触过的女孩子,她显得更加柔弱,看起来很需要别人的保护。小顾并不知道,徐青从小同样生活在父亲的棍棒之下,母亲从未出面保护过她。童年经历让徐青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是个不招人喜欢的女孩子,我做什么都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我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多余的人,我不配获得别人的优待。
  徐青的性格决定了她在爱情世界里的被动和软弱,当她遇到强势的小顾,便注定了一场婚姻悲剧。徐青在小顾的猛烈追求下答应跟他交往,在交往2个月后两人闪电结婚。在结婚之后,徐青发现一切并非她想象中那么简单。婚前体贴的小顾在婚后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的关心变成了干涉,干涉徐青的一举一动,干涉着徐青的交际圈。只要徐青回家晚一些,小顾就会像审讯犯人一样盘查她。在性生活里,小顾很卖力,但是徐青却感受不到一点温存,甚至她还未迎来高潮的时候,小顾已经结束了*。这样的婚姻让徐青大失所望,然而却没有勇气结束这一切,她始终认为这都是她应该承受的,她应该感恩而不该抱怨。

父母的力量(2)
于是,徐青尽量按照小顾的要求去做,按时按点回家,每隔一个小时就给小顾打一次电话。徐青一度认为,这就是婚姻。然而,这一切小顾都没有察觉,他自顾自得享受着自以为美满的婚姻,他的妻子乖巧听话,是个难得的贤妻,从未对他说过一个“不”字。小顾同样觉得自己是个好老公,给妻子买过两次礼物,带她看过几场电影,也陪她回过一次娘家。在小顾看来,他的所作所为已经超出了他所能付出的,妻子应该感到庆幸。
  可是,徐青的心理状况却在朝着更加糟糕的情况发展,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和性生活。无奈之下,徐青只好自己去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在心理医生的治疗下,徐青在爱情里的自信和自尊得到了恢复,她不再觉得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爱,不再觉得自己应该努力迎合别人的要求,不再觉得自己好像犯了什么错误一样低人一等。在爱情自信得到恢复后,徐青向小顾提出离婚。这种假象式的爱情、婚姻模式是徐青在父亲暴力下得到的结果,这结果一度成为她对爱情的全部理解。当她接受心理干预之后,对爱情有了全新的认识,也顿悟了两人在婚姻关系中的平等。
  听到徐青提出的离婚要求,小顾简直不敢相信,他使劲想都想不出如此“美满”的婚姻哪里令妻子不满意了。徐青很冷静地跟小顾进行了一次深入交谈,如果不是徐青说,小顾真的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占有欲和控制欲是如此强烈,尽管他曾经也接受过心理专家的治疗。最终,两人和平分手。两年之后,徐青嫁给了一个追求她一年多的男人,开始了一段健康的婚姻。
  徐青和小顾是在父母暴力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也是两种典型。对于徐青来说,童年所经历的痛苦成为她为人处事的障碍,造成她懦弱和自卑的性格。像徐青一样的女孩子,只要遇到像小顾那样热情大胆的男孩子,很容易就陷入爱情盲区。对于小顾来说,由于从小得不到父亲的认可,造成他的心理缺失,从而对别人的赞赏和认可产生巨大的需求。这类人往往心理会怀着一种仇恨情绪,不仅是对像父亲一样冷漠的人,而且还对所有成绩比他优秀的人。这种情绪让他们变得偏激而霸道,甚至狠毒,为了成功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工作和婚姻,似乎都变成了他发泄的方式,正如小顾在与徐青的性生活中的表现一样,他更多的是在泻欲而不是*,他根本不会顾及徐青的需求,只是一味地满足自己。童年不美好的回忆让小顾这样的人相信,只有处处胜利才是强大的表现,不管这样做是否伤害了别人。
  两种典型所表现的不同爱情和生活态度让不少人大伤脑筋,像徐青那样的人比较容易走出阴霾,她们可以在心理治疗的协助下恢复正常爱情生活,可像小顾那样的人却比较难以走出童年阴影,他们更加固执地认为自己应该坚持原有的爱情和生活态度。这类型人多是男性,他们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难以承认自己有问题,承认了就等于让他们再进行一次自我否定。
  尽管我们不想让自己的爱情跟父母扯上关系,可父母的力量却一直出现在我们的爱情世界里,并影响着我们的爱情观。不管是在亚婚姻状态里,还是在婚姻常态里,男人女人都会联想起父母在婚姻里的作为。父母的力量不单纯出自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来源于他们的婚姻给子女留下的印象。我们在男女吵架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妈妈说的真是对”、“难道你爸爸就这样对待你的妈妈吗”……这样的争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们似乎在走父母的老路。 txt小说上传分享

父母的力量(3)
没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在婚姻中的相处之道成为孩子的榜样和模型。说白了,父母处理男女关系的方式都会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
  例如父母平时比较亲密,他们可能当着孩子的面拥抱或亲吻,孩子就会认为,这样的男女接触是被允许的,于是便会在某个年龄段做出类似的举动。如果父母比较保守,不会在孩子面前做出任何肢体上的接触,那么孩子则会认为男女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些都不过是父母影响中的一个部分而已,在很多婚姻里,男女双方会不自觉扮演起从父母那里学到角色。
  懂得沟通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大多亦然,在爱情里同样懂得如何跟恋人沟通,如此一来就会避免了很多争吵和误会。倘若父母都是暴脾气,两句话不对就掐架,那么这个家就会出现一个权威,就是掐架经常赢的一方。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子女会觉得,在一段恋爱或婚姻关系中,总是有一个人处于支配地位,那个人在这段关系里说一不二,是主导者。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孩子问爸爸,“我能吃块糖吗”,爸爸说不能。孩子眨眨眼睛,觉得这个答案不是最终决定性答案。于是,他会去问妈妈,“我能吃块糖吗”,如果说妈妈说可以,那么他会兴高采烈去抱糖罐子;如果妈妈说不可以,他也只能就此作罢。孩子的反应直接说明了现象,这个家庭是妈妈厉害,而孩子有这样的认知,是因为他目睹了在多次吵架或掐架中都是妈妈胜出。这样一来,孩子长大后就会觉得,无论是在恋爱关系还是在婚姻关系里,男女总是要有一方处于像妈妈那样的厉害地位,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平等。
  在绝大多数家庭里,父亲都是处于支配地位的,这是个社会习惯。把房子买在哪,去什么地方旅行,给孩子选个什么样的学校,都是父亲说了算。父亲喜欢的,母亲通常不会讨厌,父亲所选择的,母亲也是欣然接受。相反,母亲所喜欢、所选择的,经常会由于父亲的讨厌和拒绝而放弃,就像父亲不喜欢母亲身边的某个朋友,那么母亲就绝对不会跟她有密切来往。在这样的婚恋关系中,女性在逐步丧失独立的能力和选择的自由,她们总是抱着“我牺牲一点没什么,只要家庭和睦就可以了”的想法。然而,这种看似伟大的想法却在误导着孩子。孩子会从父母的关系中总结出一个道理:女人就是要听话,女人没有主动权。这种不平等的婚恋思想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