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歌-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算有‘谷一茶饮’脱颖而出,获得中国优 质保健品金奖、94年全国消费者喜爱的五十种保健品之一, 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开发产品。
华杰
曾载《世界信息报》95年第10期
作家谭谈和他的梦想
——访谭谈
圣诞节之夜,千年古城长沙,无处不火树银花。记者驱车来到省作协宿舍,轻轻 叩开了我国著名作家、湖南省文联主席谭谈的家门。万没料到,迎接我们的竟是他本 人。 我们刚坐下,谭谈便和蔼可亲地与我们交谈起来。当我们交谈及他为何暂搁下手 头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而一心扑在“作家爱心书屋”上时,他便滔滔不绝地讲开 了。他说他曾经有过许多梦,如吃饱饭梦、上学梦、作家梦……凭着不懈的追求和不 息的劳作,他的梦一个个都圆了。去年5月,他和两个作家朋友结伴,历时3个月, 行程1万公里,走仿了全省21个县、100多个贫困村。在一个偏僻的山沟里,他见一 位青年正在专心读一本破旧杂志。这本杂志封皮不见了,里面也卷了角,却仍被农民 当做宝贝,传递了一年多……面对此情此景,谭谈心里沉甸甸的。然而,一介书生, 既无权又无钱,心中再存济世救民之策,又能为百姓办什么事,解什么忧呢?谭谈曾 想每月整理一次报刊寄给贫困山村的农民朋友,虽说要晚读到一个月,但论时效也远 比那破烂的旧杂志强啊!沿着这条思路,他想到自己还有许许多多文学界、艺术界、 出版界的朋友,何不求求他们呢?于是,他给全国文坛的朋友们起草了一封信,他要 借助天下朋友温暖的手,在贫困地区建一座“作家爱心书屋”,让文化知识、科技信 息,化作一股股神力,来使贫困地区逐渐改变落后面貌,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一石溅起千层浪”。谭谈始料未及的是,他那一封短短的求援信,通过新闻媒体 传播后,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台、人民日报、法制日 报、中国作家报、中国文化报、湖南日报等几十家新闻单位追踪报道此事,就连著名 女作家冰心老人在病中也为“作家爱心书屋”亲自签名赠书,还有诗人藏克家、作家 巴金等4000多位作家曾先后纷纷签名捐书。至今,爱心书屋已收到4万多册。全国 政协副主席毛致用不仅寄来了《农业农村农民》近作,还为书屋题写了“人民是文艺 工作者的母亲”的题词,还有湖南省委、省政府、省政协的一些领导也给书屋捐赠了 著作或藏书,湖南省委宣传部长文选德也为爱心书屋亲自拨款3万元予以支持……所 有这些同志,为“作家爱心书屋”献爱心,无不使谭谈感激。但也有令谭谈遗憾和心 寒的地方,有些书商为了图虚名,奉献爱心有假。如长沙定王台书商捐的一些旧图书 旧杂志,不仅沾满了灰尘和污垢,还有许多是发霉的书刊,只能送往造纸厂化作纸 浆。 最令谭谈感到欣慰的是,在全国各地同仁志士的赞助和支持下,在当地政府和农 民的协助下,占地4亩,坐落在湖南涟源市田心坪村的“作家爱心书屋”终于建好 了,于元旦对外开馆。这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楼,虽院落不大,只有区区600平方 米,但风景这边独秀,因为它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颗爱心!楼内存寄着来自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几万册图书,垒成一座知识的高山……谭谈还一边微笑一边向 记者透露,由他牵头创建的“作家爱心书屋”,既是作家们为山区青少年架起的知识 “桥梁”,馈赠贫困山区启开智慧之门的一片“金钥匙”,也是作家走进农家写生的一 个基地。书屋内有六套一室一厅带厨带卫生间的公寓式住房,另有4个单间,那是供 作家到这里长期或短期深入生活用的,旨在寄希望中国更多作家为人民写出更多精美 的佳作来奉献给人类。 谭谈精心编织的爱之梦又圆了,这梦令人钦敬!但愿他还有更多更好的梦想。
华杰
原文载《中国老区报》99年第一期
她把爱献给了艺术
——访中央芭蕾舞团明星张丹丹
她宛如一只白天鹅,踏着江南雨,从天外飞来。飞进了长沙人民的 梦中,她高高的个儿,窈窕、敏捷、健谈、坦率,这就是中央芭蕾舞团 首次抵湘演出《天鹅湖》时,女主角张丹丹给我们留下的深深印象。 “我最喜欢的就是芭蕾舞艺术,它的美妙,能给人以无比的享 受。”她一边沏茶,一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刚过而立之年的张丹丹, 祖籍广东,5岁时在父亲编写的剧本中扮演角色,竟惟妙惟肖,得到父 母的首肯。13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广州歌舞团,20岁时,又考 进北京芭蕾舞学院深造,尔后,调到中央芭蕾舞团。 为了使演技日臻完美,每天,她除了涉猎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外,一 有闲暇,就钻进北京动物园,仔细观察孔雀开屏、松鹤独立、猴子和小 白兔蹦蹦跳跳地姿态。回来后,认真回忆,细心揣摩,刻苦练功,常常 研习至月斜星稀。中英联合演出悲剧《吉赛尔》时,戏剧中角色要求 高,演技难度大,参与竞争的高手云集。而她凭自信,不顾疲劳性骨 折,挥汗如雨,把在场的英方和我国专家教授都深深打动了。她终于赢 得了这个角色,获得成功。此后,她又参加中日艺术团合排的《一衣带 水》的演出,并在国内主演了《紫气东来》与《杨贵妃》,后者荣获文 化部特等奖。她还在《林黛玉》、《渔美人》和《堂吉诃德》等剧中分别 担任过主角,并多次出访美国、日本、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家,为祖国 争得了荣誉。为了祖国的艺术事业,她放弃了一次次出国定居的机会。 有一次,一位美国戏剧专家在向张丹丹求婚时说:“你太美了,太适合 跳舞了,我可以给你提供最优裕的环境,为你个人编一部独舞剧,让你 闻名全世界……”张丹丹婉言谢绝说:“我的事业在中国。” 除了芭蕾舞艺术外,张丹丹还爱好文学、绘画、音乐、摄影、英 语。她打算将来退下舞台后从事芭蕾舞编导工作。最后,她向记者透 露:为了献身艺术,把爱献给人民,她将用全部精力悉心研究芭蕾舞, 让全中国和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它的艺术价值!
华杰
原文载《空中之友》报94年第10期
镌刻如歌岁月
——访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
世界名人书画家李立昨日刚从国外出访归来,于是,记者 慕名来长沙采访了他。 李立, 1925年出生。湖南湘潭花石人。7岁丧父,寄居 外祖父家。外祖父家是书香门第,老人雅好金石书画,与齐白 石过从慎密。每至除夕,家中总要把厅堂里几张挂的字画取 下,又从阁楼上取出一批新的字画挂上,年年如是。李立惊异 地发现,原来家中所有的字画源于阁楼。一日,趁外祖母出 门,李立悄然登上阁楼寻幽探宝,果然别有天地。精美的字 画,未使他惊叹,倒是字画上的那方圆不一、古朴刚劲的朱印 令他心动。李立信手操刀,兀自裁下数十方印章粘贴成册,反 复赏玩,以为至宝。随后便常到附近山上采回一堆堆乌珠石, 打磨后按谱刻起印来…… 舅舅从中看到了李立的才华,开始指点外甥治印。从此, 李立手不释刀,乐在其中。束冠之年,居然自制“石庵印章” 一册,艺惊乡邻。在家人的帮助下,李立将册谱寄给远在北方 的同乡、前辈齐白石,竟受到白石老人的赞誉。老人惊叹李立 “刀法足与余乱真”,感叹家山又有卧龙,石庵能倾心学习于 余,余心虽喜又可畏也… …”从此,白石老人把家乡的“替 人”记挂在心,常寄书函,告诫李立“始先必学于古人,或近 代时贤,大入其室,然后必须自造门户,另具自家派别”。此 后,无论在涓水之滨的华中美术学院读书,还是在西子湖畔的 杭州国立艺专攻读,李立始终以白石老人的劝勉为座右铭,以 刀代笔,从无倦怠。 后来李立的金石书画登堂入室,名噪一时。白石老人向他 索讨仿自己的爱印“古潭州人”而刻的石章,替代自己遗失的 印,直至逝世。李立在半个多世纪的金石生涯中,以刀当笔, 刻削如泥,瞬间而成,古朴浑穆,“神刀”美誉由此而来。据 说这是从汉宫印中最难刻的“急就章”中发展而来的技法呢。 当年,他作为大陆艺术家首开两岸民间艺术交流先河,携篆刻印谱赴台展览时,这手绝艺轰动宝岛;在香港、日本、东南 亚,多少人为这操刀弄章行云流水般的境界叹为观止。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有一种时变时新的魔力,在于一代又 一代的文人各具特色的不懈追求。“方寸之地,气象万千”,千 百年来,金石作为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有过云蒸霞 蔚人才杰辈出的时代。慕前贤而不为所掩,法古人而不囿陈 规,他终于方寸中求得自己的广阔天地。 他认定,没有传统,就会缺乏一种文化魂,如山无烟霞, 春无草树。他牢记白石老人法乎古人而又“不雕琢,绝摹仿” 的教诲,在艺术之路上独辟蹊径。苦心研习甲骨、殷周金文、 秦砖汉瓦、竹简轶线、“西冷八家”,皆有涉及,而后力求脱颖 而出。他治印,刚劲简练,纵横得意,古朴雄奇。他被艺术界 公认为当今高手,作品与王福庵、齐白石等前辈一起被列入日 本出版的《现代中国著名印人三十二家》,名字载入英国文献 《世界名人词典》、《国家名人传记词典》等。 而他的书法也另有天地,以甲骨、钟鼎见长,尤以小篆别 具一格,融刀法和书法之长,古朴雄奇,力透纸背。他的花鸟 画大胆泼墨,线条洗练,如有金石之声。水仙、红梅、荷花、 杜鹃,热烈中有静穆之美,飘然脱俗。 几十年来,他传世印章达5万多方。他的作品,或作为国 家礼品馈赠外国元首,或作为珍贵展品巡游于异国他乡。许多 文化名人如茅盾、梅兰芳、吴冠中等都曾慕名索印,不少党和 国家领导人也藏有他刻的印章。 年逾九旬的李老仍兼职于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任美 术系教授,宝刀不老。他晚年最大的心愿,是“再为长沙作点 事”,筹建李立艺术馆。 记者祝愿他将为我国培育更多、更优秀的杰出艺术人才而 鞠躬尽瘁!
华杰
2010年夏
画牛画佛难画美
——访布衣画家卢望明
卢望明,生于湘潭,系美术学院中国画本科毕业,后长期 从事艺术教育和中国画创作,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美展,并出国 巡展。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去年获“海峡两岸王子杯”金 奖,现任世界禅佛书画家协会副会长。 “画画是需要天赋的,但后天的努力更为重要”,这是卢望 明多年创作的肺腑之言。他的祖祖辈辈鲜有人画画,他自幼对 画画颇有兴趣,从三、四岁看小人书,就开始学着画、看着图 书捏泥人。他从小就有独创性,不太喜欢模仿。虽然年轻时就 出名了,但他脱离俗世,专心习画,不问收获,苦心耕耘。为 了让别人能看到更好的作品,他就只有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 不断在作品中创新。“砚破书残乐苦行,田原阔别泼丹青。耕 耘普种菩提树,者个深闇贝叶经。日丽中天兴国运,月沉沧海 钓龙廷,居安虎尾春水上,士隐丛林任寄萍”,这是他的自画 像。 从他的自画像就能看出。画中的卢望明头戴草帽,身跨青 牛,正如其在画中所题“天地大镜子,照我本原真,浑身无媚 骨,盈袖有清风,砚田耕福泽,笔底走烟云,心纯耳自顺,终 老一顽童。”也曾经历过世俗纷扰,但现今他仍潜心读书作 画,日月操笔如农器之忙碌。黄发垂,并怡然自乐,感觉上更 添一层艺术的美感。 聊到画作,他最得意的便是自己创作的牛了。问及为何如 此喜爱画牛时,“牛很美,朴实无华。精神美、力度美、深度 美。”观卢望明的《九牛图》、《舔犊图》、《坦平大道直通天》 等有关牛的作品。印象最深的是《百牛禅韵》,在水中、陆地 上各式的牛都画的活灵活现,以浓墨淡彩写牛之真,透禅之 理,抒人之情,咏力之美。集大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于一 身,在人家心目中的牛是那么的苦,而在他眼中的牛是快乐 的,他平时观察牛、画牛,并在生活中不断揣摩、钻研,着实 从牛身上体会到常人不懂得心境,才能把牛画得如此洒脱,这注定了卢望明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不但牛画得好,画佛更是栩栩如生。他最为得意的是 《五百罗汉图》,所有罗汉神态各异,或仰或俯、或坐或立。 俯仰俱成佳境,行坐皆有灵气。迄今为止,能把500罗汉画得 如此灵秀的,惟有卢望明一人。卢望明之所以画佛,是认为佛 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他钻研佛法与众不同,他被称为佛 学大师,但从不大量背诵佛学典籍,他认为生活中无处不存在 佛学理念,他用与人为善,教人为善来传播他的绘画和做人理 念。卢望明认为牛是皈依佛的,他画的牛,牛中有佛;他画的 佛,佛中有牛,他把牛与佛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牛与佛的 独特境界。“佛与牛”这种既体现人间情趣,更追求超越生活 的哲学禅情,让人们对他的画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近20年来,他以高情逸志承传白石艺术薪火,辞去公职, 从高雅的艺术殿堂回归民间,隐迹山林,以画悟禅,以禅悟 画,精研佛法。致力于乡情民俗画创作,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智 慧,对传统题材作精心再创,使之具有传统民族文化底蕴,又 显现国人特有之乐观情怀,因而它的艺术作品倍受收藏家关 注。 正是这种不懈追求艺术生活情趣与大量的研究佛学理论, 不可避免的在这个超凡脱俗的画家脑中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使 卢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