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一曲东林党-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大中正说得热闹,忽然从燕南庙那边传来三遍击鼓声,高攀龙知道向孔子像行礼的时间到了,忙招呼上三人,一同朝丽泽依庸二讲堂后面走去。
在燕南堂,数百名身穿礼服的学子,向孔子像行了四拜礼,接着又一同到道南祠,向杨时(杨龟山)先生行了四拜礼,之后全体进入依庸堂,听高掌院讲话。
高攀龙用带有几分振奋地口气讲道,前几年讲修身讲礼义讲道学者,常被视为朋党,不容于朝廷,譬如我们东林。今后这种怪现象将随着新皇新政有所改变。接着他引用东林先生顾宪成的座右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来勉励诸位士子,要求他们关心民间疾苦,以天下为己任。他再三强调做人要有气节,断言说有气节而无学问者有之,未有学问而不气节者?最后他叮咛士子们做学问要躬行实践,提倡“修”“悟”并重,礼义是“修” ,仁智是“悟” ,他期望书院多出几个文天祥和于谦那样的人物。……
五
新皇上朱常洛从小供奉淡薄,再加上心情压抑,体质原本就不强,登基后日理万机,难免劳瘁,再有就是###密了些,于是渐渐感觉精神委顿体力不支,即便是这样,他仍以社稷为重,每日如时升殿理事。
他面谕九卿科道说:册立东宫(立朱由校为太子),于次月九日举行。他还批准了礼部奏请的给崩逝的万历皇帝拟的尊谥,谥号为显皇帝庙号为明神宗,并下旨九月举行仪式。在一次早朝上,朱常洛告诫刑部要慎重用刑,并派专人去诏狱,也就是皇家私人监狱,去了解有关囚犯的量刑情况,批准释放了一批因得罪先皇而被长期关押的犯官。此外他密切关注辽东战事,当得知努尔哈赤的军队偷袭蒲河,造成大明军数百人伤亡,便立即传旨命令经略熊廷弼固守,不可急躁出兵……
几天下来后,文武百官发现新皇上日渐消瘦,身体疲软,大有不胜劳顿之态,都深感不安,尤其是兵科给事中杨涟。他下朝后对汪文言说:“七月二十二皇上登基时,我近观皇上面色,无丝毫病容,前不久听说皇上不适,后又听说病情加重,今见皇上神色惨淡,你可知内情?”
汪文言回答说:“我听王安公公说过,皇上吃了御药房总管崔文升进献得大黄药后,便病情加剧。”
杨涟听后跺了跺脚,长叹一声,他清楚崔文升原是郑贵妃宫中的亲信太监,自郑妃献美女珠宝后,皇上朱常洛便有了报答之心,为此,他提升了崔文升做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御药。“皇上也太好心眼了!”杨涟对左光斗曾讲过这句话,今天又对汪文言讲了一遍。接着他又说:“那郑妃是悍妇的心肠,她最终没能封上皇后,岂有不心存怨恨的 ?她早晚会报仇的!”说到这里,杨涟一拉汪文言的胳臂,说“走 !我们去王安那里问个究竟?”
原来皇上病初,并不重。崔文升闻讯带了医官来诊治,医官号过脉,向崔文升报告说:“皇上的脉雄壮浮大,看情形是邪热内蕴。”崔文升问: “该用何药 ?” ,答“可用通利泻痢之药” 。崔文升自恃是御药房主管,当即拍板说:“那就用大黄、石膏。”医官是个庸医,崔文升又是不懂装懂,居然给皇上开了剂相反相伐之药。皇上误食了泻药,一夜起床三四十次,至今头目眩晕,不能走路,今日上朝实是勉强为之。……王安讲到这里,气愤地说:“我把崔文升叫来骂了一顿,说医家都知道‘余者泄,不足者补’,皇上日日操劳,气血两亏,正是该补的时候,你却开出这相悖之药,皇上万一有个好歹,你有几颗脑袋顶着?”
杨涟听后,仰天叹息,说:“千古一见的圣君,难寻啊 !做臣子的,倘有血性,怎忍心坐视圣上遭奸人之计?现在若还不力图加以保护,日后恐怕还有伏毒。本官绝不能闭口不发一语!”他心中打定了主意。准备上疏弹劾崔文升,并好言劝谏新皇上爱惜身体,要起居有节。
就在这时,皇上的外戚王、郭两家,挨家登门找到刘一燝、周嘉谟、杨涟左光斗等大臣,向他们哭诉了宫中的危机状态,说皇上一病不起,崔文升用大黄药是故意的,非失误也。并满怀忧虑告之,郑贵妃与西李交往密切,二人包藏祸心。同时他们还提供了一个消息,说郑贵妃曾召见过崔文升,询问皇上身体及用药情况。当听说皇上嘴唇是紫赤色,喝粥常感心里烦躁,又得知崔文升用了大黄药,郑妃竟幸灾乐祸地笑起来,她大概是曾服侍患病的先皇多年,看过不少医书,颇通医理。她冷笑地对崔说:“皇上脉象雄壮浮大,此三焦动火;两唇紫赤食粥烦躁,此满腹火结,应该是清补,你却误用大黄,大黄性寒,施之朱常洛那被我送去的美女淘虚的身子,无异雪上加霜!……”
听完王郭两家的叙述,杨涟深感上疏之事刻不容缓,他连夜起草了奏疏,题为《圣躬违和之由疏》。
在疏中杨涟首先弹劾崔文升用药无状,斥责他“不知医” ,投相反之药,
是“贼臣” ,并揭露崔乱造谣言,说皇上之病是贪婪女色夜夜无度所致,造成用药无效,而为自己开脱。接着杨涟在疏中暗示崔文升用大黄药,是“有心” ,理由是崔在郑妃宫中多年,从未发生过用药谬误之事,为何给皇上开药竟出现本末倒置的事情 ?最后,杨涟在疏中痛心大呼“皇上为何置贼臣于身边?”
两天后,锦衣卫官员传旨宣方从哲、刘一燝、韩广、张惟贤、周嘉谟、孙如游、黄嘉善、张问达,及兵科给事中杨涟入宫觐见。
杨涟既非顾命大臣,又官阶不高,刘一燝周嘉谟担心必是杨涟的上疏惹了祸,要遭廷杖。礼部尚书孙如游对杨涟说:“恐怕是皇上恼怒了你的奏本 !”杨涟慨然说:“崔奸用药误了皇上,我怎忍心不言?”
一行人走到左掖门,杨涟对身旁的周嘉谟说:“今日召对,死就死了,该争得还得争!”周嘉谟孙如游二人商量了一下,建议首辅方从哲一会儿在皇上面前给与“开解” ,方吞吞吐吐说:“宫中事原本不好插嘴,今日之事,须杨公主动认错。”杨涟不满地吼了一声:“这件事用不着搞得如此含糊,我没错,也不认!”周嘉谟担心杨涟的话会冲撞了方从哲,忙插嘴说:“方老先生也是好意。”杨涟冷笑说:“我岂不知他是好意?让外人听了,以为我怕死呢,我决心半个‘错’字也不说!”
皇上是在东暖阁接见方从哲等人的。他身子靠着桌子坐着,十六岁的皇长子朱由校侍立一旁。皇上虽面带病容,却和颜悦色,丝毫没有动怒之意。他先是双眼注视了杨涟一阵,随后便开口对阁臣刘一燝韩广二人表示谢意,说:“国家事卿等尽心,为朕分忧了!”接着对众臣说:“朕在东宫饮食不调,登基后劳累些,又未能静一静,今大病,服药竟无效 ?”刘一燝请皇上慎重用药,皇上点头称是。之后,皇上吩咐皇长子说:“哥儿也说一说!”朱由校看着方从哲说:“宫中无它事,先生告诉外人勿听流言。”方从哲答应了。最后,皇上提高了声音,说“锦衣卫何在 ?将崔文升斥逐出宫!”锦衣卫应声出去了。这时大臣们方知皇上召集锦衣卫的用意。
诸位大臣向皇上叩首告辞,正准备离去时,皇上指着一脸胡须的杨涟,对众人说:“今后再召见各位大臣,让杨大人也参加!”
六
比起郑贵妃,李选侍(西李)的权利欲望要大得多了!
新皇上在登基的第十天,就曾下谕礼部,进封李选侍(西李)为皇贵妃。李选侍着实高兴了一阵子,不久,她就变得愤愤不平了。原来礼部尚书孙如游对此事持有异议,一直压着不办。直到崔文升献大黄药,新皇上病情加剧,在乾清宫召见方从哲刘一燝杨涟等人时,又一次当着几个大臣下旨说:“册封李选侍为皇贵妃” ,并指着皇长子朱由校,对方从哲等人说:“李选侍也疼他,不然,朕也不封她?”然而礼部尚书孙如游自有主张,他斩钉截铁地说了四个字:为时过早 !随即解释说:“两个皇后(指先皇的王皇后和新皇的生母)及皇上做太子时的太子妃郭氏,她们的谥号至今还没来得及商议?……”言外之意是晋封李选侍之事还提不到议事日程。孙如游的一番话,被躲在帷帏后偷听的李选侍听了个一清二楚,她顿时恼恨成怒,脸上像布满了乌云,一转身快步回了自己屋中。
她坐在炕上愈想愈气,恨不得把这个孙大人撕成两半,就在这时,郑皇贵妃笑盈盈走了进来。郑妃开口说:“好一尊观音菩萨像,妹妹想什么心事呢?”
李选侍看见郑贵妃,如同见到了亲人,说:“贵妃娘娘你给评评理,皇上三番五次催促礼部,册封我为皇贵妃,可他们硬是顶着不办,尤其是那个礼部尚书就像天生跟我有仇似的,他一拖再拖,明明是他抗旨,可皇上一点刚性都没有?”
郑贵妃毕竟比李选侍书读得多,诡计也来得快,她脱口便说:“妹妹,不跟他们争那个皇贵妃啦 !听姐姐的话,直接对皇上说‘想当皇后!’”
李选侍乍一听,竟有点出乎意外,后转念一想,那敢情好?自己是多么羡慕先皇的中宫王皇后!每逢大典,皇后娘娘身穿红罗长裙,头戴镶有金龙的凤冠,在腰部革带的左右两侧,系有一对“玉禁步” ,那玉禁步专为保持走路平衡而设,再加上王皇后举止稳妥大方,真是母仪天下风光无限!……李选侍把自己的羡慕之情说给郑贵妃听,郑贵妃用颇带感伤的语气说:“我是这辈子没这福分了 !我仔细瞅过,那皇后所戴凤冠,三面绕有三龙二凤,龙口还衔着珠宝,凤上还饰着珠花,唉,皇后戴的是点翠金龙凤冠,我今世只配戴九只翠鸟的凤冠了。不过,妹妹还有希望……”
李选侍想当皇后的欲望,彻底被郑贵妃煽动起来了,她向郑贵妃请教说:“皇上若是不允,怎么办?”
郑贵妃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答非所问:“妹妹,你给姐姐说句实话,皇上病情究竟有多重?”
李选侍面露焦急,说:“喝汤就喘,通体皆冷,御医们都不敢开药了。”
郑贵妃心中虽喜,脸上却表情不变,说:“万一天崩地陷,妹妹一定要看紧皇长子朱由校,不许他出乾清宫,一定叫他答应封妹妹做皇太后,不封就吓唬他不让他即位 ,不封就不许他见朝臣,除了硬的,再来点软的,对他哭,说你如何如何疼他!……”
李选侍听完郑贵妃的一席话,很是感激,她说:“妾若能做了皇太后,一定请皇上封贵妃娘娘当太皇太后!”说完这句话后,她便沉浸在###之中,她心想长哥年幼,还是个顽童,即便做上了龙椅当上了皇帝,还不是自己这个皇太后说了算,到那时就如前朝一样,自己真要垂帘听政了!
李选侍与郑贵妃二人愈说愈投机,竟没料到隔墙有耳。他俩的一番悄悄话,全让乾清宫的管事太监魏朝听去了。这魏朝本是王安名下的人,刚被王安提升为宫中的近侍。于是西李与郑贵妃合谋,打算扣留皇长子邀封太后及太皇太后,行垂帘听政之实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乾清宫大总管王安耳朵里。王安考虑到后果严重,决定给外朝的阁臣及六部九卿写信,通报此事并请各位要臣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信是由汪文言一一送到各位大臣家中的。收到密信的有首辅方从哲、阁臣刘一燝韩广、吏部尚书周嘉谟、英国公张惟贤、礼部尚书孙如游刑部尚书张问达及杨左等人。
当天,收到密信的大臣,齐聚方从哲相府。大家的情绪都很气愤,还是杨涟第一个开口,他说皇长子朱由校从小就惧怕李选侍,他的生母王才人就是被李选侍凌虐殴打致死,他小小年龄哪里是泼悍的李选侍的对手 ?依本官看,李选侍若真要扣留太子,危机时刻只有“抢”这个办法了,抢出皇长子立即到文华殿举行登基大典。
刘一燝第一个表示赞成,他说这不能叫欺君之罪,为社稷着想,只能如此,不得已而为之。
左光斗也满口赞同,他说李选侍一心想学武则天垂帘听政,可惜她是既无才又无德,说穿了不过是一个狐媚女人,本官记得骆宾王写的《为徐敬业讨武则天檄》,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性非和顺,地实寒微”“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用在她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她若一旦成了势,很可能就会像檄文中所写的“近狎邪僻,残害忠良” ……左光斗这么一比,诸位大臣才感到事态确有些严重。他们都知道武则天用毒酒害死太子李弘,又废掉了太子李贤,接着又将唐中宗李显废黜,最后自立为皇帝……
“她哪里有武则天的本领?不过她真要是母鸡司鸣,十六岁的朱由校又掌握在她手里,事情还真不好办?杨大人说的办法我看可行 !”周嘉谟补充地说了一句。其他大臣如张惟贤等,也都认为杨涟大人的办法不失一个良策。这样大家的看法基本统一了,于是就都把目光投向了首辅方从哲,因方大人自始至终还未表态。方从哲是个没注意的人,这时他慢条斯理的开了口:“诸君所论之事,还须从长计议,眼下,皇上的病要紧,哪位大人谁认识能妙手回春的医生,可告之本官。”
从相府出来,杨涟约上几位东林党的同志,如刘一燝韩广张问达周嘉谟左光斗等,到自己家中小坐。大家落座后,杨涟开门见山说:“诸位大人,万一皇帝殁了,下一步别无选择,只有拥戴皇长子朱由校做皇帝了。尽管他是一个一字不识的懵懂顽童,本官认为只要他愿意与我们合作,采纳我们的意见,就辅佐他 !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韩广有些担心地摇摇头,说:“这孩子也怪可怜的,都十五六了,先皇生前就是不提他上学的事儿,活活给耽误了。不过尊一个不通文墨的人当皇帝,我心里没底?”刘一燝倒是另外一种见解 ,他说:“古往今来也有不甚读书的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和我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们的长处在于能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