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属哪座城?-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这些故事都夸张地描绘了人们寻找最适合居住的地方的努力和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之间的错位。
。 想看书来
我们要搬几次家?(1)
生命由不同的阶段组成,这个看法似乎还挺新颖。人类历史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生活在大家庭中。直到最近,人们才开始在婚后建立各自的小家庭。所以过去二十年,我们着实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迁移——步入婚姻的殿堂,离开父母的住所。
如今,人们的单身时间越来越长,结婚越来越迟,寿命也越来越长。“青春期”是20世纪才产生的概念,它是介于童年和成年之间的一个独立的人生阶段。近些年,很多人认为大学前的时光就很接近“青春期”,这个新的人生阶段常被戏称为“成年青春期”(Adultalescence)。人们支持年轻人去尝试新工作,约会不同人,并住在不同的地方。而在人生的另一端,“退休”并不意味着一个人职业生涯的结束。对很多年长的人来说,这代表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机会。
每个生活阶段都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我们的居住地如何影响自己的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以及幸福。当我们从一个人生阶段迈向下一个阶段时,大多数人已经不再期望仅仅一个地方就能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单身青年对开拓事业、结交朋友以及尽情玩乐感兴趣,所以适合这类人的地方显然就不适合有孩子的已婚夫妇。这一点显而易见,如果你还没意识到,那就去问问那些住在单身酒吧街却又想睡个安稳觉的人吧。
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不尽相同,但大体都能分成三大阶段——大学毕业之后,有孩子之后,以及孩子搬离家庭之后(这个阶段需要格外注意)。目前,在每个阶段,越来越多的人都有能力更自由、更广泛地选择在何处定居。
其实当我们考虑要住在哪里时,需要同时考虑两个相关因素。一方面是在前面已经阐述过的,我们最感兴趣的地方往往拥有大量的工作机会和繁荣的劳动力市场,同时也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性格。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联系自己的人生阶段来考虑居住地,就像有些地方能专门提供某些工作机会及生活设施,这有时会刚巧适合某个人生阶段。
为了更好地理解居住地和人生的关系,帮助人们做出更合适的选择,我的研究小组根据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做了美国大城市的新排名。首先,我们必须区分下面要说到的这五个不同的人生阶段。
大多数人都把20多岁和30多岁划分到一个阶段,我的研究团队和我更倾向于把他们划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我们按照五个人生阶段把人们分成五类。第一类是“大学毕业生”,比较年轻——20岁到29岁,刚刚独立进入社会,一般都是单身,希望寻找能够开拓事业、结交朋友、尽情玩乐并找到另一半的地方。第二类是“年轻职业人士”,年纪稍长——30到44岁,拥有自己的事业,有更多的资源用于购置房屋,而且渴求稳定。这类人包括单身贵族、同居情侣和已婚夫妇,当然前提是没有孩子。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我们要搬几次家?(2)
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并不是结婚以后,而是有了孩子以后。所以第三类人是“拥有孩子的家庭”。尽管“家庭”的概念不一,目前相对标准的定义为正式“已婚”的夫妇,其中一方不超过64岁,家中有不满18岁的儿童。
很多人都认为退休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可是当我们选择住处时,一个同样重要的时段是孩子离开家庭以后。我的研究团队将这部分人单独划分成一类。所以第四类是“空巢人士”,年纪大概在45岁到64岁。第五类是“退休人士”,年龄大都超过了65岁。
这个分类方法是凯文?斯托拉里克设计的,它建立在四个基本因素之上。第一个是某一阶段中的人口比例。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希望找出在某个特定的地方生活的是哪一类型的人。我认为这是判定一个地方是否适合某一类人最直接有效的指标。
第二个因素和经济有关,这是唯一一个贯穿五个人生阶段的因素,它包括区域经济增长以及一些具体的科技、人才和社会容忍度等因素。
第三个因素是与每个人生阶段相适应的生活环境及其质量。单身人士喜欢外出交友,那么我们就会选择餐厅、酒吧及适合开展社交活动的场所对他们进行研究。对于那些要发展事业的年轻职业人,我们会研究他们的平均通勤时间以及知识和创意类职位的工资增幅。对大多数有孩子的家庭来说,优质的学校及安全的街道更为重要,所以我们会选择犯罪率及师生比例作为研究指标。孩子不在身边的空巢人士通常会寻找一些享受生活的新刺激,所以我们会用文化艺术以及休闲活动的情况来衡量,譬如关注高尔夫课程和游艇停泊港的情况。年纪大的退休者更多考虑的是人身安全、天气状况以及医疗保障,所以我们会用犯罪率、医生出诊情况以及天气状况(如半年内平均温度变化)作为衡量指标。
第四个因素是具体花销。对很多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来讲,房租是最大的开销。所以我们利用房租负担情况作为指标,通过租房成本占住户总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大多数年轻职业人士都准备买房,所以我们用购房费用占住户总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对于有孩子的家庭和空巢族,我们会用居住总花费做指标。而像我这么大年纪的人,医保和健康护理费用更重要,于是我们对65岁以上的退休者采用的指标就是医保花费。
斯托拉里克从167个地区、规模完全不同的三组数据中整理出这四个因素的排名,这三组数据包括:人口在100万的49个地区,人口在50万~100万的46个地区以及人口在25万~50万的72个地区。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很多地方都与不同的人生阶段相适应。这个结果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中有所阐释。作为本书的背景研究,我的团队根据一大批独立的数据,整理了不下25项独立的排名,包括最适宜家庭居住的地点排名、氛围最友好的城市排名等。我们发现,不论如何比较,总有一些城市在每项排名中都名列前茅。总体而言,这些地方不仅在人们各个生活阶段中排名靠前,在经济及其他社会因素方面都表现出色。排名最高的是旧金山海湾地区,在20项最佳城市排名中都位居前列。接下来是波士顿,在13项最佳城市排名中都跻身其中。然后是奥斯汀、明尼阿波利斯、罗利和西雅图。
这些地方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现在仍有一部分人像我父母一样,很满意目前居住的地方,在同一座房子里(甚至没有换过邻居)生活一辈子。大多数地方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相反,为满足人们在不同阶段的需要,会有很多不同且特别的地区。这正好说明了简?雅各布斯所描述的真正的大都市——是满足不同人需求的“邻里联盟”。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空巢时代的不老传奇(1)
“当想要找个地方居住时,”《华尔街日报》在2006年10月这样写道,“现在退休的人们总想找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虽然天气情况和空闲时间仍然是很重要的因素,退休者还是觉得“不管是小城镇还是大城市中可以步行的街区,只要能很快结交到朋友,认识不同的人就好”。不论是多功能的开发区,还是小城镇,抑或是城市中心,只要能够延续往日工作的热情,有份第二职业,或者有一个新培养的运动或爱好,离子孙们近一些,他们就愿意住下来。空巢者和退休者现在有了更广泛的选择,没有全职工作和全职家长的束缚,他们可以更加自由灵活地选择居住地。
在长期抚养孩子照看家室之后,这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开始卖掉大房子,向往城市地区熙熙攘攘的生活。“我们不想再做房屋的奴隶了”。这是我以前在华盛顿特区的一个邻居告诉我的。很多空巢者也开始喜欢年轻职业人和同性恋聚集的地方。原因很简单:没有孩子。而且他们都喜欢彼此之间的亲切感和城市的便利设施。
很大一部分空巢者重新过上了单身生活,他们能在人群密集的地方结识朋友和其他独身群体,从而建立起他们自己的中年城市部落。
根据《华盛顿邮报》2007年5月的报道,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罗斯尼—鲍尔斯顿走廊(RosslynBallston Corridor),已经吸引了上千名中年人前去。雷?特南霍兹(Ray Tenenholtz)与妻子分开35年后搬到了阿灵顿,在这里碰到了和他一样63岁的新同伴金?斯莱德(Kim Slade)。“像我们这样的人,离婚或者寡居,孩子也都长大了,我们也需要社交生活,需要交朋友”。特南霍兹告诉《华盛顿邮报》的记者。
单身年轻人和空巢者住在一起也会发生冲突,《华尔街日报》2007年5月就刊登了一则这样的特别报道,恰当地起名为《当空巢遭遇兽穴》(Animal House meets Empty Nest)。报道跟踪记录了全国分户出售的公寓的增长趋势,最初由二三十岁的人提出,吸引的是年龄较大的买主。
这个报道也描写了两个群体直接的紧张关系。朱莉?拉米尔(Julie Lammel)是一位50岁出头的语言病理学家,她向记者描述了她在纳什维尔“兽穴”一样的住所以及惨不忍睹的景象。“有一次我上去一看,20多岁的那些人把整个屋子都霸占了,”她告诉《华尔街日报》的记者,“我想,好吧,现在不是发脾气的时候。”这只是紧张关系的一个方面:年轻的“原住民”对这群老年人的笨拙和农民般的作息时间愤愤不已,而老年人对地产价格的影响又打击着这帮年轻的地主们。
大学城也是空巢者喜欢的地方,因为那里能提供优质的健康护理,完备的生活设施,而且多样化又充满知识刺激。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空巢时代的不老传奇(2)
当然,不是所有空巢者都喜欢四处走动。很多人也喜欢不那么复杂的、田园诗一般的生活。结束了30年的传媒生涯之后,唐娜(Donna)和丈夫吉恩(Gene)从卡拉马祖(Kalamazoo)搬到了密歇根西南部的乡下。为了寻找自然而且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他们买了30亩地,自己种有机蔬菜,自己养鸡。吉恩是个业余铁匠,这可是他打造自己农场的好机会。而对唐娜来说,可以有机会用自己种的植物造纸,创作艺术品,开办自己的工作室——白橡树工作室(White Oak Studio & Gallery)。搬到这里还让夫妇俩有机会接近蓝色海岸艺术家(Blue Cost Artists)——一些工匠和手艺人联合起来,集中优势资源,向夏季旅游者、度假者以及二房东们销售他们的作品。
对大多数空巢者和退休者来说,他们选择居住地的关键在于离儿孙们近一些,他们所做的很多事情也都与此相关。当孩子们离校回家的时候,或者父母生病时,越来越多的父母,会竭尽全力跟着自己的孩子。很多情况下,父母会在经济等各方面资助年轻的家庭。有时候,“婴儿潮”一代的父母也会愿意在活力四射的大城市,同自己的孩子一起分享喜悦和激动,虽然这可能会让他们的孩子觉得很矛盾!
或者考虑一下一起搬家如何?汤姆?胡格(Tom Hoog)及其家人就是这么做的。当胡格从纽约的希尔诺顿(Hill & Knowlton)公司CEO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他和妻子就在考虑要搬到什么地方去。他们与三个孩子开了个家庭会议,讨论这件事情。一个儿子住在科罗拉多——这个家最初形成的地方;另一个儿子住在弗吉尼亚;唯一的女儿住在得克萨斯。
讨论时,胡格说,显而易见“很有必要把这个家庭在一个地方重新结合起来”。他们最终选择的地方在丹佛州外的落基山脉(Rocky Mountains)附近,离他们以前住的地方不太远。于是他们在离老房子6个街区的地方组建了一个新家。儿子迈克尔(Michael)在那儿建了新家;女儿米歇尔(Michele)及其家人从得克萨斯搬了过去;另一个儿子马克(Mark)也紧随其后。孙子们都年纪相仿,胡格补充道:“他们都在一个小团队里玩儿,女孩子们也去同一个舞蹈中心,彼此关系非常好。”
不管“婴儿潮”一代人做什么,社会都会侧耳倾听并紧跟潮流。不管他们走到哪儿,都会出现新的社区,房价都会飞涨。这一代人经历的两次大迁移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这迅速哄抬了房地产价格。当这一代人聚集在一起,讨价还价的市场不复存在,社区内的小商贩被来自亚洲的连锁餐厅所取代,五金商店让位于高端商业中心。那些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觉得被外来文化侵袭,即使有些人卖掉房子赚了一大笔钱。
诚然,“婴儿潮”一代人倡导的“回归城市”运动改变了城市的生气和活力,使后代们几乎不可能在城市里买房,把他们赶到了城市的边缘甚至郊区。有时候,如果我刚好问到这儿,我的学生和研究团队里的年轻人就会告诉我,他们对“婴儿潮”一代的所作所为非常怨恨,不仅仅是强加在他们头上的“音乐”(their music),还有占据整个城市哄抬房价的行径。
我们真的是在城市里种下了世代纷争的种子吗?时间会给我们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