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我的天堂 >

第8部分

我的天堂-第8部分

小说: 我的天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我的新老乡。望着他坚实而宽阔的背影,我想到了另一个原籍河南的新苏州人,他叫罗延银,是前年“五一”期间我们一起参加全国总工会召开的“劳模表彰”大会认识的“苏州老乡”。现年刚40岁的罗延银,老家在河南商城县,1992年他来到苏州务工,1997年他被聘为苏州城市排水服务公司疏通班的管道养护工。2006年,他以最高票当选为苏州市首届“十佳新苏州人”之一,并成为苏州有史以来首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农民工。
  “罗延银是我们苏州人的光荣和骄傲。”这话是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同志对我说的,从他的表情和语气中我感到了一位领导者的真情与胸怀。

第4章“苏”是地球人的向往(4)
“不管是产业工人、管理层,还是技术人才,我们都吸引了很多国内、国外的优秀人才。一直以来,我们都把人才引进,尤其是领军科技创业人才的引进,作为苏州对外开放一个很重要的方针。”王荣在参加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据我所知,苏州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十分重视人才和劳力的引进。早期的“星期天工程师”,到现在的“星期天科学家”都是他们引进人才的特色经验。劳务输入更是苏州在近30年中能够实现高速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据公安部门统计,1985~1989年、1990~1999年和2000~2008年三个阶段,是苏州“新苏州人”增长最快的时期,而这三个阶段正好也是苏州跨上三个重要台阶的大发展时期。
  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乡镇企业蓄势崛起。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这期间,大批乡镇企业的技术工人来自于上海国有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退休工程师。他们星期六赶到苏州乡镇,指导这些“摸着石头过河”的乡企上项目、建流水线、出产品,甚至帮助推销产品。后来苏州乡镇企业红红火火了,这些人有的就留了下来,成为第一批“新苏州人”。苏州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性转折时期,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以大规模引进外资为手段的城市工业化时期,此时各类生产要素以及海外的新技术、新产品向中心城市聚集,外向型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崛起,使得这期间的大量大中专毕业生和外地劳务人员以及到此经营办厂的企业家涌入苏州城乡每个角落,形成了第二波“新苏州人”高潮。苏州高速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是进入21世纪后的近十年,它体现了以IT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为目标指向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在这一阶段,苏州承接了国际IT产业的梯度转移,同时,国有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进改革。现代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纷纷进入苏州的各行各业,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国际化的特征也更明显。此间,大批高层次的国内外人才和有技术的产业工人聚集到苏州,形成了最大的一轮“新苏州人”潮。现今,光是从零成长起来的苏州外资企业就聚集了200多万“新苏州人”……
  一个600万人口的城市,接纳和吸收了同样数字的新人,于是有人这样称道“白发苏州青春相”。
  苏州是古老的,苏州又是青春的。一个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另一半融入到原有的那一半群体时,这个群体肯定变得青春了!
  在今天的苏州,无论城市或乡村,你很难分得清谁是真正的老苏州人,谁是新来安家落户的新苏州人,他们已经完全和这块土地的每一个角落都融为了一体。
  这就是我父老乡亲和政府官员们的高明之处:十余年前他们就改口将“外来工”称为“新苏州人”。
  一个“新”字,包含了亲切和温馨,包含了尊重和体贴,也包含了期待和希望。
  苏州对外来务工者和外来创业者的关心,并非一个简单的“改口”,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和一项项措施,更是如同一家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体贴关怀。
  看一看2006年苏州市开始实施的“新苏州人计划”的具体内容,你就会明了苏州对外来务工者和外来创业者的那份体贴关怀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政策上的关照,而是真真切切“一家人”的平等相待。这一计划中包括:老有所养——只要符合条件,外来人口在苏州参加社保,与本地职工一视同仁,平等参保,平等享受。从养老、医疗、工伤到生育、失业,五险合一。病有所医——在企业就业的外来工,被纳入城镇职工保障网。在苏州农村种田的5万外来农民,同样也被纳入当地农村合作医疗,他们的子女也享受大病医疗等保险,并享有各种免疫接种。学有所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30万的外来人员子女在苏州中小学就读,占全市义务教育学生数的四分之一。苏州设立面向“新苏州人”子女的定点中小学,仅古城区就有15所。居有其屋——通过政府投资、单位出资、吸纳民资、农民入股等集资方式,在全市建成了4000余处质量高、环境美、租金低的外来人员规模型集宿区(点),共吸引了170多万外来人员入住。尊重城市里每个公民的权利,包括匆匆过客,这是这个古老而新兴的现代化移民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4章“苏”是地球人的向往(5)
夕阳西下时的苏州高新区内,一幢刚刚建设完工的13万平方米的民工公寓——景山公寓,此时华灯齐放,轻曼的歌声悠扬地飘荡在绿草如茵的小区内。下班归来的青年女工董金娜,迈着欢快的步子,走进干净整洁的小区,暖暖的春风吹着姑娘桃花般的脸庞,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小董进了自己的宿舍——5幢C4205室。这是一间35平方米的宿舍,里面住着10名员工,卫生间、电扇、书桌一应俱全,房间里收拾得十分整洁。“这里租金每月只有六七十元钱,设施齐全,舒适安全,生活很方便。”虽然到苏州只有两个来月,但董金娜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我已经想好了,再过两三年,我把父母也接过来。苏州太美了,这里的人好,城市也好,工作和生活更好,所以我要动员全家人搬过来,都当苏州人。”其实有董金娜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苏州有一份调研报告说,在600多万“新苏州人”中,有十分之一的年轻人已经或正在准备落户此地,成为永久性的苏州人。而这中间,海外归来的学子以及外企中的外籍人士就占了相当数量。
  唐杰才,一个有着中国式名字的新加坡人,在美国读完大学到硅谷创业,12年之后他单枪匹马从美国来到苏州,起初公司连他只有3个人,做外包服务。经过几年拼搏,他一手创办的新宇软件公司进入了“全球IT服务100强”,并在100强的单项排行榜上名列“专业应用程序开发供应商”第三位。现在,唐杰才的公司在上海、大连、广州、香港、美国都有了分部,仅在苏州的员工就有1000多人,波音、微软、IBM、宝洁等众多知名公司都是他的长期客户。作为外籍出身的“新苏州人”代表,唐杰才的手印也被高高地烙在观前街上的那面光芒四射手印墙上……
  唐杰才不是唯一拥有如此荣耀的外籍“新苏州人”。
  2009年1月19日,苏州市2008年度“十佳魅力科技人物”揭晓,用德国智慧制造中国著名“刹车”的托马斯·林童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他是获得这个奖项的首位外籍专家。托马斯从苏州市有关领导手中接过荣誉证书时,向参加颁奖典礼的全场群众连声高喊道:“我是托马斯,我是苏州人!”
  托马斯在德国从事了12年公共交通系统领域的研发工作,因为表现突出而被公司派到市场更为广阔、挑战也更为艰巨的中国。而他所以最终决定来到中国,他坦言不仅是因为中国地铁市场占世界的50%,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还因为他有一个会说中文、热爱中国文化的妻子。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古老的文明神秘而令人向往。2005年,托马斯携妻子来到苏州,开始了全新的工作和生活。初来乍到的他,就要承担公司项目系统技术的开发和实施工作。他不光要面对工作上的新挑战,同时还要处理与中国同事之间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带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方式上的差异,很多困难都难以想象。但欧洲人特有的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他觉得这些差异很新鲜,所有问题也在他逐渐“入乡随俗”的过程中迎刃而解,并很快就成为地道的“新苏州人”。
  “在中国的三年,我学会了如何用中国的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这与德国不同,但很有趣。”托马斯如此说。
  三年中,托马斯带领的团队已负责参与了世界各地近30个地铁、轻轨、大型铁路的技术设计与调试工作。这些项目分布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其中包括正在建设的苏州轻轨项目。他负责参与的上海地铁9号线使用的原型车,是中国地铁国产化的里程碑标志之一。兼容并蓄的现代化苏州给了托马斯施展才华的舞台,他带来的先进技术也让中国在这方面与德国同步。吴侬软语的传统苏州把托马斯和他的妻子变成了地道的“新苏州人”,还多了一个在苏州出生的女儿。现在,托马斯逢人便说:“神秘的中国吸引我来这里,天堂的苏州说服我留在这里,我感到很幸运、很幸福。”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4章“苏”是地球人的向往(6)
二胡、太极、吟诗、演小品……又一场“情系苏州”外国友人才艺大赛开始了,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士等20多个国家的数百名异国友人竞相登台表演:
  你看,那从美国西雅图来苏州求学的欧可欣,操着一口不太熟练的普通话,神情专注地演讲着她眼中的苏州。在她的眼中,这座有着25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比西雅图大,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情好客的苏州人善解人意,会让人忘却孤独。
  再听听作为“老苏州”的周文艺是如何描述自己在苏州的生活的:“我从马来西亚来苏州工作后,就牢牢把握一切机会,从一开始便像苏州人那样自信、认真地工作,空闲时我游泳、打壁球,感到无限惬意。我之所 以安居乐业在这个天堂里,是因为这里可以常常吃到我最爱吃的大闸蟹和青梅……”哈哈哈……笑声歌声一起在这群新苏州人中波涌涛起。
  大赛现场高潮迭起,来自美国的约瑟夫妇演出小品《中国罗曼史》,那幽默、那夸张,令台下观众捧腹大笑,而约瑟夫妇依然沉浸在陶醉之中,小品“求婚记”表达了他们对姑苏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石板小巷的迷恋之情。当19岁的韩国姑娘郑秀娥穿着一袭蓝旗袍走上台时,全场欢声雷动。“苏州的美是最为独特的美,美就美在她的园林,美就美在她的小桥流水,美就美在她那又糯又甜又嗲的苏州话。我爱你,苏州,我的异国故乡!”韩国姑娘用甜甜的、清脆的嗓门高喊,一遍又一遍。
  “我爱你,苏州——我的异国故乡!”于是,全场所有人呼应着站起来,这样齐声高喊着,一直将炽热而深情的声音传遍整个苏州城……
  “是的,苏州近几年的发展和变化已经超出了我们的传统视野,出现了诸多新变化,比如经济,它已经从‘苏州制造’全面向‘苏州创造’转变,同时又朝新的方向发展,即从‘苏州创造’到‘苏州投资’——依靠苏州雄厚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和人才实力,到苏州之外的地方去实现苏州经济的另一种形态。而无论‘苏州制造’,还是‘苏州创造’或‘苏州投资’,都离不开新苏州人的力量。根据预测,到2010年,“新苏州人”将超过800万人,多于本地户籍人口。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苏州人’概念将从此改变,苏州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苏州、世界的苏州。苏州是我们共同的美丽、和谐、富裕的家园。”一位苏州干部告诉我。
  说得多好!苏州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中国的、人类的。
  然而我知道,苏州;这个我的、中国的、人类的家园能有今天这般美丽和如此活力,其实才经历了弹指一挥的时间,也正是这个原因,故而有了我的这部作品。“人间天堂”史第一部0
  异军突起
  1983年春,*到苏州视察回京后,迅速找来中央负责经济的领导同志,告诉他们:国家要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农村必须走发展社队企业之路。
  “江苏从1977年到去年六年时间,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我问江苏的同志,你们的路子是怎么走的·他们说,主要是两条。一条是依靠了上海的技术力量,还有一条是发展了集体所有制,也就是发展了中小企业。江苏吸收了不少上海的退休老工人。这些老工人有本事,请来工作所费不多,只是给点工资、解决点房子,就很乐意干,在生产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说到这里,点上一支烟,继而又对负责经济工作的中央负责人说,他看到苏州的乡镇企业发展好,给农民带来了好处,“人们喜气洋洋,新房子盖得很多”。然后脸上露出笑容,像是自言自语道:照苏州这个样发展下去,希望蛮大了。

第4章“苏”是地球人的向往(7)
这一年,中央发了一号文件,其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社队企业也是合作经济,必须努力办好,促进完美发展。”两年后,中央专门下发文件,不仅肯定了苏州社办企业的经验,而且将社办企业的名称也正式改为“乡镇企业”。从此“苏南模式”在中国大地上名声大振。
  在写此书时,我曾采访一位苏州市的老领导,他住在市区的一片前小溪后宅院的苏式小庭院内。他就是先后两次担任苏州地区和苏州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德正同志。
  高德正原籍江阴,江阴在1983年前也是苏州地区下属的一个县,后来划归了无锡市。高德正在江阴当过县团委干部,后在供销合作社工作,24岁当县委宣传部副部长,28岁当公社书记。后来调到沙洲县(现为张家港市)当县委副书记。1964年“四清”和“*”初期,被派到社教工作队,并在中央组织部任过职。1968年因本人要求调又回沙洲。1977年起任沙洲县委书记,1981年被破格提拔为苏州地区专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