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堂-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这块地方很好,我会介绍许多美国公司到这里来投资的。”
后来美孚公司真的来了。
后来阿莫克公司也跟来了。
还有路雪、和承、特灵、慧鱼、西门子等等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公司都来了。
太仓港自己也慢慢变成了港口行业的“大块头”。现今它的年货物吞吐量已达1亿吨,属于世界级大港口。
为什么常听说那些沿江沿海的城市都在喊“以港兴市”?根本原因就在于通过建设港口可以使一个城市和一个地区的经济跃上新台阶。太仓现在因为有了一个世界级大港,所以“金太仓”的地位更加牢固,就好比金色太阳被托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而金光万丈!
太仓港如今在苏州市、在江苏省都是无与伦比的大港,它的地理优势和天然良港的自然条件及决策者的战略得当,使得它雄风大展,*倜傥。
因为港口,太仓才有了影响和决定地区经济的“两区”——港区和新区,这是新太仓的重要经济板块,或者说是太仓腾飞的一对翅膀。太仓人很怀念那些曾经改变过太仓面貌的历史性人物。除周振球外,他们认为本地出身的徐建明书记和从吴江调过来的程惠明书记对太仓都有过历史性的特殊贡献。前者年轻,思想活跃,尤其是在改变太仓传统的机制问题上工作力度很大,使得政府部门的职能和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极致的发挥,最得益的是太仓的广大农民。后一位干实事,也能苦干。程惠明接手太仓时正处太仓面临宏观经济的政策调整阶段,为了把客商引进“两区”,他每年初八就带着机关干部到温州等地招商。五年下来,诸多国内外大企业纷纷入驻太仓,使太仓在万马奔腾的苏州有了响当当的“话语权”。
太仓干部现在到苏州开会,甚至到省里开会都可以扬眉吐气地往前坐了——坐在昆山、张家港、常熟和吴江干部的同一排位置上,而且有时还能坐在这些“虎大哥”的前面。
“哎,老浦,最近你们的眼睛老往东望,又有什么好事分点我们嘛!别那么小气好吗·”现在,“虎大哥”们时常逮住开会空档,拉住太仓书记浦荣皋。
这当口,始终有点腼腆的浦荣皋总是腼腆地笑笑,答:“哪有嘛!我们是小太仓,怎敢与各位老大哥比试。”
“老浦面相老实,其实他最狡猾。”“老大哥”们没辙,只好扔下一句损话。
浦荣皋着急了,赶忙拉住列位,连声说:“事情是有,只是才刚刚开始。本来我就想听听诸位老大哥们的意见,帮咱太仓出出高招的。”
“哈哈……看看,老浦和太仓现在风头出足,上海人都得买他三分账。”
“哪敢嘛!我们充其量也只能做做上海的后花园、第二办公室、后拖船……搞些小打小闹。”浦荣皋还是不紧不慢地说。
“好你个老浦啊,这上海的后花园、第二办公室、后拖船……还叫小打小闹·”
“嘿嘿,你们就别取笑咱好吗,列位老大哥早已风光数载,我们小太仓才刚刚有些春色。等满园姹紫嫣红时,一定请大家共享。”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22章金太仓之光(12)
“好,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浦荣皋知道:在苏州地面上能成一方“诸侯”者绝非等闲之辈。曾在苏州市府里当过副秘书长的他深谙此道。
苏州人讲求面子,除了秦振华这头北方性格的狮子,一般的干部不会事情还没有做好就先嚷嚷的。即使做得已经“成果辉煌”,也还在外人面前装出一副“马马虎虎”的样子。
浦荣皋在太仓当过数年市长,又有几年书记的经历,前后七八年了,这一套本领他已经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太仓这个地方,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且读书人和干事的人比较‘海派’——受江与海的影响大。*期间又是重灾区,*、叶群亲自插手的‘洪泾经验’曾经风靡一时,政治后果很严重。可太仓人总体上受农耕思想影响更深、更多。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又多,人聪明,但聪明的人往往更需要解放思想。比如说我们的城市建设,过去市区就只有一条人民路,再没有第二条超过五六百米长的大街了。这是老太仓的形象,多少年如一日,没什么变化,直到上世纪90年代前还是这个模样。我到太仓后第一件事是在历任领导的基础上,抓了继续解放思想,破除了凡事不求人的‘小壮蟹’意识和过温饱小日子安逸的思想。特别是在发展思路上进一步完善了战略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太仓的两篇‘文章’:以港兴市和接轨上海,其实这两篇‘文章’的实质和核心内容还是一件事,即太仓怎么依靠上海优势,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过去在极左思潮影响的年代,我们不敢东张西望。改革开放了,处在江海交汇处的太仓,这时突然发现自己既是江尾海头(长江的尾处、东海的头首),同时又是江头海尾(江苏的头首、上海的尾处)。以往我们只把上海看做别人的上海,后来发现我们太仓的经济和所有发展的大思路其实都离不开上海。离开了上海就没有了大平台,就没有了大战场。就说港口吧,我们的太仓港现在基本上已经成为上海港的配套港口。特别是上海洋山港建成后,它的辐射面已是后揽整个长江三角洲、前接世界五湖四海,其吞吐量、影响力前所未有,我们太仓港无法脱离这样的超级航母。而像洋山港这样的超级航母又同样需要在陆路和出航间有若干块跳板及浮栈,我们太仓港就是洋山港不可多得的跳板与浮栈。为此我们开始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发展定位,在太仓港和洋山港之间开辟了‘水上巴士’,使我国进出口重地的长江三角洲众多出出进进的货物都能通过我们太仓港与洋山港之间的‘水上巴士’获得最便宜、最快捷的服务。太仓港近年吞吐量翻倍地增加,一跃成为世界级大港口就是靠的自觉自愿承接洋山港的风和日丽与惊涛骇浪……”
太仓人的这一着,使得他们获益匪浅。上海人也很满意,因为在区域和土地面积受到很大局限的地方要想把“文章”做得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没有舒展本领的空间是万不可能的。如今上海洋山港和原有的吴淞港口加起来已经达到年吞吐量56亿吨,位居世界第一。上海人笑眯眯,太仓人跟着也笑眯眯。
“上海可以没有太仓,太仓绝不能没有上海。”这话是浦荣皋说的。太仓人说它是“浦氏名言”。浦荣皋自当太仓市长及后来当书记后,这话一直挂在他嘴边。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22章金太仓之光(13)
“昆山如今发展走在苏州各市县的前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年吴克铨等领导同志率先认识到依托上海做文章的战略思路。太仓的发展靠什么·说白了,还是要走昆山之路。但同样走依托上海发展自我的道路,我们比昆山更具优势,因为太仓有昆山没有的港口,有比昆山更肥沃的土地和与上海更贴近的邻居关系。2003年之前,我们太仓与上海也有接轨的行为,但那时基本上属于自然接轨,靠的是地理位置上的邻居关系。之后我们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接轨上海领导小组’,我亲自任过组长。这一小组的成立,使得‘接轨上海’成了全市工作的一种战略行为,同时在具体操作上成为政府部门的一种职能,大大增强了它的执行力度。从此开始进入了由自然接轨到自觉接轨的崭新阶段。”我发现,浦荣皋谈起这一问题时,眼睛是发亮的。
“这是高水平、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与对接。”他的声调高出几个分贝。
上海是什么·上海对于太仓来说何止是邻居,那是天,大到你能想象得到的东西那里都有;那是地,傍在它身上就像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太仓人这么看待上海。
“我们这儿到上海的人民广场40公里,到虹桥机场是40分钟。我们到上海办事,不会住在那里。常常是我们找上海人办事,办完事我们就很快回到了自己的家,而上海人自己却还没有到家。过去太仓人受‘左’的思想影响,不愿把自己的这块宝地奉献出来给上海人一起享用,现在我们愿意主动奉献出来给大上海作后花园,作卫星城。
“上海人在城里住久了,喜欢到乡下来吸点清新空气;上海人住惯了拥挤的弄堂和摩天大楼,喜欢到乡下住一住面积宽敞、宅前宅后有竹园、有花园、有小桥流水的平房、别墅;上海市区的房价很贵,想便宜一些的房子在城里难买到,我们太仓有。浏河镇与上海的嘉定一河之隔,房价却便宜一半。于是我们就在浏河镇上兴建适合上海人居住的房子,而且连电话号码也可以用上海区号(昆山花桥开发区也用上了上海电话区号——笔者注)。总之,现在我们的太仓既是苏州和江苏的太仓,又是上海和上海人的太仓……”
浦荣皋的这番话意味深长。如果在二三十年前太仓的书记敢说这样的话,那么他的乌纱帽肯定不会戴太久。如今不一样,苏州市和江苏省的领导听这话后不仅表情没有尴尬,反而露出了欣慰,道:“你太仓能够跟上海搞得热乎,我们高兴!”
“苏州发展离不开上海呵!”苏州领导说。
“江苏发展同样需要上海!”江苏领导说。
“太仓发展更不能没有上海。”太仓干部现在都这么说。
“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太仓完成五大基地的构建,即:一是上海制造业的转移基地,二是自主创新的扩散基地,三是国际航行中心的配套基地,四是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五是上海服务业的转移基地。这五大基地无一例外地都是为了接轨和服务于上海而确定的战略。上海作为国际金融和航运、海运中心,它的商务成本越来越高。我们太仓正在利用地理优势和价格优势,努力使自己的城市转变角色,使其成为上海的‘第二办公室’,也就是让那些总部设在上海的国内外大公司、大机构搬到太仓来办公,从而省去一半甚至更多的商务成本。另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和现代通信业的飞速发展,国际外包业务越来越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太仓作为上海的卫星城和后花园,我们正在承接越来越多的外包业务。可以预料的是:太仓的未来将真正成为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并与之一起腾飞……”浦荣皋肯定地说。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22章金太仓之光(14)
“太仓、太仓,它必须是人和仓满,风平浪静,景色迷人。我们正是按着这一目标和方向在建设自己的家园,所以太仓才形成了今天后来居上、小船载黄金、富足又和谐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格局。”浦荣皋再三邀我有空在他的地盘上“多住住”。
说实话,一旦在太仓住下,我就不会再想回北京了……因为那是真正的天堂,连爱挑剔的上海人都无法挑出毛病的天堂。“人间天堂”史第四部
苏州人的哲学……
谁都说自己的家乡好,谁都说自己的家乡美。然而我在言说苏州时却常常感到笔力不足,这是因为当代苏州的变迁难用几句话、几个篇章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这一点连生活和战斗在这片热土上的父老乡亲们也认同我观点。
当代的苏州是什么·有人说苏州是一种模式,有人说苏州是一种精神,也有人说苏州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与方向。其实,苏州从伍子胥建“阖闾城”那天起,注定了她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一个镌刻着中国独特文化与奋进追求的精神家园。
人们所言及的“天堂”之意,大概就是这种具有东方色彩的独特文化与奋进追求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吧。
“天堂”一语自古就有,这是东方人追求的最高生活境界。我们现在用“小康社会”作为现生现世的一种追求目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话出自《诗经》之中,可见“小康”概念在几千年前的东方哲学思想里就有了。“小康”是东方人对现生现世生活的一种向往目标,“天堂”则是东方人对未来世界的一种梦想追求。“小康”与“天堂”,蕴含了东方人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理想化世界的一种人生哲学追求。
苏州古今被称做“人间天堂”,当代的苏州又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下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典范和样板。我确实有些感到笔力不足。因为你无论从哪个角度和哪个方面去讲述近30年的苏州发展史都可能是一部鸿篇巨著。
有人对我说:你应该写一写苏州的教育发展史。我稍作涉猎,就发现这块领域的苏州,在昨天和今天都是那样的光彩夺目。
昨天的苏州教育可以说是星光灿烂,有远古的军事教育家孙武,他的十三篇《兵法》流播千秋。传说当时的吴王想试孙武的兵法是否管用,于是令他操训宫女,结果孙武令旗一出,吴王的两位爱妃嬉笑乱阵,孙武当即杀之,没半点军事知识的宫女们顿时肃然操练,军容整齐。孙武兵法从此名扬天下,直至今天,仍为中外军事学界奉为经典。昨天的苏州人,另一位令我敬佩的重教育者是宋代大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范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人们先天下、后个人,成为千古座右铭。他在苏州为官时选了个地方准备安家,结果风水先生一看,说“此乃龙头宝地,范氏后裔必世代大官”。范仲淹一听,立即改变主意,自己出资造了一座孔庙和一所学府,开创了当时中国的第一个培养高等人才的郡学。“吾苏也,郡甲天下之郡、学甲天下之学、人才甲天下之人才,伟哉!”范仲淹在《苏郡儒学兴修记》中如此赞叹道。苏州学风从此“甲天下”,故而带来苏州才子层出不穷,成为中华优秀人才的摇篮。后来的苏州教育之风更是大盛,光有名有姓的教育家如明初的况钟,北京故宫的设计者、建筑教育学家蒯祥,文学教育家冯梦龙,清代的医学教育家叶桂,文字教育家俞樾,苏绣教育家沈寿。近现代的教育家就更多了,如顾颉刚、叶圣陶、颜文梁、夏坚伯、谈家桢、时钧、钱伟长、张光斗……他们的存在,使得苏州这块富庶的土地上始终学风蔚然成风。在我小时候就常听大人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