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堂-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我先买50亩地可以吗·”
“完全可以。”
“哈哈……”镇党委书记和新加坡大资本家就这样在阳澄湖边上握手定了这桩事。
黄裕典走后,有人就嘀咕起汪国桢:你这个党委书记到底会不会谈生意嘛!人家都没投资到我们正仪,却将一块好端端的湖边好地给了人家。
“别急嘛,好戏在后头嘛!”汪国桢胸有成竹地说。
果不其然,几个月后黄裕典又来了。这回黄裕典来的头一句话就告诉汪国桢,“这个地方太美了,我自己的别墅就不造了,我想在这里搞个度假村。”
戏来了。汪国桢心想:项目不是来了嘛!他问黄裕典要多少地。
“500亩。先试试,因为你们这里毕竟是农村小城镇,搞度假村还是有些风险,如果我预计准确的话,第二、三期再划地也不晚。”黄裕典说。
“好吧,先生就先搞一个度假村吧。”汪国桢答应道。
500亩地批租出去,有人在此建昆山第一个度假村,商业和投资意义不会小。正仪人看到这一点,于是也充满着对黄裕典先生的期待。
“希望你们把路桥等基础设施也相应配套起来。”黄裕典第一次向正仪人提出建议。
“请黄先生放心,我们一定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汪国桢保证道。
后来正仪的路桥建设和其他基础设施开始迅速动起来,而且请了专家设计,又用一流的施工队建设。
“好。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自然风景,我又要改变一下投资意向了!”黄裕典真是个多变之人,第三回来正仪时,他又把自己的投资意向改了,不过是往更好和更大的目标改——他要建一个大上海高尔夫球场。
“这里距上海那么近,是真正的上海后花园。建大上海高尔夫球场绝对名正言顺!”这回是黄裕典激动地跟汪国桢说。
昆山建“大上海高尔夫球场”·!太妙了!太有商业头脑了!汪国桢的内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敬佩之情。
3000亩批租,一次性签约,就这样敲定!正仪一个“大上海高尔夫球场度假村”项目就等于别人10个、20个外资企业落户。
这就叫大手笔。而黄裕典的大手笔没有停止。听说正仪人为了给他腾出一片“秀丽明媚”的湖光水色之灵地,不惜辞退了一个客商的5000万投资,后来又见正仪为“大上海高尔夫球场度假村”专门建一个全部由管道处理的污水处理厂,他大为感动,“我再要3000亩地!”黄裕典第四次改善投资意向。
一共6000亩地,黄裕典的集团公司在正仪购置了这么多地,绝对的大手笔、大制作!后来“大上海高尔夫球场度假村”很快建了起来,还连带建了一所高尔夫学校和一座别致的湖滨俱乐部,以及一座五星级酒店等等。
正仪突然“洋”到了家!原来的“黄花闺女”也一下子成了“豪门贵小姐”。
高尔夫球场开球那天,李全林书记等昆山领导都出席了。“正仪的球开得好,是昆山发展史上的画龙点睛之笔!”市委书记这样评论道。
昆山再生一只“小虎”。后来随着台湾“工业之父”王永庆的“台塑”、台湾蔡氏四兄弟的宝成集团、台湾林玉嘉的“台玻”和日本的“丰田”等落户,使巴城、周市、张浦、玉山和淀山湖等镇都一个个成了“昆山小虎”。
“国”字号开发区,加12只“小虎”——昆山给这些“小虎”起名为“昆山开发区配套工业区”,如此一来,昆山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和本世纪初时,已真正呈现龙腾虎跃之势。
有两则“民间传说”很有意思:
一则说的是现任市委书记张国华那年去台湾拜会王永庆,这一老一少都是龙年出生的“中国龙”,岁数相差48岁,竟然谈得那么和谐亲切。王永庆后来就是冲着张国华这年轻有为的“昆山小龙”而决定把“台塑”落户到昆山的。“你我两条龙在一起,昆山就会有‘双龙起舞’的好戏呵!”王永庆老先生握着年轻的张国华的手,好是一番欣慰。
第二则讲的是宝成集团的蔡氏四兄弟的故事。这蔡氏四兄弟一直在东莞创业,后移师昆山成立了“龙腾公司”。公司成立那晚,四兄弟在一起打牌,第一副牌摸下来,四兄弟诧异万分,也惊喜万分:四个人手上的十三张牌,竟然全是从A到老K整整齐齐排好了的一条“龙”!昆山有龙!昆山藏龙!昆山能让虫变成龙呵!蔡氏四兄弟目瞪口呆地这样齐声高呼道。
昆山真的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跑在最前面的一条中国龙,这条龙让13亿中国人,尤其是9亿中国农民看到了真正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什么样子,真正的中国小康社会是什么样子。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19章秦振华与张家港精神(1)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没听说过“张家港”这个地名。上世纪90年代初,报纸上连篇累牍地都在介绍苏州的张家港经验时,我有些困惑:苏州哪来一个“张家港”·而且“张家港”竟然成了全国学习的榜样!于是打电话问老家的父亲。
“就是原来的沙洲县!从我们常熟分出去的……”父亲这么一说,我才明白,原来“张家港”也是我的故乡一部分喔。
中国人认识“张家港”并不比我这个苏州人认识得晚,几乎是同时的。
张家港的地理位置就在我的出生地西北角,过去这里叫沙洲。顾名思义,是沙里的一个洲地。你看一看张家港的地图就知道,它处在长江口的第一岛——上海崇明岛的上游,不足百里的长江入海之前的那个大虎口处。在张家港之前的长江基本上是几百米的江面,而到了张家港之后的长江犹如滔滔巨龙,奔腾投向大海怀抱……
196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常熟与江阴交界的那片长江积沙地设为独立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同时将常熟以北划出14个乡(公社)、江阴以东划出9个乡(公社)组成了沙洲县。
沙洲这个名字我很小时就知道,当我不好好吃东西的时候,奶奶在旁边会用“再不好好吃,就把你送到沙洲去”的话吓唬我,幼小的我就牢牢记下了这个地名。在我记忆中,或者在我们苏州人的记忆中,沙洲是个穷地方,至少是我们苏州地区最穷的地方。“那里人饿死后就被扔进长江里喂鱼吃……”奶奶这样吓我,致使我从小就对沙洲有种恐惧感。
张家港是1986年12月1日正式从沙洲改名过来的。那时我正在北京的部队工作,回老家的时间少,不像现在,一年有时回几次。张家港的名声让我意外甚至有些吃惊:苏州竟然还有一个张家港那么出名·而且比我的出生地常熟还有名气!我不相信,甚至很长时间不愿相信,直到几年后我回苏州,到了张家港看了一次之后,才发现张家港确实比常熟强——那是张家港第一条“步行街”问世一年后我去的。
当时全国县级城市中张家港是惟一有一条高水平的步行街的市,我当时的直感是:这街并不比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差多少。王府井大街有些乱,张家港步行街很文明、很干净,我认识张家港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后来对张家港的认识越来越多了。先是因为张家港的一位叫江浩的干部当了常熟市委书记,他魄力大,语言风趣,出口成章,抓工作的顺口溜像作诗一样精彩,他主政常熟那些年里把张家港人那种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使得苏州诸县中的“老大”常熟的工作干劲和作风来了个彻底地改变。江浩同志在任常熟书记时,我第一次为老家写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大国的亮点》,记录的正是他到任前后的那段历史。后来常熟又来了一个张家港人当市委书记,这人我不熟,但也闻知他把常熟老城改造得如花园一般,同时又建设起了两个开发区,使常熟经济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年又听说第三位张家港人到常熟来当书记……我想苏州市委这么作人事安排,必定有其道理,至少说明张家港的干部是非常过硬的,他们能够领导苏州区域中的县级市“老大”常熟迈向一个新高度。
常熟人过去一直从内心里看不起沙洲人,当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不怎么瞧得起张家港,因为无论是沙洲还是张家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它只是常熟的某种附属与“穷小弟”的角色。但在近十多年里,我再回常熟听老家的人讲张家港时就完全不一样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19章秦振华与张家港精神(2)
一句话,在今天的苏州,再没有人敢把张家港不当做一回事了!张家港的虎势和实力,让所有苏州人感到了一种自豪和雄气。
这几年张家港给我的印象越来越深,许多在北京工作的乡友过去宁可说自己是常熟人,也不愿承认自己是“张家港”人。但时至今日,乡友们一个个都堂堂正正地说自己是“张家港人”了,而且神情上丝毫没有一点自卑,倒是满脸的自信和骄傲。比如清华大学的大院士张光斗,比如中央台的美女主持人沈冰等等,他们现在都非常自豪地告诉人家,他们是张家港人。
张家港人完全可以自豪地声称自己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因为所有去过那里的人不会不相信张家港作为苏州的一部分而有什么丢人现眼的地方,相反苏州因有张家港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第1节“苏南的苏北”一鸣惊人
在苏州,像常熟、吴县、吴江等诸县市,过去几个世纪里都是名扬天下的富饶之地,又是出才子佳人的地方。你不用赞美,它们也早已被外人熟识。苏州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诸侯”的烘托。沙洲和张家港则不一样,它不仅没有史书上可以阅读到的吴越文化的经典之作,更没有吴江的绣娘、吴县的虎丘与寒山寺,它有的只是长江卷起的浪涛与江边那些破落的草房子以及带有几分凄婉的河阳山歌……
“当时我们沙洲建县之初,县委向上面写了一份报告,那里面有一句话我至今仍记得:‘我们一无所有。’这是县委向上级打的报告中说的话,你可以想象一下什么叫‘一无所有’。1962年,距今也还不到50年,那时我们的沙洲全县没有一辆载重汽车,更不用说小轿车了。县机关召开50人以上的会议,生活用品一切自带。机关人员吃食堂,睡通铺;夫妻不同居,小孩女方带;几个人合用一张办公桌,电话不通农村;用电,只有一部柴油机发电;运输仅靠一只小机帆船——县长书记上苏州开会也只有这个最高待遇。百分之八十的农民住草房,全县一年的总产值才3000万元。这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距离实在是太远了,所以苏州人叫我们沙洲是‘苏南的苏北’,意思是苏州最穷的地方,穷到比苏北的水平还不如。”一位老张家港人对我说。
我曾问过自己的父亲,他点点头,说:“沙洲建县时确实非常穷,干部不愿去。”当时像他这样的生产大队干部,如果愿意到沙洲去,组织上可以安排当一个吃国家口粮的公社干部,“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不愿去。”父亲自嘲地说了一声:“如果真去了,现在我至少也是秦振华级的干部了!”秦振华是张家港市的拓荒者和张家港精神的缔造者,他退休之前是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也许苏州人在若干时间里并没有把沙洲(后来改为张家港)看做是那种富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或者认为“沙洲根本不代表苏州本色”的缘故,沙洲人(张家港人)从出世的那天起,他们就有一种发愤图强的强烈志向。
从字面上看,沙洲就是沙积而成之地。它的历史不长,这与早在千年前就脱胎成江南鱼米之乡的苏州列县相比,实在不能相提并论。作为苏州的“边角料”,这也决定了沙洲人虽属吴地,但性格与苏州人有很大不同。*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刘云山曾著文说过这样一段话:“1995年盛夏,我去张家港调研……在我的想象中,江南水乡的苏州人应是吴侬软语、清秀文静。但眼前的秦振华却像一个山东大汉,身材粗壮魁梧,说话铿锵有力。谈起张家港的情况如数家珍,充满豪情,讲到张家港的未来胸有成竹,充满信心。他的神情,他的言谈,他的举止,总使人感到有一种力量,一种劲头,一种精神。”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19章秦振华与张家港精神(3)
云山同志是北方人,张家港人给他的印象完全是想象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和气度,说明了张家港人的独特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张家港地处长江奔腾入海之前的喉咙之口,千百年来它一面伸展双臂接纳上游奔腾而下的滔滔长江水,一面又挺胸抵敌潮生潮落的大海潮汐,它因而粗犷,因而豪放,说话要与涛声比高低,做事要同浪潮比力量。张家港人从祖辈那里知道,要想活命,就得步步赶在浪尖上行走;要想成功抵达彼岸,就得急流勇进不畏险滩……
这就是张家港人。
曾有诸多社会学家研究过张家港精神,而且将其精神总结成“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这十六个字。但我要说的是,除此之外,张家港精神,还有那种长江蕴育的江浪文化和独特性格。长江的文化和长江的性格是什么·简而言之,它应是一种千年累积、厚积薄发和千里不懈、勇往直前的那种豪情。
在张家港市成立之前,沙洲作为“苏南的苏北”之地,就曾经为摆脱自己落后的命运奋争过,而且有过享誉全国的一鸣惊人之举,这也说明了张家港人(老沙洲人)血脉里流淌的本是一种大江气魄。
第2节“秦大胆”创纪元
说张家港,肯定是离不开秦振华这个人的。虽然有人说“张家港精神”不是哪一个人创造的,但如果离开了秦振华这个人,张家港和“张家港精神”就不会那么名扬四方。
秦振华是创造张家港新纪元的一个最重要的历史性人物,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
老实说,见过秦振华的人没有一个不被这位说话爽快、激情四射的江南“东北汉”所折服。他是地道的苏州本地人,但正如刘云山同志的直感一样,他的长相、他的气度、他的语言,甚至他的动作,少有吴人之气,反倒是一个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