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堂-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老板八木先生曾对吴克铨说:“有你吴县长在,我要在昆山办10个厂,让昆山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那时我请吴县长当市长。”
吴克铨笑言回应:“10个厂太少,我希望你办20个、30个厂,那时我愿意来当你们的市长。”
两人从此交上朋友。后来八木先生真的为昆山拉了三位数的日资企业到昆山来落户,而就在1989年昆山撤县改市时,吴克铨也当上了昆山市第一任市长,为此这两位老朋友还聚在一起共同举杯喝了点小酒……
昆山是以浓浓的人情来羸得外商、台商和国内企业与经济人士到这儿兴办企业的。我的苏州老乡们骨子里有一种天然的讲人情的传统,他们把人情看得与亲情一样重要。他们知道不讲人情的人就像不认亲娘老子的不孝之子。为了人情,他们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面子和牺牲自己的利益。
人情重于泰山,它作为人的基本素质来塑造和完美苏州人的形象与品质,这是这个地方得以千年富足和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昆山人将完美和浓烈的人情融入招商和发展本地经济之中,使得人情成为战胜其他地区竞争对手的法宝,并终获全胜。
1991年9月的一个下午,台湾沪士公司董事长吴礼淦先生在上海一家宾馆里长嘘短叹,原因是他本想在上海投资,结果几天下来非常失望。偶然之中有人提议到昆山试试。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43)
“昆山在哪里·”
“昆山就在上海旁边。”
“那里能开车去吗·昆山风景好吗·”
“好开。去了你就知道了。”
吴礼淦就这样半信半疑地来到了昆山。他发现:昆山距离上海很近,比到浦东还近些。风景就更不用说了,住惯了大城市的人偶尔到乡村时总感觉别具一格。
“怎么样,吴先生是不是感觉我们这里地肥水甜鱼鲜人热情啊·”此时,吴克铨已因年龄关系不再担任昆山市领导了,所以出面接待吴礼淦的是女市长郑慧珍,她细声细语地这样问客人。
“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吴礼淦蹲在一条小河边捧起一掬清澈的碧水往脸上一泼,高兴地说。他深情地望着眼前那片仍是稻田的开发区新规划的土地,凭借多年的经验他知道,昆山人是在用厚道和真诚为他挑选了最好的投资地。
“我们到阳澄湖喝喝本地清茶怎么样·”女市长仍然和颜悦色地提议道。
“好,好好!我们去喝茶。”
秋高气爽,湖水澄碧。鸟飞鱼跃,风拂微波。
吴礼淦顿感心旷神怡。近处,湖心竹亭子茶馆内传出一曲京剧《沙家浜》,让喜欢国粹的吴礼淦更是乐不可言。
“我签!签!——”喝茶之间,吴礼淦欣然将一个3000万美元的大项目签了下来。
签约之后,女市长轻轻地将一个蒲包拎到吴礼淦先生面前,说:“吴先生,这是我们昆山的土特产,闻名世界的阳澄湖大闸蟹,今天正好开捕。”女市长的话还没有说完,吴先生竟满脸泛红光地大呼:“真的吗·快让我看看,让我先睹为快!”原来吴礼淦先生的夫人是上海人,吴礼淦在台湾时就早已熟知阳澄湖大闸蟹,今天得以在产地阳澄湖亲眼见到心仪之物,怎不叫他惊喜万分!
“因为是刚上市,不很硬,最好早一点带回去,和你夫人共享美味。”女市长细心地关照道。
“一定。一定。”吴礼淦先生已经喜上眉头,高兴得有些手舞足蹈了。
“太太啊,我在香港啊,你快过来吧。我到你们上海昆山了,特意给你带了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你快来吃吧!”第二天,吴礼淦已经飞到了香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知远在台湾的夫人。当晚,这对夫妇在香港美美地品尝了一顿美味的大闸蟹。
“郑市长啊,我们正在吃大闸蟹呢!过几天我会再去你们那儿,去上海昆山的……”席间,吴礼淦没忘给“上海昆山”的女市长打了个电话致谢。
吴礼淦后来没有食言,那3000万美元的投资项目的正式合同签得非常快。他的“上海昆山”也从此成了台商们常用的口头禅。
“昆山就在上海边上嘛!就是上海的昆山呀!风景比上海还要美!”台商们相互间这样介绍昆山。
哈,昆山因此得益无限。
吴礼淦现今在昆山的名气很大,尤其是在台商中间。采访时,有个台商对我说,他到昆山已经13年了,他说他最感谢两个“吴市长”。可据我所知,昆山除了吴克铨外,还没有第二个姓吴的当过市长嘛。这位台商听后哈哈大笑,说他敬佩的两个“吴市长”,除了吴克铨外,还有一个是他们台商中的吴礼淦。“我们都是吴礼淦先生带过来的台商,是他在台湾和昆山之间为我们这些人搭了桥,让我们在大陆发了财,所以我们称吴礼淦是‘昆山市长’。”
原来如此。听昆山干部介绍,这位台籍“昆山市长”确实干得相当出色,经他介绍的台资企业在昆山落户的就有十几家,而这十几家又带动了几十家台商……昆山的台企就是这样滚雪团般地遍播这个苏南小城的。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44)
当年的女市长郑慧珍再谈起过去的招商经历,这位曾为昆山开发区立下汗马功劳的巾帼女杰仍然细声细语地告诉我:“一个‘亲’字,一个‘诚’字,是我们赢得客商的最重要的两件法宝。”
1989年那场“北京政治风波”刚刚过,初涉大陆的台商们个个惊恐万分,纷纷撤离。宣炳龙司机的叔叔是当年大陆解放时逃往台湾的国民党人士,其儿子在改革开放后来到广东投资。北京一闹腾,这位台商给在台湾的父亲打电话问咋办。老爹告诉儿子,说我有一个亲戚在昆山,听说那里特别亲商重商,你问问他们那里还能不能留住台商。那个台商就给宣炳龙的司机打了个电话,这事被宣炳龙知道了,立即对司机说:“快把你的亲戚接到昆山来。”这个叫黄则仁的老板初到昆山时,满腹怀疑,宣炳龙便像兄弟一样把他接到自己的家里。“你要害怕,就吃住在我家。”宣炳龙对黄则仁说。这黄则仁过去在台湾只听说共产党的干部个个都是“匪”,哪知大陆的“匪”原来这么真诚、亲切,完全把他当做一家人对待。黄则仁感动了,但又非常害怕大陆政策会变。宣炳龙说:“你怕的话我们就订合同,如果你再不相信,我先给你把厂房盖好了,你那个时候再确定投不投资。”这是台商没有想到的,连声说:“你们昆山要是真这样干,我就来。”宣炳龙说:“咱们一言为定。”没多长时间,用88万元盖起的厂房矗立在开发区。台商过来一看,直夸昆山人讲义气,当即与昆山正式签了约。1990年10月,他投资2000万美元的顺昌纺织厂在昆山正式开工,之后经黄则仁牵线,又有“顺发”、“顺风”、“顺龙”等“顺”字头的台资企业接踵而来在昆山落户。
如今“顺字”集团已经在昆山落户十几年,生意越发红火,而黄则仁和“顺字”老板们至今仍不知道,当年宣炳龙因与“顺字”企业的台商搞得“太热乎”而有人将他告到省里,并且派人当面对宣炳龙提出警告:你要站正立场,否则后果自负。宣炳龙义正辞严地回答说:“我只负责把昆山开发区搞好,如果开发区的经济搞不上去,我负全责。”
为招商亲商,敢舍头上乌纱帽。这就是宣炳龙的骨气和性格,也是许多昆山干部的骨气和性格。
1990年,李全林当上了昆山新一任市委书记,他主政后的昆山在前任领导的基础上,更加解放思想,尤其是在处理外资企业在昆山投资的一些具体政策上,其力度和政治远见常让台商们感叹“*领导”是“菩萨的心肠”、“孙悟空的本领”。比如当时不少外资企业想跳出“合资”的框框,搞独资企业。“这怎么行,一独资,不等于我们成了‘殖民地’吗·”有人坚决反对,而且这样的声音也来自某些上级部门。以李全林书记为首的昆山市委认为,外商到中国来就是为了赚钱,既然“合资”是一种形式,为什么“独资”就不行了·外商在大陆办厂,国家收税,当地还能安排人到这些企业就业,他们所用的原材料仍在当地采购,进出口经过的是我们的海关,再说就是给他们的用地也是有时间限度的批租,这样的好事有什么不可以呢·“只要有利于外商和他们投资的事,我们就做!”昆山顶住压力,率先在全国对外商实行土地批租和创办独资企业。
“别人问我为什么单单钟情昆山,我告诉他们,因为昆山对我亲、对我好、对我诚!”1994年夏,国民党中央委员、台湾工业总会理事长、统一集团董事长高清愿先生,当着几十位台湾籍工商界著名人士和大陆的众多记者们,对*昆山市委书记李全林这样说。就在这一天的宴会上,高清愿先生还宣布,他的“统一”打算在大陆建一百个厂,“所赚的钱都不拿回台湾去,要在大陆继续投资发展。”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45)
这里我们不能不着重介绍一下“统一”的背景和其如何落户到昆山的。
说到“统一”,当然必须说董事长高清愿先生。高在台湾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统一”方便面大陆人也都知道。高清愿没念过多少书,但他对食品业的贡献是世界性的。上世纪60年代,他在台南买下200亩地时,有人说他是“神经病”,因为当时高清愿什么都不是,却夸口要做第一,做世界第一。没有人相信这个穷小子会成为世界“第一”的食品产业家。1966年,中国大陆到处武斗时,高清愿在台湾的台南县上市了第一批“统一”速食面,居然还不错。后来他学习美国经验,到处开连锁店,店铺开得也很大,每天早7点至晚11点营业,结果7年里亏了21亿!就在濒临破产之时,高清愿再出新招:实行24小时昼夜营业,谁知一年就把7年亏掉的钱全部赚了回来,这一赚不要紧,到1977年时,他的“统一”一下子跻身台湾十大企业之一,并列于那些钢铁大王、电子产业等巨头之中。
1994年时的“统一”已经达到了年销售279亿台币的水平。
那一年高清愿开心地对业界好友们说:“我这279亿台币销售额,其中一部分得感谢昆山人的功劳,是他们给了我在大陆的一个新天地。”
“统一”是1993年到昆山的。像其他台资企业一样,“统一”开始到大陆选址时,其人员中没有一个人是知道昆山这个地方的,但高清愿知道,他是在台湾被另一个“昆山人”的业绩所折服后,才对“昆山”这个名字有特别印象的。这个台湾“昆山人”就是享誉全球的王安电脑的创始人王安老先生。王安是正宗的昆山人,他用神话般的智慧在世界上建起了令华夏儿女自豪的“王安电脑”王国。后来这个王国惨败了,这事对高清愿影响特别大,他买了王安公司百分之七十的股权,后来又将王安公司的股权全部买下。那时他就向九泉之下的老友王安先生发誓:我一定要让王安回到故乡。
高清愿是带着“王安情结”来到大陆寻找投资的。之前他听说过昆山人“亲商”、“求实效”。后来他来了,他想看看昆山人是如何“亲商”、“求实效”的。他先派了手下的人“探路”。不日,手下的人向老总报告:“昆山人确实‘亲商’,他们把你想不到的事都会做得圆满周到。我们说是‘统一’的,他们的官员宣炳龙等请吃饭,共4个人,人家宣炳龙就那么实在,一顿饭菜仅吃了125块钱,可他实实在在陪了我们5个多小时参观和介绍他的开发区及相关配套政策。”
“我看可以在昆山办厂。”高清愿就这样一锤定音。后来他对朋友说,同样是大陆,他手下也有人到过一个条件比昆山差很多的地方,可当地干部们听说是他的“统一”来了,三天考察中,光吃饭、观光就占了两天时间,平均每顿酒席花费1万元以上。“这样的地方,我的‘统一’是不会去的。我喜欢昆山人的求实作风,亲商就该知道商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高清愿不愧是位著名的实业家,他的“统一”正是靠他的这种理念实现了快速发展。昆山人的作风与他一拍即合。
昆山人亲商、重商,亲在真诚和实在上,重在真正为对方实际利益着想上。
一次,台商信益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荣德到东莞“取经”,回昆山后向政府提出建立一个“马上办”中心,解决台商在昆山碰到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迅速采纳,对台商的服务迅速提升。有位台商给我算过一笔账:同样一个工厂,在昆山,从报批到开业一共用8个月时间,在另外一个城市却长达2年,即使投资1亿元以上的企业,昆山也只用一年多。“我们喜欢昆山是有对比的。”台商们不止一次这样对我说。 。。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46)
“1992年起,我们昆山开发区获得‘国字’号后,恰逢*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这几件大事像几股强劲的东风汇聚在一起,将我们的工作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开发区和昆山全市的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呈现一种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吸引外资也由‘以内引外’向‘以外引外’转移,开发方式由‘筑巢引凤’向‘引凤筑巢’转移,接受项目也由‘来者不拒’向‘择优落户’转移。”回忆当年那段大发展时期,宣炳龙记忆犹新,“这一年开始,我们完全摆脱了‘自费’开发的不利影响,开始从低调转向高调宣传自己。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务院批准我们开发区列入国家级开发区序列的机遇,先后在北京、南京和上海、香港召开工作汇报会、新闻发布会及招商洽谈会。记得在北京召开的汇报会上,廖汉生、王汉斌等30多位部长级领导到会,新闻媒体铺天盖地报道了我们昆山引进外资发展经济的经验。上海的新闻发布会更是轰动,美国麦道公司亚太地区总裁威廉斯先生当即宣布把MD80麦道飞机头的生产任务放在我们昆山开发区,并由此引出了当场有4个外商跟我们签订了4600万美元合作意向的事。在香港举行的招商洽谈会,盛况更是空前,签订各类投资合作意向25个,金额达522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