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我的天堂 >

第40部分

我的天堂-第40部分

小说: 我的天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费孝通又联名江苏省人大代表提交了批准昆山开发区的相关提案。
  然而事情至此,也并非万事大吉了。吴克铨和昆山人在1990年等了一年,1991年又等了一年。直到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国务院关于同意昆山经济开发区列入“国”字号级开发区的批示才正式下达。批件是总理*同志签的字,时间为1992年8月22日。
  其实从费孝通写信给习仲勋到向人大提案再到最后正式批准的这两年多时间里,昆山人为这“国批”还做了相当多的“私下”公关——
  女县长郑慧珍是具体操办此事的昆山人,她在这过程中到底上过多少次北京连她自己都记不清了,反正像何椿林这样的国务院高级领导也都成了这位昆山女县长的熟人。郑慧珍进何椿林的办公室,主人一见她就会说:“又来啦”。女县长也很随意地笑答:“又来啦。”剩下的时间就是她与领导们就“国批”事宜来回地商议,有时甚至还会争执几句,因为都是熟人和朋友了,这种争执丝毫不会对昆山被批准为开发区带来任何负面影响,相反还能起到好的作用。
  江苏省领导也没有少帮昆山人的忙。国务院召开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会议上,省长陈焕友亲自在*总理面前为昆山人“唱赞歌”。
  那一年邹家华副总理到昆山参加沪宁高速公路剪彩仪式,其间,省长陈焕友陪邹副总理参观昆山开发区,“很好嘛,我对昆山开发区早有所闻,现在一看,果然名不虚传!”
  吴克铨这时因年龄关系,已经从市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接替他的是李全林。李全林书记适时请邹家华题词。
  邹家华副总理一手好字,写下:加快开放步伐,搞好开发区建设。
  陈焕友省长不露痕迹地说:“请副总理写上‘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题’。”省长这话一出,在场的昆山人的一颗颗跳动的心都提到了嗓门口。他们知道如果省长的这句话被副总理接受,就意味着昆山开发区的“出生证”成功了一半,反之则希望渺茫。
  邹家华早听出陈省长的话中有话,笑笑,便提笔写下“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题”11个字,随后将笔一放,向昆山人一语道破:这一下你们敲钉转脚了吧!
  “谢谢副总理!”
  全场顿时响起热烈掌声。昆山人个个热泪盈眶……
  吴克铨听说后,更是老泪纵横。
  第3节昆山无山却有玉
  昆山现在出名了。每天都有全世界、全国各地来的人,他们或是到这里做生意,或是来此学习参观,还有的是干脆在这里定居。可第一次到昆山的人会发现:昆山、昆山,竟然找不到山呵!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28)
这事在我很小的时候也发生过,父亲第一次带我到昆山,我闹着一定要去登山。结果父亲带我到了玉山镇的一个公园,说那个长着一些树木的土墩墩就叫“昆山”。这让我十分失望,因为比起我出生地常熟的虞山来说,小昆山确实太小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再次来到昆山,昆山已经完全变了样,成了连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都知道的大昆山了,而市区中央的那个“昆山”还是那么高。昆山人在我去采访的第一天就一定要让我见见“昆山”真面目——他们带我到玉山畔的一座非常漂亮的建筑里面,进去一看,方知这里是昆石博物馆。而正是这一次,我才真正了解原来昆山虽无山,却有稀罕的昆石、琼花和并蒂莲这三样宝。其中昆石以漏、透、瘦、皱而闻名,是一种十分稀罕的宝玉石,据说一块质高的昆石,可以卖到几万、几十万元。琼花在昆山早已有之,只是改革开放后的昆山人才真正把名贵的花种重视起来。莲花江南到处都有,但昆山的并蒂莲独具一格。
  昆山在中华文化史上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当然还是昆曲。昆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宋元时代的南戏。当时这种南戏主要剧本是“传奇”,其演唱的声腔很多,而“流丽悠远”的昆山腔,比流传浙江的海盐腔、流传江西、安徽的弋阳腔和流传江苏常州、镇江等地的余姚腔更富特色。昆腔的开山鼻祖是元末明初的大戏曲家、昆山人顾坚。自称“风月散人”的顾坚是昆山千灯人,太学生,精于南曲,善作古赋。他在海盐腔的基础上结合昆山一带民间小调,发南曲之奥,创立了昆山腔。顾坚一生才华横溢,不断创新,尤其是他将戏曲艺术与吴侬软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开创了昆腔的历史纪元。然而昆曲后来能够流传北方成为“国粹”得感谢另一位昆曲大师魏良辅。生活在明嘉靖、隆庆年间的魏良辅,长期“流寓于娄东一带”,以演唱民间曲调为业,由于他接触北方和南方的多种曲调,所以渐渐不满昆山腔的曲调平直简单、缺少起伏变化等情况,于是与志同道合者合作,开始对昆腔进行改革。这一改革使昆腔从此走上了“正道”,这主要体现在魏良辅在昆腔原有的基础上,汇集南、北方各种曲调的优长,同时借鉴江南民歌小调,整合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式曲调,演唱时注意使歌词的声韵与曲调相配合,同时延长字的音节,造成舒缓的节奏,给人以特殊的音乐美感。魏良辅也因此被誉为“国工”和“曲圣”,他对昆曲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昆曲之所以后来名传神州,还得益于另一位昆山人梁辰鱼的功劳。梁创作了一曲脍炙人口的《浣纱记》剧目。魏良辅的昆曲加梁辰鱼的剧目,使得昆曲从此传遍大江南北……于是昆山这个默默无闻的弹丸之地也名声大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中国的剧种广泛流传,而昆曲则在其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故而它被尊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昆曲之乡的昆山,如今仍然留存了许多昆曲民间艺人,他们或在豪华的大型剧场演出,或在街头巷尾的石亭小桥上拉腔唱调……
  在我们粗略了解一下昆山之后,发现昆山并不光有今天人们看到的连片高楼、众多的外资企业和辐射四方、形如网状的高速公路和美丽如画的城市,昆山的历史文化同样具有无穷的魅力。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29)
然而无论如何,昆山给人最强烈而深刻的印象还是它的城市化进程。作为“中国首富之城”,今天的昆山,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完全可以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尤其让人惊叹的是,现在的昆山处处呈现现代化的气息和风物。有国内的一个省级参观团的干部到昆山后感叹道:以后我们不用出国考察了,外国的先进东西,昆山几乎全有;而且昆山的现代化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更有社会主义的特色,便于我们学习仿效。
  事实上,著名的“昆山之路”,走的就是通过开发区来促进城市和乡村现代化的道路。而昆山开发区从最初的317平方公里,发展到618平方公里,仅用了三年时间。后来被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后的发展速度更加令人瞩目:14平方公里,22平方公里,44平方公里,72平方公里,一直到现在的140平方公里。25年时间,开发区扩容了几十倍。老县城在30年前只有41平方公里。而现在,你到昆山走一走似乎有这种感觉:这个城区分不出哪里是城市,哪里是乡村,整个昆山都像一个生机勃勃的都市,都像蒸蒸日上的开发区……说透了,昆山发展之路,根本的一点是他们的思想解放和紧紧抓住外向型经济这个“牛鼻子”,并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及以人为本,因此才使得昆山有了富足的今天。
  家住长江花园的王玉珍阿姨每天心情舒畅:以前遥不可及的小康富裕生活如今天天在享受。她告诉笔者,多年前,全家老老小小只靠她和爱人微薄的工资度日,可现在,即使不上班坐在家中,也有不菲的收入。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小区附近经营的一家小超市,年收入有几万元;除了自住的房子外,老城区还有一套多余的房子出租,年收入有2万多元。一年下来,光这些工资以外的“闲钱”就有近十万元,日子过得滋润又自在。在玉山镇泾河村住了一辈子的村民黄老伯,说起一年的收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除每月固定领取几百元的养老金外,每年村里的富民合作社还会分红1万多元,加上帮助村纸箱厂联系业务,仅他个人一年的收入就有四五万元。
  国庆期间,周市新镇村村民沈志明来到昆山商厦,给自己添些换季“行头”,一套休闲服饰再加一双名牌皮鞋花了3000多元。“放在以前,我肯定舍不得花这么多钱买衣服。”年近六旬的沈志明笑着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之初,20多岁、正值青春年华的他,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很少买新衣服穿。“那时候,钱很少,一分钱都要算计着怎么花,不要说买衣服,就连吃的东西也很少买。现在不一样了,生活条件好了,花钱也越来越有底气了!”沈志明自豪地说道。
  从单位分配的60多平方米简陋两居室到自购商品房,再到现在的临湖别墅,在某单位工作近十年的小徐的生活可谓“每三年一变样”。除了住的房子越来越大外,他还不惜重金将家里装饰得富丽堂皇。不仅如此,前年又花钱买了一辆车,每到节假日都带着家人“自驾游”一番。对这样的生活状态,小徐很满意,“过去父辈们因为贫困,生活目标就是有吃有穿有地方住,充其量是解决温饱问题。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的生活目标就是吃好穿好住好,享受现代生活的便捷,提高幸福指数。”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30)
这就是今天的昆山人,现代化的小康生活已经进入每一个家庭,而且这里的人们不再简单地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小康了,他们对小康生活标准是用“幸福指数”来衡量了。
  这就是我的家乡父老在这几十年中的巨变。
  从当年的苏州“小八子”到“江苏首富”,昆山又用了几年时间。1983年,昆山全县的工业产值不足1亿元,到1989年已达10亿元,1989年昆山的人均国民收入为3156元,名列江苏省前茅。
  从全省第一到全国第一,昆山用的时间是15年时间。2005年昆山第一次荣登“全国百强县”之首,使此前连续四年名列榜首的广东顺德退居次席。这对昆山而言,是个历史性的飞跃。据2007年统计的数字,昆山现在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927元,而1985年仅813元;昆山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168元,1985年是201元。这两个数据表明,昆山今天基本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远高于中国其他县级地区。
  这些年不断有人到了昆山后,除感叹这里的发展速度之快外,也提出了一些疑问,说昆山发展快,是因为他们有独特的地理条件——离上海近;昆山经济总量高,是因为他们靠的是外资企业。似乎在说,“昆山生来就在天堂里,我们学不来。”
  错。以我一个苏州人对过去的昆山和昆山这些年所走过的路的了解,我认为昆山的成功恰恰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而且昆山的经验无论是对沿海地区还是内陆或西部省份,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昆山发展的根本经验在于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和他们不畏困难的奉献精神。一句话:今天到处流淌着金子的昆山,是昆山人用智慧与艰辛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昆山无山却有玉”,现在昆山的干部和百姓谁都会这么说,我听后似乎品出这么一种解释:天上不会掉馅饼,昆山之玉是以昆山人的心血铸就而成的。
  这话可能有些人不太相信。其实也难怪,因为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了解昆山的成长史,更不了解昆山穷的时候的境况和他们由穷变富的全过程。
  而我知道——现在我就要给读者讲讲我的老乡们给我讲的那些故事,曾经有一位北京的著名导演和我一起到昆山去听了一天采访,感动得非要签约将我一字未写的书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你只要把昆山人如何招商的故事串一串就是一部最精彩的电视剧”,她说这话时的眼神是闪着光的。
  昆山人的创业故事,可以说是用血和泪编织成的……
  写到这里,我不能不再次提到宣炳龙这个人,因为他是昆山开发区的历史见证人,他在开发区的第一把交椅上坐了整整23年。“你可能是我当开发区负责人最后接受采访的一名作家、记者了。”那天他这么说。
  我回到北京没多长时间就听说宣炳龙因年龄退位了,我采访他时,苏州市委已经安排他当了苏州市政协副主席,享受副厅级待遇。苏州市政协主席王金华,也是昆山人,他们俩加上吴克铨,是有名的“昆山开发三王”。
  “当年我们进开发区这个地方时是骑自行车,但后来发现,人根本骑不了自行车,而是自行车骑人——到处都是烂泥地……”宣炳龙是个非常幽默的人,坐在气派的开发大楼的“部长级水平”的办公室,第一句话就将我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31)
“搞第一个外资企业,我们连打一个长途电话都要惹出一些毛病来。有一次晚上11点钟,我去敲总机值班的那个小姑娘的宿舍,让她起来接线打长途,人家老大不高兴,责问我:‘你半夜敲我门想干什么·’我说有急事要打国际长途电话,人家小姑娘根本不理睬,‘我不能半夜给你开门,谁知道你半夜来敲门怀啥心哩!’无奈,我只能等到天亮。”这是老宣讲的第一个故事,把我和那个女导演笑弯了腰。
  “昆山第一个台商到我们开发区落户不久,突然有天半夜有公安局的人来敲门,我问什么事,公安人员一开始不说话,先到我房间里查看了一遍,然后说:‘老宣啊,你可得注意,你们没有发现什么敌情·’我说哪来的敌情·公安人员说,昆山现在不仅有敌情,而且是台湾的特务敌情。我一听不信,说哪有特务啊。他们就半夜把我拉到一个台资厂,指着一堆纸箱说,这不是特务敌情还能是什么·我一看,简直哭笑不得,原来那纸箱上印了一行字:三*义救中国……”这是老宣讲的第二个故事。
  “有一天又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