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我的天堂 >

第37部分

我的天堂-第37部分

小说: 我的天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便想到了一心想横向合作的吴克铨。
  “我马上派人去见陈书记!”吴克铨一听这样的好事,便立即派县上的一位干部去见陈世生,请他在昆山城内城外转了一圈。中午时分,吴克铨亲自招待陈世生,并在酒席上诚恳地询问重庆汽车厂是否有什么项目想在上海附近一带安置。
  陈世生一笑,说:“我看可以考虑,具体的项目你们派人到重庆走一趟,我们再细谈。”
  “一言为定。”
  吴克铨知道有戏,人家陈世生是昆山人,肯定不会让老家的父老乡亲失望。于是立即派了副县长和陈世生的老师一起前往山城重庆。两个昆山人一看人家的厂,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为啥·因为重庆的这个红岩汽车厂位于荒无人烟的山沟里,是个军改民用企业,生产了很多产品,但都积压在仓库里,显然销售是他们的一大苦恼。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16)
“我们离上海近,可以争取一些优惠政策,一定帮你们把积压产品销售出去。”昆山人对重庆汽车厂的人说。
  “真的·我们都进不了上海,你们能行吗·”山城人有些不太相信。
  “没关系,销售不掉算我们的。”昆山人的豪爽,竟让山城人暗暗吃惊。“试试吧,反正昆山是我老家,跑不掉!”陈世生书记最后拍板敲定,其实他心里也在直打鼓,可为了照顾老家人的面子,他只能把自己的政治资本一起押上。
  这个时候的吴克铨盘算着一个大战略:与上海“攀亲”自然要加热加温,而“西接大三线”则更要全力以赴,因为一旦突破,小昆山大战略实现的美景定会提前到来。
  “我们一起把这事做漂亮!”吴克铨对副县长郑慧珍说。
  就在重庆的陈世生他们充满怀疑的时候,昆山人已经把重汽的车子开进了上海,这靠的还是昆山已经建立起来的“亲家”。
  与重汽的联营厂的协议刚刚签订,9月份昆山便以联营厂的名义在上海开了一个订货会。重庆方面的陈世生书记也来了,昆山的这位女县长告诉他:“这回我们至少要订出5台车。”
  “你先别放大话!我们重汽厂这么多年还没有一台车进入上海过。”陈世生悄悄地对郑慧珍说。
  “放心,陈书记,我不会给你丢脸的。假如销不到5台,我们昆山也要把它吃进自己肚里!”女县长的豪气让陈世生刮目相看。
  吴克铨听说此事后夸奖自己的副手,同时关照她赶紧把联营厂的牌子挂起来,要不人家订货方到昆山来一看,还不骂死昆山人!
  女县长这时才手忙脚乱起来:“可不,至少要搞个牌子吧!”于是她和筹备联营厂的几个人在县农机二厂的大门口竖了一块木牌子,像模像样地写上了几个字。
  合作者重庆汽车厂的人见后,大倒胃口。碍于陈世生书记也是昆山人的面子,只能摇摇头表示这样的联营“无话可说”。
  不几日,就在重汽人卷铺盖准备回山城时,昆山人突然兴高采烈地前来告诉他们:订货会上共达成60多辆汽车的销售合同!
  “真的·”
  “当然真的。你们看看这合同。”
  小昆山这回让重庆的国营大厂佩服得差点没喊爹娘。剩下的“恋爱”程序也减了,双方直奔“完婚”和“生儿育女”——重汽提供汽车底盘,昆山分厂负责改装。接下去的三年内一下子改装了230多辆,而且买主竟是上海宝钢!
  “哈哈,你们现在信了吧!我们昆山人不仅讲信誉,而且能耐也大吧!”这回陈世生书记在自己的干部职工面前着实扬眉吐气了。
  重汽人一传十、十传百地将昆山人如何如何有能耐的话传到了西南“大三线”的每一个角落。于是,从重庆到四川、到江西等地的一个个军工企业、国有王牌厂开始纷纷涌向昆山,在大上海附近的江南水乡建起自己的分厂,甚至有的干脆将最重要和最核心的车间搬到了这里,与昆山人一起创造企业的新生命……而这中间,昆山人获得的不再是简单的资金,还有人才,以及管理经验和国家一流的技术与装备。
  “我们昆山现在能够成为有世界影响的重要电子基地,就是靠当年‘大三线’来昆山落户办分厂时那些国家著名电子企业打下的雄厚基础。”现任昆山市委书记张国华这样对我说。
  吴克铨等昆山人“东连上海”、“西接三线”的战略,使昆山在短短几年里建起了几十家联营企业,原来的“工业小区”已经不能满足众多厂家的落户需要了,于是县上又命令宣炳龙他们将“小区”扩大一倍,达618平方公里面积。 。。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17)
“嗯,我看现在有点像开发区的模样了!”吴克铨望着扩张了一倍的规划图,对宣炳龙说。不过他又马上补了一句:“你得有准备,再过三年,可能还得在此基础上再扩大一倍。”
  “我想应该是我们今后三五年内的奋斗目标。”宣炳龙回答得毫不含糊。
  吴克铨死死地回看了宣炳龙一眼,十几秒钟后,突然放声大笑:“当初县上调你老宣来搞开发看来没错!”
  “谢谢领导信任!”宣炳龙是个嘴上不饶人的家伙,不过吴克铨和县领导更欣赏他干事的劲头。
  这个时候,昆山在吴克铨等县领导的指挥和身先士卒的影响下,像宣炳龙那样的一批招商和搞开发的能人在各乡镇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并呈现你追我赶之势。其中宣炳龙原来所在陆杨乡依然走在前列。该乡党委书记周振球就是一个力主搞联营和开发的“少壮派”,他的乡在当时的昆山是已经出了名的工业先进乡,在与上海联营过程中频频出招,乡镇企业产值连年翻番,1985年就成了昆山第一个“亿元乡”。
  另一位昆山当年的风云人物,他就是王金华,吴克铨最得意的“开发王”。王金华是被派到城北乡任党委书记的。城北在当时是个穷乡,王金华去任职时,不说城北没啥工业,就是在其他地方很吃香的学校老师都纷纷要求调出城北乡,原因只有一个:学校条件太差,待遇又特别低。
  怎么办·城北乡根本没有什么财政,向县里要钱·县长吴克铨明确告诉他:“县上在搞开发区,你那里自己想办法吧。”
  “能想啥办法·”王金华心想:“你真让我白手起家·”白手起家四个字好说,但真正靠白手起家是不可能的。王金华与乡长余荣合计:还得“借鸡下蛋”——这是继吴克铨的“东接上海”、“西联三线”之后昆山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战略思路。
  昆山人现在还能记得当年王金华提出的这一条“昆山发迹经典”。
  “借鸡下蛋”,得先找“鸡”。于是王金华把党委班子九个人召到一起,说:“我们分一下工,除了负责组织人事、纪委和办公室的三个人以外,其他的六人,全部到一线去抓经济。”
  有人问:“我们去干啥·”
  王金华说:“去到有钱的地方借钱。”
  于是包括王金华在内的这六个党委委员“用艰苦拼命的精神,用诚恳专一的信誉,用使人信服的效益”,东进上海,北上京都,四面八方,全面出击。为此,王金华最初在昆山出名时不是叫“开发王”,而是叫“借钱王”,有人形容他借钱的本事可比马季相声的水平——谁都佩服。
  有了钱好办企业,好发展工业,好跟上海人和其他外地人办联营厂,就这么着,不到两年时间,城北乡改变了落后面貌。王金华刚下去任职时全乡的工业产值只有1400万元,两年后城北乡也跨入了“亿元乡”行列。他王金华也成为了苏州“八仙”之一,这“八仙”中有后来名声显赫的张家港市委书记秦振华,秦当时也是一个镇的党委书记。
  “县长啊,你可不要听王金华他们吹牛,城北乡的发展是虚的,他们借的债已经快把全乡的经济压垮了!”开始有人说这种话时吴克铨没在意,但说的人多了,吴克铨有些坐不住了,决定不带任何框框,到城北王金华他们那里去实地调查。
  1988年11月,吴克铨来到城北乡,先听王金华他们汇报,然后要王金华他们拿出几张报表,当然是实实在在的报表。吴克铨是搞统计出身的,一看报表就知道个大概。接着他又看了几个企业,再到当地的老百姓那里瞧了瞧……有数了!吴克铨对王金华说:“你们放心干!城北所借的这点债,比起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和城北的发展及效益来说,是小菜一碟。”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18)
“县上要在你这儿开个现场经济工作会议,你好好准备一下,把你们借鸡下蛋的经验给大家介绍介绍。昆山下一步要大发展,‘借鸡下蛋’与招商引资一样的重要,你给我好好总结总结!”吴克铨临走时又把王金华拉到一边,悄悄说:“你不用担心有人给你写告状信,我看没有几件是让人相信的。我只信你的‘借鸡下蛋’不是胡搞,而是实实在在地给城北百姓带来了好处嘛!放下包袱,好好干,前途大着呢!”
  县长的这番话,让铁骨铮铮的王金华差点落下热泪。
  城北“借鸡下蛋”的现场会,让全昆山的乡镇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而生动的教育,同时也学到了王金华的真经。
  “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与国家的发展一样,当时我们在基层尤其在乡镇一级搞工业的人,以前都是农民出身,没有人干过借债办企业的事。王金华他们通过‘借鸡下蛋’走出了自己快速发展的路子,这在当时的昆山人中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中国的农民祖祖辈辈所想的只是一头老牛耕一方地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谁家要是负了债,就得卖儿卖女,年关一到,更提心吊胆。解放后,从互助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几十年中关于社会主义这个题目一直没说清楚,总认为靠借钱发展集体事业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在这么一种观念下,人们对城北乡王金华他们的做法开始持怀疑态度就不奇怪了。这也是我们昆山在走自己经济发展之路上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关卡。我们的结论是:按*从实际出发的理论做,摸着石头过河。对干部们说,借钱不借钱不是关键,关键是你借的钱是不是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是不是让当地百姓得到了实惠?只要是干部没把借来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又科学合理地用到了要紧的地方,发展好了当地的经济,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这种借钱就是社会主义路子,就应该提倡。我们还把办金星电视机昆山分厂的实际效益告诉大家:1985年办这个厂时,也是一无所有,后来靠借来的500万元,盖起了厂房,当年电视机厂就生产了2万台黑白电视机,赢利70多万元。几年后,这个厂不仅全部收回了投资款,而且累计赢利2700多万元,等于通过办一个厂,换回了4个新厂,还为国家上缴了800多万元利税。我给大家这么一算账,干部们的心头一下子亮堂了。王金华更是因此成了全苏州搞经济的明星人物……”吴克铨回顾这段历史时满怀深情地说。
  “借鸡下蛋”创造了昆山走自己发展模式的一条光明大道,同时也给倡导这一模式的王金华本人造就了一条人生的辉煌之路。一年过后,王金华被提拔为昆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没多少时间,苏州市在城边要建工业开发区,他又被调去任常务总指挥,从此他走上了与苏州市共同辉煌的现代化之路。
  1988年、1989年,昆山之路面临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暴风骤雨……这其实也是必然的,因为在此之前,吴克铨他们搞的“昆山开发区”是自费的,说白了就是“地下的”。在中国,一个政府想把一场轰轰烈烈的伟大变革搞成地下或半地下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昆山人经历磨难是必然的事。
  在吴克铨的记忆中,那位曾经主导批准开放沿海14个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央领导是1987年11月26日来到昆山的。估计昆山自费办开发区的事多多少少传到了北京,所以这位中央领导到苏州后提出要到昆山看一看。在参观完后,他与吴克铨有这样一段对话——来者问:“你这开发区用了多少钱办起来的·” 。。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19)
吴答:“1200万元。”
  问者惊诧道:“317平方公里面积,你才用1200万·其他地方的开发区基本上每开发一平方公里就是一个亿。”
  吴说:“是这样。因为我们昆山底子差,所以只能省着花钱。”
  问:“你的钱哪儿来的·”
  吴说:“借的。”
  “没拿国家一分钱·”
  “没拿。”
  “全靠自费?”
  “可以这么说。”
  “不可思议。”中央领导对昆山人自费办开发区的精神深为震动。他转过身,对随行的国务院特区办主任何椿林说:‘你们帮他把债还清了!’随后他用力地握了一下吴克铨的手,眼里流露出几分赞赏。
  “为什么你们不叫开发区·”
  吴答:“不敢叫,我们还没有申报批准呢!”
  “噢,你们是自费开发区。”中央领导自言自语地说,“人家昆山自己搞起来搞成这么个样子,得给人家一条活路嘛!”
  “谢谢!谢谢中央对昆山的理解和支持!”吴克铨握着这位中央领导的手,热泪盈眶。打自费办开发区以来,虽然苏州市委对吴克铨和他并肩战斗在开发一线的战友们的支持、理解一直没有间断过,然而毕竟作为自费开发区的主要负责人和一县之长,吴克铨时时刻刻处在风口浪尖上。不要说拆迁搬家得罪了多少人,也不要说那些到处当叫花子的低三下四的经历,就是招商引资见了成效,一个接一个的企业在创造出效益,为昆山创汇和交税额直线上升之后,还有人在私底下说,他吴克铨这么卖劲搞开发区,与外商打得那么火热,还不知道为自己捞了多少好处哩!
  这样的误解还好说,关键是一顶顶吓死人的政治帽子常常让吴克铨憋得快透不过气来。什么“搞开发区是彻头彻尾的走资本主义”,“吴克铨是想把昆山变成上海人搞自由资本主义的乐园”,“是想把昆山彻底卖给外国人”等等一类的话语,以及一封封有名和无名的“人民来信”,没少给吴克铨的头上扣屎盆子。
  “我们是把昆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