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谈·读·看 >

第7部分

谈·读·看-第7部分

小说: 谈·读·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术也有道”,上了正途,一切都好。

读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什么叫做怀才不遇?当你读过孔子的一生,你就会明白了。

  恐怕孔子一生最郁闷的事情就是游走于各国而没有能够遇到真正喜欢他的人,他毕生最求的“仁政”在那个变幻莫测的年代,谁讲“仁爱”,谁就灭亡了。所以老夫子无所事事,只有传经送宝,教出三千子弟,所谓桃李满天下,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统治”理想了,而且这种统治远远比军队、比杀戮更为恐怖,就像现在的非法传销,控制了你的思想,你将永远成为奴隶。

  纵观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礼》,那是一套相当严密的典章制度,从你的衣着到言行作避,都是设计好的,你就必须这样做,如果你不这样做,那就是大逆不道了。而且编修《周易》,按照现今的话来说,到达了迷信的顶点,天权神受,即便受了欺负,也不要反抗,那是因果报应。

  所以几十年以后,秦始皇听信了李斯的建议,“儒家”被付之一炬。再过了几十年,一个叫董仲舒的人,才建议汉武帝遵儒,于是延续至今,国人思想便这样被孔子统治了数千年。

  儒家思想成了御用思想,但是那些统治者们真的就信奉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推行了“仁政”了吗?又有那个统治者不是机关算尽?所以儒家只是一个幌子,意见漂亮的外衣,给狼一张极度仿真的羊皮相。当于说,你一定要听我的话。和谐社会是不允许你有他想的,是不允许你叛逆的,更不允许你反叛。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谐社会,就得这样。

  哼哼!要是你如果不听……

  你猜结果会怎么样? 。。

读老子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

  一不围炉打坐,二不炼丹的老子,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在几百年后居然成为道教的“教主”,他的原始唯物主义居然一个180度转体,成了唯心主义者的“教义”蓝本。

  天上的那个白胡子老头,和历史生活中的老聃——那个归隐林泉的学者思想家划等号,大概也只有今天才能做到。当年已经是桃李满天下的孔夫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还要再向自己的老师进行第二次学习,可见老子的影响不应该是玉皇大帝领导下天堂和地域,更不应该是妖魔鬼怪。

  不过,老子的形象错位的确不能怪后来的徒子徒孙们。老子对仙界的向往并非一日之寒,他所谓的修生养性,最后只不过是为了上天与神仙同乐罢了。所以在地上当图书馆馆长的老子上天之后,在妖(仙)界,被封为三清之道德天尊,地位比玉皇大帝还高,可以算天庭的“国家顾问”,实现了他“与禽兽共居,与神仙共乐”的完美境界。

  但是,道家和道教的确不是一回事,老子和太上老君也不认识。我们今天所倡导的“道法自然”也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所谓“人定胜天”也只不过是鼓舞士气的一个口号,人的力量在大,也无法抗御自然规律,比如你的死亡。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最后你总是要死去的,而关键在于你是怎么生的?所以“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所以修生养性,达到自我忘怀的至高境地——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

  不过,人要是都苦乐皆忘,且不成了痴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读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

  诗人是不能做官的,即便做了官,也多半不能善始善终。比如杜甫、比如李白、比如屈原。

  为什么呀?我想这和诗人的满腔爱国主义热情有关,但是诗人就是诗人,诗人的本性就是率性而为,和官场的尔虞我诈、深藏不露、极具城府的性格完全背道而驰,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诗人大约是不知道的,即便机会就在面前,也会因为时机和分寸的把握问题而与高管失之交臂。

  比如屈原,就是因为得罪了公子子兰等权贵,而被一贬再贬。贬就贬吧,可爱的诗人还要写《离骚》,说楚王不不听忠言,你想呀,楚王怎么会错呢?于是就被发配。发配就发配吧,可爱的诗人在发配的路上还要写《天问》,说楚王呀你错了,结果成了永不叙用;当秦国的军队攻来的时候,可爱的诗人彻底绝望,于是放弃抵抗跳了汨罗……

  这就是诗人。

  其实诗人在古代就如同我们现在的歌星,那个年代,诗歌只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就像刘邦,功成名就之后回家请老乡吃饭,吃的高兴,就唱出了一首《大风歌》,在我们今天,也就成诗了。大抵屈原是属于创新人才的那种,不守规矩,打破了《诗经》的格式,按照现在的话说,屈原属于自由诗派,因此成为当时最耀眼的明星,老百姓都爱唱他的歌。

  但是这种喜欢归喜欢,影响归影响,即使在今天,假如让刘德华去当文化部长,你会同意吗?所以诗人就应该做诗人的事情——用一种娱乐的方式写诗,让人民在这种娱乐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像赵丽华那样写诗总比像杨丽娟的父亲那样为追刘德华而死好吧!

  而我们的诗人,是缺少娱乐精神的,总是把自己看得很高,结果是既做不了官,也让诗歌失去了泥土的芳香。

  当少了“爱国”的政治帽子之后的屈原,是可爱的明星,他创新诗歌的写作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

  朋友,爱国的屈原和诗人的屈原,你喜欢哪个呢?

读赵括
赵括(?~前260年):赵国人,战国时期赵国名将。

  长平。纸上谈兵。赵括不仅尸首全无,而且背上了千古骂名。一个大话将军就这样诞生了。

  20万对50万,而且没有粮草没有援军,再高明的军事家恐怕也难以获胜。但是,赵括必须胜利,因为很多人认为就他一个人的韬略,就能挡得了50万秦军,但是赵括没有挡住,所以赵括就是纸上谈兵了。而那位“尚食三饭”的将军,领兵20万却被万秦军吓得不敢驰援,导致赵括被重重包围;而且,长平之战的起因,也是因为这位老将军治军不严引发的,但是,谁去追究这位将军的责任?

  留言不可怕,可怕的是历史学家们的偏见。

  当年长平之战,白起回师,对秦王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长平之战,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唯一的不同是,赵括死了,我还活着。”

  都怪当年资讯不发达,要是白起当年也开一个新闻发布会,然后报纸电视进行报道,我想赵国上下会一片赞扬,太史公也可能会把他当成英雄的典型予以宣传。

  当然,赵括也不是没有责任的。谁叫你写了这么多兵书发表了这么多见解?打了败仗自然就没话可说了,自己把自己的退路给挡住了。

  廉颇聪明呀!吃我的饭,干我的事情,知道20万对50万必败,所以不管赵王怎么催促,就是不出战,我不打!赵括呢,得了鸡毛当令箭,大有“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气派,于是进攻,于是败在情理之中,预料之中,完全与纸上谈兵没有关系。

  1、赵括曾经在阏与打败秦军。长平决战,赵括是田单推荐的,因为廉颇不善于山地作战。2、坚守还是出击,是赵国战略决策,出击还是固守最后的决定权在赵王。3、20万对50万,赵军在兵力上处于劣势。3、赵括被困,而数十万援军却不能驰援。4、赵括粮草断尽,15万人投降,实际只有5万人死亡,在50万大军面前,用5万人代价换取秦军20多万精锐的死亡,赵括是胜利的。5、乐毅对赵王说,赵括虽死而赵军未败,赵括的部署可谓得当。6、长平之战必败,赵括心里是清楚的,否则赵括的母亲也不会和赵孝成王“约法三章”了。

  赵括错就错在太张扬。要是赵括地下有知,可能最想说的是:做事之前,千万不能说话!。 最好的txt下载网

读墨子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一般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春秋时期宋国人(鲁国人),著名思想家,军事家。

  假如我们把墨子称为科学家,你会同意吗?如果我们说飞机的最初制造者不是莱特兄弟而是墨子,你会相信吗?

  中国文化传承中重理论不重自然科学的传统,由此可鉴。从我们的小学甚至到大学,我们似乎只知道墨子的“非攻”(军事)“兼爱”(思想),而不知道墨子的“杠杆原理”更不知道墨子的“小孔成像”,还以为,这些只有西方人才能发现,而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早就发现了。

  打开《墨子》,细心考证,今人还发现了墨子的宇宙学原理、数学原理、物理学原理、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学术和发明远远超过“墨家”哲学。墨子主张“非攻”,墨家军之所以四处帮人防御外敌,就是因为在那个只注重思想的年代,而墨子是靠创造发明而获得成功的。假如墨子不主张“兼爱”的思想,而把他的发明用在侵略上,可能历史的胜利者是墨家,中国也将可能成为一个注重自然科学研究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注重人文研究的国家。

  当然,历史无法假设。当墨子生命结束的时候,也就结束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探索。当初那个反对礼教的儒家叛逆学生,伴随着他的发明与发现,也就成了历史,即便墨家的哲学,也没有能够成为社会的主流声音。

  而对墨子的继承,恐怕要算“鬼神”了。墨子发明的“鬼神”,不仅成为封建中国几千年长盛不衰的独特文化,而且为中国的文学包括现在的电影电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但是当我们左眼看到鬼的时候,右眼却没有看到小孔所生成的像。

  遗憾!

读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著名的军事家、统帅。

  最早的军国主义思想可能于发祥于秦国,但是在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压制下,这种思想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而徐福带领的3000童男童女,却远渡东瀛,自然没有受到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熏陶,于是便泛滥了。

  按照此推理,日本是应该把白起供为祖师爷的。当年白起为秦国征战,帮助秦始皇的爷爷消灭了2/3的国家,烧杀抢掠无所不为,长平之战,15万赵军尽数被坑,可谓人间惨剧。而今也有骷髅王庙作证:“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很,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祠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庙内的骷髅王不是白起,而是赵括,大约是因为这些骷髅曾是赵括的兵罢,因此当赵括也成为骷髅的时候,便成了这些骷髅的统帅。

  不过白起也因虚报战果而出名,长平之战明明只有20万赵军,他报告秦昭王说灭了60万,灭楚国,楚军只有15万,他说有35万……

  按照佛学的因果报应,白起并没有因为他的杀人如麻的残酷军人形象而吓到秦昭王,功高盖主的时候,白起的死期也就到了。因了范睢三言两语的告状,白起只有提剑自刎,方才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想想电影里面演的鳌拜,威胁时康熙说:其麾下军兵何止千万……。哪知道,千万精兵抵不住文人一句谗言,所谓武功越高者越不会有好的结果。

  最好的方法,不要把自己的全部家当卖给你的老板。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读孟尝君
孟尝君:生卒不详。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宣王之弟。

  所谓“官”字下面两张嘴,大抵就是指的孟尝君之类的战国四大公子罢,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也能谋个一官半职的。

  比如孟尝君,养士三千,在那个口口相传的年代,别以为养士是为了收集人才,其实就是为的就是给自己制造舆论氛围(比如平原君,毛遂在其门下三年却不相识,谈何尊重?)。三千文化人都说你是好人,而且到处宣讲,你自然就是好人了。其次是求职的技巧,借其他单位将高薪聘请的信息要挟现在的单位。孟尝君托人向齐愍王说,秦国要请我去当丞相了,齐愍王一想,哎呀,这个人要到秦国为相了,太有才了,我为什么不珍惜呢?于是就当了丞相了。

  然而靠两张嘴是拯救不了齐国的衰势的,任凭孟尝君雄辩,其相位也不能保全,齐国也不能保全。在那个战国烽烟的年代,国家的存亡是要靠军事实力来保障的,一个演说家可以把自己包装得无可挑剔,但是总归是演说而不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也不是内安于民促成国富民强的社稷大臣。

  靠舆论包装出来的孟尝君,就像现今用广告包装出来的产品,水分太多,自然显得有些名不副实。不过很多人还是相信这样的广告,因此一旦广告出去,销路自然不错。孟尝君忽悠于齐赵魏三国之间,可以与这些国王们平起平坐。喝酒聊天,小日子也过的舒坦,最后得以终老,也算幸事。

  其实,当座上宾的滋味远比当丞相的滋味好——你仔细想想!

读毛遂
毛遂:?…公元前256年,战国著名名士,邯郸人。

  在那个养士成风的年代,能够成为“士”是最为理想的,不仅可以衣食无忧,而且一不小心,还可以成为社会名流。当然也有“南郭先生”,混在里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