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浅谈写作 >

第7部分

浅谈写作-第7部分

小说: 浅谈写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议论中插叙,必须之前有个说明。用过渡话或句子,关联语来过渡。一篇文章,如果你试着把它的过渡句删掉,读一下,你会发觉读起来不顺,感觉不清晰。这也是品位练习过渡句的一种方法。

  2。照应

  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首尾呼应。起到强调文章内容的作用,能引起读者注意。

  照应的三种情况:

  (1)首尾照应,开头提出一个问题(点题),在文章结束时解决,给人的感觉严谨。

  比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就是一个典型首尾呼应的例子。开头是: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注:点题)

  中间写事。写黄包车夫……

  结尾是: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⑵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2)论点照应

  为了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可以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多处互相照应,相互补充,发挥,使结构更加紧凑。比如鲁迅先生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强调打落水狗,强调“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一解题

  《语丝》五七期上语堂②先生曾经讲起“费厄泼赖”(fairplay)③,以为此种精神在中国最不易得,我们只好努力鼓励;又谓不“打落水狗”,即足以补充“费厄泼赖”的意义。我不懂英文,因此也不明这字的函义究竟怎样,如果不“打落水狗”也即这种精神之一体,则我却很想有所议论。但题目上不直书“打落水狗”者,乃为回避触目起见,即并不一定要在头上强装“义角”④之意。总而言之,不过说是“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

  二论“落水狗”有三种,大都在可打之列

  今之论者,常将“打死老虎”与“打落水狗”相提并论,以为都近于卑怯⑤。我以为“打死老虎”者,装怯作勇,颇含滑稽,虽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却怯得令人可爱。至于“打落水狗”,则并不如此简单,当看狗之怎样,以及如何落水而定。考落水原因,大概可有三种:(1)狗自己失足落水者,(2)别人打落者,(3)亲自打落者。倘遇前二种,便即附和去打,自然过于无聊,或者竟近于卑怯;但若与狗奋战,亲手打其落水,则虽用竹竿又在水中从而痛打之,似乎也非已甚,不得与前二者同论。

  听说刚勇的拳师,决不再打那已经倒地的敌手,这实足使我们奉为楷模。但我以为尚须附加一事,即敌手也须是刚勇的斗士,一败之后,或自愧自悔而不再来,或尚须堂皇地来相报复,那当然都无不可。而于狗,却不能引此为例,与对等的敌手齐观,因为无论它怎样狂嗥,其实并不解什么“道义”;况且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倘不注意,它先就耸身一摇,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于是夹着尾巴逃走了。但后来性情还是如此。老实人将它的落水认作受洗,以为必已忏悔,不再出而咬人,实在是大错而特错的事。

  总之,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

  三论叭儿狗尤非打落水里,又从而打之不可

  叭儿狗一名哈吧狗,南方却称为西洋狗了,但是,听说倒是中国的特产,在万国赛狗会里常常得到金奖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是咱们中国的叭儿狗。这也是一种国光。但是,狗和猫不是仇敌么?它却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⑥似的脸来。因此也就为阔人,太监,太太,小姐们所钟爱,种子绵绵不绝。它的事业,只是以伶俐的皮毛获得贵人豢养,或者中外的娘儿们上街的时候,脖子上拴了细链于跟在脚后跟。

  这些就应该先行打它落水,又从而打之;如果它自坠入水,其实也不妨又从而打之,但若是自己过于要好,自然不打亦可,然而也不必为之叹息。叭儿狗如可宽容,别的狗也大可不必打了,因为它们虽然非常势利,但究竟还有些像狼,带着野性,不至于如此骑墙。

  以上是顺便说及的话,似乎和本题没有大关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章·布局与谋篇(8)
《浅谈写作》彭城奔牛编写

  四论不“打落水狗”是误人子弟的

  总之,落水狗的是否该打,第一是在看它爬上岸了之后的态度。

  狗性总不大会改变的,假使一万年之后,或者也许要和现在不同,但我现在要说的是现在。如果以为落水之后,十分可怜,则害人的动物,可怜者正多,便是霍乱病菌,虽然生殖得快,那性格却何等地老实。然而医生是决不肯放过它的。

  现在的官僚和土绅士或洋绅士,只要不合自意的,便说是赤化,是共产;民国元年以前稍不同,先是说康党,后是说革党⑦,甚至于到官里去告密,一面固然在保全自己的尊荣,但也未始没有那时所谓“以人血染红顶子”⑧之意。可是革命终于起来了,一群臭架子的绅士们,便立刻皇皇然若丧家之狗,将小辫子盘在头顶上。革命党也一派新气,——绅士们先前所深恶痛绝的新气,“文明”得可以;说是“咸与维新”⑨了,我们是不打落水狗的,听凭它们爬上来罢。于是它们爬上来了,伏到民国二年下半年,二次革命⑩的时候,就突出来帮着袁世凯咬死了许多革命人,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一直到现在,遗老不必说,连遗少也还是那么多。这就因为先烈的好心,对于鬼蜮的慈悲,使它们繁殖起来,而此后的明白青年,为反抗黑暗计,也就要花费更多更多的气力和生命。

  秋瑾⑾女士,就是死于告密的,革命后暂时称为“女侠”,现在是不大听见有人提起了。革命一起,她的故乡就到了一个都督,——等于现在之所谓督军,——也是她的同志:王金发⑿。他捉住了杀害她的谋主⒀,调集了告密的案卷,要为她报仇。然而终于将那谋主释放了,据说是因为已经成了民国,大家不应该再修旧怨罢。但等到二次革命失败后,王金发却被袁世凯的走狗枪决了,与有力的是他所释放的杀过秋瑾的谋主。

  这人现在也已“寿终正寝”了,但在那里继续跋扈出没着的也还是这一流人,所以秋瑾的故乡也还是那样的故乡,年复一年,丝毫没有长进。从这一点看起来,生长在可为中国模范的名城⒁里的杨荫榆⒂女士和陈西滢先生,真是洪福齐天。

  五论塌台人物不当与“落水狗”相提并论

  “犯而不校”⒃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⒄是直道。中国最多的却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但是,这其实是老实人自己讨苦吃。

  俗语说:“忠厚是无用的别名”,也许太刻薄一点罢,但仔细想来,却也觉得并非唆人作恶之谈,乃是归纳了许多苦楚的经历之后的警句。譬如不打落水狗说,其成因大概有二:一是无力打;二是比例错。前者且勿论;后者的大错就又有二:一是误将塌台人物和落水狗齐观,二是不辨塌台人物又有好有坏,于是视同一律,结果反成为纵恶。即以现在而论,因为政局的不安定,真是此起彼伏如转轮,坏人靠着冰山,恣行无忌,一旦失足,忽而乞怜,而曾经亲见,或亲受其噬啮的老实人,乃忽以“落水狗”视之,不但不打,甚至于还有哀矜之意,自以为公理已伸,侠义这时正在我这里。殊不知它何尝真是落水,巢窟是早已造好的了,食料是早经储足的了,并且都在租界里。虽然有时似乎受伤,其实并不,至多不过是假装跛脚,聊以引起人们的恻隐之心,可以从容避匿罢了。他日复来,仍旧先咬老实人开手,“投石下井”⒅,无所不为,寻起原因来,一部分就正因为老实人不“打落水狗”之故。所以,要是说得苛刻一点,也就是自家掘坑自家埋,怨天尤人,全是错误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布局与谋篇(9)
《浅谈写作》彭城奔牛编写

  (3)伏笔照应

  伏笔照应小说中常见,就是在写作中预先埋伏下笔墨。也就是说,关系到整个情节发展的莫些重要情节。需要在恰当的地方加以交代和照应。

  例如鲁迅先生的《祝福》开头,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用倒叙手法。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伏笔。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小说的主人公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了读者的面前,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惨性,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三、开头和结尾

  (一)开头

  开头关系到文章的基调,问题的提出,矛盾的产生。开头写得美,给人以兴趣,能吸引人读下去,往往是作家思考最多的地方。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象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

  常见的开头方式

  (1)开门见山,揭示主题

  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简洁明了,不拐弯抹角。比如毛泽东同志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文的开头:

  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应该拿起这个武器。

  但是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

  叶圣陶同志的《任瑞卿老先生》也是开门见山式开头:

  山东平度县马疃完全小学校长任瑞卿老先生,今年六十八岁。他担任教师四十七年,越来越有劲,他说:“我虽然年纪大了,还愿意跟年青的教师们并驾齐驱,决不示弱。”

  (2)交代写作动机

  交代写作目的,原因。直述人事,写景渲染气氛;抒情感染读者。好处是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引起读者兴趣打动读者的心。引文兴起议论或叙述,关心问题。

  比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开头: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再比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开头: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3)交代人物、时间、地点或环境等等情况

  比如鲁迅的《药》是这样开头的: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再比如小说《小英雄雨来》在开头时交代雨来的的生活环境,为后来雨来为什么能逃生做铺垫。

  《小英雄雨来》的开头是这样的: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五章·布局与谋篇(10)
《浅谈写作》彭城奔牛编写

  (二)结尾

  结尾是文章很重要的部分,它告诉读者结果。结尾一定要水到渠成,一定要简洁,巧妙,要留有余地。不要画蛇添足,不要什么都讲清楚了,还喋喋不休,没完没了,生怕读者不明白。要相信读者的理解能力……

  常见的结尾方式:

  (1)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比如毛泽东同志的《改照我们的学习》一文的结尾:

  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结果。

  再比如杨朔的散文《茶花赋》开头是久在异国他乡,怀念祖国的面貌,结尾是总结全文,升华。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茶花赋》结尾:

  一个念头忽然跳进我的脑子,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我把这个简单的构思记下来,寄给远在国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许她肯再斟酌一番,为我画一幅画儿吧。

  《茶花赋》的开头:

  久在异国他乡,有时难免要怀念祖国的。怀念极了,我也曾想:要能画一幅画儿,画出祖国的面貌特色,时刻挂在眼前,有多好。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画。她说:“这可是个难题,画什么呢?画点零山碎水,一人一物,都不行。再说,颜色也难调。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么画得出祖国的面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