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生命的智慧 >

第47部分

生命的智慧-第47部分

小说: 生命的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疑点四:文中说,“蒋友梅就成了凌叔华家里的常客。那时的陈西滢早已退出了政治舞台。陈西滢和妻子凌叔华就幽居在泰晤士河边上一条幽深的小巷里。”从地点上来说——我们不是讲五W吗?——陈、凌当时根本就不住在泰晤士河边,而是住在伦敦郊外的汉姆斯特德(Hamsterd),那是个文人聚居的地方。萧乾也曾经在那个地方住过,并且在纳粹轰炸伦敦的时候,他在汉姆斯特德的家还中了炸弹。
  疑点五:这该是最荒唐可笑的无稽之谈了。即便以上四处都可以用误植误忆来自我开脱,但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断定,此篇文字完全是无中生有的生编硬造。换言之,如果只有前四点,作者也许还可以解释,由于对史实掌握得不够充分,或者说某人向我叙述的时候记忆有偏差,导致在描写上有一些疏漏,造成了作者的误读,再道个歉什么的。但有这最后的一点,道歉都是说不过去的了。
  大家看这最后一点,他刚才有一句说,陈西滢和凌叔华幽居在泰晤士河边。作者写蒋氏第四代到伦敦的时间是1981年,白纸黑字,这个错不了。我们查一下陈西滢的年谱,陈西滢早于1970年3月29日就去世了,如何能在1981年还赋闲在家,并得到宋美龄的委托,见到蒋友梅?难道是宋美龄“委托”给已驾鹤西去冥界的陈西滢,劳他大驾还阳,请太太特别关照一下自己的第四代?可真是见了鬼了!把死人给写活,真是天方夜谭!文坛和出版界再酷爱炒作名人隐私,总也该讲究个最起码的真伪虚实吧。
  由此,我就要引到最近发生的几件事,媒体报导也很多。通过这样的细节,让我们的脑子警醒一下。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最近身边发生的几件事情。
  第一个例子,大家最近几天,通过电视或报纸,应该都知道,在以色列空军对黎巴嫩南部的空袭中,击中了联合国驻黎部队的哨所,造成4名联合国驻黎巴嫩观察员的死亡,其中一位是中国军人杜照宇。遗体已经运回来了,遗体告别仪式也已经开过了。报导就是这样,事实给你陈述得似乎很清楚——某年某月某时,以军空袭,造成四个人死亡,其中一个中国人。这一点都没错。我看了2006年7月27日的《新京报》,上面有篇专题报道《安南指责以军蓄意袭击》。事件发生以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马上指责以军是蓄意袭击,而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以军外交部和军方发言人都众口一词地说是误炸,不是蓄意。如果我们稍加分析,我们觉得是蓄意的可能性大,还是误炸的可能性大?安南提出,联合国的这个哨所在黎巴嫩已经有很长时间。而且,既然是联合国的哨所,上面有非常明显的联合国标识。以色列能不知道吗?可以色列说是误炸,他们要调查。到现在,我们还没看到这个调查的档案披露。
  如果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相信是蓄意的,但在相信是蓄意的同时,有没有可能作为一个中立者——我们假设不把自己看成中国人,没有那种主观感情,纯粹做一个理性的,甚至是冷得有点无情的人——来想这件事,在这个事实真相澄清以前,它有没有误炸的可能性?或许有。我的意思是说,在思考事情的时候,在下确凿的判断之前,我们要想到它的可能性的存在。不能因为热血一奋涌,就把某一个结论给定死了。因为很多事情你定死了某一个结论之后,等过了三五年、八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你可能会发现你的结论是错的。也常有这样的事啊!比如在考古上做的某一个结论,在有更多的地下文物出土之前,我们对某一个文物做出了某一个判断,认为如何如何。但等新的出土文物发掘出来以后,就把你原来那个给否了。这是实证啊,残酷无情的,像学术规则一样是很冷酷,也很严格的。
  这件事,等以色列的档案揭秘了,我们或许能了解它到底是蓄意还是误炸。但这个档案就可信吗?会不会为了让人们相信这是误炸而编的那么一个档案呢?而编的档案,如果我们不加分析,以为这就是正史的历史档案,我们不就上当了吗?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很多历史档案,有没有是这样编出来的呢?不知道。比如,拿所谓的正史二十四史来说,有学者也早就说“二十四史无信史”啊。这说法从何而来,也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
  下一个例子,有一幅很著名的油画——我相信大家都看过——《毛主席去安源》,那幅画非常著名吧?青年毛泽东穿着长衫,手拿雨伞,穿着布鞋,走在去安源的路上。我小时侯也看过,记忆很深刻。2006年7月27日《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画家刘春华的文章《也谈〈毛主席去安源〉的幕后风波与历史真实》。文章最后有一段编者按。我们从编者所写以及他提出来的一连串的疑问,可以来想象它背后那种可能的复杂性。
  

从文学历史真实看“戏说”与“正说”(6)
编者按说“作为一幅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油画《毛泽东去安源》曾经风靡全国,家喻户晓,出版发行9亿多张,创下了中外美术史上的神话。造就这一神话的,不能不说是当年特殊的政治形势。这幅油画背后到底有些什么样的风波?油画作者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毛泽东对这副油画是何意见?对油画宣传的降温是出于何种原因?油画到底有没有违背历史真实?本报4月份发表了萍乡市两位党史专家的文章后,油画作者刘春华先生披露了他知道的情况;针对刘先生的文章,两位党史专家也提出了他们的不同意见。由于年代久远,又缺乏档案记载,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的认识,可以说相差甚远,这是要提请读者注意的。”
  从这些问题就能感到,事情有点复杂。涉及到的双方各执一词,而且双方都有确凿证据来支持自己。这有点儿像我做“老舍之死”。我采访到三个打捞老舍尸体的人,他们都说老舍先生的尸体是自己打捞的,且也都能提出旁证——谁谁可以证明是我捞的,甚至还可以提出另外的旁证,比如说老舍遗物当中有一名片写着是“老舍”,能假吗?比如说,老舍怀抱着一部手稿被打捞上来,手稿上写着某部作品的名字,署名“老舍”,能假吗?似乎都假不了。为什么能够这样呢?这就是历史啊!
  我们来看,这件事的分歧点全在细节上:
  第一,关于油画宣传的降温,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当初那个油画刚出来的时候,宣传得非常厉害,能够发行那么多为证。后来宣传降温了,为什么呢?——作者说是因为江青整他,而专家认为是毛泽东对该画表示不甚满意,所以降温了。我们看,今天在没有查到确凿的历史档案和实证材料、文献证明的基础之上,现在能对这两个说法进行判断吗?你愿意相信谁?这种相信是不是也带上了我们的主观色彩?比如说,我们也许相信那两个党史专家,因为党史专家能假吗?但作者亲历的事,他会瞎编吗?
  第二个细节,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是步行还是坐火车?也有争论。毛当年去安源,有的说是步行,有的说是坐火车。还有一个折中的说法,是为历史的真实做解释——即便毛主席是坐火车去的,下了火车不也得走吗?这个说法似乎是完美无缺。
  第三点,毛泽东去安源到底穿的什么衣服?油画上是长衫。党史专家提出质疑,说穿的是短上衣,不是长衫。他的证据来自哪儿呢?我们注意,这样的内容都有证据的来源,并非空穴来风。如果是空穴来风,倒很容易就让我们把他驳倒了。他有来源,1971年7月15日张春桥在韶山纪念馆谈话,提到他曾亲耳听毛主席说:“我在安源不是穿长袍,是穿短衣。”粉碎“四人帮”以后张春桥被抓起来了,但1971年张春桥在党内的位置不容置疑吧。他在韶山说这样的话被韶山纪念馆的人记录下来,党史专家去查证,于是就把这个作为证据了。张春桥说他是“亲耳”听毛主席说的。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说张春桥在说谎吗?再提出一个疑问,张春桥在1971年说这件事的时候,有必要说谎吗?不知道。
  然后我们来看作者,作者提出三条反证,认为毛主席是穿长衫的,证据很有力。一,从安源纪念馆馆藏中看到当年曾接待毛泽东,并亲自带毛下矿井的老工人张竹林1964年11月的访问记录,“1921年不记得是秋天还是冬天,那日我正在毛紫云家挑水,有个穿长衣的客人,手里拿一把湘潭雨伞向我打听毛师爷住在哪里……我才知道这位客人叫毛润之。”大家看,长衫、雨伞都有。二,曾在安源当过小工,后来成为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的王耀南将军1967年8月21日的访问记录:“主席去安源是走路去的,穿了长衣,带了雨伞,长衣的右边叉子上拉破了一个口子,有两三个补丁。”我们看这个细节,能记得那么准确。这是他在1967年回忆几十年前的往事。记忆上会有偏差吗?三,1998年2月16日,###当面告诉作者,因1968年7月《毛主席去安源》油画搬入中南海时,她还没在主席身边工作。但她问过当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汪说:“那画先是放在中央政治局开会处,请政治局的人看了,都认为很好,很像毛主席。后来,又搬到毛主席处,主席看了,说‘神气还像我。只是这衣服太好了,我那时没有这么好的大衫,都是旧的,没有这个好’”——大家注意啊,汪东兴转引毛主席的话说的时候——毛主席没有否定自己穿的是长衫。他只是说,我那个没有这个好——“‘鞋子嘛,也没有这样好,那时常常走路,有时一走几天,鞋破了,就光脚走。有时碰到朋友,朋友出钱给买双草鞋,穿破了,又光脚走。伞也对,时常下雨,出门总带把伞。’”
  汪东兴说的可信吗?如果我们相信汪东兴不会说谎,他把毛主席跟他所说的几乎原封不动地表达出来,那关于这幅画,我们也就相信作者所说是接近那个真实的。即便是画家把那个长衫在画上画得显新,布鞋画得也显新,它至少符合了历史的真实,更符合了艺术的真实。但假如张春桥说的是真的呢?我们可以从这幅画看出什么来呢?可以说,这幅画依然是符合艺术的真实——即便毛主席当初穿的是短上衣,而画家为了营造当时的那种历史气氛,给人们通过这个油画来还原一个历史情境的想法,他把毛主席画成了穿长衫,从艺术上也是说得过去的——可以叫艺术的历史真实,或者叫文学的历史真实,是画家、艺术家的一种想象的再创造。但是,如果从长衫短衫的这个角度来讲,它违反了历史的真实。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从文学历史真实看“戏说”与“正说”(7)
那我们要从口述史这个角度来去探寻呢?我们又不能随便地轻易相信哪一方是对的。我们所做,就是像他们双方所做一样,提供出一些信息,让大家知道在这个历史的平台上,关于这件事有张三和李四的两种说法,甚至还有王五、陈六的四种说法。我们对这些说法要尽可能多地了解。那个历史事实可能是那样,但它的背后是那么复杂。这就够了。
  再举一个小例子,非常有意思,也是发生在前不久。
  世界杯比赛——意大利和法国的决赛,在座的朋友有多少人看过?即便是没看过,在世界杯落幕以后,第二天第三天有很多报道提到了齐达内用头撞人的事,也可能都知道。有很多的球迷甚至在对那场球的记忆中,齐达内的“铁头功”超过了这场比赛本身。比赛结束之后,我们看到了不同版本的叙述吧?观众从电视上亲眼看到了齐达内撞头的那个瞬间。这个历史瞬间被摄像镜头记录下来,假不了,太真实了!可他为什么撞?猜测出来了,不同的版本出来了。他撞的最主要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一定是马特拉齐“得罪”了他。但怎么得罪了他?后来有不同的版本。
  第二天还是第三天,巴西电视台、法国电视台的口唇专家,根据马特拉齐说话的口型对出了马特拉齐当时说的一句话:“你是意大利人养出来的一条忘恩负义的狗”,得罪了齐达内;还有的说“你姐姐是个妓女”;还有的说“你是恐怖分子的后代”,三个版本出来了吧?作为读者,在看到这三个版本的时候,信哪个?能够判断吗?不能,而且我们做不了判断。
  再后来,仔细来分析这个事就更有意思了。当法国媒体采访齐达内时,问他马特拉齐到底跟你说了什么,齐达内说他无法把马特拉齐说过的话再说一遍,因为太难听了。他用这个理由不肯把马特拉齐的话再重复一遍。因此,我们无法从齐达内的嘴里知道马特拉齐怎么说的。齐达内接受采访的时候,已经是在几天之后了。他有没有可能已经调整了心情?马特拉齐可能当初没有说那么狠的话,而他想在媒体面前把马特拉齐的话描述得狠一点,这样的话他的同情就会更多一点,人们对法国队的同情也会更多一点儿?但他又没有把他可能编造的话说出来,而是用这样巧妙的外交辞令来说“我不能把这段话再说一遍,他说得太难听了”。所以,我们都无从知道那句难听的话到底是什么。
  然后,又有媒体记者去问马特拉齐,你到底说了什么,让齐达内一头撞向你?马特拉齐说,我没有侮辱他母亲。记者问,你是不是提到了他姐姐?马特拉齐的回答是“基本不否认”。大家看有意思吧?这是我们从国内媒体上看到的对这件事情的报导。马特拉齐也很狡猾,他没有跟媒体说,我那句原话是怎么说的,而是说“基本不否认”。对于这个历史事件,马特拉齐是怎么激起齐达内的火,齐达内怎么一头撞向他,原因就复杂了。当事人只有两个,各说各话。
  又过了些时候,马特拉齐面对媒体说当时的一种情景,这个齐达内也不否认。可那个话,媒体并没有说马特拉齐当时是怎么说的,只说在马特拉齐防守齐达内的时候,马拉着齐的衣服,齐开玩笑地、调侃地、或者也许带有挑衅口吻地跟他说,如果你对我的上衣感兴趣,等比赛结束了,咱们可以交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