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丛书 >

第4部分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丛书-第4部分

小说: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殖民统治。
  一.东亚同文书院与满铁调查部:南北两大情报机关 ……………………………
  二.其它形形色色的对华情报组织 …………………………………………………
  三.七七事变后各种对华情报活动的活跃 …………………………………………
  第十二章 日本文化特务眼中的中国抗日宣传与抗日教育 ……………………143
  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日本的许多文化人——其中不乏为日军服务的文化特务——在中国的前线后方,对抗日教育和抗日宣传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情报收集和调查活动。这些人将他们的调查写成文章乃至专著公开发表,对中国人民当年的排日抗日情况做了大量的记载、评论和分析,一定程度地映照了中国的抗日教育、抗日宣传的情况。但他们却故意否认日本的胡作非为才是引发中国排日抗日的根本原因,肆意颠倒“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日”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抗日排日是由中国政府的宣传教育及中国人固有的排外倾向所致,从而为日军在中国的侵略活动火上浇油,在推动日本对华侵略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东北三省的“排日”与森长次郎的《###排日谭》 …………………………
  二.小松孝彰笔下的中国抗日教育与抗日宣传 ……………………………………
  三.粟屋义纯对中国抗日教育与抗日宣传的研究 …………………………………
  四.小山荣三对中国抗日宣传的调查与分析 ………………………………………
  第十三章 日本对华奴化教育与日语教学的强制推行 ………………………159
  为了长期统治和奴役中国,日本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中国推行奴化教育,其主要手段是强制推行日本语教育。许多学者著书撰文,提出要把日本语作为“亚洲通用语言”或“亚洲第一语言”。有关机构制定了日本语普及方策,明确提出普及日语的“内涵是指导大陆民族使之炼成纯正日本人,外延是青少年的教育和一般民众的教化”。在台湾岛,日本千方百计施以“皇化”教育,日语被作为所谓“国语”推行了五十年,并收到了相当的成效,后果不可小觑;在中国大陆各沦陷区,日本人全面控制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主权,按照“皇化教育”的理念实施教学,还在一般学校之外开设了大量专门的日语学校,试图通过日语学习推销日本文化,培养中国人的“亲日”情感。
  一.“日语要作为亚洲通用语言”……………………………………………………
  二.在台湾和东北的奴化教育与日语教育 …………………………………………
  三.对中国内地教育的毁灭性破坏与奴化教育的实施 ……………………………
  第十四章 日本对华宗教文化侵略 ………………………………………………… 174
  宗教作为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重要一翼,发挥了独有的作用。日军所到之处,必有神道教和佛教僧侣紧随其后。其中,在台湾岛的神道教神社就有十几座,在东北地区的神社有二百九十多座,在中国大陆的神道教教会组织有六十多个,有日本当代学者把这些建在中国的神社称为“侵略神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神道教及其神社在日本侵略战争中的作用及功能。日本的佛教也纳入了军国主义体制中,在中国沦陷区建立的寺院、别院、布教所等不下于一百六、七十处。大部分佛教宗派都公开宣称支持军国政府侵华国策,许多教派背叛了不杀生的基本戒律,成为鼓吹杀人的宗教。许多佛教上层人士写书撰文,表示支持侵华战争,并为侵略辩护;许多和尚作了从军僧,成为军队一员。
  一.神道教在中国的登陆与“侵略神社”的设立  ………………………………
  二.佛教成为鼓吹杀人的宗教  ……………………………………………………
  三.佛教及其它日本宗教在沦陷区的宗教侵略  …………………………………
  索  引 …………………………………………………………………………………… 191
  

目    录(4)
后  记 …………………………………………………………………………………… 198
  

数百年前日本民间文化人的(1)
侵华迷梦
  日本人觊觎中国,由来已久。16世纪大将军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扬言其目的是“直捣大明国”。在民间文人中,最早通过文艺的形式表达侵华意念的是17世纪日本著名戏剧家近松门左卫门,他在《国姓爷合战》中让日本人占领了南京。而最早系统全面地提出侵华方案的,是19世纪初的布衣学者佐藤信渊。他在《宇内混同秘策》中主张以神道教来“宇内混同”(统一世界),设计出了一个周密的入侵和占领中国的“秘策”,提出日本要先攻取满洲,然后“经略”整个中国。他甚至连日本各地方政府的作战分工和出兵顺序都设计好了。随后,被后人称为幕末维新志士的吉田松阴则又提出了“垦虾夷,收琉球,取朝鲜,拉满洲,压###,临印度”的狂妄设想。
  一、1715年一部侵华戏剧的上演及其轰动
  日本觊觎中国领土由来已久。距今四百多年前,日本幕府“大将军”丰臣秀吉就曾提出了较明确、系统的进攻中国的计划。1577年10月,当时还只是普通武士的丰臣秀吉就对大将军织田信长说:“君欲赏臣功,愿以朝鲜为请。臣乃用朝鲜之兵,以入于明,庶几倚君灵威,席卷明国,合三国为一,是臣之宿志也。”1578年,丰臣秀吉奉织田信长之命率师征伐播磨国时说:“图朝鲜,窥中华,此乃臣之宿志。”在掌握了第一章数百年前日本民间文化人的侵华迷梦日本国家大权之后,丰臣秀吉将侵华计划付诸实施。1585年,他在日本大阪接见日本耶稣会副管区长柯艾留时称:“如今已统一全日本,地位晋升,领国在握,财富充裕,已无他求。唯望自己之名声与权势留播后世。待日本诸事稳定后,将让日本于兄弟,自己为征服朝鲜和中华,决议渡海。”1585年9月3日,丰臣秀吉在一份文书中写道:“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1587年,他在给爱妾浅野氏的信中说:“在我有生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1590年,丰臣秀吉在京都接见朝鲜使节,并要该使节转交他致朝鲜国王的一封信,其中宣称他要“长驱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余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1592年3月,作为征服中国的第一步,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1592年,丰臣公然叫嚷这场战争的目的是“直捣大明国”,然后还要“占领天竺(印度)”。当时中国明朝出兵抗日援朝,经过中朝军队长达八年的抗战,终于将日本侵略者赶出朝鲜,使丰臣秀吉的“奉天皇定都北京”的狂妄计划遭到失败,而大明帝国也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消耗和牺牲。
  丰臣秀吉的可耻失败,使得日本当权者在此后的近三百年中,除小股“倭寇”时常骚扰我东南沿海外,不敢贸然大举犯华。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放弃了侵略中国的野心。恰恰相反,在此后的三百年中,日本不少在野民间人士,自发性地通过种种方式,对日本侵华的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进行种种试探和研究。有的通过文艺的形式表达和宣泄民众的侵华意念与幻想,有的则通过学术的方式为侵华出谋划策,提出了系统的侵华理论和方略,并以此对在朝当权者和日本民众施加影响。
  其中,最早通过文艺的形式表达侵华意念的是17世纪日本著名戏剧家近松门左卫门。
  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原为武士,后致力于戏剧创作,成为日本文学史上著名的戏剧家。他一生中创作了“净琉璃”(一种木偶戏)和“歌舞伎”剧本一百多部,被文学史家称为“日本的莎士比亚”。在他的剧本中,有一部1715年出笼的以中国为舞台背景的戏,名为《国姓爷合战》,是一部大型的历史剧。
  所谓“国姓爷”指的是明代的郑成功。郑成功后受南明唐王隆武帝赐明代“国姓”朱,改名成功。《国姓爷合战》就是以郑成功抗清复明、攻打南京城为背景写成的历史剧。然而,该剧本却严重歪曲历史事实,其中最严重的是对郑成功形象的歪曲和改造。据史料记载,郑成功,原名郑森,字明俨,父亲郑芝龙曾赴日经商(做鞋子买卖),1624年与日本女子田川翁子生下郑成功。郑成功七岁时离开母亲回到中国,在福建安海读书,十五岁时考中秀才,二十一岁时随父亲郑芝龙到南京,进入国子监读书。1645年回到福建,在福州见到隆武帝朱聿键。隆武帝见郑成功年轻有为,视为知己,遂赐其姓朱,改名成功。这就是中国民间将郑成功称为“国姓爷”的由来。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小字一官)因在日本参与反对幕府政权的活动,事泄逃到台湾,后建立武装集团,1628年受到明朝招抚。当清兵入闽时,郑芝龙作为明朝在福建的总兵却不战而降,出走北方依附清朝。郑成功不从父命,在厦门和金门一带建立根据地,坚持抗清。1653年,在广西的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这就是历史记载的郑成功生平事迹的大概。
  而在《国姓爷合战》中,近松门左卫门却把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写成了日本武士。胡说他是在日本长大,娶日本人为妻,二十几岁以后才回到中国,还给他起了一个日文名字“和藤内”。所谓“和”就是日本,“藤”字和当时日本称呼中国的“唐”字在日本语中都读作“とぅ”,而“和”字在前、“藤”(唐)字在后,明显具有突出强调郑成功的日本人身份的意图,“和藤内”也许就是近松所谓的“国姓”的真正含义。在《国姓爷合战》中,“和藤内”和父母一同去“大明国”,在大明国靠着日本武士的神威,打败鞑靼(清)兵,攻陷南京城,城内明将与“和藤内”合作,并拥戴“和藤内”为“延平王”。在近松笔下,这位“国姓爷”——“和藤内”——完全是一个日本武士的化身,他口口声声自称“我们日本人”,他来中国的目的实际上也不是抗清扶明,而完全是为扬日本之国威,并图谋在中国实施日本的统治。关于这一点,剧本中有露骨的描写。在第二幕第一场戏中,“和藤内”在退潮的海滩上看到鹬蚌相争的情景,不禁感慨道:
  

数百年前日本民间文化人的(2)
让两雄交兵,乘虚而攻之,此乃兵法奥秘。……听说在父亲老一官的生国,大明和鞑靼双方正在战斗,这岂不是鹬蚌相争吗?好!现在就到中国去,用方才领悟的兵法奥秘,攻其不备,大明和鞑靼两国的江山,岂不是唾手可得的吗?
  作者接着使用旁白,做点题之语:
  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西渡中国、荡平大明和鞑靼、名扬异国和本朝、被称为延平王的国姓爷。
  图1《国姓爷合战》剧照剧本特别注意表现这位被称为“国姓爷”的和藤内是作为日本人来与中国人打仗的。例如第二场中和藤内对中国的残兵败将说道:“喂!纵然你们人多势众,但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的生国是大日本”;和藤内还摸着老虎的脊背说:“你们污蔑日本是小国,可是你们看看日本人的本领!连老虎都害怕我们,看到了吗?”这位“和藤内”靠了母亲从日本带来的神符,靠了“天照大神的威德”,在中国耀武扬威,连猛虎遇到他都吓得打哆嗦,更何况是中国的士兵,全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降伏。和藤内命令中国的降兵败将全都剃成日本式的月牙头,穿上和服,并改换成日本式的姓名,然后接受他的检阅和指挥。并对中国将领发令训话——
  你们看,这里请来了天照大神。本人以一介匹夫,却攻下数城,现在成了诸侯之王,受你等的臣下之礼,这就是日本的神力!在竹林中收降的这些夷兵,已剃了日本头,让他们在前面宣传日本的支持,鞑靼兵素知日本的武威,他们一定闻风丧胆!
  就这样,和藤内“国姓爷”终于攻下了南京城,驱逐了鞑靼王,保住了“大明江山”。而实际上,这“大明江山”,已经不是“大明的江山”,而成了“和藤内”的江山、日本的江山了。
  近松门左卫门的《国姓爷合战》,是18世纪初日本对华侵略扩张思想的一次暴露。据日本文学史的记载,这出戏连续三年在日本上演不衰,观众多达二十多万人次。就受欢迎的程度和演出的盛况而言,在当时是空前的。后来他又陆续写出了关于“国姓爷”的两个剧本《国姓爷后来的战斗》和《中国船带来的当今国姓爷的消息》,被后人称为《国姓爷三部曲》。这种情况充分说明,在丰臣秀吉的军队侵略中国的迷梦破灭一百多年后,许多日本人——当然包括在野的文化人及受其影响的庶民百姓,对于中国仍暗怀觊觎之心,祸华之心不死,有时还变得炽热如火,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侵华难以付诸行动,于是就以文艺的形式加以表达和发泄。可以说《国姓爷合战》的公演和大受欢迎,正是18世纪初许多日本人某种心态的暴露。
  二、1823年一位民间学者提出惊人的侵华方案
  在《国姓爷合战》出笼的一百年后,对华侵略由一种文学想象逐渐发展为一种明确的思想主张。较早明确表述对外侵略思想主张的是本多利明(1743~1820)。此人二十四岁时开办私塾讲学,并宣传侵略思想。他在《经世秘策》(1798)一书中认为,“侵略他国可壮大本国”,说“欧洲列强其本土虽小,但多有属国,亦堪称大国”,提出作为小国的日本要像欧洲列强一样实施对外侵略,并应将此作为今后的国策,并最终实现征服世界的目的。为此,日本应该首先实行面向海外的“开拓制度”。他还提出了日本的对外侵略路径,即首先侵略包括中国东北地区在内的东北区地区,并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