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智慧的觉醒 >

第3部分

智慧的觉醒-第3部分

小说: 智慧的觉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没有界限,就没有一个“你”在听,只有一个听的状态。所以观察制约的时候,制约只在观察者身上,而不在被观察之物上。如果能观察而没有那个观察者,没有那个“我”——没有他的恐惧、他的焦虑等等,你就会看到,你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维度。
  纽约市
  1971年4月24日
  

宗教经验·冥想(1)
一个人要是说“我知道”,这种人其实并不知道。或一个人要是说“我已经体验了真理”,绝对不要信他。这些就是提供系统的人。系统意味着训练、追随、重复、改变“实际情况”,因此会助长你的冲突。系统使脑子变得机械,它们不会带给你自由,它们可能承诺你最终会有自由,然而自由出现在最初,而不是最终。
  提问:以肮脏为比*察意识爱心理时间
  克:我们说过我们会一起探讨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即存在宗教经验吗?冥想的含义是什么?我们观察一下的话,似乎全世界的人一直在追求超越死亡、超越其自身问题的东西,一个长久、真实、永恒的东西,人们称之为上帝,赋予它很多名字。我们大部分人都相信那种东西,虽然我们从未真正经验过它。
  各种宗教都承诺,如果相信某种仪式、教义、救世主,如果遵循某种生活,就可能邂逅那个奇异的东西——随便叫它什么。那些直接经验到它的人,是按照他们的制约、他们的信仰、他们身上留下的环境以及文化的影响经验到的。
  显然,宗教已经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宗教战争的爆发就证明了这一点。宗教没有解决人类的任何问题,反而分化了人类。它们影响了人类文明,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是否存在这种叫做宗教经验的东西,什么是经验,为什么称之为“宗教性的”,如果我们要探究这些问题,显然必须一开始就十分诚实。不是对某个原则或信仰诚实,或对某种承诺诚实,而是诚实地看到事物本来的样子,没有任何外在和内在的扭曲——永不自欺。因为,如果渴求某种经验,把它称作宗教性的或其他什么,如果踏上了追求之旅……如此等等,欺骗就很容易发生。你就注定会陷入某种幻觉。可以的话,我们必须自己搞清楚什么是宗教经验。我们需要高度的谦卑和诚实,这表示永远不要求经验,永远不要求自己达到某种境界或有所成就。所以我们必须非常仔细地检视自己的欲望、执着和恐惧,并全面了解它们。如果能做到这些,心就决不会扭曲,从而就不会有幻觉,不会有欺骗。另外我们还必须问:经验是什么意思?
  不知你们到底有没有探究过那个问题。我们大部分人对于每天的普通经验都感到厌倦,厌倦了所有的日常经验,并且我们越老成、越聪明,就越只想活在当下——不管那可能是什么意思——并发明当下的哲学。经验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经历某事直到终点,并了结这件事。然而不幸的是,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每个经验都留下了伤痕,留下了记忆,快乐的或不快乐的,并且我们只想保留那些快乐的记忆。我们在追求任何灵性的、宗教的或超凡的经验时,必须首先搞清楚那种经验是否存在,搞清楚经验本身意味着什么。如果你经验到某种东西却无法识别它,那经验就会停止。经验的本质含义之一就是识别。如果可以识别,那它就是已知的,已经被经验过的,否则你无法识别它。
  所以,如果他们谈论宗教的、灵性的或超凡的经验——这个词完全被滥用了——你们必定对那种经验已有所知,所以能识别出自己在经验有别于普通经验的东西。心必定能识别那个经验,这个结论应该是符合逻辑的、可靠的。识别意味着那是某种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因此它不是崭新的。

宗教经验·冥想(2)
当你想获得宗教领域的经验,你想要是因为你没有解决自身的问题,没有解决你日常的焦虑、绝望、恐惧和悲伤,因此你就想要更多的经验。在想要更多的需求当中就存在着欺骗。我认为,这个结论是非常符合逻辑、非常可靠的。并不是说逻辑总是正确的,但如果我们使用逻辑,恰当、理性地推理,就会知道推理的局限。对更广阔、更深刻、更重要的经验的需求,只不过进一步拓展了那条已知之路而已。我认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希望我们是在彼此交流、分享。
  然后,在这样的宗教探究中,我们还要设法搞清楚真相是什么,是否存在真实的东西,是否存在超越时间的心灵状态。另外,寻找就意味着有一个寻找的人——不是吗?他在寻找什么?他怎么知道他找到的东西就是真实的?再者,假如他找到了真实的东西——至少他认为是真实的,那取决于他的制约、知识和过去的经验。因此寻找就只是他过去的希望、恐惧和期盼的进一步投射。
  一个在质疑而不是在寻找的头脑,必然已完全从这两种行为——求取经验和寻找真相——中解脱了。我们能理解为什么,因为如果你在寻找,就会跑去找各种老师,读各种书籍,参加各种礼拜,追随各种古鲁,如此等等,就像逛街浏览橱窗。这样的寻觅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如果你在探究这个问题:“具有宗教情怀的心是怎样的,不再经验任何东西的心具有怎样的品质?”你就必须搞清楚头脑是否能从对经验的需求中解脱出来,是否能彻底终止寻寻觅觅。我们观察的时候必须抛开任何动机、任何目的,如果存在无始无终的永恒状态,我们还必须抛开时间的因素观察。要探究那个问题意味着没有任何信仰,不皈依任何宗教,任何所谓的灵性组织,不追随任何古鲁,因此也就没有任何权威——尤其是讲者的权威。因为你非常容易受影响,特别容易受骗,虽然你可能久经世故,可能知道很多,但你总在求什么,总想要什么,因此就容易受骗。所以,一个在探究什么是宗教的心,必须从各种形式的信仰和恐惧中彻底解脱出来。我们前几天讲解过,恐惧是造成扭曲的因素,它会导致暴力和攻击。因此,正在探究宗教性状态和活动的心,必须没有恐惧。这需要了不起的诚实和高度的谦卑。
  对大部分人来说,虚荣是主要障碍之一。因为我们认为我们知道,因为我们读了太多东西,因为我们已经许下承诺,练习过这个或那个系统,追随过一些贩卖自己哲学的古鲁。我们认为我们知道,至少知道那么一点,而这就是虚荣的开端。如果你在探究这样一个非凡的命题,就必须有对此实际上一无所知的自由。你确实不知道,不是吗?你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上帝是什么——不知道是否有这么个东西或者不知道真正具有宗教情怀的心是怎样的。你读过这一类东西,人们探讨了几千年,建造了寺院庙宇,但实际上他们在靠别人的知识、经验和宣教而活。要找到答案,显然我们必须把那些东西完全放到一边,因为探究这一切是非常严肃的事。你要是想玩玩,有形形色色所谓的灵性、宗教娱乐活动可供选择,但那些东西对一颗认真的心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要探究具有宗教情怀的心是怎样的,我们必须从我们的制约中摆脱出来,必须从基督教的教义、佛教的教义以及几千年来的所有宣教中摆脱出来,让头脑能真正自由地观察。这非常难,因为我们怕孤单,怕独立。我们想要安全——外在和内在的安全。因此我们依赖他人,不管他是牧师、领袖还是那个说“我体验过了,所以我知道”的古鲁。我们必须完全独立而不是孤立。孤立和完全独立有着巨大的区别。孤立是一种关系终止的心灵状态,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中有意无意地在自己四周树立围墙,以便不受伤害,那就是孤立,那种孤立显然阻碍了所有的关系。独立意味着心理上不依赖他人,不执着任何人,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爱,爱并不是执着。独立意味着内心深处没有任何恐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冲突。 txt小说上传分享

宗教经验·冥想(3)
如果你走到了这一步,我们就可以进而搞清楚修炼的意义。对大部分人来说,修炼就是训练,就是重复。它就是克服障碍,或是抗拒、压制、控制,塑造,遵从,这一切都包含在修炼这个词当中。这个词的词根义是学习。一个愿意学习——不是愿意遵从——的心必须好奇,必须怀有巨大的兴趣;而一个已经知道的头脑,决不会学习。所以,修炼的意思就是学着了解我们为什么控制、压制、恐惧、遵从、比较,并因而身陷冲突。正是这样的学习带来了秩序,不是遵循方案或模式的秩序,而是在探究困惑和混乱的过程中就有秩序。大部分人有许多困惑的理由,暂时不必作深究。但我们必须了解困惑,了解我们所过的混乱生活;不是设法在困惑或混乱中实现秩序,而是去了解它们。然后,在你了解的过程中,秩序就产生了。
  秩序是鲜活的东西,不是机械的,秩序当然就是美德。一颗困惑、遵从、模仿的心,是失序的,它身陷冲突。陷入冲突的心是混乱的,这样的心没有美德可言。在探究和学习中,秩序就会产生,而秩序就是美德。请在自己身上观察,看看自己的生活是多么混乱、多么困惑、多么机械。在那种状态下,我们却试图找到一种道德的生活,一种有序的、理性的生活。一个困惑、遵从、模仿的心怎么可能具有任何秩序、任何美德呢?正如你观察到的,社会道德是完全不道德的,它可能受人尊敬,但受人尊敬的东西一般都是混乱的。
  秩序是必要的,因为全然的行为只能出自秩序,而行为即生活。可我们的行为却带来了混乱。生活中有政治行为、宗教行为、商业行为、家庭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四分五裂的。这样的行为自然会产生矛盾。你是个生意人,在家里却是个和善的人类,至少你装作如此,这里有矛盾。因此就有混乱,混乱的心不可能懂得什么是美德。如今,种种恣意妄为横行世界,美德和秩序遭到了否定。具有宗教情怀的心必须有这种秩序,但不是按照你或他人设定的模式或计划。只有了解了我们所处的混乱、困惑和困境,那种秩序、那种正直的品质才会出现。
  这一切都是为冥想打下基础。如果你不打下这个基础,冥想就会变成逃避。你可以不断玩弄那种冥想,大部分人都在这么做——过着平庸、困惑、一团糟的生活,却莫名其妙地想找个角落让心灵安静。还有那么一群满口承诺的人,宣称可以带给你安静的心,不管那会是什么意思。
  对于认真的心智来说,这是非常严肃的事,不是游戏:我们必须从所有的信仰、所有的承诺中解脱出来,因为我们致力于整个生活,而不是其中的一个片断。大多数人致力于物质革命或政治革命,或专注于某个宗教活动,献身于某种宗教生活、修道生活等等。这些都是片断性的投入。我们在谈论的是自由,以便你能把全部的生命、全部的能量、精力和激情投入到整个生活中,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然后我们就能搞清楚冥想的意义了。
  不知道你们到底有没有探究过这些。可能有些人闹着玩过,曾试图控制思想,曾追随各种系统,但那并不是冥想。我们必须抛弃外界提供给我们的种种系统:禅、超觉静坐以及来自印度和亚洲的各种束缚人的方法。我们必须探究关于系统、方法的问题,希望你们能这么做,我们在一起分享这个问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宗教经验·冥想(4)
如果追随一个系统,你的心会怎样?系统和方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古鲁?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管自己叫古鲁,我找不到一个足够强烈的词来拒绝整个世界的古鲁,拒绝他们的权威,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知道。一个人要是说“我知道”,这种人其实并不知道;或一个人要是说“我已经体验了真理”,绝对不要信他。这些就是提供系统的人。系统意味着训练、追随、重复、改变“实际情况”,因此会助长你的冲突。系统使脑子变得机械,它们不会带给你自由,它们可能承诺你最终会有自由,然而自由出现在最初,而不是最终。要探究任何系统的真相,假如你没有最初的自由,就必然最终陷于某个系统,心必然失去细致、灵活和敏感的品质。所以你可以完全抛弃所有的系统。
  重要的是不控制思想,而是了解它,了解思想的根源和开端,它就在你的内心。也就是说,脑子储存记忆。你可以自己观察这一点,没必要看这一类的书。如果它不储存记忆,就根本无法思考。那个记忆就是经验、知识的结果——你个人的、集体的、家庭的、种族等等的经验和知识。思想就在记忆的仓库里滋生。所以,思想永不自由,它总是陈旧的,并不存在思想的自由这回事。思想本质上永远自由不了,它可以谈论自由,但本质上它是过去的记忆、经验和知识的结果,因此它是陈旧的。然而,我们必须积累知识,否则就无法运作,无法跟他人对话,无法回家以及做别的事。知识是必要的。
  必须搞清楚,在我们冥想的过程中,知识是否已经退场,是否因而从已知中解脱了。如果冥想是知识的继续,是人类累积的一切的继续,那就不会有自由。只有了解了知识的功能并因而从已知中解脱出来,才会有自由。
  我们在探究知识的领域,了解它在什么地方产生作用,在什么地方则是进一步探究的障碍。脑细胞连续运作的时候,它们只能在知识的领域里活动。这是脑子唯一能做的事,它只能在落入时间范畴的经验和知识的领域内运作,即在过去中运作。冥想就是为了找出是否存在一个尚未被已知染指的领域。
  如果带着学过的东西冥想,带着已知冥想,那就是活在过去中,活在制约里。其中是没有自由的。我可能装饰所住的监狱,我可能在监狱中做各种各样的事,但限制仍在,铁窗仍在。所以心必须搞清楚,进化了几千年的脑细胞是否能完全安静下来,是否能响应一个它们不知道的维度。这也就是问,心能完全静止吗?
  几千年来,宗教人士一直在探究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