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二 >

第9部分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二-第9部分

小说: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值观反倒认为邪淫是无所谓的,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关于“有的女孩为了养活父母主动去卖淫”的观点,其

  实赡养父母的孝心可嘉,但是赡养父母可以靠正业赚钱,而不应靠卖淫这类的邪业。

  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在这点上有不正确认识的朋友应该纠正自己的不正确看法,为社会文明建设

  贡献力量。

  2008年12月1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48 再谈如果与如意
348 再谈如果与如意

  郭旭东

  博友留言:通过学习,我不仅明白了如实、如是的概念,而且懂得了万物在本质上是真实、平等、相通的,所以我要刻苦学习佛法不断克除理障,运用好一意无量名而利于他人。请老师再讲一讲①“如果”,真如之体境界的阶位有几个。②《三藏法数》:“【如意】如意者,谓菩萨由后得智,既得转烦恼依菩提,故于一切所欲,皆悉随意,如转大地作黄金等是也。”可见,如意就是烦恼转菩提,随缘而生妙用,又不离佛性(真如)之体的意思。&;nbsp;

  以下供参考。

  就真如之体的绝对性而言,其境界应该是一致的,那么,所谓“真如之体境界的阶位”只是真如之体是否表现在用上或者说表现在用上的不同。例如,根据真如之体是否表现在用上,我们可以将真如分为离言真如、依言真如两种或空真如、不空真如两种(见《大乘起信论》)。根据其功用的不同,可以分为一乘真如和三乘真如(《华严经探玄记》),又可分为善、不善、无记等三种真如(《佛地经论》)等。

  所谓后得智,《摄大乘论》:“ 后得智者,菩萨行满化他之智也。”由此可见,如意“转烦恼依菩提”,其前提是“依菩提”和“转烦恼”。所谓“依菩提”,就是如意的出发点是正义的,不是自私的,是为了自度度他的;所谓“转烦恼”就是已经不是烦恼。不要认为“烦恼即菩提”的意思就是不用去除烦恼了,其实质应该是“转烦恼依菩提”,否则就走到放任自己的情绪上面去了。器物“如意”的形状有柄如心,这也表示如意的妙用不离内心的驾驭。&;nbsp;

  如果也好,如意也好,其实都应该注重道德。如果侧重于大道之果,如意侧重于大道之用。这些都不离道德。这使得我们始终应该注重道德的培育。

  2008年12月5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49 关于牙周病
349 关于牙周病

  郭旭东

  博友留言:郭老师,您好。我想问您一个关于牙周病的问题。我年纪不算大,可是牙龈严重萎缩,慢

  慢地,牙齿一个接一个地掉或者变形,西医的治疗方法是定期刮治,每次只能刮治一两颗牙,为此需要经常请假。

  一上火就牙龈肿痛。请问您,牙周病是怎么回事?掉牙是不是业果成熟的表现?能改变吗?中医如何治疗?最重要

  的,如何从修养上根治?谢谢您。

  以下供参考。&;nbsp;

  西医认为,多种类型的牙周炎多起于龋病所致的牙髓坏死,牙周病所致的脓性渗出物、食物残渣、异

  物嵌塞等导致急性细菌*染。&;nbsp;

  中医认为本病与肾虚、胃火旺盛有关。因为齿属肾,齿者骨之终,精髓之所养也。故肾虚则齿松,精

  盛则齿坚。凡属火病的牙周炎,必病在牙床肌肉间,或为肿痛,或为肿糜烂,或为牙龈出血,皆病在经络。上牙所

  属足阳明胃经,下牙所属手阳明大肠经,所以牙周炎多为湿热蓄于阳明而雍于络。&;nbsp;

  由此可见,我们除了正常的治疗外,在养生、修养上要注意保精养肾,克服肾的相火妄动,也就是要

  控制病态的性冲动(肾阴虚);另外,还要注意饮食清淡些,避免肥甘之品导致胃火进一步炽盛。

  2008年12月7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最好的txt下载网

350 本质是否产生妙用?
350 本质是否产生妙用?

  郭旭东

  博友留言:万物在本质上是真实、平等、相通的,所以才可能产生妙用。对吗?&;nbsp;

  以下供参考。&;nbsp;

  万物在本质上是真实、平等、相通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万物的本质也是有可能产生妙用的基础。&;nbsp;

  另外,众生在本性上是一致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就产生妙用。妙用的产生还要需要智慧。而智慧的获

  得则需要对本性的领悟和自利利他的心因与行为。&;nbsp;

  佛家认为,本质表现为因缘和合,所以万物在本质上的真实、平等、相通,才可能产生妙用,但不一

  定就会产生妙用。因为有的众生可能尚处于迷中,而没有领悟本性的实质。

  2008年12月8日发布于新浪博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51 三界是境界吗?
351 三界是境界吗?

  郭旭东

  博友留言:请问老师:三界是娑婆世界么?三界在咱们这个空间能有个空间范围么?还是说所有没有

  解脱的不管是哪个世界的众生,都在三界之内,也就是三界只是思想境界的范围,而不是空间范围?

  以下供参考。&;nbsp;

  佛家认为,由于“万法唯识”,所以三界首先是众生的境界,其次是由其境界于生死等生存界(即

  有)的类别,分为三大类,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佛学大辞典》)。

  (一)欲界,即具有*、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

  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

  (二)色界,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的世界。

  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

  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色究竟天),凡有十八天。

  (三)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的有情所住的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

  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中,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nbsp;

  我们一般所说的三界在范围上属于娑婆世界。由于三界首先是境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咱们这

  个空间难以界定三界的空间范围,而且,所有没有解脱的不管是哪个世界的众生,也都应该在三界之内。

  这三界的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都属迷界,是众生生死轮回之趣,所以被圣者所厌弃。《法

  华经·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华经·化城喻品》:“能于三界狱,勉出

  诸众生。”就是在劝三界诸有情莫以三界为安,当勤求解脱。所以我们应该刻苦学习佛法并以此指导实践,不断提

  高修养,远离三界的烦苦和沉沦,逐渐达到生命的自由解脱。

  2008年12月10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52 想大精进是妄想吗?
352 想大精进是妄想吗?

  郭旭东

  博友留言:斑竹:最近突然间感觉到了时间的紧迫。缘起缘灭,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无常迅速,内心无比的焦急,想大精进地学习佛法,不断地完善自身道德,珍惜佛度化我们的机缘。这样的心念不知是否是妄想?请您百忙之中给予解答。谢谢斑竹您!

  以下供参考。&;nbsp;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什么是妄想。&;nbsp;

  《俗语佛源》:【痴心妄想】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谓之“痴心妄想”……“痴”,佛教又称为“无明”,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源。不明是非、善恶的污染之心,叫做“痴心”。《大日经·住心品》将“痴心”列为六十种心相之一。《法苑珠林》卷九十指出:“依邪见故,痴心增上。”……“妄想”和“正觉”相对,又称“生灭心”、“攀缘心”等……“妄想”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如《楞严经》卷一所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nbsp;

  由上可见,妄想属于不理智的心念。“最近突然间感觉到了时间的紧迫。缘起缘灭,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无常迅速,内心无比的焦急,想大精进地学习佛法,不断地完善自身道德,珍惜佛度化我们的机缘。”这些都是理智的行为,所以不属于妄想,相反正是善根增加的体现。但是,如果因为着急而烦躁,影响了自己的身心,无形中又增加了烦恼,那就没有必要了。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去除烦恼的。&;nbsp;

  我们就是应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我们应该主动接受道德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涵养,矢志不移地坚定自己的信息,向生命的更高境界努力奋斗、前进。如果道德欠缺,而不在这方面下功夫,那么生命境界的提高就是空谈,就是遥遥无期。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有紧迫感,大精进地学习理论和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力,并不断自责、反思、忏悔和纠正自己的不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我们的誓愿而不断精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那么前途就是光明的,即便我们的境遇不好,也会有信心和勇气征服。同时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向更高的目标前进。道德是我们的法宝,只要我们守护好这个法宝,认真领悟本性的道理,不断弃恶向善,那么,只要坚持,必将胜利!&;nbsp;

  我们应该学会和他人和睦相处,特别是和学习佛法、研究和信奉佛教的人。不要认为他们的说法不正确而指责他们,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信奉三宝,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认识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断增加社会责任感,看准方向,矢志不移,全面提高能力和修养,敢于承认错误,认真学习理论,虚心进步,大踏步前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008年12月11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txt小说上传分享

353 一大事因缘
353 一大事因缘

  郭旭东

  博友留言:老师,我有下列问题,敬请您的开示:您的博文“佛家认为,每个大千世界过去、现在、未

  来时时有佛出世。”是无时无刻不在度化吗?那我们就能生生世世听佛讲法了,对吗?

  以下供参考。

  佛陀因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世间。《佛光大辞典》:“谓佛陀出现于世间之唯一大目的,是为开显人生

  之真实相,此即所谓一大事。”一旦了断因缘,佛就涅槃离开人间。因此,佛并非在人世间任何时刻都宣讲佛法度

  化众生,故佛又叫做“如去”。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如去】如来之别名。过去之诸佛如从生死去于涅槃中

  之义也。”如果没有特殊的因缘,众生也不可能生生世世听佛讲法,仅管“佛家认为,每个大千世界过去、现在、

  未来时时有佛出世。”所以,这提示我们更发出誓愿,创造佛缘,更好地珍惜和学习佛法。

  2008年12月15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54 对道德规范的“考验”
354 对道德规范的“考验”

  郭旭东

  博友留言:还有一个问题请老师在百忙中给予解答。现在联系“业务”请客、送礼、行贿都成了社会

  的“正常现象”,不这样做业务就做不下去。你就是把“工件”做的质量做的再好,多有诚信也离不开这个。那麽

  作为一个想修养的人,如何把握呢?行贿存在着造恶业的苦果吗?

  行贿不是正行,所以要造恶业,那么也当然要感恶业的苦果。

  关于如何把握这类事情,我个人认为,首先我们不要做违法的事情。即便是工作不好找,不好干,也

  不可以犯法。佛家讲持戒行善,严守戒律,那么在社会上就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遵守道德规范。越是

  在困难的时候,越应该遵守道德规范,这也是对个人“持戒”的“考验”。

  2008年12月17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55 为何感觉无利他机缘
355 为何感觉无利他机缘

  郭旭东

  老师您好!看了老师的这篇文章,我很惭愧。老师说“进步是成长的需要,一个人要想真正成长与成

  熟,必须要进步,而且应该大进步。人生的路也会越走越宽。”但是怎么样才能进步和大进步呢,也就是说,以什

  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个“提高”呢,真是很惭愧。没有认认真真地考虑和探讨过。所以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使

  自己能学的更好一些,提高更快一些。总感觉没有利他的机缘,可自己又不太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老师,我

  的这种思想也是一种执着心吧?这就是在发孬吧?细细想来,自己还是觉得自己对老师所讲的法理没有深刻的理

  解,而对自己隐藏的好多习气,也就不能够认识和觉察。因此而障碍了自己的进步。老师,无论如何,我决不能使

  自己麻木不仁,也决不能孬气。为了能使自己真正成长和成熟起来,我一定要不断树立信心,精勤修行,一定要使

  自己不断进步,一直进步,永不停歇。

  以下仅供参考。

  所谓“不孬气”,我觉得是我们应该做生活的强者。所谓“作生活的强者”,就是用顽强的意志力作

  意,用高尚的品德作意,从而克服放逸的言行和其他不良习气。如果我们真的用这些作意,真的在这些方面下功

  夫,我们或许会发现自己需要纠正、抑制和提高的地方实在很多,而不会认为自己没有利他的机缘。如果真的一时

  找不到“利他的机缘”,那么,不断改变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