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人生:陈逸飞传-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我碰杯,告诉我说,凡一平昨晚深夜跟他讨论剧本,中间把我历年来搜集的那捆关于他的资料打开给他看,那么多,那么全,他很感动。再过一会,陈逸飞先回去休息了,我们几位则跟广西台的一批朋友闹到深夜,肚子装满啤酒,喝不动了才回家。
再次见到陈逸飞,还是因为《理发师》,还是因为凡一平,还是因为广西电视台。他一边出席公开活动,一边私下里跟凡一平探讨《理发师》本子的修改,一边私下里听取朋友们对剧本的意见。
今年的正月初七,举办《理发师》重新开拍新闻发布会,初八陈逸飞就领着剧组的人员正式开拍。我们都在等待这部历经两三年的《理发师》的关机和放映,哪料导演陈逸飞会病倒在拍片的现场。
4月19日,广西电视台《时尚中国》栏目邀请一批知名人士举行陈逸飞先生追思会,参加追思会的大多是与陈逸飞有过交往和合作的人士,都是饱含着对陈逸飞的一片深情来参加的。胡红一、沙丹、林杰谋等人都表达了对陈逸飞先生的难忘的记忆。在追思会上,我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一层是上海应该珍视自己的文化名人,死去的要珍视,活着的更应该珍视;一层是我自己眼下还写不出关于陈逸飞的著作的时候,一定会在一些文章和书的章节论及陈逸飞先生,以表达敬意和怀念。
从陈逸飞不幸逝世的4月10日,到上海隆重举行告别会的4月20日,文化界处于悲痛的气氛中,所有关于陈逸飞的电话都是表达悲伤和追思的,没有人约文章,也没有人约书稿。
从4月21日开始,连续多家出版社的编辑和负责人来电话,约写关于陈逸飞的书,五一长假期间还有一位编辑专程从北京到了南宁。我跟他们说,目前出一本追怀陈逸飞先生的书,凡一平来写最合适,这两年他与陈逸飞携手打造《理发师》,一定有许多东西写出来值得一读。便给凡一平打电话,帮助出版社动员他写书。凡一平每次都对我说,他接到约稿的电话比我还多,他每次都告诉约稿的编辑,要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写出一本关于陈逸飞的书来,最有可能的是杨长勋,资料最多,准备充分。这样一来,约稿的重点就转到我这边来了,理由是,能写《余秋雨的背影》,也一样能写《陈逸飞传》。《红豆》杂志的黄土路也不断来电话说,不管你答应为哪家出版社写,反正你都应该写。
。 想看书来
第二十一章 各界人士记忆中的陈逸飞(13)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这段时间赶写《陈逸飞传》。
陈逸飞我是要写的。写完《余秋雨的背影》的时候,我曾经对朋友们说,我还会写上海,谢晋、陈逸飞、王安忆都值得写。
陈逸飞不仅要写,而且要在他生前写出来。但我不会写那么快,因为在我看来,陈逸飞再活二三十年是没问题的。他体格健强,身架硬朗,气色闪亮,应该是长寿的。哪知过度的劳累,能把最强壮的人弄死。
面对出版家们的邀请,我不能拒绝,倒不是怕对不住出版社,而是怕对不住九泉之下的陈逸飞先生。他看到的是我关于他的资料的一小部分,他说感动,可能是客气话。但如果他看到我准备的资料的全部,他说感动,可能就不是客气话了。
于是,有了写这本书的勇气;于是,有动力写完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被朋友们催出来的书,几乎每天都有人追问这本书的写作进展,似乎这本书的追思远不只代表我个人。
这是一本日夜兼程赶写出来的书,我放下手头的长篇小说艺苑三部曲,日赶夜赶,从来没有这么赶过活。
这是一本充分利用现有成果的书,很多的事没法再问陈逸飞,只好去问资料,书中凝聚着很多人的成果。
这是一本作者愿意不断修订的书,不仅是材料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材料不断消化的过程,也是向陈逸飞不断学习的过程。
请余秋雨先生为这本《陈逸飞传》写序,不仅因为他们同乡同年,更因为他们都是上海的奇迹,都是华人的奇迹,两个奇迹加在一起,构合成一个更大的奇迹。
2005年5月31日初稿于话语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