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很现实-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的利益不大会和自己的冲突。而真正比我们厉害的那些人呢?他们离我们有点远,很远的就是崇拜,远的就是羡慕,只是有点远的,我们心里就会有点不舒服了。举个例子,比如跑步,一次长跑下来,自己跑在后面,对第一名第二名或者把他拉出很多距离的人,他都不会在乎,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努力也比不上他们。他最恨的会是在冲刺的时候离他最近的那个人,而且距离离的越近,他会越恨,因为他总感觉自己应该比他强,比他好,这次只是失误而已。本来不会倒数的,结果他只比自己快了一步而已。
其实这点不难理解,我们真正嫉妒的是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而物以类聚,人在很多方面都自然而然的被分出等级来。什么水平的人和什么水平的人在一起。我敢说在我们身边的人,大多数的人还是和自己差不多水平的人,一旦他比自己强了,我们就不是滋味了,嫉妒就是这样来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生病杂感
生病绝不是什么好事情,但一个人在一生中还是需要生几次病。这病不能太严重也不能太轻,太重容易让人绝望,太轻不容易引起自己的注意。所以折衷的病是最好的,它的轻重程度刚好让自己引起对病的注意和其引发出来的一些人情世态的思索,而不产生绝望的心态。我们看着外面与先前一样的风景、一样的人,心里坚定的默默的说:“我一定要快点好起来。”
一个生病的人不仅仅是身体虚弱,更重要的是心里的虚弱。此时他真的很渴望有人能来安慰他鼓励他,他总觉的朋友是同甘共苦的,自己没有要求让他们一起生病,来共同“分享”这样的痛苦,至少也要礼节般的来问候一下。有些人来了,有些人没来。他总觉的来的人不够诚心,没来的更加不用说。访友走后,屋里又空荡荡的,先前被暂时驱赶走的寂寞再次来袭,而且仿佛更加凶猛。
寂寞无聊、身体虚弱时,我们动的最多的就是脑子。平时身体忙碌的没有时间接见灵魂的来访,这次空闲,当然要好好“礼待”一番。这个时候灵魂也装模做样的把自己的一套哲理理论结合现实引经据典的说出来,让他不能不信服。他突然感觉这个社会很现实、很残酷,人是为自己而活的,无论怎样的痛苦和苦难最终还是要你自己去承受,他突然很失望,所幸的是病情还有让他后悔的余地,在以后的生活里,他告诉自己一定要铭记这一点。
病人的心虽然脆弱,却也很敏感。没有生过病的人一定不知道病人的这种心态。他们肯定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举一动在病人眼里会辐射到偌大的范围,甚至会牵系到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病人也许也真的小题大做了一点,可是你连我最虚弱的时候都不鼓励我,我还指望什么时候?
病人多半会有这种对朋友、对社会的失望和失落感。而对于自己,他肯定也想过很多。他会莫名奇妙的问自己:我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这样忙碌的工作,这样拼命的挣钱又有什么意义?以后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总之平时怎么也不会想到的问题趁这个时候接二连三的来质问他,他突然感觉自己忽略了太多,而这些被忽略了的又是怎样的重要。他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看着雪白的房间,突然充满了走到花花绿绿的世界里的愿望,他告诉自己等自己好了,自己一定要开心,一定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一定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可是,等病恢复了,随之恢复的还有过去的心态。病时的想法被那些盐水吊针稀释。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在一样的环境做一样的事,也不再埋怨先前朋友在自己病时的冷漠,因为现在的快乐还是要和他们一起制造。就这样,直到下次再生病时才又觉的后悔。
所以一个人一定要学会用生病时的眼光去看待健康时的世事,又用健康时的心态去面对生病时的人情。这虽然有点困难,但如果学会,对很多事情我们都能做到坦然。
四、想不明白的话题
1、 生活
古人造词和造字都是很有意味的,但于今人确已很难完全解释清楚。对于“生活“两字,今人有两个解释:一是说“生活,生下来就得干活”。二是“生活就是好生的活着”。生活痛苦而悲观的人肯定赞成前者。生活贫苦却不乏希望的人肯定赞成第二种说法。但无论怎样,这只是对生活简明确含混的概括,生活的含义说不清也道不明。
我想每个人在某个时刻都思索过这个人生的大话题。但我们此刻的想法多少受到此刻心情的影响。快乐的时候生活总是美好的。痛苦的时候晴日白天在很多文人的笔下也这样描绘着:“我记不得当时的天气怎样,只知道我的内心一片灰暗。”这个时候我们多半都会产生对“生活的失望感,想自己为什么出生?想自己出生了为什么又这么倒霉?想自己明天会怎样?想自己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想为什么我的朋友、我的爱人都不相信我而离开我?有些事很难想清楚,越想越会陷入一个漩涡,并且越陷越深。
对于生活,我看过很多人的看法,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总结起来,我最赞成的是史铁生和周国平的说法。史铁生说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在一个可以辩论的话题,而是上帝交个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他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要去着急的事,而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周国平是为哲学散文家,哲学问题中“生活”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可他想了很久,想到最后只得出了一个结论:今天我活着。
但文学毕竟有点虚化,夸大化。他们是文学家,而我是个普通人,所以我到现在还达不到那个境界。有时我不仅想游戏人生还想“调戏”人生,但有时候我故作高深的也会思索一些永远想不明白的事。况且钱钟书说过一句话“理论都是没有实践过的人制定的”。我不是说是史铁生和周国平是这样的人。我想说的是,毕竟每个人的处境不一样,你要给我钱,我天天把日子过的像神仙,可是我现在累的半死,而我的工资和我的苦累和付出不成一点比例的时候,你叫我“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话,我没过多久就应该拿个破碗、提个烂篮、穿身破烂衣到你家来讨饭吃了。
这个话题我说了等于白说。
2、爱情
爱情是生活的一个分支。生活说不清,它也很难道的明。
对于爱情,我还没真正从除了亲人的异性那里得到过。但我也爱过,可套用一首歌的题目说“我爱的人她不爱我。”我记得在我还没喜欢一个人之前,我说过我永远不会对一个人说出“我爱你”三个字,因为那时我偏执的认为爱只存在于亲人的身上。可工作之后,和一个女孩相处了一段时间。不知不觉的就喜欢上了她,看一下她就好比饿肚的时候吃一口饭,越吃越想吃,可永远吃不饱。有一天,看到她和另外一个男的聊的很开心,我才突然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她。我和她的故事我用文学上称之为“纪实性体裁”的方式写了出来。这篇文章写的很普通,却自恋的认为朴实。我从来没想过在大学的2年半时间没遇到一个喜欢的女孩,到社会上倒碰到了。可见社会不仅人多,机会也多。
从那时起我知道自己的观点错了。我相信了这个年代还有“爱情”这玩意。只是我没有荣幸遇到而已。也正因为相信而不曾遇到,我常常思索着“爱情”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些人讴歌它,有些人唾弃它。有些人崇尚它,也有些人鄙视它。我想了很久不明白,想尝试一下,没人给我这样的机会。
但我想,无论怎样,爱情应该是在友情之上的升华。很多人的爱情没有友情最基础,所以塌的比较快。一个基础巩固的爱情,应该是从相识、然后相知、在到相伴的过程。爱情是一个从陌生到朋友在到恋人的过程。一开始就成了恋人的情侣就好比一开始就没经历过什么的人,一遇到打击就受不了了。
相信古人造这个字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方面,所以在“爱”的下面也加了“友”字。
3、 死
我相信每个人都思考过死,或者说都想过自己“死”。但死毕竟是不能去经历过一回在来讨论的事,于是至今没有人能够说出死的“奥秘”。
因为死后的虚无,因为死后的无知,很多文学家把“死”也归到了“生”的一部分。最先提出这个观点的应该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在就是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这两本书里都提到了同样的观点:“死是生的一部分”。先前的时候我怎么想也想不明白,最后看到一句“一个人学会了如何去死,他也就学会了如何去生”时,我才似乎有点明白。我的解释是如果一个人真的对死坦然了,真的不害怕死了,真的知道了死后自己都会失去的时候而面不改色,也许他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忙碌的追求“名和利”。也许他们是这个意思。但说来说去,又只能说这是文学性的描写。这个社会很残酷,竞争很激烈。都说我们要适应这个社会,我们只能让自己也变的残酷,提高自己的能力,训练自己的胆量。一个年轻人要是就懂得了7、8十岁的老头所悟到的道理,也是他的不幸。这样的年轻人也只配独守孤灯,发些牢骚,写些在古代也许能名扬千里却不符合现代人阅读口味的“架上书”。因为口味不同,销量肯定不多,销量不多。出版商肯定也不愿出版。你现在写本《离骚》,没有别人写的《离婚》或者《*》销量好,你自己都想上吊跳楼投水割脉。所以一个年代的人做一个年代的事,我们不必要去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因为那基本上都是“老头子”的事。年轻人想的是怎么生存和怎么生活。这就已经够烦人了。
写了这么多,脑子又打麻了。先休息下了。
第一次真正吸烟
以前很多人递给我的烟,我都接了。但点燃之后我只是把它叼在嘴边,烟吸进嘴里,只有一种苦涩的味道,有过几次试着把它像哪些老手一样吸进肺里,马上像被噎着一样咳的难受。别人都说我不会吸烟,我承认。我身边对我真正好的人都劝我不要去学,我记着他们的教诲。但又感觉这是社交场合所必须的,所以每次还是接过别人用来寒暄或拉近关系的社交物必须品香烟。
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玩着玩着却玩出了乐趣来。虽然不喜欢把它吸进去,但总喜欢在嘴里玩弄着它。尤其是在心情不好,烦了、闷了、累了的时候,总喜欢从别人那里拿一根烟过来。用两个手指夹着它,时不时的放到嘴边吸一口。怕它逗留太长,有时间去影响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肺,所以又很快的把它吐出来。看着它缭绕着向头顶飘去,然后与空气合二为一,为空气的污染提供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在一些人眼里这也许有点变态,但一个人在心情恶劣或特别亢奋的时候,尤其容易失态,常常会做出一些常人不能理解的事情来。其实我们不能把它叫做变态,而是失态。比如一对情侣,两个恋人在大街上搂搂抱抱,卿卿我我,他们只是失态。真正变态的是某些杀人犯,心理已经完全扭曲的那一种。
其实我上面的乐趣只是低级趣味而已。以前我也很想不明白,吸烟到底有什么好。吸进去像吃中药,苦的难受,而且效果和中药完全相反,一种治人,一种害人。价格倒是差不多,好的烟甚至比中药贵的多,怎么舍得呢?
我毕竟是个门外汉。今晚,我试着吸了几口之后,才真正的体会到了为什么烟不好吸,价格又贵可还是有那么多人在吸它。吸烟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从心情抑郁开始学会的,我敢相信。当然,还有一大部分人是为了装酷。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像我这样为了交际(也为了发泄)而学会的人也不断的提高、加大,也渐渐的可以成为很大的一部分了。
其实今天我也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吸了一口而已,可没想到整个人还真有点飘忽起来,感觉自己很清醒,可又感觉自己有点迷糊,像喝过酒一样。胆子似乎也大了一点,对于自己刚开始还有些犹豫的事情,一锤定音不计后果似的想去尝试一翻。总之感觉自己更加放的开,摆出了一副“人生无所谓,只要有烟吸”的态度。我想他们上了瘾的一定也是这样,在他们吸了烟之后,他们会觉的特别轻松,看见烟雾在眼前飘飘忽忽,还真有到了仙界后乐不思蜀的感觉。那是他们为自己营造的“天国”,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是想象的“仙人境”。不过当时我自己也很清醒的意识到以后自己一定要少抽烟,我怕这样下去连我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上了瘾,任何东西只要上了瘾都不好。
哎,也许有一天我会学会吸烟,也或许有一天我会上瘾。但我一定竭力克制自己,写下这篇日记来提醒自己,警示自己;告诫自己。希望自己不会。
但其实人都是一样的,很多坏习惯、恶行为都是在试一试之后养成的、学会的。养成、学会之后呢又是在毫无止境的“最后一次”中走进那个早已在开始就注定的结局里,后悔了、改过了、努力了,可时间来不及了。
可是不试一试也又有谁会想到结局是这样的呢?即使知道又怎样?我说过人都有点自恋,总以为自己会是特例,总以为自己与众不同,要不我试给你看?!一试才知道,完了!
日记也该完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谬说“天堂”
在尘世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去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一个落脚的地方。可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死,死了之后我们会去哪?于是有人设想出了一个“地狱”和一个“天堂”,说只要你这辈子好好做人,多做善事积点德,你就可以拿到“天堂”的通行证了。反之,你就要下地狱,要是这辈子干的坏事太多,地狱里还有十八大酷刑等着你。我不知道这是哪门子的信仰,我从来没有相信过这样的论说,因为我仔细的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经常在想,天堂这么美好,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