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沉思录 >

第2部分

沉思录-第2部分

小说: 沉思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质,或是观察这个本质的深刻视角,那就是自省,那就是站在灵魂的高度审视自己。马可·奥勒留用一种散文式的笔调来挑战和推翻了我们企图想要控制自己的最大的恐惧和欲望。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书评二:浮生一梦(2)
你能听到那羽翼在云霄深处振动的声音,它为你微微洞开一线光明,然后消逝,又盖上了幽禁生命的地窖之门。人类短暂的生命,犹如劫后残留的细小碎片,漂浮在千百万残片之间。阅读《沉思录》的过程,便是怀着对古罗马帝国这位先哲的感恩,对自身灵魂的深厚眷恋,在这内心旅程的倾诉中,感受着生命的柔弱和意识的强大。
  灵魂的事,归根结底不过是浮生一梦罢了。
   。 想看书来

书评三:宁静来自灵魂的自省
——夜读《沉思录》
  文/加柴
  文字在这个时代似乎失去了力量。故做幽默轻松的文字很多,把历史拿来戏说却使人看过就忘。炫耀技巧的文字也很多,结构复杂,故弄玄虚,却使人昏昏欲睡。卖弄情绪的文字更多,看起来很酷,却一无是处。真正能抚慰人心的,使人心觉妥帖的文字,其实绝不需要雕琢,只要从灵魂深处淌出,由此心,及彼心,如此便好。
  《沉思录》便是这样的一本书。当我第一次读到“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它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时,便立即着迷于这洁净高贵的文字,因为它让我看到,对永恒的世界来说,生命的短暂,各种私欲的微不足道。
  《沉思录》是两千年前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人生进行的深刻哲学思考,他经常自省,热诚地从身边人们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去热爱劳作、了解自己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而努力。永远想着最好的东西,偏爱最好的事物,给予自己的健康合理的关心,不沉溺他人强烈的感情……
  罗素说,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各种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想要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
  我是一个常常会过度焦虑的人,总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许之下发展,对于过去也时常会突然泛起无法抑制的悔恨。“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己,远离对未来所有事情的焦虑,因为那些事情即使发生了,我也会照样用我对待目前时的理性,在那一日对待它。而所有的故事都会在时光里消逝,你的记忆会消失,别人记忆中的你也将消失。
  “假如有什么人蔑视我,让他自己去注意这种蔑视吧。而我要注意的是这一点:人们看到我不会去做或者说配受蔑视的任何事情。有什么人憎恨我吗?让他去注意这憎恨吧。但我要使自己对每个人都和善、仁爱,甚至乐意向恨我者展示他的错误,但不是通过斥责他,也不是做出一种忍耐的样子。”
  孔子告诉我们:人性本善。马可·奥勒留也嘱咐我们在清晨的时候抬头看天,这会提醒我们想起那些始终做同样的事情,以同样的方式去做它们的工作的物体,也会使我们想起它们的纯洁和坦露,因为在星球之上没有罪恶。“这是多么容易啊:抵制和清除一切令人苦恼或不适当的印象,迅速进入完全的宁静。”
  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害怕死亡,一想起来就觉得人死如灯灭,死后就如电影落幕一样会变成漆黑一片,自己所怀恋的一切就都远离了。所以总会心怀恐惧,无法安宁。
  马可·奥勒留,这位斯多葛派的哲学家皇帝认为,死亡与生殖一样,都是宇宙的自然行为,符合自然规律,所以是善的。人所拥有的只是现在,无论是长寿的人,还是濒临死亡的人都一样,他们失去的只是现在。而灵魂是肯定有的,但它不是永恒的。他在书中写道:“死亡是感官印象的中止、是欲望系列的中断,是思想的散漫运动的停息,是对肉体服务的结束。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
  我很庆幸自己能读到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从而初次知晓了自己的质料和内心激流,我为那种文字,传达千百年的缘分所感动。两千年前这位在马背上的古罗马皇帝,我在他颠簸战场时写就的文字里寻找到了解脱。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书评四:伦理学的吊诡与复位(1)
——对###读《沉思录》的漫想
  文/蒙木
  不要被历史教科书误了。纵观中国历代王朝,我们永远不该小视皇帝的能力。例如宋朝的皇帝,其智商绝非常人所及。赵匡胤从一文不名到黄袍加身,然后坐稳江山后杯酒释兵权。太宗、真宗、仁宗都是聪明人。宋神宗用王安石变法,使得国库到北宋灭亡还充实得很,当然祸国的罪名有王安石顶着。宋徽宗的高智商,有字画为证,自不用怀疑。除掉了顺应民心但不谙政治的岳飞,宋高宗撇得很清,完全把人们痛恨的矛头引向可怜的秦桧。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在和战两派之间游刃有余,成就“乾淳之治”。伴君如伴虎,侍奉如此精明的主子,作为下属臣僚的确看到诸多社会症结所在:官员相互掣肘,机构臃肿,将士作战能力差,边患不已……这些问题果真解决不了吗?聪明的文臣们能做什么呢?只能委婉地提醒领导:要正心诚意。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并不是没有办法,关键是决策者是否动真解决。
  这就是道学产生与发展的背景。早期道学属于在野的思潮,其正心诚意本是讽喻皇帝,其为文玩物论本是针砭台阁重臣、其失节事大亦是砥砺读书人。至于道学意识形态化,开始是元朝皇帝笼络读书人罢了;后来朱元璋聪明地发现:道学可以被改造为驯化臣民的“紧箍咒”。于是道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那些无权无势无财无力的老百姓最终担负起了美德传承的责任,被剥削得心甘情愿;而有权有势有财有力的,则猫在芸芸众生之上,该干啥干啥。
  很多伦理规则的命运都和道学的命运一样,经历了如此吊诡。例如老子“无为”、孔子“正名”“三畏”、墨子“兼爱”“非攻”、董仲舒“天人合类”等本来都有其针对性的意义,迫使身居高位者反思自己的行为的,与当时识字水平很低的平民有什么关系呢?精英意识浓厚的古代知识分子不可能不知道政治的重心所在。这也是孔子、二程、朱熹诸人生前坎坷,死后享有盛名的原因。因为吊诡只有在他们死后才好公然完成。
  同期于中国东汉末,古罗马有一位叫马可·奥勒留(121—180)的皇帝,沉迷于斯多葛派学说。他虽然不能挽救已呈败象的罗马帝国,但他留下了一部不朽的书——《沉思录》。《沉思录》,不同于《论语》,也远不同于《贞观政要》,是一个身居高位者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在内容上像斯多葛学说一样,主要可以归之于伦理学,探讨什么是善,我们应该过怎样的生活。
  近来网上热议《沉思录》,因为###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也许热议的原因是大家借此窥得高层领导人所读所想,对照一些身边事不能不感慨良多。但,就学理而言,笔者认为,这是吊诡的伦理学的一次复位,该是自然而然,当然也是值得期许的事,就像很多成功人士开始读《论语》一样。
  毕竟曾几何时,很多身居要位者的枕边是《厚黑学》、《三十六计》之类的秘籍,或者属于做秀以垂范属下的《细节决定一切》、《没有任何借口》之类的口号书。此长彼消,《沉思录》和《论语》,终究属于经典,属于正大的书。
  据闻,《沉思录》也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枕边书,中美高层枕边放着同一本书!一本修身平天下的书!这种巧合,我理解为一个好的征象:如果有其位者竞求其德——“使你直立,否则就被扶直”,那对于老百姓来说将是怎样的福音呢?其实,一个社会底层的人,很少机会造福四方,即使为害也极有限。凡成就大善大恶者,势必要有一定的权位或者钱财为依托。身居要位者一个示意、一个批条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为政者可不慎耶?让吊诡的伦理学复归其初衷,鼓励有位者存一念之善的孔子、奥勒留、朱熹等,造福今人多矣。
  笔者认为还特别要强调的是《沉思录》中所谓:“善恶只存在于积极的行动之中,而不是存在于感官印象里。”
   。。

书评四:伦理学的吊诡与复位(2)
中国现代最精于道学的马一浮和蒙文通先生对道学有一个评价:这不是书本上写写,口头上说说的高深理论,而是要在实践中才得以悟解的真知。我想这对于评价伦理学、评价《论语》、评价《沉思录》同样有效。未得实践的“知”,并不是真知。
  

书评五:沉思让灵魂如此美丽
——评《沉思录》
  文/李伟长
  公元121年,那是离现在无比遥远的一段岁月。那一年在中国,造纸巨匠蔡伦自尽而亡。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个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121—180)。他的伟大也许不在于他的战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留给后人的一本书,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一本2000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的书:《沉思录》。
  奥勒留作为曾经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的一生过得并不顺心,在位二十余年的时间内,国内战乱不断、灾难频繁,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军营度过。昔日辉煌的罗马帝国内忧外患,如染上了慢性病的病人渐临风烛残年,经济、政治状况日渐衰落,致使罗马人口锐减,民不聊生。大厦将倾,任他奥勒留有千般本事,夙兴夜寐地工作,也无法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只能眼睁睁看着古罗马轰然倒下,也许正是常年征战的经历使他以斯多葛派哲学的眼光开始思索生命、拷问自己的灵魂,与自己对话。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这是一本高贵而又忧郁的书。高贵源自作者自身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全书十二卷,每一卷都有一个大主题,从感恩、思索宇宙、灵魂衰退、按本性生活等;它的忧郁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一个心灵渴望自由的哲学家却偏偏是帝王,承担着治国救民的重任,兼之国家开始衰败,压力不可谓不大,书中潜存的忧郁多源于此;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就如作者自己说的:“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它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哲学思考成了他唯一自我解脱的道路。
  这是一本朴素无华却又真诚无比的书,没有华丽冗长的辞藻,没有刻意晦涩的思辨,没有冗长乏味的说教; 而是真正的教诲,切身的体会。由于文化的隔膜,我们对于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时刻提到的神的意志也许不一定认可,但由于这本书是他用来自省的笔记,一个人能够用神的意志来要求自己,不也恰恰说明了这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么?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甚至不是一本令人愉悦的书,更不是一本助人如何发达成功的书。但这是一本可以安顿灵魂的书,是一本可以启迪智慧的书,这更是一本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和高贵的哲学自省书。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但再过两千年相信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沉思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书摘一:唯一能从人那里夺走的只有现在
由于你有可能在此刻辞世,那么相应地调节你的每一行为和思想吧。如果有神灵存在,离开人世并非一件值得害怕的事情,因为神灵将不会使你陷入恶;但如果他们确实不存在,或者他们不关心人类的事务,那生活在一个没有神或神意的宇宙中对你意味着什么呢?而事实上他们是存在的,他们的确关心人类的事情,他们赋予人所有的手段使人能不陷入真正的恶。至于其他的恶,即便有的话,神灵也不会使人陷入其中的。不陷入恶完全是在一个人的力量范围之内的。那不使一个人变坏的事物,怎么能使一个人的生活变坏呢?
  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虽然那已逝去的并不相同,但现在对于所有人都是同样的。所以那丧失的看来就只是一单纯的片刻。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丧失过去或未来——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这样你就必须把这两件事牢记在心:一是所有来自永恒的事物犹如形式,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人是在一百年还是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