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碳之名-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涛中。可怜的熊熊们当然还不理解这些,它们还是一如既往,下海去记忆中的某个区域猎食,或者仅仅为了嬉戏,对它们来说,这种以往年份养成的习惯性活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它们游啊游,不停的游,执着寻觅着,可最终还是寻觅不到那记忆中的乐园,哪怕仅仅一块可以用来暂时休息的浮冰,最后力竭精疲,淹死在海里,成为人类破坏环境的牺牲品。可能满腔不甘心还揣着一肚子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
相关图片如下:
通过以上内容的幻灯片播放,戈尔先生为大家揭示出一个“真相”,不愿面对却不得不面对。即气候危机正愈演愈烈,起因正是人类排放温室气体,这个结论无可置疑也不容质疑,反对者都是拿了石油公司好处的;气候危机正危害人类生活恶化生存环境,导致冰川融化、雨林退化、土地荒漠化,物种遭灭绝、海岸被侵蚀、大旱暴雨飓风等极端天气灾难频发;如不即可采取措施减排温室气体,则大规模气候异变将于不久后到来,后果不堪设想。如冰川加速融化后,可能阻断湾流,引发《后天》现象出现;因暖化导致的海水热膨胀效应,海平面可能瞬间上升6米,大水吞没纽约曼哈顿、东京、汉堡、伦敦等地区,人类失去大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城市,1亿多地球人遭遇生存危机。更有甚者,如南极冰川陆地融化,则海平面上升幅度将超过60米,届时,几乎所有人口稠密地区将沦为一片水世界……所以,为了避免以上恐怖灾难降临,国际社会必须即可行动起来向气候开战。各国明确减碳指标、企业缴纳碳税、民众采用低碳生活方式……以政治和经济措施综合运用来狙击气候变暖……
影片中的戈尔,时而神情凝重,一脸的深沉和肃穆,似在为人类未来拳拳忧思。时而又慷慨激昂,以抑扬顿挫的声调,极富感染力的肢体语言,来解说气候危机的严峻以及减排温室气体刻不容缓。一边宣扬末日恐怖,一边大打救赎的神主牌,观者莫不为之震撼。不知觉间,身心已为灾难的恐惧所统摄。影片最后,戈尔的背影被广角的高大威猛,巍巍然大屏幕之上。遗世伫立、伟岸孤独,茕茕中透出悲悯情怀无限,一时间救世主寓意昭然!是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吗?还是弥赛亚终极降临人间?当此情形,还有谁在怀疑,斯人已被天降大任—拯救地球!
一个叫阿尔·戈尔的人(3)
4、暖化教教主
可以说,气候暖化危机,之所以能引起重视,而后相关议题发酵直至搔动全球神经,被列为人类当今正面临的首要危机加以应对。这一系列运作背后,戈尔绝对是功不可没的。正是他和他的气候学家朋友们(如美国戈达德空间研究所的詹姆斯?汉斯博士)不遗余力的暖化宣扬给提供法理依据,才有了IPCC的成立,有了《京都议定书》的出台,有了IPCC系列报告以及被视为气候问题圭臬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有了巴厘路线图,有了全球领袖聚会哥本哈根,有了气候战争的打响。同时,人造变暖说才得以一统江湖,取得对主流舆论的操控权。而他祭出的那部宝典《难以忽视的真相》,因为风靡世界,也成为气候危机议题上的典范之作,地位举足轻重。里面的许多观点和数据,被后来的IPCC第四次报告直接拿来引用。也正唯此,戈尔的名字便和气候暖化牢牢绑定。人们说起暖化,言必称戈尔。提起戈尔,则连带出他的暖化教义。于是,这个美国前副总统兼“影帝”头上遂又多出了一道醒目光环—“气候暖化教教主”
暖化教主说暖化:
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些年,可能是教主风头太盛了,许多针对他的非议也接踵而来,誉满则谤生,理故亦然嘛。比如,作为一统江湖的全球暖化教教主,虽然鼓吹起节能减排来神勇无匹,其个人却过着非常不节能的生活,整个一排碳大鳄。据人披露,教主田纳西州的豪宅,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是美国平均水平的4倍。内设电力控制保证四季恒温的游泳池,仅电费支出一项,一年下来就要阵亡美刀3万,更20倍于普通美国家庭。教主本人还经常性全球各地穿梭去做暖化布道,每出行必驭私人飞机,为地球大气贡献的温室气体海了去。因此,戈尔本人也时常性遭媒体发难,2008年,其大名为《芝加哥论坛报》推举,赫然出现于该报“八大不环保名人”排行榜上。
不得不说,在减排温室气体上,戈尔这种鼓吹于九天之上而践行于九地之下的极度落差,的确有损其气候暖化教教主的光辉形象,难免授人以“戈公好减”之柄。不过话又说回来,教主也是人嘛,是人就不可能绝对完美。樊屠户有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正如太阳的伟大不会因黑子的出现而丝毫折损一样,和矢志于全人类救亡图存的大义相比,我们的伟大戈教主,纵然私行存在点小亏又算得上什么呢?
为了进一步宏扬戈教主的光辉思想,紧密团结在教主的减排大纛下,下面,兹列举展示若干条教主语录,摘自教主宝典《难以忽视的真相》,供大家学习瞻仰。其中奥义一言概之:真理+共识,教义一统江湖,教主天下归心!
1、据伯尔尼大学(University of Bern)物理机构和欧洲南极冰核钻探计划(EPICA)的研究,来自南极洲冰核(ice cores)中的数据显示,当地的二氧化碳浓度是过去65万年以来最高的。
2、1993年至2003年间出版了多份关于全球气候变迁的科学性文章,是由 Naomi Oreskes 博士进行观察,并经过了928次的同行评审。观察报告以社论的方式刊载在《科学》杂志上,其中表示没有一篇文章认为人类行为不是地球暖化的主因(全部都是赞成这个论点,或是没有任何意见)
一个叫阿尔·戈尔的人(4)
3、美联社连络了超过100位的顶尖气候研究学者,并询问他们此片的论述是否真实。这份访问是在电影公开上映前所调查的,很多学者并未看过这部电影和书籍,但是在看过电影的19位学者中,所有人都表示戈尔在片中表达的科学观念是正确的
4、美国参议院环境委员会()对于全球变暖抱持着怀疑态度,并在2002年间收受了来自石油与瓦斯公司超过100万美元的参议员吉姆?因何夫(Jim Inhofe)'10',发表了一篇新闻稿驳斥《华盛顿邮报》的这篇文章。宣称“全球变暖是对美国人民的最大谎言”
5、科学历史学家麦可?雪莫(Michael Shermer),同时也是“怀疑者联盟”(The Skeptics Society)的创办人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提到《难以忽视的真相》“让我震惊到不再抱持怀疑”
6、然而在2006年6月26日,一篇由气候学家兼全球变暖质疑者理查?林森(Richard Lindzen)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社论中,对电影中宣称的事实提出质疑,并批评了这部电影。而一篇回应这篇社论的文章认为,林森提出的论点并没有任何资料可以佐证
7、戈尔探讨了当主要冰原融化时,全球的海平面将可能瞬间上升约6米。至于非灾难性的冰原融化和水中暖流的膨胀,所造成较为缓和、逐渐的海平面上升情形,则不应该与全球变暖造成的结果混淆。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在210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约米,但这个范围并不包含西南极洲冰原可能发生的剧烈变化。若是整个南极洲的冰原完全融化,将会造成海平面上升近60米,而南极洲的冰原内部底层的融化,则会让海平面上升5…6米。
顺便提一下,2007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被颁发给戈教主,用以嘉许其在环境问题上的特殊贡献,和IPCC联合获得。他那部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也因为影响力非凡,而多次将国际大奖收于囊中,如79届奥斯卡最佳记录片奖、国际人道主义奖追认特别奖等等。再补充一点花絮,《难以忽视的真相》在世界各地上映后,获得好评连连,教主风采几乎倾倒整个世界。唯在英国最初却遭遇闭门羹,原因是被认定:片中至少九个明显谬误(significant errors),一些主张是错误的,或有明显夸大和危言耸听成分。不过最后,伦敦高等法院法官 Michael Burton 还是于2007年10月10日作出裁定:有错误不假,但片中提到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可能引致的后果,大致来说是靠谱的,准许在英国所有中学放映,前提必须于适当的指引下。
看来,戈教主的暖化教义,尽管在细节层面很值得商榷,但大方向还是被普遍认同的。这个问题上,他无疑就是政治正确的代言。
2009年12月7日,以狙击暖化为宗旨的气候框架公约缔约国会议第15次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隆重召开。14日,大会有幸请到全球暖化教的精神领袖戈尔先生现场为大家讲经说法。这一次,教主天马行空的个性又一次引来围观潮。他说“气候学家马斯洛夫斯基博士的最新研究表明,5到7年之内,北极地区在夏季就找不到冰块了,这种事情的发生概率是75%”
但是,供职于美国海军研究生院气候学家的马斯洛夫斯基却回应:“我不知道戈尔所引用的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我没有向他提供过那些数据。”
马斯洛夫斯基的否认,无疑陷戈教主于极为尴尬境地。同时,也表明教主暖化修为深不可测,体内小宇宙的收放早已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 txt小说上传分享
IPCC和气候门丑闻(1)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的缩写,中文大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在气候危机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今天,尤其是经历“气候门”事件以及哥本哈根大沙龙后,我想,这个IPCC,应该是全球最具人气的英文字母组合了。作为一个地球村人,你不知道奥巴马情有可原,没听说过金融危机也可以理解,但如果不晓得IPCC,那只能让人怀疑,你的小天地和外部世界存在时空上的阻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顾名思义,这是一个政府间国际机构,为应对气候变化而专门设立。起因是有人发现地球情绪不稳定了,在变暖,这样下去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而气候问题具有全球属性,非某一两个国家或地区可以解决,这就需要借联合国的号召力,在他的旗下搭建一座平台促进国家间通力合作。于是,1988年,WMO(世界气象组织)和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了IPCC。
它的主要职能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下设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评估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第二工作组的工作针对气候变化导致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的脆弱性、气候变化的正负两方面后果及其适应方案;第三工作组评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案。另外还设立一个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
IPCC成立后,即刻组织大量人力,以非同寻常的方式,投入到气候变化危机预警已及对策的研究中。截至目前,已出台相关评估报告4份:
1、1990年的《第一次评估报告》,报告确认了应对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基础。促使联合国大会作出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决定。该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
2、1995年的《第二次评估报告》,提交给了UNFCCC第二次缔约方大会,并为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会议谈判作出了贡献。
3、2001年的《第三次评估报告》,其中也包括三个工作组的有关“科学基础”、“影响、适应性和脆弱性”和“减缓”的报告,以及侧重于各种与政策有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的综合报告
4、2007年的《第四次评估报告》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和此相关的特别报告、技术报告和方法报告。主要针对具体问题做出研究,并评估应对之策。观其内容,大多数和对付二氧化碳有关。
其中《第四次评估报告》中的第一工作组报告,号称由2500名“全球顶级气象学家”参与完成。报告详细列举了各种数据,科学论证了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和目前的地球升温和海平面升高之间的因果关联,并把这一相关性的级别抬高到90%的水平,几乎已等于完全认定。被视为目前关于气候危机研究上的圭臬,其数据和观点最具权威性,在许多国家被当作教科书使用的。尤其是“人类活动主因”这一灵魂观点,更被推到绝对真理的高度,被认为“不容置疑”。
这一报告的报告内容,简单来说可以分作两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气候变化现状,内容简要如下:
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百万分之一)上升到了2005年379ppm。据冰芯研究证明,2005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远远超过了过去65万年来自然因素引起的变化范围(180~300ppm)。过去10年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率为,而有连续直接测量记录以来的增长率为。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以+(+~+)的净效应驱动气候变暖。 。 想看书来
IPCC和气候门丑闻(2)
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的使用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引起的,而CH4(甲烷)和氮氧化物浓度的增加主要是农业引起的。
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从20世纪90年代的每年(兆吨)(~)增加到2000-2005年的每年(~)。在20世纪90年代,与土地利用变化有关的二氧化碳释放量估计是每年(~)。CH4(甲烷)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715ppb(十亿分之一)增加到了2005年的1774ppb。这一数据远远超过了过去65万年来自然因素引起的变化范围(320~790ppb)。但是,其浓度增长率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降低。全球氮氧化物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70ppb增加到了2005年的319ppb。其增长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本上是稳定的。
近期气候变化的直接观测结果:
全球大气平均温度和海洋温度均在增加,大范围的冰雪融